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公園位于濟南市區南部,這裡是泰山的餘脈,風景秀麗,名勝衆多。在隋開皇年間,因佛教盛行,随山勢雕刻了數千佛像,故稱千佛山。這裡與趵突泉、大明湖并稱為濟南三大名勝。
平面圖
北門是千佛山的标志性建築,石坊上刻寫着“千佛山”三個金黃大字。“千佛山”三字是1922年6月由興國禅寺和尚行洹書寫。牌樓1987年12月建成,為四柱三樓石結構式牌坊,高14.45米,寬15.5米。石坊次間刻荷花,明間刻西番蓮浮雕,雀替為卷草圖案。柱下石鼓挾抱,鼓下須彌座承托,鼓上蹲雄獅,坊脊檐端飾正吻。整個牌坊顯的氣勢博大,宏偉壯觀。
石坊後是一條緩坡上山的台階路。站在坊前仰望千佛山,山上的蒼松翠柏、梵宇僧樓盡收眼底。隻見千佛山東西橫列,奇偉深秀,遠遠望去,千佛山峰巒起伏,林木森森,恰似濟南的天然屏障。
在牌坊南面不遠處的左側,有一塊太湖石,昂首翹尾,像隻雄雞打鳴。石面上镌刻着已故濟南學者徐北文于1993年撰文并書的《曆山頌》,隸書,字就石形,24行。
西側有座靈官殿,裡面供奉的是靈官,靈官殿門口的守護神是千裡眼和順風耳,殿内還供奉着道教的其它神祗和佛教的三世佛。
沿着台階路緩步前行上山,路兩旁是林蔭,林木蔥郁,不時能看到石雕的十八羅漢。隻見羅漢們表情各異,姿态各異,有的怒目而視,有的笑容可掬,形象生動而豐富,給人以藝術享受。
太湖石。上面書寫紅色的“佛”字。
右下方寫:“此石内含螺紋象佛的發飾,若隐若現,實屬罕見”
繼續前行,西側有個三清觀。楹聯:“清光盈古觀,紫氣啟玄門”
觀内有裡面有三清殿、王母殿、轉運殿、靈官殿、十二生肖神台等。山門内的第一座殿往往為靈官殿,殿中供奉着一赤面髯須,身披金甲紅袍,三目怒視,左持風火輪,右舉鋼鞭,形象極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懼的神仙,這就是道教的護法神将王靈宮,又稱火車靈官王元帥。
三清殿供奉的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太上老君,三清是道教的三位至高神。
東側是福壽宮。供奉福、祿、壽三星神。
福壽宮南面是财神殿,裡面供奉的是文财神比幹、五路财神趙公明、武财神關羽、招财使者、招寶天尊、利市天尊、納珍天尊等神靈。
财神殿西面不遠處就是索道站,乘坐索道每人20元。置身在穿雲破霧的纜車中,如駕輕舟,倘佯于青山林海之間,南側是千佛山,上環境優美,樹木茂盛,有一些寺廟建築,不愧為佛教文化聖地。這裡的山勢較為平緩,曲徑石階,林木掩映,植被茂盛,樹木衆多,山路幽靜,是一座天然的氧吧。
東側近處有巨大的坐佛,那是萬佛洞的大佛。
遠處樹叢中露出的金黃色大佛頭,是彌勒勝境的彌勒佛。
北側是濟南城區。
西側城區似乎繁華一些。
下索道後一個小廣場,廣場的東側是下山的步道,廣場南側是有通往山頂的通道。
海拔285米的千佛山主峰。
據說在最高山頂上可以看到大明湖和黃河。我隐約看見最遠處的黃河如帶。大明湖卻沒找到(也許是地形不熟悉)。
這裡可以看清彌勒勝境的彌勒佛。
從山頂下來,到達曆山院。
曆山院院門朝西,門額為乾隆禦筆親書“曆山院”三字。曆山院是為紀念舜在曆山耕稼而建,亦稱東廟,原是佛、道、儒三教合居的寺院。
院内亭台樓閣錯落有緻,紅牆青瓦。院内仿古典建築和古柏、古槐、銀杏相對,顯得古色古香。
一覽亭取自“會當豔絕頂,一覽衆山小”詩句。登臨一覽亭,憑欄遠眺,泉城新貌盡收眼底。在“ 一覽亭”的東西兩側是長長的兩段回廊,梁上繪制了24幅以舜帝為題材的圖畫,有“舜耕曆山”、“曆山種麻”、“象耕鳥耘”、“舜漁雷澤”、“淚灑湘竹”以及描繪舜帝兩位妻子的“姊妹并嫁”等。
山門内南牆上鑲嵌有《曆山銘》碑刻,該碑刻為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進士阮元撰文,隸書家桂馥書寫。兩位傑出學者的文筆書法交相輝映,彌足珍貴,為千佛山增色。
