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人文名墓:尋找南京名人墓

人文名墓:尋找南京名人墓——康茂才墓

一、前言
近日,南京城市記憶的版友們對明憲宗孝貞皇後王氏家族墓神道碑進行了一番讨論。
由此将目光回到《金陵古迹名勝影集》,重新梳理一遍後,對于其中拍攝的康茂才墓,筆者又有新認識。
提出三個問題:1墓地何在?2、文保級别?3、神道碑何在?
讓我們帶着以上三點疑問,回到康茂才墓。
二、簡介
康茂才,明初開國功臣,《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明史·卷一百五·表第六·功臣世表一》有傳。
《明朝的那些事兒》中,有關康茂才在龍江計誘陳友諒一段的生動描寫,刻畫地“老康”形象躍然紙上。
康茂才墓,據《萬曆上元縣志·卷五》記載:“蕲國公康茂才墓:在幕府山。谥武義。學士宋濂撰神道碑。”

據《白下瑣言》記載:“明蕲國公康茂才墓,出神策門二裡,石灰山土名響葉樹。《江甯縣志》謂‘在幕府山’,蓋其支麓也。距墓裡許,有康家灣,康姓尚多,或即守冢之苗裔欤?”
1956年10月18日,“康茂才墓”被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1967年8月,南京市中央門外小市鎮安懷村第一生産隊的村民在平整耕地時發現康茂才墓的墓室。
1974年4-5月,南京市博物館對墓室進行了發掘清理,出土文物現存南京市博物館(詳情請見1999年第10期《考古》發表的簡報《江蘇南京市明蕲國公康茂才墓》,茲不贅述)。
1982年,“康茂才墓”被撤銷省保;8月13日,“康茂才墓石刻”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康茂才墓原址,《江蘇文物古迹通覽》中記載,位于南京市下關區安懷村325号,該資料現在看來已不準确。
根據北山老師近年實地尋訪得知,遺址今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小市街道安懷村社區,門牌号碼為“鼓樓區安懷村314-1号”的後院内(上圖下部四圖,均為北山老師拍攝;左下圖房後大樹處即墓址)。
康茂才墓石刻,今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鐘山風景名勝區白馬公園。
三、神道碑

從記載中可知,康茂才墓為比較标準的坐北朝南向,這看似常規的形制,其實在南京現存的明初大型墓葬中卻是少見的。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朱偰先生前往實地調查時,站在墓冢頂部,尚可以隐約望見南面的和平門及後湖。
據《金陵古迹圖考》記載,“碑已毀,華表亦折……”,就是說,墓前神道當時還存有殘損的神道碑及華表。
上面的兩張黑白照片,即朱偰先生當年拍攝,一張從東北向西南拍攝,一張從西南向東北拍攝。
從舊照中,的确可見神道前方有一對神道柱,均斷為兩截,而且可以辨認,是望柱而并非華表,但未見神道碑。
據《簡報》記載:“墓前相距60米處有石馬、石羊、石虎、石人各一對”,然對碑和望柱均未提及。
另外,在東側石虎的背後,還有一件石刻,不知為何物?

據季老《康茂才與康茂才墓》記載:“康茂才墓原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神道碑一通……碑在南京線路器材廠圍牆内。”
文中言康墓原為省保,僅在《南京文物志》的附錄中見到相關記載,其他資料中均不見。
改革開放以來至今公布的幾批省保名單中,沒有康茂才墓,如果所言屬實,那就隻能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的兩批省保了。
1956年、1957年,由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的第一、二批省級文保的名單,筆者至今未見過全文,僅推測如此。
朱偰先生之前調查時,比較含糊的碑,但在這裡卻明确提到了。
請注意,文中言“有神道碑一通”,這裡将碑的性質交代了,是“神道碑”,強調的是“碑”而不是“龜”,且注明當時的具體位置。
那麼,神道碑究竟哪裡去了呢?
如今,在白馬公園裡的康茂才墓石刻文保碑旁,有一尊龜趺,介紹文字中描述為該墓的“石龜趺一尊”。
這顯然為神道碑座,龜首及神道碑均無存,但因《簡報》等資料中均未對此做出說明,故不能确定這是否為康墓神道碑的殘件?

