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溫天氣仍在持續,8月21日四川啟動能源供應保障一級響應。
這一天原本是四川上一輪限電停産的終點,沒想到電力供應依然緊張,限電停産的期限延長到本月25日。
此前上海因向四川要電來保障特斯拉供應商的生産,在網上被怼:“四川老百姓都沒有電用了,還要保障特斯拉是什麼道理。”
上海市最後回應說,不是要與民争電,隻是希望等四川工業用電恢複的時候,函件中提及的企業會被優先考慮恢複。
今年7月份以來,受到極端天氣影響,電力輸出大省四川也出現了電力短缺。不僅工廠停産,局部地區的生活用電也受到了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的這個時候,中國也陷入了電荒,從9月到10月,全國有超過20個省級行政區采取了有序用電措施,東三省地區甚至發生了無預警的拉閘限電,導緻居民受困電梯、交通信号失靈等。
實際上不止是中國,這兩年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出現電力不足,包括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及核電發展上走在前頭的歐美國家。
去年冬天,英、德、法等歐洲國家因為電力短缺以及天然氣價格上漲導緻電價飙升;今年夏天受到俄烏沖突,疊加極端高溫天氣的影響,歐美國家的電價再次表彰。
日前歐洲能源交易所的德國明年交付的基準電力價格漲到了每兆瓦時502歐元,較去年同期大約增長了500%。
這不禁令人疑惑,為什麼新能源發展了這麼多年,全球還是在缺電?
水電第一大省告急
先來看看今年這波電荒鬧得最兇的四川省,缺電主要原因是高溫幹旱的極端天氣導緻水力發電不足。
作為中國水力發電的第一大省,四川超過80%的電力都來自水力發電。說到這裡,可能會令很多人感到錯愕,四川竟然在綠色能源發電上走在了國内前頭。
實際上,地處西南的四川在水電方面的資源可謂是得天獨厚,境内共有2816條河流,因此也有千河之省的美稱。按照人民網的報道,全國每100度水電中,有28度電來自四川。
在往年6-10月的豐水期,四川的水電富餘,不僅能供應本省,還能外送,保障千裡之外華東地區的用電需求。2021年四川水利發電向外輸送了1300多億度電,這一年的發電量,就足夠合肥用3年多。
但近幾個月以來,四川省遭遇高溫幹旱的極端天氣,一連30多天沒有下雨。
7月份的大渡河、岷江等省内主要河流來水,相比多年曆史均值普遍下降40%以上,就連四川樂山大佛都露出了全部真身。水位的急劇下降讓導緻四川水力發電相比往年下降超過5成。
再加上近一兩個月來大範圍、高強度、持續的高溫熱浪天氣,四川的居民用電量也在蹭蹭上漲。
據統計,進入7月份以來,四川用電負荷接連6次創曆史新高,最高達到5910萬千瓦。新一輪高溫天氣再次來臨,最大用電負荷預計将超過6000萬千瓦。
盡管四川人民目前正遭遇較大的缺電困境,不過随着即将到來的雨水天氣,四川的電力供應将逐步恢複。
但從更長的時間範圍來看,近些年随着四川經濟的穩步增長,四川對于電力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四川的電力或将出現缺口。
有數據推測,到2025年成都地區最大供電缺口将達到500萬千瓦,重慶市最大供電缺口将達到約850萬千瓦。
這意味着,四川或将從電力輸出大省轉變為購電戶。
全靠火電頂上
四川今年這波缺電還是受到極端天氣等偶發因素的影響,但中國在去年遭遇的那場影響範圍更廣的缺電危機,其主要原因則在于缺煤。
這些年,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标,同時也出于對未來能源需求的戰略考量,中國有意調控煤碳在電力及能源消耗中的占比,煤炭産能加速退出。
但短時間内國内對于煤炭的需求還非常旺盛。2021年以來,疫情帶來的供應鍊問題導緻煤炭等大宗商品的流轉受阻,同時疊加國内經濟複蘇,以及迎峰度夏的需求,煤炭的價格持續上漲。
比如中國沿海電煤的采購價格指數5500大卡規格品報收于1528元/噸,而動力煤期貨在去年10更是一度沖高至1982元/噸。
煤炭價格大幅上漲,但電力價格卻不能跟着漲。
電力是中國經濟民生的重要保障,供給平穩非常關鍵,所以價格上不能完全市場化。中國的電力采購部分還是采用政府定價,由電網對火電公司統購統銷。
對于發電企業來說,一邊是成本漲上了天的煤炭,一邊是不能賺錢的電力。可想而知發多虧多,發電廠積極性也并不高,這進一步導緻了電力短缺。
去年多省市電力短缺的情況下,全國批複核增産能煤礦200處,原煤産量迅速回升。很快煤價也從曆史高位回落,及時化解了國内電力短缺的危機。而今年四川水力發電受到影響的危急時刻,也是靠火力發電頂上。
就現階段而言,中國的電力結構還是離不開煤炭燒的火電。
從煤炭的産量來看,中國是富煤國家,2021年中國原煤總産量占到全球煤炭産量的59.31%。但與此同時,中國的耗煤量也很大,2021年消耗了52.4億噸的标準煤。
沒辦法,我們國家缺石油缺天然氣,一次能源的消耗還是以國内還富裕的煤炭為主。
但另一方面,中國煤炭儲産比卻很低,也就是說中國的煤炭不禁挖。美國作為全球煤炭儲量最高的國家,煤炭還能挖390年,俄羅斯高達369年,而中國僅有37年。
新能源為什麼靠不住?