當年《曆山銘》刻石不知什麼原因從千佛山流失,直到1930年,濟南市民窦樂三在租住的大明湖司家碼頭寓所水邊的淤泥中,發現了《曆山銘》刻石,于是将其家藏。“文革”時窦家将其藏于廚房炭池中,這塊珍貴碑刻才有幸躲過一劫。1980年,窦樂三将《曆山銘》捐贈出來,它才重新回到千佛山,成為極其珍貴的曆史遺存。
北向二樓懸着4個大字“箫韶大成”,三樓正中則懸挂着“堯天舜日”;豎看,濟南古代、當代的兩位著名文化名人李攀龍、徐北文,所镌寫的對聯分别挂在正門的兩面。
南向,建築的二樓、三樓分别書有“慧昭日月”、“重華”兩塊牌匾。舜帝因為眼中有兩個瞳孔,所以人們叫他重華,史稱虞舜。楹聯:“極目齊魯青未了,凝思聖賢脈相傳”。
在院南面的崖壁上,依山勢在21塊青石闆上镌刻了反映大舜生平的《舜典》,長26米,高5.2米,十分壯觀。
右側垂花門。
過垂花門,上石階,院内有舜祠、三聖殿、魯班祠等名勝。
三聖殿。
裡面供奉着堯、舜、禹。堯居中,舜居左,禹居右,兩側還有侍立着的臯陶、契、後稷、伯夷四大臣。
三聖殿東為舜祠,也稱舜帝廟、重華宮,是紀念大舜帝的祠堂。對聯是畫家範增所題“古帝谙深情記得潇湘斑竹淚,娥皇鐘隽長懷曆下千山泉。”。
祠堂正中坐着舜帝,左右是他的妻子娥皇和女英。
大财神洞,洞内供奉的是文财神比幹坐像。洞口兩側石雕對聯:心到虔時神有眼 ,運當亨處寶來身。
碧霞祠内供奉的碧霞元君是中國曆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碧霞元君全稱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俗稱“泰山老母”,民間則親切地稱之為“泰山老奶奶”。
曆山飛瀑在曆山院南側山崖上。據介紹:瀑布落差38米,每小時跌水量160立方,三級疊水,噴珠洩玑,順勢跌入不規則的青石潭中,池側地面寬闊,遊人可憑欄觀瀑聽濤,賞心悅目。 遺憾的是沒有見到水。
賞菊閣位于千佛山山頂東側。千佛山野菊很多,尤以黃色為最,每到秋日,滿山遍野,如撒黃金。佛山賞菊為濟南八景之一。
遠望望岱亭。望岱亭在千佛山巅西端,六角重檐寶頂。千佛山為泰山餘脈,泰山南為“岱宗”,“望岱亭”即寓意在此可望泰山。于亭内極目遠眺,重巒疊嶂,蔚為壯觀。與我計劃行程方向不符,隻好放棄。
下山前往興國禅寺。路過第一弭化,這處摩崖石刻題為“第一弭化”,四個巨大的篆字隐匿在深林陡壁之上,字高2.6米,字迹深入石壁20多公分,氣勢雄偉,蔚為壯觀,是 濟南 最大的摩崖石刻。此字是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 濟南 道院“統院掌籍”弟子何素璞住持,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镌刻的。
清代詩人朱崇勳詩作《九日登千佛山》:“翠微秋色裡,著屐上層峰。黃葉落無數,白雲深幾重。寒煙籠澗菊,返景入岩松。渺渺憑高目,臨風倚短筇。”
興國禅寺在千佛山山腰,占地3000平方米,是山東著名香火勝地。據明成化七年(1471年)石志記載,該寺曾,遭兵火破壞,成化四年(1468 年)8月3日,德王府内官蘇賢遊覽千佛山,看到當時情景,不勝慨歎,于是捐資建佛殿、僧房、廚房、糧倉等。殿内塑釋迦牟尼、大悲觀音、地藏王菩薩、十八羅 漢、四大天王。
東門。新寫的楹聯:“山逢曲處皆有寺,路欲窮時便遇僧”。
進東門。背面的牌匾是書法家劉雯書寫的“莫向外求”。
東門南側有四座石塔。高處是藏經閣。
東門北側架長廊,壁嵌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詩人郭沫若、書法家趙樸初遊千佛山詩刻題記。
董必武1964年詩作:“古寺雲千佛,而今存者稀。金身難免劫,玉宇少迎晖。境妙原非幻,山清自得機。人民能管領,不藉舊時徽”。
1959年春郭沫若《登曆山》詩曰:“俯瞰齊州煙九點,踏尋崖窟佛多尊。半輪新月天心吐,一片東風掃雪痕。”。
東門西側是大雄寶殿的背面。南無觀世音菩薩塑像面東站立,左右侍童子。門外楹聯是:“智慧無邊不可說,光明照世為所歸。”橫批為“佛光普照”。