《宋濂全集·銮坡前集卷之二》,收錄宋濂撰《康茂才神道碑銘》,全文輯錄如下(不同版本處标注括号):
“大明勑賜榮祿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贈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蕲國公、諡武義康公神道碑銘(有序):
皇帝即位之三載,混一華夷(夏),聲教所被,罔間邇(遐)遐(邇),梯山航海,奉贄獻琛。上念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東征西伐,宣勞有年,方將胙土分茅,以定功賞。而都督康公薨於陝州,上聞之,嗟悼不已,既敕有司穿土作室,以寧體魄,復欲昭其功勳於悠久,詔翰林學士臣宋濂,稽諸簡牘膻所書,文於堅石,以垂示於億萬載。
臣濂謹按:公諱茂才,字壽卿,康其姓也,世為蕲州人。曾祖文廣,皇贈中奉大夫、中書參知政事、護國,追封京兆郡公;祖德懋,皇贈資善大夫、中書右丞、上護軍,追封京兆郡公;父壽,皇贈榮祿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柱國,追封蕲國公;母蕭氏,追封蕲國夫人。公當元之季,四方雲擾,未幾,蕲州陷,公結義旅以捍蔽為務,受(授)以長官,俄遷為鎮撫。同諸將復九江,擣蕲水黃連寨,轉蕲州路同知總管府事,屯戍和之裕溪、太平之采石。使者考其功狀,陞淮西宣慰副使,同知元帥府事,又陞宣慰使都元帥。歲乙未六月,上帥師渡江,將士家屬尚留于和州。上慮公扼采石之衝,弗獲渡,時出兵挑戰。公兵雖寡,而以寬弘得士卒心,故臨陣人多效死,於是數戰不克。後數月,常忠武王遇春遣遊兵虛撓之,公連日發軍以應。王度其力疲,夜設伏兵,質明,殲其精銳殆盡,然猶收合潰散,堅寨於天寧洲。明年二月,上命諸將以襄陽大炮破其寨。公奔行臺便宜,陞淮南行省參知政事。甫月,上亦克金陵。又奔京口,舟師追及之。公度天命有歸,乃率所部餘兵三千解甲來附,免冠頓首,言:‘前日戰,各為其主;今日屢敗,天數也。事至於此,死生唯命。苟得生全,尚竭犬馬之力,以圖報效。’上笑而釋之,仍許統所部兵從征。又明年,授秦淮翼水軍元帥,守禦龍灣,取江陰之馬馱沙。八月,偽吳張士誠犯我疆境,公驅兵逐之,獲其樓船。上賜名馬一疋、黃金一錠。歲戊戌,從廖楚公永安攻池州,取趙雙刀之樅陽,遷都水屯(營)田使兼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明年八月,攻皖城,偽將率樓船出戰,公復獲之。又明年六月,偽漢陳友諒傾國入寇,攻陷我姑孰,殺戮我吏民,意將窺我南京。上召公謂曰:‘爾不疑我乎?’公復頓首謝。上曰:‘汝既不相疑,宜作書遣使偽降友諒為内應,招之速來,仍給告以虛實,使分兵三道,以弱其勢。’友諒果如所言。暨至,諸將同公奮擊,大破之,縛其士卒二萬,有幣帛白金之賜。歲辛醜八月,上怒友諒來寇,率將士親征。公領舟師行擊安慶,破江州偽都,友諒西遁,遂下蕲州、興國、漢陽。公沿流而下,克黃梅某家寨。十一月,取江之瑞昌,敗友諒八陣指揮,友諒之勢遂衰。遷帳前親兵副都指揮使。明年九月,復龍興。又明年,攻左君弼於廬州。四月,友諒圍龍興,上親往援,公與諸將皆從。友諒聞上至,亟解圍還。七月,大戰於彭蠡湖,軍聲嘯呼,湖水為之起立,浮屍蠢蠢動,至數十裡,友諒遂至敗亡。又有幣帛之賜。十月,上親征武昌,公從之。歲甲辰二月,下之,友諒之子理銜璧出降。三月,進金吾侍衛、親軍都護府副都護。四月,從大將軍徐公達洊攻廬州。七月,下之。八月,援安豐,繼取江陵及湖南諸州,加賜幣帛。明年二月,改神武衛指揮使。五月,進大都督府副使。閏十月,士誠兵犯江陰、京口。上帥大軍水陸並進,公在行中,及至鎮江,士誠兵已遁。又明年正月,追至巫子門,擊敗其衆,獲士卒三千,公功為尤多。四月,搗淮安之馬邏港,拔其水寨,復獲士卒與艨艟無算,淮安平。七月,遂攻湖州。十一月,破之,進逼姑蘇。姑蘇,士誠偽都,即遣銳卒來迎鬬,大戰尹山橋。公持戟督戰益力,銳卒盡覆,乃進圍齊門,刀劍林立,飛鳥不敢下。大將軍命諸將合攻之。吳元年九月,姑蘇平,公取無錫州。十月,陞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進階榮祿大夫。洪武元年,上以江南之地既入版圖,乃遣大將軍經略中原,公從定齊魯之地,復由黃河取汴梁,下洛陽,駐師陝州,規運饋餉,造浮橋以渡大軍。鎮河中,善撫綏,遺民為之立石頌德。絳、解二州,則公所招徠。蔽遮潼關,秦人不敢東向。二年,復從大將軍征漢中,奉詔還軍,中道囚疾而薨。實八月之三日也,年五十有七。上下羣臣議,贈公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蕲國公、諡曰武義。蔔以九月二十一日葬於應天府上元縣鍾山鄉之幕府山,上親臨奠,而百司繼之。祭幄相望,聯絡原野,時人以為榮。
公娶方氏,追封蕲國夫人;繼室田氏,封蕲國夫人;側室朱氏、餘氏。子男三人:鐸,田氏出;鑒,朱氏出;鎮,餘氏出。公通經史大義,事太夫人以孝聞,輕財仗義,意氣磊落而尤有志於事功。值元祚將終,其才弗克盡施,然而真主龍飛於羣雄之中,公即能識之,卷甲韜戈,率衆臣附,坦然而不惑,可謂上知天命,下本人心者矣。由是昭被寵眷,倚之以心膂,用之為爪牙。十餘年間,屢從征討,茂績奇勳,著稱當世,存則安富尊榮,加以爵位;薨則疏封賜諡,賁及九泉。令名垂於竹帛,重祿延於子孫,公其可以不朽矣。臣濂謹拜手稽首,述辭于碑,系之以銘,深懼不足以稱上報功之意。銘曰:
於赫大(聖)明,受命于天。如日之再(升),照于八埏。
于時康公,江險之恃。大軍西來,視如平地。
巨炮轟雷,物莫敢攖。何戰弗潰,何守弗傾。
天人攸歸,勢何敢抗!知幾先來,率衆内嚮。
皇帝曰嘻!有附匪疏。予開誠心,遇爾不疑。
爾礪矛鋋,爾部士卒。助予四征(方),以寧方(萬)國。
公拜稽首,賜死為生。誓殫報效,如無餘齡。
孰為(不)不(為)庭?率師往討。矯如翼如,風馳電掃。
東吳西楚,蹴陳駕張。身經百戰,兇豎始亡。
大将北伐,同取汴洛。出鎮于蒲,恤其孤弱。
蔽遮河潼,以鐵(義)為關。誰敢操戈,睥睨其間?
玄(介)龜負碑,以頌遺愛。民亦何心,恩義斯在。
從伐漢中,迢迢西征。有命班師,中道而薨。
帝念將臣,血戰之苦。將疇(酬)其勳,錫以茅土。
孰不壽考?以樂承平。公胡嬰疾?隕魄泉扃。
帝情憫悼,恩命絡繹。穿山為堂,畢茲窀穸。
名垂於史,祿延于家。翩然而逝,公復何嗟!
史臣造文,大書深刻。以昭公吳(勳),有永無極。”
四、石刻


