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股市中的一句俗語:「一年三倍易,三年一倍難。」
剛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有些困惑。經曆了這兩年股市的大漲大跌,慢慢地發現還真是這麼回事兒。
一方面,是市場風格在切換。
比如你在前兩年剛好投資了消費、醫藥,那麼應該賺的盆滿缽滿,但如果去年依舊重倉兩個行業,收益估計就不太好看了。
另一方面,不少小夥伴花了很多心思在「買入」的選擇上。
但是對「賣出」卻沒有想法,眼睜睜看着收益回撤,直至套牢。
那麼,應該如何提升收益的穩定性,讓财富在長期保持增值呢?
答案是,你得有自己的一套交易系統。
讓我們可以照着具體的方法去操作,而不再是單憑感覺去交易。
那麼,該如何搭建交易系統呢?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作者馬克·泰爾總結了巴菲特和索羅斯,兩位成功但風格完全不同的投資大師的共同之處。
在分析了他們的行為、态度和決策方法後,總結出了一套思考交易系統的方法論。
值得一提的是,當作者将方法論應用到投資後,收益有了明顯好轉。
在5年裡(1998年到2003年),他的股市資産平均每年增長24.4%,同期美股(标普)年均漲幅隻有3%。
作者相信他能賺到了更多的錢,普通人也一定可以,我們一起來看看該怎麼做吧~
作者提出的這套交易系統,涵蓋了個性、能力範圍、進入、退出等等一系列流程,看着挺複雜的。
我們不妨把這套體系看作是造房子的遊戲——
用「打地基」(投資哲學)-「搭框架」(投資邊界)-「精裝修」(投資策略)的思路來看。
圖片來源:《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
先來說說打地基——投資哲學。
提到哲學,估計小夥伴們頭都大了,會想到在書本上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這類不明所以的名詞。
作者在書裡下了個簡潔的定義,他認為:
不管是買還是賣,持有還是按兵不動,一個投資者所做的每一項決策都來源于「他對市場運行機制的看法」,這就是他的投資哲學。
就拿上半年的股市波動來說——
有人在4月份的下跌中看到了機會,有人感受到恐懼,對于市場認知的不同産生了成交量,買賣雙方互道珍重。
那買賣的決策是怎麼作出的呢?
投資哲學家範·撒普曾經說過,你交易的不是市場,而是有關市場的理念。
但大多數投資者很難有自己的思考,他們吸收了各路雜七雜八、相互矛盾的理念,很容易根據市場的流行态度改變看法。
不過,投資大師們都有自己的投資哲學,盡管在動機、目标、方法上有所不同,他們能完全清楚每一次投資決策的依據,從而免受市場情緒躁動的影響。
拿買入一隻股票來舉例。
巴菲特買入一隻股票的時候他能夠看清這家企業未來數十年的發展,進而計算出「到現在這家企業現在值多少錢」。
如果市場的價格比這個價值低很多,他就會買入。
而當索羅斯買入一隻股票的時候,是因為這隻股票價格背後的人的認識形成了「反身性」過程,決定了價格可能會漲的很高。
這裡介紹一下「反身性」。它是索羅斯最重要的投資哲學,指的是「認識改變現實,而現實又改變認識的過程」。
比如當股價上漲,大家普遍感到自己更富裕了,于是會花更多的錢;
結果企業的銷售額和利潤都上升了,這會讓股價進一步上漲;
這讓投資者感到自己更富有,于是他們的支出又會增加。
這就是「反身性過程」:股價的變化帶來企業基本面的變化,繼而帶動股價的進一步變化,如此循環往複。
接下來,如果這隻股票漲了——
巴菲特可能會停止買入,因為在他的投資哲學裡面,這個價格可能超過了他能承受的安全邊際。
而索羅斯可能會大幅加倉,因為「市場先生」給予了他正确的回應,證實了事先的判斷。
相反,當這隻股票跌了——
巴菲特可能會大幅買入,因為安全邊際更足了。
但索羅斯可能會開始撤退,因為「市場先生」在告訴他,你可能錯了。
從兩位大師「買」和「賣」的時機選擇上截然不同,但都與他們自身的投資哲學一脈相承。
02
确定投資邊界
有了買賣的「地基」,進一步的,就要「搭框架」:能力圈、好投資的标準,以及投資組合結構。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1)能力圈是什麼?
說到能力圈,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就是投資自己懂的領域。
那麼,為什麼投資大師都在勸你要「劃定能力圈」呢?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
瑪麗是一個在房地産領域有着豐富經驗的投資人,成名作是買了兩座人人都不看好的公寓。
當時這兩套公寓的價格漲了一倍多,還有法律官司、内部争鬥、資金枯竭的問題,但入行多年的瑪麗卻認為導緻公寓價格過低的問題遲早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解決,最終獲得了預期的回報。
但當瑪麗參加投資聚會的時候,看到其他投資者高談闊論醫藥領域的機會,卻止不住的動心。
作者寬慰瑪麗,巴菲特曾說「既然股市這麼簡單,我為什麼要去買房地産?」對她來說,這個問題應變成「既然房地産這麼簡單,我為什麼要去買股票?」
從例子可以看到,劃定能力圈是取得更高收益的關鍵。
在能力圈内的投資,我們有機會得到超額收益;而在能力圈之外的投資,就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2)什麼是好的投資标準?
