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潔 上海巨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在中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是多個集團的利益之争,不同管理人之間的團隊比拼;《西遊記》是單個團隊不同成員的管理學;《水浒》則表現的是如何凝聚不同背景人的管理之道。
這些故事雖大多以單人描寫為開場,但随着故事的發展和走向,必定會出現團隊,而融入到團隊中,各團隊成員的相處關系以及作為團隊領導者的管理方式和風格,成為整個故事的最終走向,并影響着各位主人公的結局,這應該也是這些名著的固定發展脈絡。
誠然,有人的地方就有管理,而作為不同團隊的管理者,他們又有着各自的管理思路和風格。“賞罰分明”、“海納百川”、“果敢決斷”等特質,會生出不同的管理感受和體驗,于是他們的團隊成員也會延續這種風格,讓所有人在同一類型的體驗中開展工作。
那麼,什麼是員工呢?員工一般被定義為企事業單位中各種用工形式的人,包含:固定工、合同工、臨時工,實習生等等。這些人組成了企業,并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開展着企業工作。可以說,企業就是由不同職能組的員工組成的,他們在各自崗位上各司其職,來保障企業的正常運轉,從而保障産品的效能産出及資金鍊的流轉。
體驗又是什麼呢?百科上給出的解釋是:體驗就是我們感受到的、并存在大腦記憶中的深刻印象,這種印象可以對我們之後的行為産生影響。 說起感受,我覺得很難給出一個明确的定義,但它卻又是真實存在、不容忽視的。這是一種由我們的感官體驗為核心,通過我們對對象的所見、所聞、所感(包括:真實體感和心理映射)而産生于大腦中的綜合反映。這種反映就形成了我們對某一事物、現象的體驗。所以,體驗是完整的,是包含各個維度的。當然,體驗本身也會因不同的主體而産生出不同的變化,這也許就有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基點,因為核心思想觀念不同,生出的情緒體驗差别也就不同,最終導緻了各個對象之間人際關系的不同。
那麼具象到員工體驗,我想由上述推斷,員工體驗應該就是員工在工作場所和氛圍中,對所在團隊的綜合感受及體驗,它在個體的大腦中形成了印象,并由此生出的各種情緒和行為。這種體驗包含了:領導的管理風格、團隊成員的各種關系、團隊工作方式以及團隊氛圍等等。
現代企業管理最為突出的軟實力集中于兩個層面:第一是客戶體驗、第二是員工體驗。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我們把客戶定位于企業的最終買單者,客戶體驗就是保障其會為其買單的重要内在因素。客戶體驗是基于企業産品給目标用戶帶來的綜合感受(包含:實體産品、虛拟産品、服務體驗等),它是關系到企業的對外輸出,是企業存在的最終目的。那麼員工體驗呢?為什麼員工體驗對企業來說,也如此重要?剛才提到了,企業是由各個不同崗位的員工組成的,上到職業經理人,下到基層流水線生産工人,他們都是企業的内在組成部分,是他們形成了企業的産品輸出,也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内部支撐。
所以,企業就好比是一個機構,組織了一個團隊集中生産,再将生産的産品售賣給用戶,以此盈利。那麼我們很清楚的看到,客戶和員工,對企業來說缺一不可,是企業價值來源的兩個臂膀。但現在很多企業大多關注的卻隻是在客戶層面:用戶畫像,數據分析,滿意度評分,精準營銷,對用戶做精細化管理的同時,内部員工管理卻極其匮乏,這無疑對于現代企業管理來說是不利的。
在我看來,内部團隊管理對企業也同樣重要,甚至比用戶更為重要,它是企業建立的第一要素。隻有我們有了核心團隊,高昂的鬥志,統一的目标(分願景、戰略),才能生産出優質的産品。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雖然用在此處不是特别恰當,但對于現代企業來說,其運營的過程就是将員工價值通過固定資産,不斷轉換成客戶價值的過程。當然,在不同類型的企業中,員工的價值轉化比是有着明顯差距的,但如果沒有員工,那企業又怎麼實現價值轉換呢?現代人工智能的發展将人的效能不斷提升,使得部分企業的員工數量不斷下降。但基于人性的需求,我們在體驗服務的時候,還是會不斷找尋那個人工服務按鈕,是人工智能不好麼?不,這是我們的内在需要,我們是渴望和真實的個體進行交互的,即使人工智能的發展在某些領域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也将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不能全面替代人工服務。
其次,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相處的人是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時常會受到環境中的人對我們産生的影響,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換言之,是對方對我們産生了一種投射作用,這就好比是一種磁場的輸出,個體在這個磁場中,被動的接受這種輸出,并由此産生各種影響,決定了其行為。當然,如果氣場是契合的,我們會心悅神怡,如果是背離的,我們便會心浮氣躁,生出各種負面情緒來,甚至會有想離開的念頭。剛才說到,企業是通過員工和固定資産将其兩者的價值轉換成産品價值的組織,員工接受的投射如果是負向的,那麼他所投射到周圍環境中的影響也是負向的,負向影響不斷擴大,又會帶來更多的傳播,更有甚者員工的負向投射會對産品産生負向影響,最終影響客戶體驗。
再者,從企業管理和成本來看,如果一個企業的員工流轉率在20%以上,會發生什麼呢?簡單分析一下(這裡的分析不包括企業核心崗位人員的流失帶來的重要損失,單以平均價值對等做比較)。即使企業剩餘的員工利用率達到了100%占用,和之前滿員時相比,也僅占80%,企業的價值轉換由此損失20%。同時,還會由此生出大量的招聘和培訓成本,而剩餘的80%的固定員工中又存在20%的流失率,以此往複。進而企業又需要面對新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融入,風控管理,并由此産生的再一次員工流失。如此計算,一個穩定成熟的企業,流失率是應該控制在5%以内的。
當然,不同的企業階段和企業類型存在不同的員工流轉率,它應該是由企業的戰略目标所決定的。企業管理者切忌一味的淘汰,忽視員工體驗并想當然的認為由此帶來的員工流失是合理的“新陳代謝”,那就大錯特錯了。作為企業管理者,一定要将人員戰略儲備和企業戰略發展捆綁,并降低不合理的人員流失,而這背後的關鍵就是員工體驗。
有時候,我們固化的認為老員工的工作效能會降低,他們的存在對企業是一種負擔。那麼,我們有沒有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規律?是什麼将當初壯志雄心的我們轉變成了一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閑散人”的呢?我想,這是由于員工的内在心理發生了明顯變化,而造成其行為發生變化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在該企業中感受到了什麼樣的工作體驗。讓我們來看看這種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在這裡,我想用一個趣味的比喻來演示這一過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