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元鄧文原.馮子振.郭畀.康裡巎巎.柯九思.倪瓒.俞和.虞集.陶宗儀.周伯琦

鄧文原/元初文壇泰鬥/擅行草章草 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稱鄧巴西、素履先生,綿州(今四川綿陽)人,遷寓浙江杭州。又因綿州古屬巴西郡,人稱鄧文原為“鄧巴西”。曆官江浙儒學提舉、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事、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監祭酒、翰林侍講學士,卒谥文肅。其政績卓著,為一代廉吏,其文章出衆,也堪稱元初文壇泰鬥,《元史》有傳。著述有《巴西文集》、《内制集》、《素履齋稿》等。擅行、草書。傳世書迹有《臨急就章卷》等。

鄧文原青年時就與趙孟頫定交,被趙孟頫稱為自己的“畏友”,兩人感情至深。大德二年,成宗召趙孟頫入大都書金字《藏經》,許舉能書者自随,鄧文原為趙所薦,共同入京,使他的書法大顯于世。在鄧文原傳世不多的書作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受趙孟頫的影響要比鮮于樞深,他的書法風格頗似趙氏,如《黃庭堅松風閣詩卷跋》、《瞻近漢時二帖跋》等。陶宗儀《書史會要》評曰:“鄧文原正、行、草書,早法二王,後法李北海。”宗法晉人的書學觀和學書之路正和趙孟頫一緻,兩人在書法活動中接觸頻繁,且手劄往還,自然受到感染。鄧文原除了擅長寫正書、行書、今草外,對章草也出于刻帖又兼行楷流美筆意,明人袁華跋日:“觀其運筆,若神出海,飛翔白如。”(見汪珂玉《珊瑚網》)。

鄧文原和鮮于樞同在趙孟頫複古的大旗下,成為元代複古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幹将。鮮于的影響不如趙,而鄧的影響不及鮮于,如果将鮮于歸于英年早逝的話,那麼鄧的原因則是其晚年疏于翰事,書名漸隐。有張雨跋《臨急就章》文為證:“(鄧)早歲大合作。中歲以往,爵位日高,而書學益廢。與之交筆硯,始以餘言不妄。殆暮年章草,如隔事矣。信為學不可止如此。”,可見鄧氏因多涉政事,翰墨日疏,以至未能在其後半生再将自己的風格拓展得更加鮮明。 馮子振/47歲登進士第大器晚成/擅行草

馮子振-書法欣賞

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洲客,元代散曲家、詩人、書法家。湘鄉(今屬湖南省)人,一說為攸州(今湖南攸縣)人。《馮氏族譜》又載其生于寶祐元年(1253)。書法欣賞方面以行草見長。

自幼“博洽經史,于書無所不讀”。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47歲登進士第,人稱“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學,先召為集賢院學士、侍制,以“輪番值日,以備顧問”;繼授承侍郎,連任保甯、彰德節度使。晚年歸裡著述。谥文簡。仕至承事郎、集賢待制。為人博聞強記而才氣橫溢;文思敏捷,下筆萬言,倚馬可待;以文章稱雄天下。

一生性豪嗜酒,每于酒酣耳熱之際,詩興大發,伏案即作,不論案存紙張多少,必一氣寫完而後止。《元史·儒學傳》謂:”天台陳孚其為詩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鑿。攸州馮子振其毫俊與孚略同,而孚極敬畏之,自以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書無所不記;當其為文也,酒酣耳熱,命侍史二三人澗筆以俟,子振據案疾書,随紙數多寡頃刻辄盡。”著有《居庸賦》,首尾五千言,雄渾正大,闳銜钜麗。後學稱頌:“海粟馮公,下筆一揮萬言,少亦不下千言,真一世之雄”。揚州《漢壽亭祠碑記》,由蘇昌齡起句,馮子振脫草,趙孟頫書寫,後世譽為“三絕 ”。

馮子振曾赴浙江吳興訪趙孟頫,飲酒中偶爾得見趙所作一幅梅花詩畫,即執筆賦詩,寫成《憶梅》《夢梅》《友梅》《寄梅》等一百首,内有“家是江南友是蘭,梅花于我最相歡;人生離合阕友誼,珍重清春為歲寒”之句,一時燴炙人口。他同高僧中峰共析此作,到錢塘時,中峰也乘興步韻寫成詠梅一百首。趙孟頫讀後,贊賞不已,題為《百梅雙詠》,托人刻印發行。

馮善于作詩,尤以“散曲特具天才”,内容雖多叙述個人閑适生活,但每篇無不表現他的清高意境。其書法以行草見長,有名于時。
郭畀/書學孟頫畫仿米芾/擅長行楷 字天錫,号雲山、退思,祖籍洺水(今屬河北),靖康之變後祖上居于京口(今江蘇鎮江)。業承家學,善長辯論,通曉蒙文,身材魁梧,蓄有長須,人稱郭髯。20歲時任鎮江儒學學錄。曆任饒州路鄱陽書院山長、處州青田縣臘原巡檢,後調任平江路(今蘇州)儒學教授,未及赴任,又改解為江浙行省丞相府掾吏。書法欣賞尤以行楷為最佳。

工書畫,書法學趙孟頫,曾代孟頫書寫《松雪齋集》。孟頫作跋稱許。畫仿米芾,又師事高克恭,得其筆法,與無錫畫家倪瓒為好友。酒後作畫,興到神來,為人所寶。山水有米家風範,尤善竹木窠石,極富天趣。著有《退思集》,身後由其子郭啟裒集編成,有俞希魯序。另有《雲山日記》,記載他在鎮江和遊曆杭州一年之事,其中有不少鄉邦文獻資料。清代節選為《客杭日記》刊行。傳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幽篁枯木圖》卷等。

