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名方——甘露消毒丹(附醫案)
甘露消毒丹為溫病名方,最早記載于清·魏之琇《續名醫類案·卷五·疫證》:“雍正癸醜,疫氣流行,撫吳使者,囑葉天士制方救之。葉曰:時毒厲氣,後天太陽寒水濕寒合德,挾中運之火流行,氣交陽光不治,疫氣大行,故凡人之脾胃虛者,乃應其疠氣,邪從口鼻皮毛而入,病從濕化者,發熱目黃,胸滿丹疹洩瀉,當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幹焦者,濕猶在氣分,甘露消毒丹治之。《續名醫類案·疫:“甘露消毒丹方: 飛滑石十五兩,淡黃芩十兩,茵陳十一兩,藿香四兩,連翹四兩,石菖蒲六兩,白蔻仁四兩,薄菏四兩,木通五兩,射幹四兩,川貝母五兩,生曬研末,每服三錢,開水調下,或神曲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本方現代臨床應用較廣,可治療内、外、婦、兒、五官、傳染等各科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腸傷寒、急性菌痢、尿路感染、鈎端螺旋體病及流行性腮腺炎、咽喉炎、外感咳嗽等疾病,突出表現為濕熱困阻中焦、熱毒壅滞上焦之證。
臨證用方加減:
若兼有表邪、出現微惡寒者可加柴胡、蘇葉芳化宣透、解表化濕;惡寒明顯、頭身重痛較甚者加防風、羌活、蒼術祛風散寒除濕;見口中黏膩、舌苔白厚膩加入蒼術、茯苓、佩蘭等芳香行氣化濕之品;腹部脹滿可加入木香、大腹皮、厚樸行氣利濕;若熱郁少陽、樞機不利、陽明熱結、腑氣不通時可合小柴胡湯、升降散加減治療。[1]
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李士懋教授,為全國第二、三、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擅長運用中醫療法治療急症、心腦血管病及内科疑難雜症。李教授根據“異病同治”的原則,結合其具有利濕化濁、清熱解毒的功用,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内傷雜證及外感熱病,均收到良好效果,現舉例如下。[2]
醫案1:胸痹
朱某,女,53 歲。2008年12月15日首診。患者訴頭暈,心慌,腿酸,面潮紅,納可。舌偏紅,苔膩。脈沉濡滑略數。既往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病史。測血壓140/。查心電圖提示:T波廣泛低平,V3、V4、V5導聯T波倒置。證屬濕熱蘊阻。法宜清熱利濕,方宗甘露消毒丹加減。處方:茵陳18g,白蔻7g,藿香12g,川木通7g,連翹15g,栀子10g,僵蠶15g,蜈蚣10條,桑葉10g,菊花8g,黃連10g。水煎服,6劑。
2008年12月22日二診:患者頭暈,心慌,腿酸等症狀減輕,面仍熱,舌可苔白,脈沉滑而澀。辨證屬痰瘀互阻。處方:瓜蒌18g,半夏12g,薤白12g,枳實9g,川樸9g,桂枝10g,桃紅各12g,赤芍12g,川芎8g,丹參18g,蜈蚣10條,僵蠶12g。10劑,日3服。
2009年1月5日三診:患者已停西藥,訴面紅則心中不适,四肢無力,脈沉滑澀無力,複查心電圖提示大緻正常,血壓120/。上方加茯苓15g,生曬參12g,改枳實6g,川樸6g,10劑,日3服。
2009年1月12日四診:患者無其它不适,血壓120/,舌可,苔中白,脈沉滑無力。改健脾化痰益氣,拟方:陳皮9g,茯苓15g,白術10g,半夏10g,黨參12g,炙草7g,炙芪12g,10劑調養。