康茂才墓石刻,今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鐘山風景名勝區白馬公園。
記得在二〇〇〇年前後,筆者上學期間,曾前往安懷村尋訪這些石刻,遺憾未能如願。
當時到了地頭,不得要領,問了許多人,也均不知這些石刻所在。
那時候,網絡還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很多信息不公開或滞後,我等消息不靈通,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後來,有一次到白馬公園遊玩時,意外地看見了康茂才墓石刻,一開始邊上還沒有文保碑,市保碑是近年新立的。
原來,2000年6月,中山陵園管理局将康茂才墓石刻整體搬遷至白馬公園陳列。
《下關區文物志》書中收錄兩張康茂才墓石刻中文官的照片(見下圖),拍攝于2000年,想必是即将搬遷前在原址的最後留影。


據《南京文物志》記載,“石刻均有部分掩埋土中,或在農戶牆體内”,因此其上所錄數據不是很完整。
經過現場目測實物,故按《下關區志》記載:
石馬,作站立狀,長2.30米、高1.30米、寬0.68米;
石羊,跪卧狀,長1.40米、寬0.38米;
石虎,作蹲踞狀,高0.70米、寬0.45米;
文臣,戴冠秉笏,高2.30米、寬0.78米;
武士,着盔摟劍,高2.30米,寬0.80米。
以上石刻照片,為求得視覺美觀,局部做了鏡像反轉。
筆者認為,這套石像生的最大看點是武将,形象較為特别,與衆不同。


在白馬公園現場陳列的說明文字中介紹,該石刻是按“原規制排列”,所言非實。
通過對比老照片及資料可知,康茂才墓為坐北朝南向,即神道石刻為南北向排列。
神道石刻的排列順序,自南向北依次為望柱2、石馬2、石羊2、石虎2、石人2,共10對石刻組成。
而在神道的前方,還有一座神道碑,從老照片中看,神道的西側并不可見該碑,則該碑很有可能位于神道東側。
現在陳列的石刻,是東西向,首先基本的大方向就與原來的排列不符,還談什麼“原規制排列”呢?!
五、墓志