因郭畀字天錫,曆代著錄中常将他與元代初年的鑒藏家郭天錫(字佑之,号北山)混淆。二人實相差四十多年。
康裡巎巎/齊名趙孟頫世稱“北巎南趙”/草書锺王筆意

《述筆法卷》(局部)書法欣賞

書與趙孟頫、鮮于樞、鄧文原齊名,世稱“北巎南趙”。字子山,号正齋、恕叟,色目康裡部人,元代著名少數民族書法家。幼年時在皇家圖書館受過充分的漢文化教育,後來做過文宗和順帝的老師。他是個廉潔、正直的大臣。子山書正書學虞世南、锺繇,行草宗羲獻。草書猶得锺王筆意,勁圓毫雄,極具個人特性。其學書極其用功,傳雲可以“日寫三萬字”三倍于松雪道人之“日書萬字”,的确令人驚歎!《元史·本傳》雲:“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牍片紙,人争寶之,不翅金玉。”書法欣賞尤以草書為最佳。

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谪龍說卷》、《李白古風詩卷》、《述筆法卷》等。
康裡巙巙書法欣賞【緻彥中州判賢友尺牍】

書法欣賞-緻彥中州判賢友尺牍

康裡巎巎筆畫遒麗,轉折圓勁。康裡夔夔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書法家在元代書壇名重一時,士大夫萃于其門。他的書法以行草書見長。康裡巎巙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國史。康裡巎巙生于1295年,卒于1345年,字子山,号正齋、恕叟,康裡人,今屬新疆。《元史》本傳稱他:”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牍片紙人争寶之 ,不啻金玉.”明代解缙說:”子山書如雄劍倚天,長虹駕海.”康有為推崇他”奇崛獨出”.其代表作有《述筆法卷》、《柳宗元梓人傳》、《十二月十二日帖》等.

康裡巙學二王、鐘繇和虞世南,其風格剛健圓秀、灑脫流暢,草書兼有豪邁不拘,如大刀斫陣的氣溉.他的書法特點在于筆畫道媚,有彈性,有力度,中鋒著筆,轉折處尤為圓勁。

【緻彥中州判賢友尺牍】為元代書家康裡巙巙所書,這件尺牍是康裡巙巙的行書代表作,寫得奔放自然,用筆圓勁清暢,筆勢率意雄奇,具有俊逸、清隽、疏朗之美。行書墨迹紙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總體來看,其作書師法二王,但能不拘于古人,率意自然,個性突出,難能可貴。
柯九思/元文宗金石書畫奎章閣鑒書博士/擅行楷 鄧文原/元初文壇泰鬥/擅行草章草 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稱鄧巴西、素履先生,綿州(今四川綿陽)人,遷寓浙江杭州。又因綿州古屬巴西郡,人稱鄧文原為“鄧巴西”。曆官江浙儒學提舉、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事、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監祭酒、翰林侍講學士,卒谥文肅。其政績卓著,為一代廉吏,其文章出衆,也堪稱元初文壇泰鬥,《元史》有傳。著述有《巴西文集》、《内制集》、《素履齋稿》等。擅行、草書。傳世書迹有《臨急就章卷》等。

鄧文原青年時就與趙孟頫定交,被趙孟頫稱為自己的“畏友”,兩人感情至深。大德二年,成宗召趙孟頫入大都書金字《藏經》,許舉能書者自随,鄧文原為趙所薦,共同入京,使他的書法大顯于世。在鄧文原傳世不多的書作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受趙孟頫的影響要比鮮于樞深,他的書法風格頗似趙氏,如《黃庭堅松風閣詩卷跋》、《瞻近漢時二帖跋》等。陶宗儀《書史會要》評曰:“鄧文原正、行、草書,早法二王,後法李北海。”宗法晉人的書學觀和學書之路正和趙孟頫一緻,兩人在書法活動中接觸頻繁,且手劄往還,自然受到感染。鄧文原除了擅長寫正書、行書、今草外,對章草也出于刻帖又兼行楷流美筆意,明人袁華跋日:“觀其運筆,若神出海,飛翔白如。”(見汪珂玉《珊瑚網》)。

鄧文原和鮮于樞同在趙孟頫複古的大旗下,成為元代複古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幹将。鮮于的影響不如趙,而鄧的影響不及鮮于,如果将鮮于歸于英年早逝的話,那麼鄧的原因則是其晚年疏于翰事,書名漸隐。有張雨跋《臨急就章》文為證:“(鄧)早歲大合作。中歲以往,爵位日高,而書學益廢。與之交筆硯,始以餘言不妄。殆暮年章草,如隔事矣。信為學不可止如此。”,可見鄧氏因多涉政事,翰墨日疏,以至未能在其後半生再将自己的風格拓展得更加鮮明。 馮子振/47歲登進士第大器晚成/擅行草

馮子振-書法欣賞

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洲客,元代散曲家、詩人、書法家。湘鄉(今屬湖南省)人,一說為攸州(今湖南攸縣)人。《馮氏族譜》又載其生于寶祐元年(1253)。書法欣賞方面以行草見長。

自幼“博洽經史,于書無所不讀”。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47歲登進士第,人稱“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學,先召為集賢院學士、侍制,以“輪番值日,以備顧問”;繼授承侍郎,連任保甯、彰德節度使。晚年歸裡著述。谥文簡。仕至承事郎、集賢待制。為人博聞強記而才氣橫溢;文思敏捷,下筆萬言,倚馬可待;以文章稱雄天下。

