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一聽就懂,一做就錯(不會)

學業咨詢中,常聽到一些家長這樣描述自家孩子: “聽課還可以,就是不會做題”,“一聽就懂、一做就錯”。
很多人常常把“課堂學習”說成是“聽課”、“聽講”等,其實這隻是一些習慣性說法,實際上課堂學習絕不僅僅隻有“聽”這一種方式。 認知心理學(專門研究學習過程科學性的學問,也可粗略地稱之為“學習學”)研究指出,學習過程是一個對外界信息的吸收、加工和運用的過程。 尤其是知識的運用,它既是學習的目的,更是進一步學習的必要手段。 而單純的“聽”隻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信息的吸收”這一環節的一條途徑(還有“看”、“聞”、“摸”等多條途徑),“聽懂”也不過是包含了“信息吸收”和“信息加工”兩個環節。 根本就沒有包括“運用”這一關鍵環節,所以學習過程還遠遠沒有完成。 早年,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經指出: “聽懂了還不等于理解了,理解了還不等于掌握了,要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必須加以運用。” 經常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在聽完教師對某一定理、規律的分析後,覺得自己“完全明白、理解了”,而一旦讓他們把這些定理和規律運用于解決習題,他們往往就顯得束手無策。 也就是上邊說的所謂“一聽就會、一做就錯、就不會”。 從這個“束手無策”的狀态,到能夠把所學新定理、規律與已有的知識挂起鈎來,正是“運用”這一關鍵的學習環節。 啥叫知識應用?就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主要也就是做題。 在學習的開始階段,做題時你應該不會,而且必須不會! 你如果還想像小學一年級那樣,做題如飲甘露,那麼你做這些題就沒有任何價值。 因為它不能促進你能力的發展。 不會,還得努力去思考,從問題出發去想、從題目條件出發去想,看兩頭能不能對起來、接上頭? 想了,還是不會,就去閱讀(讀題)。 來回地讀,先保證把名詞概念讀囫囵、别讀破了(有一年,全國卷高考題中突然出現了一個中學教材裡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概念“過飽和溶液”,結果很多學生就沒有把“過”字看明白),再保證把句子讀順溜,最後讀着讀着整段就有了畫面感,這時,你大概是大緻理解了。 有的學生,自己讀題讀不明白,可是一聽老師讀,立馬就明白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老師讀題,是有側重點的,抑揚頓挫之間,把要點凸顯出來了。 事實上是老師替他審題了。
面對一道題目,你隻要做到了反複閱讀、冥思苦想,累得腦袋都疼了,你做題的目的就達到了。 如果這時題目也有眉目了,你的大腦可以放松一下。 即使還是沒有眉目,也不要緊,你訓練思維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也許,距離你把這個題目做出來,就差一層窗戶紙了。

另外,還存在一類不動手根本就不可能學會的知識。 現代學習理論對不同的學習類型進行了研究,認為不同特點的知識、技能的學習策略是存在很大不同的。 加涅指出,言語信息類的知識、智慧技能型的知識,可能僅通過“聽”、“看”、“思”等途徑就可以掌握,而屬于動作技能型的知識的學習,則一定要配合身體的動作練習才可能實現。 遊泳、彈琴、開車等自不待言,語文學習中生字的書寫、外語單詞的拼寫、化學式及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技能,離開必要的動手練習,也是遲遲難以掌握的。 之所以經常發現一些所謂“很聰明”的孩子往往在簡單的問題上出錯誤,往往就是由于他們對這類學習的特點認識不清,沒有足夠的動手訓練所緻。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