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際金教育碎思(總第2276期)
古有“六尺巷”,今有“退檔生”,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是藕斷絲連的“相”。
——武際金
對于高考生而言,考試結束,并不意味着“沖刺”完成。
還有很重要的一關,那就是志願填報。
高考志願填報,最怕的就是退檔和滑檔。這樣的結果,對于考生而言,就意味着高考失利。
高考常識:
投檔:
高考志願填報結束以後,高考生的志願信息(電子信息)統一在本省招生辦,開始投檔後,省招生辦會給高考生排一個隊,分數由高到低,先投分數最高的第1個高考生,然後依次類推,直到本批次報考的高考生全部投放完為止,就完成了本批次的投檔。
退檔:
省招生辦投檔結束後,再把投檔成功的高考生的志願信息(電子信息)投放到相應的大學,由大學根據高考生填報的專業,由高分到低分逐個錄取,符合學校招生條件的予以錄取,不符合條件的退檔。
不符合條件的情形有
6種:第1種是專業不服從調劑;第2種是身體條件不滿足專業錄取要求;
第
3種是單科成績不滿足專業錄取要求;第4種英語口試不合格或者是沒有英語口試成績;
第
5種是外語語種不滿足錄取要求
;
第6種是性别不符。
滑檔:
滑檔是指由于志願填報不當,本該讀一批次學校的學生隻能降級讀二批次的情況。
造成滑檔的原因有
2個方面:
一個是政策性滑檔。省招生辦在劃批次線的時候,一般都要高于高校的總招生計劃,比如說,一般情況下,一本招生計劃是50000個,按招生計劃的120%劃線,一本線上就有60000考生,多出來的10000人就是政策性滑檔。至于是低分考生滑檔還是高分考生滑檔,就要看志願填報水平了。
一個是上線滑檔。造成上線滑檔的原因是高考生填報的志願院校都沖得太高了,院校之間沒有拉開梯度,沒有保底的院校,從而造成了滑檔。
因此,決不能對填報志願掉以輕心,這裡大有文章。于是,就催生出了一個專業,叫“高報咨詢”。
說實話,填報志願并非深不可測,而是有章可循,隻是局外人不了解局内的“道道”而已。
如果考生填報志願出現問題,一般是踩了兩種“坑”:
一種是低分撿漏坑,賭一把,但失敗的幾率很高;一種是過度自信坑,缺乏“保底思維”,大意失荊州。
古語道:“做事留三分餘地。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诠釋的就是做人做事要留有餘地,懂得“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
保底思維,就是這樣的内涵。
今年,内蒙就有這樣一名文科考生,跌進了這個“保底坑”。
這名考生,高考成績相當不錯,考了
620分。這個分數按照内蒙的一分一段表來看,排位在省第15名。
按照這個成績,進北大基本沒懸念。然而,他自信過頭了,在志願填報上選擇“不服從調劑”,對自己的專業選擇志在必得。
結果,被北大退檔了。
這就意味着,他不僅
無緣北大,而且有可能因其他志願也“不服從調劑”而跌入普通高校,甚至是二本院校。
對這名考生而言,這個壞消息無疑是晴天霹靂,劈頭一棒。
上吧,心不甘。
不上,那就得複讀。
問題是,明年還能考出這樣的好成績嗎?
一切都是變數。
即使複讀順利,再度突破北大線,也是拖延了一年的寶貴青春。
何去何從?他面臨又一次抉擇。
倘若往前推演幾日,在報考志願上選擇“服從調劑”,一切将是另一番模樣。
可是,天下沒有後悔藥可吃。
這名考生能做的,隻有面對現實,往前走。
由此看來,做人做事留有餘地,是一種智慧。
清代大儒曾國藩說:“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情不散盡有餘韻。”做人做事,即使有十足的把握,也要給自己和他人留出一定的餘地,以免意外事件出現後把自己逼進死胡同。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分寸”。
内蒙這名考生,就把話說滿了,把事做絕了,最後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個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這一職位相當于唐宋時期的宰相,官職之高,位極人臣。
當時張家非常顯赫。父子皆為京官,老家的事物全部交由老管家打理。
一日,張英的家人在安徽桐城老家要蓋房子,地界緊靠着鄰居葉家。葉家當時出了一個秀才,也算不錯的家庭,但和張家相比卻還是天壤之别。這時,葉家提出要張家留出一條路以便出入。
但張家人卻不同意,因此而發生争執,鬧得不可開交,最終葉家一紙訴狀将張家告到了縣衙,兩家人打起了官司。
縣令收到訴狀,深知兩家背景,也有些左右為難,案子就一直拖着沒有審判。
張家人為了快速打赢官司,就給張英寫了一封信,請張英出面協調。
不久,張家人收到了主人的回信。
信中隻有四句詩:
千裡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看了這首詩,恍然大悟。
于是,張家人來到葉家,賠禮道歉,承諾第二天就拆了牆,後退三尺讓路。
第二天早上,張家人就動手拆牆,後退了三尺。葉秀才見狀,也把自家的牆拆了後退了三尺。
于是,張、葉兩家之間有了一條百米長六尺寬的巷子,被稱為“六尺巷”。
家長朋友,
有機會,帶着孩子一起去尋訪一下安徽桐城的那條“六尺巷”
吧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