一生性豪嗜酒,每于酒酣耳熱之際,詩興大發,伏案即作,不論案存紙張多少,必一氣寫完而後止。《元史·儒學傳》謂:”天台陳孚其為詩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鑿。攸州馮子振其毫俊與孚略同,而孚極敬畏之,自以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書無所不記;當其為文也,酒酣耳熱,命侍史二三人澗筆以俟,子振據案疾書,随紙數多寡頃刻辄盡。”著有《居庸賦》,首尾五千言,雄渾正大,闳銜钜麗。後學稱頌:“海粟馮公,下筆一揮萬言,少亦不下千言,真一世之雄”。揚州《漢壽亭祠碑記》,由蘇昌齡起句,馮子振脫草,趙孟頫書寫,後世譽為“三絕 ”。

馮子振曾赴浙江吳興訪趙孟頫,飲酒中偶爾得見趙所作一幅梅花詩畫,即執筆賦詩,寫成《憶梅》《夢梅》《友梅》《寄梅》等一百首,内有“家是江南友是蘭,梅花于我最相歡;人生離合阕友誼,珍重清春為歲寒”之句,一時燴炙人口。他同高僧中峰共析此作,到錢塘時,中峰也乘興步韻寫成詠梅一百首。趙孟頫讀後,贊賞不已,題為《百梅雙詠》,托人刻印發行。

馮善于作詩,尤以“散曲特具天才”,内容雖多叙述個人閑适生活,但每篇無不表現他的清高意境。其書法以行草見長,有名于時。
郭畀/書學孟頫畫仿米芾/擅長行楷 字天錫,号雲山、退思,祖籍洺水(今屬河北),靖康之變後祖上居于京口(今江蘇鎮江)。業承家學,善長辯論,通曉蒙文,身材魁梧,蓄有長須,人稱郭髯。20歲時任鎮江儒學學錄。曆任饒州路鄱陽書院山長、處州青田縣臘原巡檢,後調任平江路(今蘇州)儒學教授,未及赴任,又改解為江浙行省丞相府掾吏。書法欣賞尤以行楷為最佳。

工書畫,書法學趙孟頫,曾代孟頫書寫《松雪齋集》。孟頫作跋稱許。畫仿米芾,又師事高克恭,得其筆法,與無錫畫家倪瓒為好友。酒後作畫,興到神來,為人所寶。山水有米家風範,尤善竹木窠石,極富天趣。著有《退思集》,身後由其子郭啟裒集編成,有俞希魯序。另有《雲山日記》,記載他在鎮江和遊曆杭州一年之事,其中有不少鄉邦文獻資料。清代節選為《客杭日記》刊行。傳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幽篁枯木圖》卷等。

因郭畀字天錫,曆代著錄中常将他與元代初年的鑒藏家郭天錫(字佑之,号北山)混淆。二人實相差四十多年。
康裡巎巎/齊名趙孟頫世稱“北巎南趙”/草書锺王筆意

《述筆法卷》(局部)書法欣賞

書與趙孟頫、鮮于樞、鄧文原齊名,世稱“北巎南趙”。字子山,号正齋、恕叟,色目康裡部人,元代著名少數民族書法家。幼年時在皇家圖書館受過充分的漢文化教育,後來做過文宗和順帝的老師。他是個廉潔、正直的大臣。子山書正書學虞世南、锺繇,行草宗羲獻。草書猶得锺王筆意,勁圓毫雄,極具個人特性。其學書極其用功,傳雲可以“日寫三萬字”三倍于松雪道人之“日書萬字”,的确令人驚歎!《元史·本傳》雲:“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牍片紙,人争寶之,不翅金玉。”書法欣賞尤以草書為最佳。

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谪龍說卷》、《李白古風詩卷》、《述筆法卷》等。
康裡巙巙書法欣賞【緻彥中州判賢友尺牍】

書法欣賞-緻彥中州判賢友尺牍

康裡巎巎筆畫遒麗,轉折圓勁。康裡夔夔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書法家在元代書壇名重一時,士大夫萃于其門。他的書法以行草書見長。康裡巎巙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國史。康裡巎巙生于1295年,卒于1345年,字子山,号正齋、恕叟,康裡人,今屬新疆。《元史》本傳稱他:”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牍片紙人争寶之 ,不啻金玉.”明代解缙說:”子山書如雄劍倚天,長虹駕海.”康有為推崇他”奇崛獨出”.其代表作有《述筆法卷》、《柳宗元梓人傳》、《十二月十二日帖》等.

康裡巙學二王、鐘繇和虞世南,其風格剛健圓秀、灑脫流暢,草書兼有豪邁不拘,如大刀斫陣的氣溉.他的書法特點在于筆畫道媚,有彈性,有力度,中鋒著筆,轉折處尤為圓勁。

【緻彥中州判賢友尺牍】為元代書家康裡巙巙所書,這件尺牍是康裡巙巙的行書代表作,寫得奔放自然,用筆圓勁清暢,筆勢率意雄奇,具有俊逸、清隽、疏朗之美。行書墨迹紙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總體來看,其作書師法二王,但能不拘于古人,率意自然,個性突出,難能可貴。
柯九思/元文宗金石書畫奎章閣鑒書博士/擅行楷

柯九思,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雲閣吏。台州仙居人(今屬浙江省)。父謙,曾任翰林國史檢閱、江浙儒學提舉,是元朝仙居較為顯揚的一個官宦。大德元年(1297),随父遷居錢塘(今杭州)。延佑元年(1314)以父蔭補華亭縣尉,不就。自幼愛好書畫,聰穎絕倫,被視為神童。書法欣賞以行楷為最佳。

