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揭開練拳'五趾抓地'的秘密

五趾抓地湧泉空,練太極拳的都聽說過這句話。 如何理解五趾抓地是個十分關鍵的問題。 太極拳的理解與操作都離不開“松”這個宗旨,離不開骨架結構的流動性原則。 一切手段和目的都要滿足以上條件。
五趾抓地迷惑的人的地方就在“抓”字上,一說“抓”常态理解就是足弓主動收起,五趾收起形成抓地。 無論打拳還是站樁,此理解大錯特錯。 倘若真是這樣“抓地”必定無法放松,體感形成腳下有“跟”。
這樣那個的“跟”是禍根; 必定是筋肌的主動參與,筋肌的主動參與模式就是緊,這個緊看似鍛煉筋勁,實則無法柔順筋肌,無法體會出筋肌被動狀态下自行出現的彈力; 這個模式永遠無法打開關節,修煉骨骼。 必定出現筋肌拉扯骨架,骨架架構無法落正。 骨架不正,氣血不穩。 還有人提出抓地隻是腳趾骨貼服地面,不可用力等等。 其實都有偏差。
五趾抓地是訓練的結果,不是訓練的手段。 五趾抓地的操作就是腳平鋪餘地,用你身體流動的重量如同彈鋼琴一樣一個一個的碾壓你的腳趾,通過腳趾的流動變化使得原本束縛腳趾的筋肌打開,使得五個腳趾上的肌腱都能夠柔順彈活,腳趾關節松開,氣血自然而然的順達腳底。 此态下的練習會出現湧泉“空”的體感。 腳趾練開了,逐級的會傳導到足弓,腳踝…,才有骨架的節節貫穿,而不是筋肌的貫穿體感。
為什麼要訓練五趾抓地呢? 我們常人常态下并不能能夠平衡均勻的用到我們的五個腳趾,它們的受力是不均勻的,年輕人多用到腳跟和大腳趾,老年人多用到腳跟和側腳趾; 因為身體的移動或體重在腳底分配的不均勻使得筋肌的舒張程度不同,進而影響了骨架結構。
不均勻的骨架結構就不能獲得均勻的地面給予身體的均勻反彈力,進而必定用筋肌牽拉扶正骨架,這個均勻反彈力的作用點就是湧泉。 相反通過太極拳的訓練打開腳趾筋肌改變骨架結構,就會改變上述現弊端,五趾均勻了也就五趾抓地了。 從一定意義上說,練拳先從腳下練起。
練拳初始多在手上。 腳下不開,手的靈活無從談起。 手、腳、腰為外三合可見手腳是一對情同手足孿生兄弟。 因為人體筋脈是一個完整系統光練手,腳不開,手的靈活有很大局限。 當你的五趾抓地慢慢能夠體會到,自然而然的就會體會到手會跟着腳的打開而進一步開活的體感。 站樁也是一樣,千萬不能“抓”地。 站樁是身體的重量落入湧泉。 體會湧泉的反彈湧動。 練對了你就自然而然的知道了為什麼古人把這個穴位取名為湧泉。 我在這裡抛磚引玉,歡迎大家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讨論,在下面留言,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勿使前輩之遺珍失于我手,勿使國術之精神止于我身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