在康茂才墓的上層墓室内,出有石質墓志一合,現藏南京市博物館。
志蓋長67cm、寬65cm、厚18cm,蓋面四周有寬5cm、高3cm的凸起邊框。
志蓋正面陰刻篆書8行53字:
“故榮祿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贈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蘄國公、諡武義/康公之墓”。
墓志長、寬與志蓋相同,厚20cm,志文陰刻正書,無首題,正文22行,滿行22字,全文輯錄如下:
“公諱茂才,字壽卿,姓康氏。世為蕲州人,稟性平坦,尚氣義,/鄉裡稱之。當元之季,四方雲擾,遂起義兵,立戰功,屯戍太/平之采石。歲丙申,率兵三千歸附于/
大明,授秦淮翼水軍元帥兼營田使,守禦龍江。張士誠犯/境,公出戰,獲其海舟,升親軍指揮使。復同總兵取樅陽,攻/皖城,獲孫四海舟。及陳友諒來侵,與之力戰,獲士卒船馬/無筭。已而率舟師從征安慶、江、蘄、興國、漢陽、武昌,并拔梅/家寨。攻龍興,復敗友諒八陣指揮於瑞昌。下廬州,又與陳/兵大戰彭蠡,克武昌,進都護府都護。復同大将取江陵、/湖南,進大都督府副使。取泰州,援宜興,攻江陰之巫子門,/搗淮安之馬邏港,所獲士卒與船馬為多。繼克湖州,戰姑/蘇,圍齊門,下無錫,而張氏遂亡。轉同知太都督府事,階至/榮祿大夫。同克汴、洛,駐師陝州,鎮河中,招來絳、解二州,其/功尤偉。從伐興元,還軍,未至而病薨。公生扵延祐二年六/月三日,薨扵洪武三年八月三日,年五十六。訃聞,贈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蘄國公、諡武義。特/
勑有司造墓扵應天府上元縣鍾山鄉之幕府山,以九月/廿一日葬焉。惟公為當代将臣,屢從征伐,功業焜燿,足以/垂芳名扵不朽矣。其行事之詳,當見之神道碑中。葬日既/臨,因取厯官、次第與卒葬嵗月,書刻堅石而納諸壙雲。是/嵗九月 日謹誌。”
在此需要吐槽一下,我國當代的文史類核心期刊中,好像隻有《文史》采用繁體字,其他均用簡體字。
這種不忠實于原文的發表,着實可惡,算是中國學術怪現狀之一吧!
也無怪乎港澳台地區為何會把大陸的簡化字稱為“殘體字”,深有同感。
因此,本文所錄墓志銘,是最符合實物的一版(除個别異體字因無法顯示,隻能用正規繁體字代替)。
六、随葬品

康茂才墓出土的文物,不是博物館常規陳列,平時輕易不可見。
僅看早年《簡報》中那些模糊不清的黑白圖片,實在不過瘾。
2012年7月,中國航海日活動,南京市博物館舉辦了“鄭和時代特别展”,其中展示了康茂才墓的部分出土文物,有幸近距離一睹
所見有銀鼎1、銀匙1、金盤1、金碗1(旁邊的銀碗是汪興祖的)、銀筷子一副、鐵八面錘一對等。

康茂才墓早年被盜,還能出土金銀器,這簡直就是奇迹了。
雖然金光閃閃、銀光燦燦,但給人印象最深的,當屬那對鐵八面錘。
中國曆史上使錘的名将不少,比如話本中的唐、宋兩批“八大錘”,《隋唐》中的李元霸、裴元慶、秦用、梁士泰,《說嶽》中的狄雷、嶽雲、嚴成方、何元慶,一想到耳畔便會呼呼生風。
功臣圖譜上,不但将康茂才的谥号誤作“武襄”,還将康茂才畫作儒生打扮,且背對觀衆。
端詳上圖這張“康武襄像”,結合那對本尊所使的鐵錘,怎麼都無法聯想成一個人啊。
七、其他
過去,對于康茂才墓的記載,還有不同說法。
《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六百十七卷·夔州府部》記載,“明大将軍康茂才墓”(康茂才并非大将軍),與《巫山縣志》同;
《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六百六十五卷·江甯府部》記載,“蕲國公墓在幕府山”,與《上元縣志》同。

筆者認為,《巫山縣志》中記載的“石碑現存”,并非指大溪康茂才墓的石質墓碑,而是指康茂才進兵碑。
其實,這個問題随着1974年對南京康茂才墓的發掘,以及1999年《簡報》的發表,有出土墓志銘為證,可以說早已不成為問題。
這裡又要吐槽一下,《簡報》的發表距墓葬的發掘過去了25年,可以說姗姗來遲,這又算是中國學術怪現狀之一吧。
但晚發表總比不發表要強,像明代萬曆皇帝定陵的考古報告,海内外翹首期盼已達半個多世紀,至今仍是非法出版物,難不成用嶽南的《風雪定陵》代替嗎?!
既然康茂才墓真正的歸屬已經開棺定論了,為何還要将這一問題提出來呢?
原因在于,2010年5月出版的《巫山文史資料·第七輯》,仍發表了一篇持康茂才墓在巫山觀點的文章。
這種抱殘守缺的爛文章實在不值得一駁,大有賺取稿費之嫌,看該文作者還是位巫山當地領導,給他留點面子就不點名了。


八、結語
想來,該墓原本作為明初功臣墓,論其現存及出土文物,完全夠得上國保,日後甚至有資格擴展成為世界文化遺産“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
可憐墓也被刨了,省保也被降格成了市保,作為不可移動文物的石刻也被變成了可移動文物搬了家。
引用最近将德雲分社開到南京來的郭德綱先生在《論五十年相聲之現狀》裡的一段台詞:“傳統相聲一千多段,經過演員的努力,還剩下二百多段,再努力就沒了!”
據透露,康茂才神道碑的碑身,現在可能還在南京線路器材廠内。