天曆元年(1328),柯九思遊學建康經人引薦結識了懷王圖帖睦爾。不久懷王繼位稱帝,是為文宗。柯九思被授予典瑞院都事(正七品,掌管瑞寶和禮用玉器)一職。天曆二年,元文宗仿宋閣學制,柯九思被遷升為奎章閣鑒書博士(正五品),專門負責宮廷所藏的金石書畫的鑒定。凡内府所藏古器物、書畫均命柯九思鑒定。經他鑒定收入内府的有王獻之《鴨頭丸》、虞世南臨《蘭亭序》、楊凝式《韭花貼》、蘇轼《寒食帖》等。皇帝特”賜牙章得通籍禁署”,與虞集、揭傒斯同為文宗時代奎章閣的代表人物。後因朝中官僚的嫉忌及文宗去世,柯九思束裝南歸,退居吳下,流寓松江(今屬上海市)。

柯九思博學能詩文;善書,四體八法俱能起雅去俗。素有詩、書、畫三絕之稱。他的繪畫以“神似”著稱,擅畫竹,并受趙孟頫影響,主張以書入畫,曾自雲:“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遺意。”

柯九思多藏魏晉人書法,如晉人書《曹娥詩》,也有部分宋人的精品,如蘇轼《天際烏雲帖》、黃庭堅《動靜帖》等,經他鑒定的書畫名迹流傳至今者頗多。他的書法于歐陽詢筆法之外融入魏晉人之韻,結體嚴整,字體恬和雅逸,雄厚重中見挺拔之秀氣,深受趙孟頫推崇尚晉人書法觀的影響。正如清人王文治所說:“丹邱書體仿效率更父子,力求勁拔,乃—望而知為元人書,時代為也。”行楷是其所長,他的存世書迹有《老人星賦》、《讀誅蚊賦詩》、《重題蘭亭獨孤本》等。
倪瓒/中國古代十大畫家/書風簡遠蕭疏枯淡清逸

《淡室詩》書法欣賞

元代畫家、詩人。原名珽,後改瓒,字元鎮,又字玄瑛,号雲林,字幻霞子、别号荊蠻民,淨名居士、朱陽館主、滄浪漫士、曲全叟、海嶽居士等,又曾署名東海倪瓒、懶瓒,變姓名曰奚玄郎,題名詩畫時常用雲林。書法欣賞以行書、楷書為佳。

青少年時期的倪瓒雖然家境富裕,生活優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習氣,對自身的學習修養,抓得挺緊。家中有一座三層的藏書樓“清閟閣”,内藏經、史、子、集、佛經、道籍千餘卷。倪瓒每日在樓上讀書作詩,除精心研讀典籍外,對佛道書籍也多有涉獵。“清閟閣”内還藏有曆朝書法名畫,時間較遠的有三國锺繇的《薦季直表》,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嶽庵圖》等。倪瓒對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對董源的《潇湘圖》、李成的《茂林遠岫圖》、荊浩的《秋山圖》,潛心臨摹,揣摹其神韻氣質。同時,他常外出遊覽,見到有價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繪,他精細地觀察自然界種種現象,認真地寫生,歸後往往畫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繼承傳統技法,博采各家所長,勤奮的學習,為他後來在繪畫上的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倪瓒詩書畫三絕。倪瓒的繪畫開創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畫風,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并稱“元代四大家”。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以淡泊取勝。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多取平遠之景,善畫枯木平遠、竹石茅舍,景物極簡。其畫多以幹筆皴擦,筆墨極簡,所謂“有意無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蕭條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譽極高。明何良俊雲:“雲林書師大令,無-點塵土。”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數百年畫壇有很大影響。至今乃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英國大不列颠百科全書将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是個性較為獨特的書畫家。他的書法作為在野的高人韻士,參禅學道,浪迹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韻,寫出了他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 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贊美過他的書法。文征明評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劄奕奕有晉宋風氣 。”董其昌評曰: “古淡天真,米癡(即米芾)後一人而已。”倪瓒與格守帖學的書法比較,完全是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不免遭人非議。如項穆指責倪瓒“下筆之際,苦澀寒酸。縱加以老彭之年,終無佳境也”。而近代書家李瑞清認為:“倪迂書冷逸荒率,不失晉人矩 ,有林下風, 如詩中之有淵明(陶淵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瓒傳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發舟帖》、《客居詩帖》、《寄陳惟寅詩卷》、《與率度劄》、《與良常詩翰》、《與慎獨二簡》、《雜詩帖》等多種。
俞和/精各體書法臨書創作/章草篆隸

左氏傳小楷冊局部-書法欣賞

俞和,字子中,号紫芝生,晚稱紫芝老人,元末錢塘(今杭州)人。隐居不仕,能詩,喜翰墨,早歲得見趙文敏運筆之法,臨晉唐諸帖甚多,行草逼似文敏,好事者得其書,每用趙款,倉卒莫能辨。書法欣賞以章草、篆隸為最佳。

。 一生緻力于書法,精各體書法沖淡安恬。其突出的成就,不在行書,而在章草和篆隸。現存的《臨張芝書》雖是臨作,但自創的成分已不少。王世貞說他“用章草書《急就章》,覺古色藹然”。元代的章草,較唐宋是大為起色的。趙、鄧複古寫《急就章》,都有矯揉造作之失,臨的成分多,古意并不是很多。以後康裡子山、楊維桢以章草筆意入今草,大開草書新面貌,當是草書的新變。後來的方從義、宋克也均在章草上下過苦功。俞和是其中一位傑出者。他天分高,悟性筆性均好,故其“臨”書,不但形态上相似,而且“古色藹然”,意味也出來了。尤為可貴的是用筆上自然率直,捺腳的形态變化多,可見筆法上變化也多,故雖是以己意臨書,實為創作了。現存故宮博物院的章草詩帖,是行書中雜章草,已很見功力的創新之作了。
俞和的《千字文篆隸冊》也是有新意的作品。其篆書,結字簡潔随意,用筆上大膽參以方筆,故有剛健清新之氣;其隸書,也用漢隸的方筆,線條秀勁中有質樸也無故作修飾的匠氣,因而比他秀潤有餘的行書來,顯得更為古樸而有書卷氣。這說明,俞和并不是趙孟頫的影子,也是有個性的書家。
虞集/元代文學家元詩四大家/隸書