二進院落。大雄寶殿正面,坐東朝西,雄偉壯觀。門前兩側的楹聯是:“千山千佛,佛佛道同開覺路;萬世萬代,代代相傳印心燈”。
殿内正中蓮花寶座上,供奉着佛祖釋迦牟尼塑像,兩側菩薩、羅漢侍立,南北側分别塑普賢、文殊菩薩和阿難、迦葉等十大弟子。
玉佛殿在大雄寶殿北側,坐北朝南。殿中央佛龛内供釋迦如來坐像,白玉石質,由泰國請來。玉佛西側佛龛内供奉阿彌陀佛,東側佛龛内供奉藥師佛。
殿中央佛龛内供釋迦如來坐像,白玉石質,由泰國請來。
觀音殿在大雄寶殿南側,門前兩側的楹聯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中央佛龛内供觀世音菩薩,東西兩側分别為地藏菩薩、千手觀音菩薩。
西側是天王殿背面。韋馱菩薩面東站立。門外楹聯是:“現将軍身群魔降伏閻浮泰,作如來使正法護持聖教隆。”橫批是:“萬行莊嚴”。
為了說明寺院各建築的相對位置,特借用網絡圖片,這是一進院落的西側。前方的門是西門,西門兩側是鐘、鼓樓。南側是千佛崖。興國禅寺的主體建築在東側。
這是一進院落的東側。迎面是天王殿,南側:自西向東依次是是千佛崖、《心經》碑石、垂花門、觀音殿。黃色的樓閣是藏經閣。
迎門天王殿,彌勒佛笑迎天下客。彌勒佛像兩邊,四大天王護法。門外懸挂那副經典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橫批是:“皆大歡喜。”。
北側鼓樓。
南側鐘樓。
南側千佛崖危立。崖上镌刻隋代佛像多尊。有一塊镌刻《心經》的石碑。
公元581年,楊堅總攬朝政,繼而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出于政治的需要,重新恢複佛教,又因為他的生母是濟南曆城人,為了紀念她,便在濟南大興佛事,于是,濟南鑿窟造像之風也随之盛行。千佛山石窟造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
山崖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洞天福地坊、對華亭等古迹。
南崖的千佛崖9個石窟,是隋開皇七年至二十年間(公元587—600年)劉茂景所造的佛教鑿石造像,還有部分是唐代貞觀年間造像,尚能看出全貌的有130餘尊,镂刻精湛,是研究隋唐石刻藝術的重要史料。
極樂洞洞外聳立着金剛經石碑和般若經石碑。
極樂洞内有佛像20餘尊,正面石壁上刻有西方三聖,中間阿彌陀佛像高3米,跏趺而坐,左右侍立觀世音、大勢至二大士像,各高2.5米,三聖佛神态安詳自如,雕工精細,線條優美,是隋代石刻精品。
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有的高居壁頂。
有的一二尊成窟。
有的三五尊成區。這些佛像,雕刻精緻,刀法純熟,線條流暢,體态豐腴,栩栩如生。有的身着錦衣,有的手拈蓮花,有的凝神蹙眉,有的結跏趺坐,有的合掌禅定,神态各異,惟妙惟肖。
龍泉洞内有水深3米的泉水,洞内有懸岩浮雕佛像20餘尊。南側石壁鑿有多尊佛像,其中一尊彌勒像,為劉景茂于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正月造,是千佛山年代最早的造像。
彌勒像下石刻“龍泉”兩字。下邊有一小門,門内有一垂直深潭,稱“龍泉”,深及2米,水清見底,四季不涸。昔日僧人,汲此水烹茶,以飨遊客。
般若碑石旁邊是垂花門,匾額“般若門”。
穿過般若門是黔婁洞,黔婁洞是春秋時齊國高士黔婁隐居之所。
洞深數丈,曲折回環,内有一20多平方米的空洞,洞高約2米,據說清嘉慶年間,千佛山黔婁洞内尚有黔婁子的坐像,白須方巾,文士打扮,後被毀。洞口有石刻題記,介紹黔婁子的生平事迹。
相傳黔婁在此隐居居時,魯國、齊國都來相邀,黔堅辭不就。黔滿腹才華,卻一貧如洗,死時人長被短,蓋頭露足,有人要把被子斜過來覆蓋全身,其妻說:“斜之有餘,不如正之不足,先生生前不斜,死後斜者,不是先生之意”。東晉詩人陶淵明贊歎道:“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好爵吾不榮,弊服仍不周。”