人文名墓:尋找南京名人墓——康茂才墓

一、前言
近日,南京城市記憶的版友們對明憲宗孝貞皇後王氏家族墓神道碑進行了一番讨論。
由此将目光回到《金陵古迹名勝影集》,重新梳理一遍後,對于其中拍攝的康茂才墓,筆者又有新認識。
提出三個問題:1墓地何在?2、文保級别?3、神道碑何在?
讓我們帶着以上三點疑問,回到康茂才墓。
二、簡介
康茂才,明初開國功臣,《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明史·卷一百五·表第六·功臣世表一》有傳。
《明朝的那些事兒》中,有關康茂才在龍江計誘陳友諒一段的生動描寫,刻畫地“老康”形象躍然紙上。
康茂才墓,據《萬曆上元縣志·卷五》記載:“蕲國公康茂才墓:在幕府山。谥武義。學士宋濂撰神道碑。”

據《白下瑣言》記載:“明蕲國公康茂才墓,出神策門二裡,石灰山土名響葉樹。《江甯縣志》謂‘在幕府山’,蓋其支麓也。距墓裡許,有康家灣,康姓尚多,或即守冢之苗裔欤?”
1956年10月18日,“康茂才墓”被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1967年8月,南京市中央門外小市鎮安懷村第一生産隊的村民在平整耕地時發現康茂才墓的墓室。
1974年4-5月,南京市博物館對墓室進行了發掘清理,出土文物現存南京市博物館(詳情請見1999年第10期《考古》發表的簡報《江蘇南京市明蕲國公康茂才墓》,茲不贅述)。
1982年,“康茂才墓”被撤銷省保;8月13日,“康茂才墓石刻”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康茂才墓原址,《江蘇文物古迹通覽》中記載,位于南京市下關區安懷村325号,該資料現在看來已不準确。
根據北山老師近年實地尋訪得知,遺址今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小市街道安懷村社區,門牌号碼為“鼓樓區安懷村314-1号”的後院内(上圖下部四圖,均為北山老師拍攝;左下圖房後大樹處即墓址)。
康茂才墓石刻,今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鐘山風景名勝區白馬公園。
三、神道碑

從記載中可知,康茂才墓為比較标準的坐北朝南向,這看似常規的形制,其實在南京現存的明初大型墓葬中卻是少見的。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朱偰先生前往實地調查時,站在墓冢頂部,尚可以隐約望見南面的和平門及後湖。
據《金陵古迹圖考》記載,“碑已毀,華表亦折……”,就是說,墓前神道當時還存有殘損的神道碑及華表。
上面的兩張黑白照片,即朱偰先生當年拍攝,一張從東北向西南拍攝,一張從西南向東北拍攝。
從舊照中,的确可見神道前方有一對神道柱,均斷為兩截,而且可以辨認,是望柱而并非華表,但未見神道碑。
據《簡報》記載:“墓前相距60米處有石馬、石羊、石虎、石人各一對”,然對碑和望柱均未提及。
另外,在東側石虎的背後,還有一件石刻,不知為何物?

據季老《康茂才與康茂才墓》記載:“康茂才墓原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神道碑一通……碑在南京線路器材廠圍牆内。”
文中言康墓原為省保,僅在《南京文物志》的附錄中見到相關記載,其他資料中均不見。
改革開放以來至今公布的幾批省保名單中,沒有康茂才墓,如果所言屬實,那就隻能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的兩批省保了。
1956年、1957年,由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的第一、二批省級文保的名單,筆者至今未見過全文,僅推測如此。
朱偰先生之前調查時,比較含糊的碑,但在這裡卻明确提到了。
請注意,文中言“有神道碑一通”,這裡将碑的性質交代了,是“神道碑”,強調的是“碑”而不是“龜”,且注明當時的具體位置。
那麼,神道碑究竟哪裡去了呢?
如今,在白馬公園裡的康茂才墓石刻文保碑旁,有一尊龜趺,介紹文字中描述為該墓的“石龜趺一尊”。
這顯然為神道碑座,龜首及神道碑均無存,但因《簡報》等資料中均未對此做出說明,故不能确定這是否為康墓神道碑的殘件?