醫案2:持續發熱
程某,男,54歲。1985年8月1日初診。2個月來,持續發熱,體溫在37.8-39.4℃之間,惡風多汗,頭暈胸悶,心悸氣短,肢體振顫,右足腫,便溏。脈沉滑濡數,舌暗紅,苔白糙。證屬濕熱蘊阻,法宜清化濕熱,方宗甘露消毒丹主之。拟方:茵陳18g,白蔻7g,藿香12g,佩蘭12g,滑石15g,川木通7g,石菖蒲9g,黃芩10g,連翹12g,浙貝母12g,防風7g,僵蠶12g,黃連7g,海風藤18g。
1995年8月15日二診:上方加減,共服14劑,熱退,胸悶減,肢顫除,足尚腫,微汗出惡風,頭欠爽。證屬濕濁未盡,營衛未調。方宗桂枝湯合苓桂術甘湯合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茯苓15g,白術10g,澤瀉12g。7劑,水煎服,病已。
醫案3:臌脹
劉某,男,67歲,鞋廠退休工人。1977年2月18日初診。患肝硬化腹水,肝昏迷前期,經某空軍醫院住院治療數月,無效回家。嗜睡朦胧,嘔吐不食,發熱38℃左右,身目皆黃,口中穢臭,腹水中等。脈濡數,苔黃厚膩,證屬濕熱蘊阻,蒙蔽心竅。治以清熱化濁,方用甘露消毒合藿樸夏苓湯加減。拟方:菌陳18g,白蔻仁6g,藿香12g,黃芩9g,滑石12g,通草6g,石菖蒲8g,連翹12g,川厚樸9g,牛黃9g,茯苓12g,澤瀉12g,豬苓12g。經上方治療3周,黃退嘔止,腹水漸消,精神如平昔,可外出曬太陽。後予健脾化濕利尿善其後。
醫案4:咳嗽
張某,女,57歲。2002年8月11日初診。咳嗽胸悶,咯痰不爽,頭昏心慌,惡心口苦,脘痞納呆。脈沉滑濡數,寸脈偏旺。舌紅,苔黃膩。證屬濕熱蘊阻,法宜清化濕熱、宣暢肺氣。方宗甘露消毒丹。拟方:茵陳18g,滑石15g,白蔻7g,藿香12g,黃芩10g,川木通7g,石菖蒲9g,連翹12g,杏仁10g,浙貝母10g,射幹9g,冬瓜仁15g,陳皮10g,半夏10g,炙杷葉10g。上方加減,共服12劑,咳止,胸脘痞滿除,脈滑濡,舌苔退。繼服7劑,以鞏固療效。
按:上四個案例分别為不同的疾病,皆用甘露消毒丹加減取效。依據中醫辨證論治觀點,其病機皆屬濕熱,異病同治耳。
案1舌苔膩,脈濡滑略數,當屬濕熱蘊阻;濕熱上蒸則面紅、頭暈;濕熱擾心則心慌;濕熱交争,氣機不暢,痹阻經絡則肢酸;故治以甘露消毒丹清利濕熱,諸症減輕。
案2因濕熱氤氲,故發熱久羁不解。頭暈、胸悶、氣短等,皆濕熱所作。肢體振顫,乃風動之象,皆因筋脈動惕所緻。痙乃筋之病,振顫亦為筋之病。筋主柔,賴氣以煦之,血以濡之。今濕熱蘊阻,氣機不暢,筋失氣血之溫煦濡養,緻绌急動惕而身震。濕熱去,則風自息。多汗者,非表虛不固,乃因濕熱阻遏,營衛不能正常敷布,緻腠理不固而汗出。這種汗出,仍着重在化濕,濕去汗自止。
案3:此案雖已屬肝昏迷前期,然依其脈濡數,苔黃膩,遂診為濕熱蘊阻。濕熱蘊蒸而身目黃,濕阻三焦而腫,濕熱蒙蔽清竅而昏朦,胃為濕熱壅塞而上逆,緻嘔吐不食,口中臭穢,予清化濕熱,競得緩解。
案4:濕熱蘊阻彌漫三焦,肺失宣降而咳痰、胸悶;胃失和降而脘痞,惡心不欲食。以其脈濡滑數且苔黃膩,辨證并不難。方取甘露消毒加減。以本方“清熱于濕中,滲濕于熱下,俾濕化熱清,氣機暢利,則諸症自除”。
版權聲明:[1]王健.甘露消毒丹立方本旨探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20(4):438-439.[2]呂淑靜,王四平,吳中秋.李士懋教授應用甘露消毒丹經驗[J].四川中醫,2010,28(8):5-6.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