洞天福地石坊為二柱一間一樓歇山頂結構脊飾龍吻檐上雕有瓦垅,飛檐四角下原挂有風鈴、清風稍吹、鈴聲遠揚檐下由雲頭鬥拱承托、設雙層額坊,上層額仿浮雕二龍戲珠、下層額楊兩端浮雕龍頭,中間為獅子滾繡球、其大字闆題刻“洞天福地”、款署“乾隆千子仲夏”。
石階上去是對華亭,建在高出寺院10米的峭壁問,原是僧人坐禅、講經之所,現為興國禅寺的方丈室。
寺門朝西,上額刻有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書法家趙樸初題寫:"興國禅寺"四字。楹聯石刻:"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号喚回苦海夢迷人",為濟南清未秀才楊兆慶書寫。
從這裡下山。門口崖壁之上也有乾隆禦碑和多處摩崖石刻。
《清·乾隆五十一年嚴禁在千佛山鑿石伐樹的鄉規民約》石刻。
崖壁上刻有清靜道人作于1893年的“彌陀普救慈竹圖”,清秀飄逸,竹葉豐茂,根莖修長,頗為傳神。并附有小詩:“清竹有趣,奧妙無窮。枝葉長春,根本虛中”。
清乾隆十三年(戊辰年,1748年)乾隆皇帝來濟南遊玩,登上曆山,看到青翠峭拔的山峰,姿态各異的石佛,不禁詩興大發,留下了這首《千佛山極目有作》:“分幹自岱宗,崗巒雄且秀。曆城作南屏,洪荒判早就。偶來恣攬結,望遠欣所遘。駐辇傍雲關,步履跻蘿岫。 初無五丁斧,石佛誰所镂。拈花或龈笑,悲物或眉皺。 其下有空洞,淙淙出乳窦。精室築左側,琴書芳潤漱。兩樹丁香花,芳菲綠陰茂。開窗納煙霞,俯檻睇錦繡。泰麓巢雲處,延賞既已富。探奇複得此,坐久消清晝。因悟境無窮,騁懷難盡副。”
雲徑禅關牌坊為四柱三間木牌坊、立柱前後置抱鼓石、當心間大字闆題刻隸書“雲徑禅關”、“峰回路轉”。相傳原字為清道光年間王觀成所題。
1972年維修該坊時、“雲徑禅關”、“峰回路轉”分别改由濟南書法家黃立孫、姜守遷書寫。
齊煙九點牌坊建于道光2115年、為二柱一間一樓懸山頂木牌坊、鬥拱額仿飾以彩繪、立柱前後置抱鼓石。
題刻“仰觀俯察”、其字集東晉書法家工羲之《蘭亭序》句;“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楊、仰觀甯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大字闆題刻“齊煙九點”、其字秀潤,為時任曆城知縣葉主書所題。“齊煙九點”源于唐代詩人李賀《夢天》“遙望齊州九點煙”句。
唐槐,古槐,樹幹半枯,旁有子槐穿體而出,所見枝幹皆不粗壯,相傳唐代名将秦瓊曾拴馬于此,人稱"秦瓊拴馬槐"。
唐槐亭以古槐樹名。這裡原為紀念曾鞏的曾公祠,祠前明正統年間曾立碑,對該祠作詳細記載。曆經滄桑,此碑已不知去向,人們便将曾公祠誤認為秦瓊廟。1949年前,該建築已圮。1957年在此廢墟上建"唐槐亭",書法家舒同題匾。亭為四面八柱,攢尖寶頂,造型精美,玲珑剔透。亭中置石幾石凳,周圍以坐欄。地當山腰風口,清涼宜人。亭周花木叢生。
觀音園。
照壁。
内供奉的是白衣觀音,身高15米,矗立在水池中央,法相慈藹,可近可親。池周圍是各種觀音的化身,分别是:自在觀音、送子觀音、數珠觀音、渡海觀音、楊柳觀音等26尊。
觀音殿。匾額:“普施甘露”, 楹柱對聯:“慈悲廣大施無畏 妙法圓通度有情”。
殿内的漢白玉雕觀音菩薩坐像和善财童子、小龍女立像。
出口。
卧佛,1996年12月落戶千佛山,位于主上盤山路和去萬佛洞路的交界處。這尊卧佛,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側身卧像,花崗岩質,長10米,重50噸, 東西橫卧,頭朝東,面向北,右手托于頭下,身穿通戶大衣,面頰豐滿,兩戶寬闊,頭上有肉髻螺發,雙耳垂戶,眉目修長,雙眼微睜,胸飾寓意祥瑞的"卐"(音 萬)字。