《宋濂全集·銮坡前集卷之二》,收錄宋濂撰《康茂才神道碑銘》,全文輯錄如下(不同版本處标注括号):
“大明勑賜榮祿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贈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蕲國公、諡武義康公神道碑銘(有序):
皇帝即位之三載,混一華夷(夏),聲教所被,罔間邇(遐)遐(邇),梯山航海,奉贄獻琛。上念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東征西伐,宣勞有年,方將胙土分茅,以定功賞。而都督康公薨於陝州,上聞之,嗟悼不已,既敕有司穿土作室,以寧體魄,復欲昭其功勳於悠久,詔翰林學士臣宋濂,稽諸簡牘膻所書,文於堅石,以垂示於億萬載。
臣濂謹按:公諱茂才,字壽卿,康其姓也,世為蕲州人。曾祖文廣,皇贈中奉大夫、中書參知政事、護國,追封京兆郡公;祖德懋,皇贈資善大夫、中書右丞、上護軍,追封京兆郡公;父壽,皇贈榮祿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柱國,追封蕲國公;母蕭氏,追封蕲國夫人。公當元之季,四方雲擾,未幾,蕲州陷,公結義旅以捍蔽為務,受(授)以長官,俄遷為鎮撫。同諸將復九江,擣蕲水黃連寨,轉蕲州路同知總管府事,屯戍和之裕溪、太平之采石。使者考其功狀,陞淮西宣慰副使,同知元帥府事,又陞宣慰使都元帥。歲乙未六月,上帥師渡江,將士家屬尚留于和州。上慮公扼采石之衝,弗獲渡,時出兵挑戰。公兵雖寡,而以寬弘得士卒心,故臨陣人多效死,於是數戰不克。後數月,常忠武王遇春遣遊兵虛撓之,公連日發軍以應。王度其力疲,夜設伏兵,質明,殲其精銳殆盡,然猶收合潰散,堅寨於天寧洲。明年二月,上命諸將以襄陽大炮破其寨。公奔行臺便宜,陞淮南行省參知政事。甫月,上亦克金陵。又奔京口,舟師追及之。公度天命有歸,乃率所部餘兵三千解甲來附,免冠頓首,言:‘前日戰,各為其主;今日屢敗,天數也。事至於此,死生唯命。苟得生全,尚竭犬馬之力,以圖報效。’上笑而釋之,仍許統所部兵從征。又明年,授秦淮翼水軍元帥,守禦龍灣,取江陰之馬馱沙。八月,偽吳張士誠犯我疆境,公驅兵逐之,獲其樓船。上賜名馬一疋、黃金一錠。歲戊戌,從廖楚公永安攻池州,取趙雙刀之樅陽,遷都水屯(營)田使兼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明年八月,攻皖城,偽將率樓船出戰,公復獲之。又明年六月,偽漢陳友諒傾國入寇,攻陷我姑孰,殺戮我吏民,意將窺我南京。上召公謂曰:‘爾不疑我乎?’公復頓首謝。上曰:‘汝既不相疑,宜作書遣使偽降友諒為内應,招之速來,仍給告以虛實,使分兵三道,以弱其勢。’友諒果如所言。暨至,諸將同公奮擊,大破之,縛其士卒二萬,有幣帛白金之賜。歲辛醜八月,上怒友諒來寇,率將士親征。公領舟師行擊安慶,破江州偽都,友諒西遁,遂下蕲州、興國、漢陽。公沿流而下,克黃梅某家寨。十一月,取江之瑞昌,敗友諒八陣指揮,友諒之勢遂衰。遷帳前親兵副都指揮使。明年九月,復龍興。又明年,攻左君弼於廬州。四月,友諒圍龍興,上親往援,公與諸將皆從。友諒聞上至,亟解圍還。七月,大戰於彭蠡湖,軍聲嘯呼,湖水為之起立,浮屍蠢蠢動,至數十裡,友諒遂至敗亡。又有幣帛之賜。十月,上親征武昌,公從之。歲甲辰二月,下之,友諒之子理銜璧出降。三月,進金吾侍衛、親軍都護府副都護。四月,從大將軍徐公達洊攻廬州。七月,下之。八月,援安豐,繼取江陵及湖南諸州,加賜幣帛。明年二月,改神武衛指揮使。五月,進大都督府副使。閏十月,士誠兵犯江陰、京口。上帥大軍水陸並進,公在行中,及至鎮江,士誠兵已遁。又明年正月,追至巫子門,擊敗其衆,獲士卒三千,公功為尤多。四月,搗淮安之馬邏港,拔其水寨,復獲士卒與艨艟無算,淮安平。七月,遂攻湖州。十一月,破之,進逼姑蘇。姑蘇,士誠偽都,即遣銳卒來迎鬬,大戰尹山橋。公持戟督戰益力,銳卒盡覆,乃進圍齊門,刀劍林立,飛鳥不敢下。大將軍命諸將合攻之。吳元年九月,姑蘇平,公取無錫州。十月,陞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進階榮祿大夫。洪武元年,上以江南之地既入版圖,乃遣大將軍經略中原,公從定齊魯之地,復由黃河取汴梁,下洛陽,駐師陝州,規運饋餉,造浮橋以渡大軍。鎮河中,善撫綏,遺民為之立石頌德。絳、解二州,則公所招徠。蔽遮潼關,秦人不敢東向。二年,復從大將軍征漢中,奉詔還軍,中道囚疾而薨。實八月之三日也,年五十有七。上下羣臣議,贈公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蕲國公、諡曰武義。蔔以九月二十一日葬於應天府上元縣鍾山鄉之幕府山,上親臨奠,而百司繼之。祭幄相望,聯絡原野,時人以為榮。
公娶方氏,追封蕲國夫人;繼室田氏,封蕲國夫人;側室朱氏、餘氏。子男三人:鐸,田氏出;鑒,朱氏出;鎮,餘氏出。公通經史大義,事太夫人以孝聞,輕財仗義,意氣磊落而尤有志於事功。值元祚將終,其才弗克盡施,然而真主龍飛於羣雄之中,公即能識之,卷甲韜戈,率衆臣附,坦然而不惑,可謂上知天命,下本人心者矣。由是昭被寵眷,倚之以心膂,用之為爪牙。十餘年間,屢從征討,茂績奇勳,著稱當世,存則安富尊榮,加以爵位;薨則疏封賜諡,賁及九泉。令名垂於竹帛,重祿延於子孫,公其可以不朽矣。臣濂謹拜手稽首,述辭于碑,系之以銘,深懼不足以稱上報功之意。銘曰:
於赫大(聖)明,受命于天。如日之再(升),照于八埏。
于時康公,江險之恃。大軍西來,視如平地。
巨炮轟雷,物莫敢攖。何戰弗潰,何守弗傾。
天人攸歸,勢何敢抗!知幾先來,率衆内嚮。
皇帝曰嘻!有附匪疏。予開誠心,遇爾不疑。
爾礪矛鋋,爾部士卒。助予四征(方),以寧方(萬)國。
公拜稽首,賜死為生。誓殫報效,如無餘齡。
孰為(不)不(為)庭?率師往討。矯如翼如,風馳電掃。
東吳西楚,蹴陳駕張。身經百戰,兇豎始亡。
大将北伐,同取汴洛。出鎮于蒲,恤其孤弱。
蔽遮河潼,以鐵(義)為關。誰敢操戈,睥睨其間?
玄(介)龜負碑,以頌遺愛。民亦何心,恩義斯在。
從伐漢中,迢迢西征。有命班師,中道而薨。
帝念將臣,血戰之苦。將疇(酬)其勳,錫以茅土。
孰不壽考?以樂承平。公胡嬰疾?隕魄泉扃。
帝情憫悼,恩命絡繹。穿山為堂,畢茲窀穸。
名垂於史,祿延于家。翩然而逝,公復何嗟!
史臣造文,大書深刻。以昭公吳(勳),有永無極。”
四、石刻