不同投資哲學、能力圈,也決定了每個人眼中「好投資」的标準。
對巴菲特來說,公司越便宜越好,他的目标是以0.1美元的價格購買1美元的東西;
對索羅斯來說,如果未來走勢和他預期的進程一緻,那麼就能從「市場先生」的情緒波動中獲利;
對于技術分析者來說,當市場的均線、量價指标符合進場标準,就是一筆「好投資」;
對「低估值」愛好者來說,這個标準可以是投資指數的「市盈率」、「市淨率」等指标處于多年來曆史低位。
雖然看起來,不同「好标準」會打架,有的是跌了買,漲了賣;有的是漲了買,跌了賣。
但這些标準其實和投資者的個性和哲學是完美匹配的。
3)什麼是投資組合結構?
在能力圈内,确定了好投資的标準,我們就可以設計自己的投資組合結構。
從巴菲特的持倉看,有兩個很重要的特點:集中度高、長期持有。
從今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年報披露來看,巴老爺子前十大重倉股合計占比90%,其中第一大重倉股蘋果為47.6%,幾乎占據半壁江山。另外,對可口可樂和美國運通的持倉時間都超過30年。
索羅斯的風格更加「激進」,不止是重倉,還會動用杠杆。他曾說「重要的不是你對市場的判斷是否正确,而是你在判斷正确的時候賺了多少錢,在判斷錯誤的時候又賠了多少錢。」
比如他在與英格蘭央行對戰,做空英鎊的過程中,不但把70億總資産全押上,還借了30億做空,最終獲得20億利潤。
看上去,投資大師「集中性」的特點和我們平時聽到的「分散化」有沖突。
實際上,這得看每個人識别機會的能力,以他們的商業分析功力,一旦決定出手,失敗的概率很小,所以他們敢于下重注。
但對我們來說,很難具備這樣的研究能力,不如通過配置和分散化獲取資産的平均收益,避免犯錯。
03
設計投資策略
說完打地基、搭框架,再來說說精裝修,也就是大家看得見、摸得着、最關心的買入、賣出規則。
在書中,作者馬克·泰爾把一個有效的投資策略分為以下12個組成部分:
1.買什麼
2.什麼時候買
3.買價
4.如何買
5.買入的比例
6.投資過程的監控
7.何時賣
8.投資組合的結構和杠杆運用
9.如何尋找投資機會
10.應對市場崩潰等系統性沖擊的方法
11.出錯了怎麼辦
12.在系統無效時怎麼做
對照巴菲特的投資系統,我們一條條來分析。
1)買什麼?
在能力圈範圍内,買能看得懂的好企業(好生意、好行業、有護城河、有壟斷地位...)。
2)什麼時候買?
出現好價格的時候。
3)買價
早期師從格雷厄姆,喜歡買能提供「安全邊際」,也就是低于企業估計價值的價格,比如用1毛買1塊錢的東西;
後期和費雪的成長股風格更接近,轉向用合理價格購買優秀公司,比如買蘋果。
4)如何買
付現金。
5)買入的比例
好企業出現好價格的機會很少,當時機出現的時候,傾向于能買多少就買多少(限制:手頭有多少可用現金,市面上有多少股,以及适當的價格能維持多久)。
6)投資過程的監控
關注企業的競争優勢(好生意、護城河等)是否能夠保持。
7)何時賣
當企業不再符合标準的時候。
比如基本面變化,不再具有競争優勢;價格太貴、估值太高;出現更好的投資機會。
8)投資組合結構和杠杆
低成本的保險金和融資成本。
9)如何尋找投資機會
閱讀知名财經媒體出版物(巴倫周刊、彭博)、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季度報告,認為數字比管理層透露更多信息;接電話(喜詩糖果、2008年金融危機接到了雷曼和AIG的救助電話)。
10)應對市場崩潰等系統性沖擊的方法
在買入前留足價格上的安全邊際,下跌時無需應對。
巴菲特購買的企業,往往能在競争對手們陷入麻煩的時候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在長期内提高自己的利潤率。
11)出錯了怎麼辦
承認、接受、分析錯誤,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12)在系統無效時怎麼辦
停下來:比如1969年巴菲特關閉了自己的合夥公司。
改進它:後期從從格雷厄姆的撿煙蒂式的投資,轉變為用合理的價格長期持有優質企業。
04
總結
說了這麼多,相信你對投資系統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張圖——
圖片來源:《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
簡單小結一下,投資哲學就是底層的地基,由個人的性格、經曆、學習背景綜合形成的,比如巴菲特忠于「安全邊際」,索羅斯堅守「反身性」;
「能力圈、投資标準、投資組合結構」好比是房子的框架,給予我們一套投資的标準;
投資策略像是「精裝修」,是具體買賣交易的規則、指南。
你可以根據這套方法,結合自己的特點,總結出适合自身風格的投資系統。
這樣的話,無論市場是喧嚣還是冷清,市場的情緒都不會幹擾你的判斷,你也能更加堅定自己的操作,不再猶豫。
好啦,關于《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這本書就先介紹到這裡。
對了,書中還提到了7種錯誤的投資理念和23個好的投資習慣,對投資小白也很有幫助,可以少走不少彎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