前面是萬佛洞。萬佛洞建于1992年,由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奇觀、雲岡荟萃四部分組成,是千佛山的一大勝景。洞長500米,經過藝術家精選、濃縮、重構,用仿造的手法塑造佛祖、菩薩、弟子、天王近3萬尊,集敦煌、龍門、麥積山、雲岡全國四大石窟的精華于一身。這四大石窟我們都去過。因此,沒必要參觀仿品,即使是高仿,也是仿制。
彌勒勝苑。2000年與日本株式會社妙香園共同建造,占地3萬平方米,由彌勒佛雕像、石壁浮雕、櫻花園和附屬建築組成,融合了中日園林建築的精華。
彌勒勝苑正門的牌坊高9.9米,寬12.5米,為四柱三門沖天式,整體造型莊重博大,氣勢不凡。牌坊上書“佛光普照”四個大字,氣勢不凡。
牌坊的另一面上書“彌勒勝苑”四個大字。
整體造型莊重博大,氣勢不凡。主佛像為大肚彌勒佛,佛像通體高20米,采用3mm銅闆焊接而成,花崗石質的蓮花寶座高約9米,直徑30米,号稱“江北第一大佛 ”。2008年共用24萬張24K金箔把佛像全身貼金,金光閃閃。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主佛像身後的環形山崖上,是彌勒佛的生平事迹介紹的大型浮雕,其長36米,高3.5米,面積126平方米。
乘電瓶車返回桃園。景區着力發掘舜文化内涵,建設舜文化景點。自東門至桃園區域建設舜文化景點。
大舜石圖園。石圖園占地2000平方米,中央為600平方米的圓形石砌地面,上面立有9根高8米的石柱,皆為四方形的花崗石。在圓形地面外面立有6根矮石柱。
石柱看似形狀古樸粗犷,其實仔細欣賞,每塊巨石柱上的岩畫融神話、傳說、古史于一體。
展示了鳳凰、三足鳥、誇父逐日、羿射九日、嫦娥奔月、泰山玄女、黃帝戰蚩尤以及堯帝求賢、四嶽薦舜、大禹治水、象耕鳥耘、漁雷澤、淘河濱等故事,将舜帝的事迹形象地展現出來。
“舜耕曆山”所呈現的場景是在耕作間隙,大舜手扶犁具,舒目遠方,兩位勞者輔助一側,腳下是正在收割的稻谷,他們仿佛在興奮地指點議論着眼前豐收的景象,意喻舜帝向臣民傳授耕種技術,造福萬民。相傳舜帝耕作時用了一頭神象,力大無比,舜帝右側即是神象造型,惟妙惟肖。
在“舜耕曆山”主雕像西側,有兩座大象雕像,一座為公像,鼻子昂置頭頂,一座為母像,鼻子弧形下彎,像臂彎一樣領護幼像。傳說大舜早年率領民衆耕稼于曆山之麓,以其仁德感動上蒼,乃至于大象為之耕田,白鳥為之耘草,是為“象耕鳥耘”。
另有“石圭”、“玉璧”、“玉璜”等雕塑散于四周,上面刻有大舜躬耕曆山的曆史文字記載。
石圭之上,刻司馬遷《史記》一段:“舜耕曆山,曆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石磺之上,刻曾鞏《齊州二堂記》節選:“《史記》謂舜耕曆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耕稼陶漁,皆舜之初,宜同時,則其地不宜相遠。二家所釋雷澤、河濱、壽丘、負夏,皆在魯衛之間,地相望,則曆山不宜獨在河東也。由是言之,則圖記皆謂齊之南山為曆山,舜所耕處,故其城名曆城,為信然也。”
石壁之上,刻郦道元《水經注》一段:“曆城城南對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為之舜井。”
“文明之光”。這組石雕以岩畫形式展現了東夷族人從事農耕、漁獵、制陶、禮日等生産生活情景。
“堯帝訪賢”。相傳堯帝為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向天下招募賢能。大舜年輕時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而聞名天下。堯帝曾經去到民間進行尋訪,在田間遇到年輕的大舜。“堯帝訪賢”雕塑将這一故事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遊覽結束。總體感覺:千佛山曆史深澱深厚,景區打造佛文化和舜文化是成功的。隻是仿造四大石窯,吃力不讨好。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