近兩年出現的電力短缺,也說明光電、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電力還不足以挑起大梁。
從中國的新能源發展來看,無論風電還是光電,都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
從發電量上來看,2021年中國光伏發電量3259億千瓦時,已經足夠全英國或全伊朗使用了。
而中國風電在2021年的發電量達到了6256億千瓦時,新增的風機裝機量占到了全球的50%以上,而累計風電的裝機總量也達到了全球40%以上。
但是,從結構上來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在中國總發電量中的占比還不到30%。
換句話說,新能源電力供應不足主要是因為綠電的增長趕不上電力消耗的增長速度。
2012-2021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從1.01萬億千瓦時增長到了2.48萬億千瓦時,但無奈全社會的用電量增長更快,期間共增長了3.35億千瓦時。
同時,中國優質風光資源位于西部、北部地區,但電力消費主力在東南沿海(胡煥庸線以東占86.5%),目前電力大規模的直接輸送還存在難題,國内儲能技術暫時也遠未成熟,可再生能源發電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這也導緻了部分地區棄光棄風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此外,可再生能源的電力供應也是看天吃飯。水電怕旱災,風電怕沒風,就連太陽能發電也怕高溫,溫度過高會導緻光伏電站運轉更差。當外界氣溫超過攝氏25度時,光伏發電闆的發電量會顯著下降。
從全球來看,就算是可再生能源電力占比較高的歐洲國家,也會受到電力短缺的影響。
來自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歐盟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占35%以上。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淨發電量占比首次超過化石能源,占比已超50%,其中風能供應了德國27%的電力。
但今年以來歐洲發生的高溫無風天氣也讓這些發電的大風車“無用武之地”,加之俄烏沖突導緻天然氣供應受阻,為了應對電力短缺的危機,德國甚至通過了一項允許煤電重返市場的法令。
這聽起來有點諷刺,人類與自然仿佛互相開了一個玩笑,盡管這一點也不好笑。
那麼發展核電呢?
也有人想到靠核電,這總比風電、光電、水電靠譜多了吧,最起碼不用靠天吃飯。
在歐盟國家中,法國搞核電的積極性很高。
上世紀70年代全球遭遇能源危機,讓沒煤沒氣的法國憋足了勁頭搞核電。到目前為止,法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核電國,共擁有58座核反應堆,其核電占到全國發電量的70%以上。
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一方面核電站的建設也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因為核電站的運行和冷卻都需要大量的水,因此大多數核電站都要建立在沿海地區或者湖邊,另一方面還要遠離建地震帶,最後還要考慮到是否擁有鈾礦資源與核廢料處理的問題。
搞核電大躍進的法國,就是從美國買技術,從非洲挖礦,最後将核電所産生的廢料運送到非洲挖坑深埋。
受2011年福島核事故影響,中國在新建核電機組項目上有過幾年的停滞,直到2015年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号問世,可以防禦九級地震的雙層保護殼,才開始陸續上馬核電項目。
根據在建進度,2021年我國投産4台核電機組、2022年預計投産2台,2023年無機組投産,2024年僅投産1台,2025年預計投産4-6台。
整個十四五期間核電投産機組隻有11-13台,幾乎隻有十三五期間投産21台核電機組一半的投入産能,隻能提供約1000億千瓦時/年發電增量,還不及四川向外輸送的電量。
此外,核電的使用也會受到極端高溫天氣的影響,比如法國的電力公司日前也曾被迫宣布削減部分核電廠的發電量,因為核電廠附近的河水的溫度太高了,難以起到冷卻作用。
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這都進一步加劇了全球對電力的需求,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電力供應緊張将成為常态。
出于平衡經濟環境的綜合考量,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發展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連體面的電力供應都無法實現,綠電的意義或許要重新定義。
畢竟當真正缺電的時候,誰還會在意是火電、水電,還是風電、光電呢?
參考資料:
1.遠川科技評論《今年限電,有什麼不一樣》
2.九邊《電力那麼緊缺,為什麼不大力發展核電》
3.知乎《中國的光伏産能如此強大,中國的太陽能發電比例卻并不高?》
4. 中新經緯《水電外送量全國第一,這個大省為何還缺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