康茂才墓石刻,今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鐘山風景名勝區白馬公園。
記得在二〇〇〇年前後,筆者上學期間,曾前往安懷村尋訪這些石刻,遺憾未能如願。
當時到了地頭,不得要領,問了許多人,也均不知這些石刻所在。
那時候,網絡還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很多信息不公開或滞後,我等消息不靈通,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後來,有一次到白馬公園遊玩時,意外地看見了康茂才墓石刻,一開始邊上還沒有文保碑,市保碑是近年新立的。
原來,2000年6月,中山陵園管理局将康茂才墓石刻整體搬遷至白馬公園陳列。
《下關區文物志》書中收錄兩張康茂才墓石刻中文官的照片(見下圖),拍攝于2000年,想必是即将搬遷前在原址的最後留影。


據《南京文物志》記載,“石刻均有部分掩埋土中,或在農戶牆體内”,因此其上所錄數據不是很完整。
經過現場目測實物,故按《下關區志》記載:
石馬,作站立狀,長2.30米、高1.30米、寬0.68米;
石羊,跪卧狀,長1.40米、寬0.38米;
石虎,作蹲踞狀,高0.70米、寬0.45米;
文臣,戴冠秉笏,高2.30米、寬0.78米;
武士,着盔摟劍,高2.30米,寬0.80米。
以上石刻照片,為求得視覺美觀,局部做了鏡像反轉。
筆者認為,這套石像生的最大看點是武将,形象較為特别,與衆不同。


在白馬公園現場陳列的說明文字中介紹,該石刻是按“原規制排列”,所言非實。
通過對比老照片及資料可知,康茂才墓為坐北朝南向,即神道石刻為南北向排列。
神道石刻的排列順序,自南向北依次為望柱2、石馬2、石羊2、石虎2、石人2,共10對石刻組成。
而在神道的前方,還有一座神道碑,從老照片中看,神道的西側并不可見該碑,則該碑很有可能位于神道東側。
現在陳列的石刻,是東西向,首先基本的大方向就與原來的排列不符,還談什麼“原規制排列”呢?!
五、墓志