題畫詩-書法欣賞

元代文學家。字伯生,号道園,人稱邵庵先生。祖籍仁壽(今屬四川)。其五世祖虞允文,為南宋著名愛國将領,曾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的采石之戰中大敗金軍,官至丞相。其父虞汲,曾任黃岡尉,宋亡後僑居臨川崇仁(今屬江西)。虞集自幼學習程朱理學,深受儒家正統觀念的影響,但又不拘成法,思想比較開通。宋亡後,僑居臨川崇仁(今屬江西)。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他被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仁宗時,為集賢修撰。泰定帝時,升任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文宗為懷王時,已知虞集之名,繼位後授之奎章閣侍書學士,進翰林侍講學士,并與趙世延等編纂《經世大典》。因虞集曾草诏說順帝非明宗子,所以順帝即位後,他就謝病回鄉。谥文靖。書法欣賞以隸書為最佳。 

詩文為當時大家,“一時宗廟朝廷之典冊,公卿士大夫碑版鹹出其手。粹成一家之言”。與楊載、範(木亨)、揭傒斯先後齊名,人稱“虞、楊、範、揭”,并稱“元詩四大家”。他主張宗唐宗古,以李白、杜甫為正宗,而又特别欣賞陶淵明、王維、韋應物、柳宗元等人,提倡“舒遲而淡泊”的審美觀。詩文風格謹嚴,但多模拟前人。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

書法亦是大家,曾與趙孟頫同在翰林院共事,趙孟頫是他的上級,書法自然受到趙孟頫影響,觀其作品,深得晉人韻味,清朗蘊藉之氣不減趙氏。陶宗儀式《書史會要》稱他“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隸為當代第一。”明代書法家李東陽說:“書家者流,所謂人品高、師法古者,伯生殆兼有之。”書迹主要留于鑒賞題跋,傳世作品還有《劉垓神道碑銘》墨迹本(上海博物館藏)為大字真書,可見鐘繇、蘇轼筆法,曾為奎章閣篆印兩方“奎章閣寶”、“天曆之寶”,可見他的篆書在當時也很出衆。雖為當時重要書家,流傳作品不多,風格也不甚鮮明
陶宗儀/清貧執教著書為樂/學者書家 元末雲間(今上海松江)書家中的陶宗儀,字九成,号南村。黃岩清陽人(今屬浙江黃岩路橋)人。元末明初文史學家。20歲離家赴考,因直言朝政而落第,定居在松江,以開館授課、墾田躬耕為業,四次拒絕元明兩朝皇家召旨,終身不入仕途,人稱 “南村先生”,譽為“立身之潔,終始費渝,真天下節義之士也”。書法欣賞以篆書、隸書為佳。
陶宗儀在教學的閑暇時光經常去田裡耕種。休息的時候,與學生們談古說今,一有所得就把它記錄在樹葉上,放在甕内儲存起來,10年裡積累了幾十甕。到了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陶宗儀把它整理成《辍耕錄》30卷。《辍耕錄》所記的大多是曆史瑣聞,以元代為主,宋代次之,還有少許是以前朝代的史料。裡面有大量陶宗儀的所見所聞,或摘抄前人史料,或作考證辯僞,諸如元朝典制、戲曲詩詞、史事雜錄、文化科技、風俗民情、農民起義記事等,為後人保存了豐富的史料。《辍耕錄》對黃岩的史料也有記錄。
陶宗儀作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一生不慕名利,清貧執教,唯以著書為樂事,著作除《辍耕錄》外,著有搜集金石碑刻、研究書法理論與曆史的《書史會要》9卷,彙集魏漢至宋元時期名家作品617篇;編纂《說郛》100卷,為私家編集大型叢書較重要的一種;還著《南村詩集》4集、《四書備遺》2卷,以及《古唐類苑》、《草莽私乘》、《遊志續編》、《古刻叢鈔》、《元氏掖庭記》、《金丹密語》、《滄浪棹歌》、《國風尊經》、《淳化帖考》等。
陶宗儀是學者書家,一般辭書将他列入明,但他的主要活動是在元,故宜将列為元末的書家行列。他的著作很多,《辍耕錄》最為著名,而《書史會要》治書學之人無人不曉。他與楊維桢等一批文人交往,書畫的眼光很敏銳。他的《題馬琬秋林釣艇圖》是隸書,卻風貌獨異。用筆是以方筆折刀法為主,凡轉折處均用方筆顯示圭角與力量。結字也正方。這些都可見出魏晉隸書的影響。橫畫不作姿态優美的柔婉波勢,而是以細筆向外出,因而帶有一種裝飾的情趣。全篇雖然勻稱工整、法度謹嚴,但還是古意十足。這說明陶宗儀欲以變古為新、以成一格。

他的篆書冊也有出新的地方:一是中鋒用筆與方筆合用。他的篆書線條一部分是玉箸篆的圓勁挺拔的線條,又雜以方筆的有棱有角的線條,因而圓轉中有頓折,出現古味;二是篆書的結體改變了小篆單一的上緊下松的結構方式,不全以方形為主,又間以小篆、鐘鼎文字的結字方式,形式上有自出機杼的地方。陶宗儀在複古思潮中求新出變,顯示出難能的探索精神。

