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财經 > 正文

[首藏作品](8583)以“光”築夢 湖北光電子信息産業沖向萬億

以“光”築夢
湖北光電子信息産業沖向萬億

華工科技國内首套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中國光谷供圖

【跨越新引擎】

◎本報記者吳純新

通訊員丘劍山吳非

  有光,就有未來!

  自中國第一根光纖誕生以來,追光路上,一系列重磅科技成果在這裡閃耀:第一個光通信國際标準、首個400G矽光模塊、首台10萬瓦光纖激光器、首條柔性折疊顯示屏生産線、飛秒激光“點亮”空氣形成真實3D影像……

  這裡是中國光谷,湖北光電子信息産業的橋頭堡。

  從“0”到“1”,湖北在光電子信息領域的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數據顯示,去年湖北戰略性新興産業營業收入突破萬億元,其中電子信息産業達6348億元。湖北光電器件占全國市場份額的60%,激光設備占全國市場份額的50%,光谷的光線光纖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5%。

  如今,湖北已是全國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産基地和激光産業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制基地。湖北的光電子信息産業正加速向萬億級規模沖刺,成為我國參與全球光電子産業競争的主力軍。

  自主創新引領行業蝶變

  僅有普通冰箱貼大小、厚度不足1毫米的金屬片,竟然可以被激光切割成一座“黃鶴樓”。7月11日,在華工科技産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工科技)的激光科技館背景牆上,記者還看到了一座20平方米大小的“黃鶴樓”。

  “大'黃鶴樓’金屬畫也是由激光一次性切割完成的,前後用時不到五分鐘。”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介紹,基于激光特性開發的激光裝備可替代傳統裝備,可對各類材料進行打标、焊接、切割等,具有精度高、效率高、無污染的特點。

  華工科技脫胎于華中科技大學,在國内率先突破了光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等一批關鍵技術,牽頭制定了國内激光裝備行業的首個國際标準,創造60多個“第一”。

  “從2016年開始,我們公司主營業務的市場份額就連續6年保持全球第一。”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飛光纖)的執行董事兼總裁莊丹說,長飛光纖預制棒直徑從2013年的200毫米,到2018年的210毫米,再到現在的230毫米;單棒拉絲長度從2013年的7000公裡,到2018年的8500公裡,再到現在的10000公裡。預制棒直徑和單棒拉絲長度兩項數據均屬于全球最高水平。

  同時,長飛光纖率先開發面向下一代通信技術的新型光纖産品。其自主開發的G.654超低衰減大有效面積光纖全球領先。

  武漢銳科光纖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銳科激光)的總工程師闫大鵬說:“目前,國内激光器行業正處在産品技術叠代的關鍵時期。作為東湖高新區激光産業鍊的'鍊主’企業,銳科激光将肩負起關鍵産業鍊環節自主研發的重任,為推動我國激光産業,乃至整個光電子信息産業加快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魯國慶表示,在光通信“三超”領域,該集團4年5次打破世界紀錄。

  萬億産業走廊起勢騰飛

  “财力一分不留,全部投向産業創新。”東湖高新區主要負責人表示,光谷光電子信息産業規模在國内首屈一指,正在探索“光電+X”多元應用産業發展,培育更完善的産業鍊條。

  以光谷為中心,西到孝感、潛江,東至鄂州、黃石,一條萬億元的光電子信息産業走廊已現雛形。

  在長飛潛江科技園拉絲車間裡,一根根直徑20厘米、長3米的石英“水晶柱”,在2000攝氏度以上高溫加熱下經過拉絲塔,一根根發絲般粗細的光纖輕盈躍出。

  2021年,潛江光電子信息産業項目同比增長達34.41%。該市聚焦光電子信息、微電子材料等産業,着力打造武漢“光芯屏端網”産業配套基地。

  “全球每3部智能手機,就有1部用到黃石産電路闆;全球排名前10位的顯示品牌,有6家用到黃石産電路闆。”黃石市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印制電路闆産業為媒,激光、新型顯示、電子終端等企業紛至沓來。

  2021年年底,黃石與武漢東湖高新區簽署了合作協議,籌劃共建武漢東湖(黃石)光電子信息産業配套園,承接光谷溢出的科創、産業資源。近3年,黃石光電子信息産業産值保持50%的增速,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在3年裡實現了倍增。

  走進孝感高新區激光産業園武漢領創智能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可見車間内一台台激光切割設備有序擺放。技術人員正在調試一台激光切管機,不到30秒,一個用鋼管切割成型的“冰墩墩”就呈現在眼前,外形惟妙惟肖。

  光電子信息産業是孝感十大重點産業之一。2021年,孝感高新區光電子信息産業集群共有規模以上企業21家。如今,激光産業園蓄勢待發,光電子信息産業發展正進入快車道。

  “我們要加大科技投入,引導産業創新策源,形成國際競争優勢,為國家光電子信息産業率先突破貢獻湖北科技力量。”湖北省科技廳廳長馮豔飛表示。

  英才彙聚築牢發展基石

  光谷光電産業創新的秘訣,在于光谷三十年如一日地扮演創新組織者的角色。

  科研夢如何變成實際的産業?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尹周平成功研制了新型顯示噴墨裝備,解決了顯示面闆制造領域受限難題。可是,他要将成果在光谷落地,所面臨的最難最緊迫的問題,就是沒有可用的應用場景。為此,光谷投入1.2億元,為尹周平教授找場景、資金、平台、團隊,并建設了廠房。如今,該成果已經順利完成轉化。

  這就是科研夢變成實際産業的光谷答案:“一切努力隻為讓人才舒适”。光谷創造了“雙創載體+人才支撐+成果轉化+金融保障+産業發展”的全鍊條服務體系,形成了熱帶雨林式的創新服務生态。

  人才是第一資源,更是高科技産業的發展之根。

  魯國慶介紹,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全球視野引英才,整合了大量優秀企業資産、工藝和人才,并快速形成了跨地域技術平台。

  同時,該集團每年安排15%以上的科研和市場人員進行雙向交流,“基于市場驅動的科研開發”逐步成為廣大研發人員的行為準則,該集團以市場導向,着力激發人才的創造力。

  “要加強青年創新人才的培養。”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徐紅星表示,要孵化和構建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吸引最優秀的人才投身光谷建設。

  在光谷科創大走廊中心節點、湖北東湖科學城核心區,一個可容納約4000名高端人才居住的國際社區正在建設當中。未來,該區将成為集聚國際人才服務的世界光谷國際交往客廳。

  為吸引聚集一流創新人才,光谷持續放“大招”。

  從2012年開始,“3551光谷人才計劃”成為東湖高新區的常态性引才政策。

  2021年7月,光谷人才計劃進入“3.0時代”,在引才、育才、留才等方面愈發多元化。光谷積極推動“鼓勵東湖高新區科研人員在高校院所和企業之間雙向流動”的模式,打破了人才流動的邊界和身份屬性,實現人才和創新資源自由融通。

  同時,光谷首創“人才返投”機制,設立了光谷合夥人投資引導基金,明确将人才因素直接與對子基金返投要求和讓利政策相挂鈎。

(《科技日報》2022727日第 5 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