在康茂才墓的上層墓室内,出有石質墓志一合,現藏南京市博物館。
志蓋長67cm、寬65cm、厚18cm,蓋面四周有寬5cm、高3cm的凸起邊框。
志蓋正面陰刻篆書8行53字:
“故榮祿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贈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蘄國公、諡武義/康公之墓”。
墓志長、寬與志蓋相同,厚20cm,志文陰刻正書,無首題,正文22行,滿行22字,全文輯錄如下:
“公諱茂才,字壽卿,姓康氏。世為蕲州人,稟性平坦,尚氣義,/鄉裡稱之。當元之季,四方雲擾,遂起義兵,立戰功,屯戍太/平之采石。歲丙申,率兵三千歸附于/
大明,授秦淮翼水軍元帥兼營田使,守禦龍江。張士誠犯/境,公出戰,獲其海舟,升親軍指揮使。復同總兵取樅陽,攻/皖城,獲孫四海舟。及陳友諒來侵,與之力戰,獲士卒船馬/無筭。已而率舟師從征安慶、江、蘄、興國、漢陽、武昌,并拔梅/家寨。攻龍興,復敗友諒八陣指揮於瑞昌。下廬州,又與陳/兵大戰彭蠡,克武昌,進都護府都護。復同大将取江陵、/湖南,進大都督府副使。取泰州,援宜興,攻江陰之巫子門,/搗淮安之馬邏港,所獲士卒與船馬為多。繼克湖州,戰姑/蘇,圍齊門,下無錫,而張氏遂亡。轉同知太都督府事,階至/榮祿大夫。同克汴、洛,駐師陝州,鎮河中,招來絳、解二州,其/功尤偉。從伐興元,還軍,未至而病薨。公生扵延祐二年六/月三日,薨扵洪武三年八月三日,年五十六。訃聞,贈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蘄國公、諡武義。特/
勑有司造墓扵應天府上元縣鍾山鄉之幕府山,以九月/廿一日葬焉。惟公為當代将臣,屢從征伐,功業焜燿,足以/垂芳名扵不朽矣。其行事之詳,當見之神道碑中。葬日既/臨,因取厯官、次第與卒葬嵗月,書刻堅石而納諸壙雲。是/嵗九月 日謹誌。”
在此需要吐槽一下,我國當代的文史類核心期刊中,好像隻有《文史》采用繁體字,其他均用簡體字。
這種不忠實于原文的發表,着實可惡,算是中國學術怪現狀之一吧!
也無怪乎港澳台地區為何會把大陸的簡化字稱為“殘體字”,深有同感。
因此,本文所錄墓志銘,是最符合實物的一版(除個别異體字因無法顯示,隻能用正規繁體字代替)。
六、随葬品

康茂才墓出土的文物,不是博物館常規陳列,平時輕易不可見。
僅看早年《簡報》中那些模糊不清的黑白圖片,實在不過瘾。
2012年7月,中國航海日活動,南京市博物館舉辦了“鄭和時代特别展”,其中展示了康茂才墓的部分出土文物,有幸近距離一睹
所見有銀鼎1、銀匙1、金盤1、金碗1(旁邊的銀碗是汪興祖的)、銀筷子一副、鐵八面錘一對等。

康茂才墓早年被盜,還能出土金銀器,這簡直就是奇迹了。
雖然金光閃閃、銀光燦燦,但給人印象最深的,當屬那對鐵八面錘。
中國曆史上使錘的名将不少,比如話本中的唐、宋兩批“八大錘”,《隋唐》中的李元霸、裴元慶、秦用、梁士泰,《說嶽》中的狄雷、嶽雲、嚴成方、何元慶,一想到耳畔便會呼呼生風。
功臣圖譜上,不但将康茂才的谥号誤作“武襄”,還将康茂才畫作儒生打扮,且背對觀衆。
端詳上圖這張“康武襄像”,結合那對本尊所使的鐵錘,怎麼都無法聯想成一個人啊。
七、其他
過去,對于康茂才墓的記載,還有不同說法。
《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六百十七卷·夔州府部》記載,“明大将軍康茂才墓”(康茂才并非大将軍),與《巫山縣志》同;
《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六百六十五卷·江甯府部》記載,“蕲國公墓在幕府山”,與《上元縣志》同。

筆者認為,《巫山縣志》中記載的“石碑現存”,并非指大溪康茂才墓的石質墓碑,而是指康茂才進兵碑。
其實,這個問題随着1974年對南京康茂才墓的發掘,以及1999年《簡報》的發表,有出土墓志銘為證,可以說早已不成為問題。
這裡又要吐槽一下,《簡報》的發表距墓葬的發掘過去了25年,可以說姗姗來遲,這又算是中國學術怪現狀之一吧。
但晚發表總比不發表要強,像明代萬曆皇帝定陵的考古報告,海内外翹首期盼已達半個多世紀,至今仍是非法出版物,難不成用嶽南的《風雪定陵》代替嗎?!
既然康茂才墓真正的歸屬已經開棺定論了,為何還要将這一問題提出來呢?
原因在于,2010年5月出版的《巫山文史資料·第七輯》,仍發表了一篇持康茂才墓在巫山觀點的文章。
這種抱殘守缺的爛文章實在不值得一駁,大有賺取稿費之嫌,看該文作者還是位巫山當地領導,給他留點面子就不點名了。


八、結語
想來,該墓原本作為明初功臣墓,論其現存及出土文物,完全夠得上國保,日後甚至有資格擴展成為世界文化遺産“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
可憐墓也被刨了,省保也被降格成了市保,作為不可移動文物的石刻也被變成了可移動文物搬了家。
引用最近将德雲分社開到南京來的郭德綱先生在《論五十年相聲之現狀》裡的一段台詞:“傳統相聲一千多段,經過演員的努力,還剩下二百多段,再努力就沒了!”
據透露,康茂才神道碑的碑身,現在可能還在南京線路器材廠内。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