周伯琦/尤以篆隸真草擅名當時

周伯琦篆書-書法欣賞

字伯溫,自号玉雪坡真逸、堅白居士,元饒州(今江西波陽)人。幼随父宦遊大都(今北京),入國學,為上舍生。曾為翰林修撰,元順帝至正元年,改奎章閣為宣文閣,伯琦任授經郎。後曆任翰林直學士、監察禦史、浙西肅政廉訪使。招谕張士誠,被張扣留達十餘年。張士誠既滅,伯琦乃得歸故鄉,不久卒于家中。《元史》本傳稱:“伯琦博學工文章,尤以篆隸真草擅名當時。”篆書習徐铉、張有行筆,其字肥潤可愛。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臨《石鼓文》冊,現藏故宮博物院。著有《六書正訛》、《說文字源》及《近光集》三卷,《扈從集》一卷等詩文稿若幹卷。 書法欣賞以篆隸為最佳。

周伯琦工書,名顯于當時,《元史》記載“帝以伯琦工書法,命篆宣文閣寶,乃題匾宣文閣及摹王羲之所書《蘭亭序》、智永所書《千文》。刻石閣中。自是累轉官皆宣文、崇文之間,而眷遇日隆矣。”同趙孟頫一樣,也是皇帝“字而不名”的人物。

書從晉唐快利沉着袁桷書法欣賞【雅譚帖】

書法欣賞【雅譚帖】

元代袁桷在許多題跋中顯示了他對米芾的獨到見解與肯定,特别是對于米芾臨古功力之深,袁桷心悅誠服。深得米芾“風樯陣馬,沉着痛快”之旨。用筆八面出鋒,線條質量極高,一些纖細的筆畫也顯示出完美的質感。字形結構似斜反正,恣意錯落,既有米字的欹側,又有王字的飄逸。通篇神采奕奕,精神飛動,筆意洞達,頗有生氣,顯示了深厚的學古功力與過人技巧。

書法作品-袁桷

學書要想超越古人,必先做到無限的接近古人。在趙孟頫書風籠罩的元代書壇,直接取法宋人,學習米芾且學得如此地道的書家已不多見,袁桷可謂其中的佼佼者。袁桷的《雅譚帖》,除了以晉、唐為根基外,更多的是米芾書法對他的滋養。袁桷是元代重要的鑒藏家,他鑒定、題跋過許多晉、唐、宋、元名迹,其中趙孟頫的繪畫最多。

書法欣賞-袁桷

  家趙孟頫在元代高舉複古主義大旗,趙氏書風在元代大行其道,追随者蔚然成風。袁桷是趙孟頫的表弟,分析袁桷的作品,會發現同樣是學晉、唐書風,袁桷的作品中明顯地流露出與同時代書家不同的味道,尤其與趙孟頫展現出了異樣的面貌。袁桷始從戴表元學,後師事鄞縣王應麟,遂以能文名。泰定初年,袁桷辭官歸故裡。喜蓄典籍,承曾祖袁韶之業,搜書萬卷,藏書富于浙東。袁桷生于1266年,卒于1327年,字伯長,号清容居士,又号見一居士,鄞縣人。卒谥文清。元大德初年,被舉薦擔任翰林國史院檢閱官、翰林直學士、知制诰同修國史。後又拜侍講學士。
晉人法度宋人筆意龔璛書法欣賞【教授帖】

書法欣賞-宣城詩并識卷

龔璛工詩文,擅,傳世書迹有《宣城詩并識卷》等。與趙孟頫、戴表元、仇遠等人交善。【教授帖】書法字形略長,體态開張,有大令疏朗之姿。氣息上,有宋人之意。運筆流暢自然,爽利精勁,情急處,如天女散花,滿目煙霞。

  全篇字形大小錯落,排布自然,靈動中盡顯古雅,縱情時又不忘法度。此帖在迅捷的書寫中,體現出作者控筆能力極強。明人潘之淙在其《書法離鈎》中把元代趙孟頫以外的多數名家悉數批評一通後,唯獨對龔璛的書法不置可否,從此作去感受龔璛的書法。

書法欣賞-教授帖


龔璛的書法以晉人為宗,取法《十七帖》、《蘭亭叙》諸帖,浸淫日久,用功極深,并在筆法和氣息上極力追求晉人風度。陶宗儀《書史會要》中雲:“龔璛書有晉人法度。”所謂晉人法度,即魏晉時代,人們掙脫儒家的束縛,思想上表現出放蕩不羁,行為上則熱衷于玄學清談和寄情山水,人們追求一種卓爾不群,自然而為的精神狀态,反映到書法創作上,則顯得于規矩中見飄逸,筆裡行間,風流蘊藉。

  趙孟頫在元代影響甚大,他的以晉唐為宗的書學思想應該會對龔璛産生影響。《教授帖》是龔璛寫給元代書家錢良佑的一封信劄,錢當時任吳縣儒學教喻,龔璛經常為其藏品并作題跋。趙孟頫曾任江浙行省儒學提舉之職,龔璛曾任浙江儒學副提舉之任,從許多題跋中可以知道兩人經常在一起同觀法帖名畫、交流藝事。生于1266,卒于1331年,字子敬,号谷陽生。龔璛少為徐琬辟幕下,後充和靖、學道兩書院山長。調甯國路儒學教授,遷上饒主簿,改宜春丞,以浙江儒學副提舉緻仕。
元代倪瓒楷書書法欣賞-恬淡瘦勁秀逸俊美

書法欣賞【漁莊秋霁圖】題款

倪瓒《漁莊秋霁圖》自題詩可見倪瓒特點。這個題款是倪瓒晚年所書。秀逸俊美而無妩媚柔弱之嫌,嚴整有規矩,行氣茂密,卻不失淡雅自然寬舒之态。與詩的内容、畫面的意境融為一體。元代書法藝術崇尚柔媚濃妍,倪瓒能不為時風所動,師法晉宋之情韻,上溯漢隸之樸拙,由此創造了他恬淡瘦勁、靜穆秀雅的書風。

