北宋史料筆記中的代表作《渑水燕談》中,有這樣一則莊諧小品:有某位筆吏,拟為一貴侯作傳。此侯早年以殺豬為生地,乃一屠戶。倘若照直寫之,似有所不雅;倘若回避不書,又恐有失真實。于是他便去請教—位叫胡旦的老筆吏。
胡旦告之曰:“可寫‘貴侯早年操刀為業,即有主宰天下大志’,可兩全其美矣!” 小筆吏為之歎服。 這位老筆吏真是妙筆生花,出語不凡。假使那位貴侯是員武将,恐怕老先生還要這樣描繪之:“少時執刃,即令群豬喪膽;将軍風度,其時已露端倪。” 史料筆記,是古代的一種常見的文體。其内容大都是曆史事件評論、曆史人物評論,史料、典章、物産考察以及王朝廢興、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記述,天文、曆算、星相的記載等;有去僞存真的考訂,更有入情入理的分析。這些古代的史料筆記都很有趣,最好看的當數洪邁《容齋随筆》與《渑水燕談》,相比較之下,《渑水燕談》更好看些,堪稱可讀性最高的古代筆記。 《渑水燕談·卷九·雜錄》中有一個故事《遊僧》,揭露了江南某寺院讓僧人扮成羅漢堂裡的羅漢,裝神弄鬼,騙人錢财的伎倆。這個故事說,江南某縣郊野有個古廟,隻因地僻山險,所以人煙稀少。一次,有位遊方和尚到那古廟,便想出個吸引香客的妙法。廟裡有500羅漢,他穿戴上一個羅漢的衣服、笠帽,拄着那羅漢的禅杖,下山到縣城去剃頭。剃時有意亂動,割破了頭頂,這時他就解下了衣帶,敷上了白藥,并留下那禅杖作為抵押,約好日期叫剃頭匠到廟裡去,說将要送他一千錢相酬。剃頭匠按照約定的日期去了,剛要進廟,看門人就扭住他毆打起來,說:“廟裡羅漢丢了禅杖已半年了,原來是你偷的啊!”剃頭匠說明了他得杖的經過,與看門的人一起去見方丈。大家感到很奇怪,于是一起打開羅漢堂,隻見門上的鎖已生鏽,羅漢的座榻上布滿了灰塵,好像很久沒有打開門的樣子。剃頭匠審視那丢禅杖的羅漢,衣服、笠帽都是他所見到過的,頭頂上還有割傷的地方,血漬和藥敷的情況也和原先一樣。羅漢座前有一千錢放在那裡,都是些古錢,穿錢的繩子都快朽爛了。大家都驚歎起來。這件事馬上傳揚出去,于是天天都有施舍錢财的人來,這古廟也大大地興旺起來。幾年後,和尚中有人為錢财争吵,騙人的把戲才洩露出來。 《渑水燕談·卷十·談谑》裡有一個嘲諷清談務虛者的故事,很有趣。說是王安石變法時,有些士大夫很喜歡談論水利。有一人說要抽幹梁山的水,把它改造成農田。别人便問他:“梁山泊是古代的巨野澤,面積有好幾百裡,現在抽幹了它的水來造田,如果一秋夏之間洪水彙集,把它們容納于何處呢?”劉貢父剛巧在屋,不慌不忙地說:“這有什麼關系,隻要在梁山泊的旁邊鑿一個大湖,面積大小正好與梁山泊等,不就可以容納那些積水了嗎。”滿座的人大笑,那個胡說要改造梁山泊的人,羞得無地自容。這個故事既諷刺了一些不學無術、不切實際、誇誇其談的官吏;又贊美了劉貢父的機智、俏皮,讓人在忍俊不禁之中深思,很有深度。 《渑水燕談·卷十·談谑》中還記載了一篇歐陽修不喜歡佛教的故事:“歐陽文忠公不喜釋氏,士有談佛書者,必正色視之。而公之幼子小字和尚。或問:“公既不喜佛,排浮屠,而以和尚名子,何也”公曰:“所以賤之也,如今人家以牛驢名小兒耳。”問者大笑,且伏公之辨也。”文章篇幅雖然極為短小,但叙述簡潔清楚,行文叠宕,把歐陽修正直、幽默的性格充分展現了出來,很有喜劇效果,給人看後輕松一笑,有一種觀看小品或相聲的感覺。 諸如這樣有趣的記載,《渑水燕談》中可謂比比皆是。 《渑水燕談》的作者王辟之,字聖塗,北宋臨淄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宋哲宗元祐年間,他擔任任河東縣(今山西省永濟縣)知縣,曾“廢撤淫祠之屋”,作伯夷叔齊廟,以“貴德尚賢”聞名。 紹聖二年(1095年),他知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在任期間,政績卓著,“拊養柔良,鋤治奸滑”,使境内人民安居樂業。王辟之對古代先賢十分思慕敬佩,不但為曾經在忠州做官的劉晏(唐代理财家,曾被貶為忠州刺史)、陸贽(唐代骈文家,曾被貶為忠州别駕)、李吉甫(唐代地理學家,曾被貶為忠州刺史)、白居易(唐代著名詩人,曾被貶為忠州刺史)修了“四賢祠”,而且以這些名官為榜樣,“興舊起廢,慨然不倦”,以廉潔勤政、務實愛民赢得了當地百姓的擁戴。北宋著名詞家、書法家黃庭堅在《忠州複古記》一文中,高度稱贊王辟之“知務樂善,擊強撥煩,才有餘地”。
宋紹聖四年(1097年),王辟之從忠州任上緻仕還鄉。回到家鄉臨淄後,他隐居在渑水河畔,過着飲酒賦詩、悠閑自得的生活。渑水發源于臨淄齊故城小城西由南向北,經長胡同、督府巷、東石橋、邵家圈,至王青莊南分為兩支,北流經廣饒入博興者為渑水,西流經梧台入畫水者為系水。在渑水河畔這個人文荟萃的地方,喜歡文學的王辟之經常和朋友們歡宴,追古撫今,指點江山,暢談一些風土人情和官場趣聞。後來他把這些聽來的故事,寫成了品位高雅的《渑水燕談》十卷。
《渑水燕談錄》所記載的,大都是宋哲宗紹聖年間(1094年)以前到北宋開國(960年)之間140餘年的北宋雜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雲:“今考此書,皆記紹聖以前雜事”。共分為十七類:帝德、谠論、名臣、知人、奇節、忠孝、才識、高逸、官制、貢舉、文儒、先兆、歌詠、書畫、事志、雜錄、談谑,記錄了360多個故事和片段,妙趣橫生,讀來另令人有大快朵頤之感。(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