倪瓒《詩五首帖》,元倪瓒書。楷書紙本冊頁。共341個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可明顯看出此作不僅吸取了晉唐書法蘊藉清雅之風,同時又具晉唐人書劄與寫經之手法,耐人尋味,引人入勝。《詩五首帖》是一件頗具個性的楷書作品,古雅而有意趣,既表現了楷書的嚴謹,又有行書的流便之意。

書法欣賞【詩五首帖】

倪瓒書法天然古淡、得自分隸,有魏晉人風緻。倪家富有資财,性情狷介,自幼好學.亦有記載說他性情敦厚,慷慨助人.清高絕俗,胸襟淡泊.家藏古書極多,嘗築清 閣,收藏古代名人書畫.他善畫山水,初學董源,書畫秀逸疏淡,工力極深,自成一家。倪瓒畫法特點,構圖多取平遠之景,善畫枯木平遠、竹石茅舍,用筆善用側鋒,多畫折帶皴,所謂”有意無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蕭條一派,以淡泊取勝.他的畫天真幽淡,詩文精雅,隽美,自然數詩書畫三絕.亦善畫墨竹,筆法挺拔,疏朗有緻.他善用側鋒幹筆皴擦的畫法,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技巧。

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并稱”元四家”,對文人山水畫作出了新的創造和發展.在繪畫理論方面,主張作品表現畫家的”胸中逸氣”,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反對刻意求工求似。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帶景色,好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嶺之景,章法極簡,于簡中寓繁;多用枯筆幹擦,淡雅松秀,似嫩而實蒼,風格蕭散超逸。繪畫尤擅長畫山水、枯木、竹石,多以水墨為之,偶亦着色.山水畫初宗董源,後參以荊浩、關仝,山石樹木兼師李成.崇尚疏簡畫法,以天真幽淡為趣,能脫出古法,别開蹊徑。
無帖不臨元代李倜【跋陸柬之文賦】行楷

書法欣賞-李倜書法

元代家李倜無法比肩趙孟頫,除了詩、文、畫、印諸項上的巨大差距外,趙孟頫于篆、隸、楷、行、草諸方面皆能借古開今,自成一家,領後世之風氣,而李倜的長處僅在楷、行。即便是其最為擅長的行書,斤斤計較于晉人的技法而未能脫胎換骨。李倜書學晉唐,尤推崇晉人書。趙孟頫稱其李公無帖不臨,可謂好學也已。

  李倜于上的成功,一是天分高,一是勤于臨帖。虞集《題李士弘臨右軍帖》曰:“士弘天資高邁,風神秀朗,宜其筆墨超然”。李倜傳世書迹甚少,除皇慶元年八月、九月遊山陰禹陵,杭州石屋洞題名等少數刻石外,墨迹僅有大德五年二月八日和大德九年九月既望對《陸柬之書文賦卷》所作的兩段題跋。前一段所題應在京城大都。後一段題跋是書于壽春郡齋。

李倜詩文、書畫在當時頗負盛名,名動朝野。其在大德年間被彈劾降職後,有關他的行蹤記述日漸稀少,以緻後來不知所終,成為書畫史上的疑團。趙孟頫為官品秩最高者為從一品,曾與李倜同在集賢院共事。李倜以書畫詩文享譽有元一代,為人倜傥,風采肅然,精于書畫,書得晉人韻味,畫有高士風。曆任集賢院侍讀學士從二品,臨江路總管、南劍路總管、兩浙鹽運使(正三品),晚年升遷不詳。其所任官職,在漢人中地位顯赫是不争的事實。
凝重渾厚元代郭畀書法欣賞【跋錢選卷】行書

書法欣賞-跋錢選卷

觀郭畀風格,當為晚年所作。風格類趙孟頫,更趨隽逸爽健。用筆迅捷利落,凝重渾厚,方起圓收;轉折處提毫調鋒,重頓急轉;撚管裹鋒絞行,變化自然從容。郭畀行書《跋〈錢選紅梅圖、趙孟頫東坡詩卷〉》,11行,共98個字。如果說趙孟頫的行書偏于流媚圓勁,則郭畀的行書就多了幾分澀重方峻,小字亦中鋒使力,毫不懈怠,豐富多變的起伏提按,搖曳生姿。

清人姜紹書《韻石齋筆談》雲:子昂傳燈則有郭天錫,嘗手書《松雪齋書》一帙,遒逸精潔,宛入鷗波三昧,其詩文題跋,散見于卷冊中,骎骎與松雪并驅,元季工趙體者,未能或之先也。郭畀一生在江浙的文人圈子裡很有影響,學趙孟頫,勁健灑脫,《鎮江府志》雲:天錫書法,出入趙文敏,曾寫《松雪集》,孟頫跋其後,稱賞備至。

啟功先生就郭天錫與郭畀被屢屢混淆的問題,曾予澄清:“郭天錫,字祐之,号北山,元代鑒賞家,今傳古書法多有其題跋。又畫家郭畀,字天錫,非一人。”依郭畀存世的書法作品來考證,其生年似為前至元十七年。曆代書畫家,多有與同時代人重名、重字、重号的情況,元代的郭天錫與郭畀,在近年出版的著作中,多有将兩人誤作一人或事迹混淆者。
元代柳貫楷書書法欣賞跋褚遂良【倪寬贊】

書法欣賞-跋褚遂良【倪寬贊】

柳貫用筆一絲不苟,沉着淡定,起收轉折周詳,無一懈筆,幾近笨拙闆實;點畫笃實,有隸書和魏碑意趣。結字方闊而略取橫勢;大小自如,因字成形。在挺然奇偉,體嚴法備的顔楷中,注入了隸法的古拙,莊而不拘,正而不闆,别有奇姿逸态,具松齡鶴壽之象。 柳貫,生于1270,卒于1342年,字道傳,号烏蜀山人。其先居河東解州今山西,宋高宗時南渡,遷杭州,後又遷浦江,今浙江浦江。

柳貫為人正直端嚴,他曾為元代另一位大家李倜請谥号,李倜的兒子想請柳貫妥置李倜任臨江路總管時遭江西肅政廉訪副史臧夢解彈劾事,而柳貫則力排臧議,為李倜評反。柳貫博學多識,人品傑出,使其書法備受推崇。

  宋濂《元故翰林待制承務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柳先生行狀》稱其“善楷法,工篆籀。京兆杜公本謂其妙處不減李陽冰。為文章有奇氣,舂容纡徐,如老将統百萬雄兵,雖旗幟鮮明,戈甲焜煌,不見有喑嗚叱咤之聲。若先生者庶幾有德有言為一代之儒宗者矣。柳貫工詩文,長于書法,通曉古文字學。詩文與黃溍、虞集、揭傒斯齊名,時稱儒林四傑。
潔淨清雅-王冕書法欣賞【自題畫梅詩】行楷

書法欣賞-元代王冕【自題畫梅詩】

元代王冕《自題畫梅詩》,此作結體,具歐書體貌,但将嚴謹的體态寫得更加秀逸。轉折處處理不像趙孟頫那般圓潤,而是果斷凝練,铿锵有力,自由中蘊含謹嚴。結體上,此帖多用隸法,方正扁闊,清新古雅。如此帖中的“可”字,第一筆微微上揚,有飄然欲飛之态;如“惜”字,左邊一豎明顯左彎,右邊的書寫不慌不忙,将“昔”字末筆微微右頓,返欹為正,整體又能做到正中寓欹,一種多元之美呈現而出。

  王冕早年曾問藝于趙孟頫,故其作品難免會沾染趙氏的影響。“當則古,無徒取法于今人焉”,趙氏的複古思想深入人心。王冕的書法暗合其畫風,有一股潔淨清雅的氣息。由于趙孟頫等人的提倡,元代書壇籠罩着濃重的“複古”氛圍,書宗“二王”成為一種時尚,更有甚者,舍遠求近,直接效法趙孟頫。

元代王冕對用筆細節的掌握,使此作顯得跌宕生姿。曲筆入紙,郁郁芊芊,有褚遂良筆意。元代王冕作書重意趣,多了一些随意的成分,通過提按、墨色輕重的交替,不斷調節視覺美感,或仰如新月,或曲如彎弓。毫穎過者,行當所行,止當可止,輕者若蜻蜓點水,斯斯文文;重按者若崩浪雷奔,小中見大。信手而出者,出人意表,不顯突兀。

王冕是元代書法史上一位很少被人言及的書畫家。幼好學,白天放牛,晚借佛殿長明燈夜讀,成年後終成通儒。書法史中,就有許多善書者,其名姓、事略隐匿于寂寞的一角,有待後人重新挖掘。王冕生于1287,卒于1359年,字元章,号竹齋、會稽山農、江南古客、江南野人、煮石山農等,别号梅花屋主,浙江諸暨楓橋人。
書法欣賞/元楊維桢行草【真鏡庵募緣疏卷】

書法欣賞-真鏡庵募緣疏卷

楊維桢實踐和創作思想打破了趙孟頫書風一統天下的局面,其張揚情性的風采,對明代中晚期豪邁剛健書風起到引領作用。《真鏡庵募緣疏卷》是楊維桢的行草書佳作。其章局變化豐富,奇怪百出,筆力流絕,力遒韻稚,表現出作者的強烈的藝術個性。字裡行間潤枯相應,輕重相間,重者拙厚,輕者飄逸,對比強烈,陰陽互見。筆法時而頓挫,時而奮力外挑,跳宕而不失流暢,字形欹側,在行氣的起伏跌宕中觀之,給人一種既激奮又回腸蕩氣的現代樂曲的感覺。

楊維桢(1296-1370),字廉夫,号鐵崖,亦号鐵留子。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泰定四年進士。平生氣度高曠。擅詩文,工書法,行、草不拘成法,矯傑橫發,清勁可喜。存世書迹有《寄元鎮詩迹》、《書巫峽雲濤石屏志跋》、《虞相古劍歌》等。他的詩書同他的号一樣,具有鐵崖一般硬峭的品格。他的書法也同他的詩作一樣,具有反叛性。他反對趙孟頫溫文爾雅的文士氣,反對對二王的傳承,強調個性。并有詩雲“石破青天撞玉鬥”,詩思的瑰奇險異,幻化出了他書法“拗勁奇崛”的風格。

 《真鏡庵募緣疏卷》是楊維桢的行草代表作,此作為長卷,現藏上海博物館。此作首先在章法上迥異前代,采用行密字疏的方式,加強字與字之間的橫向聯系,全篇渾然一體,猶如初入大森林,給人一種森然蒼茫的感覺。再細看,真行草夾雜,其真端挺,如砥柱立于江流,行如流水,草似奔瀉。更以章草的矯健之氣注于其間,時出挑勢,在筆勢變換中,有波瀾湧起的昂揚氣勢。

  楊維桢生活于元末明初,時局的動蕩,使一個元泰定四年的進士被罷去,功名化為烏有,隻得隐居于富春山。加之,早年其父在鐵崖山築樓,聚書數萬卷,令他專心攻讀五年,每天僅以辘轳傳食。這種孤寂的讀書生涯和時代的際遇,對他倔強奇僻的性格都起了重要的塑造作用,也塑就了他詩歌和書法的奇崛風格。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