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中藥外洗在皮膚病的治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用藥物煎湯乘熱在患處淋洗、浸泡、濕敷或坐浴的一種治療方法,古稱“溻洗”。
早在公元前770年《禮記·曲禮》篇即載有“頭有瘡則沐,身有瘡則浴”,《外科精義》曰:“夫溻法者,宣通行表發散邪氣使瘡内消也,蓋湯火有藥滌之功……此謂疏導腠理,通調血脈,使無凝滞也,如藥二兩用水二升,為則煎取一升半,以淨帛或新棉蘸藥水稍熱溻其患處,漸漸洗溻沐浴之”張山雷氏說:“外瘍既潰,膿水浸淫,以洗滌潔淨為第一要義,庶幾病菌不留,方能生新收口,否則惡腐不除,必多滋蔓”張仲景的《金匮要略》曾用苦參湯治療狐惑病,狼牙湯治療陰䘌。
洗劑在民間也常為人們所慣用,如用白礬水洗濕瘡,花椒水洗癢瘡,蔥椒水洗凍瘡,桂花葉水洗漆瘡等。這些方法簡便,而且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在臨床實踐中,筆者歸納了九法,茲不揣淺陋,介紹如下。
一、祛風止癢法
由于人體腠理不密,衛氣不固,風邪客于肌膚之間,内不得通,外不得洩,導緻營衛不和,氣血運行失常,肌膚失去潤養而産生一系列症狀。如發病迅速,消退亦快,遊走不定,瘙癢無度,多發于上半身或泛發全身,皮疹多為紅色丘疹、風團、鱗屑或苔藓樣變、疣目,損害為幹性,不滲出,以及抓後起鱗屑及出血等,常見于急性瘙癢性皮膚疾患,如急性荨麻疹、皮膚瘙癢症、神經性皮炎等。
治拟祛風止癢為主。
藥用艾葉30克,搖竹消30克(小編注:徐長卿),路路通30克,蠶砂60克,煎水1500毫升,待水溫熱後外洗患處,每天2次,每次洗10-15分鐘。
臨床上如尋常疣、扁平疣等,均屬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皮損表現為扁平丘疹,或高出皮膚,粟米至黃豆大小,色為淡褐色、褐色、正常皮膚色。表面平滑或粗糙。
治療以祛風解毒為主。
藥用木賊15克,蒼耳子15克,敗醬草30克,露蜂房10克,馬齒苋30克,煎水1000毫升,先乘熱濕敷患處,然後用水擦洗皮損,皮損以擦紅發熱為宜,每天一次。
二、清熱消腫法
不論外感邪熱或髒腑實熱,蘊阻肌膚,不得外洩,熏蒸為患。皮損多見紅斑、斑丘疹、水疱,膿疱、糜爛滲液、灼熱癢痛。常見于急性濕疹及皮炎類疾患,如帶狀疱疹、丹毒、膿疱瘡、過敏性紫癜、藥疹、接觸性皮炎及大疱性皮膚病、剝脫性皮炎、皮肌炎、急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治宜清熱、消腫、解毒。
藥用馬齒苋30克,黃柏30克,千裡光30克,大黃30克,煎水1500毫升,待溫熱後外洗或濕敷患處,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鐘。
三、燥濕收斂法
濕有内濕與外濕之分,但以外濕為主,因濕邪侵入腠理,郁結不散,與氣血相搏而浸淫肌膚發疹。證見水疱,瘙癢糜爛滲液,水腫,浸淫四竄,汁水淋漓。常見的皮膚病,如皮炎、濕疹、脂溢性皮炎、天疱瘡等。
治宜燥濕收斂。
藥用馬齒苋60克,蒼術30克,側柏葉60克,苦參30克,五倍子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或濕敷患處,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鐘。
四、涼血解毒法
由各種“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常見的有藥物毒、食物毒、蟲毒、漆毒等。邪毒侵入皮膚,郁而化熱,毒熱與氣血相搏而發病。證見紅腫、丘疹、風團、糜爛等多種形态。常見的皮膚病有接觸性皮炎、藥疹、中毒性紅斑、蟲咬皮炎、丘疹性荨麻疹。
治宜涼血解毒。
藥用千裡光30克,大黃30克,樸硝30克,山楂60克,扁蓄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或濕敷患處,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
五、溫經散寒法
由于陽氣不達,皮肉受寒,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隔,氣血凝滞所緻。皮損為紫暗或淡紅斑,局部皮損紅腫發硬,嚴重時可發生水疱、潰瘍。常見的皮膚病有凍瘡、血管炎。
治宜溫經散寒。
藥用透骨草30克,芫花10克,川椒15克,吳茱萸15克,煎水1000毫升,浸泡患處,每天1-2次,每次15-30分鐘。
六、活血散瘀法
肝氣郁結或外邪入侵,以緻氣機不暢,氣滞血瘀,阻塞經絡而緻。證見皮損色暗紅、青紫、瘀點、瘀斑、毛細血管擴張等。常見的皮膚病如結節性紅斑、硬紅斑、過敏性紫癜、靜脈曲張、血栓性靜脈炎。
治宜活血散瘀。
藥用鬼箭羽30克,紅花15克,丹參30克,桃仁30克,香附子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患處,每日2次,每次10-15分鐘。
七、養血潤膚法
由于血虛不能營養肌膚,膚失濡養,血虛生風生燥,逗留肌膚所緻。其皮損表現為幹燥、脫屑、肥厚、粗糙皲裂、苔藓樣變。常見的皮膚病有神經性皮炎、銀屑病、魚鱗病、手足癬鱗屑角化型、掌跖角化過度症。
治宜養血潤膚。
藥用白芨60克,黃精30克,紫草30克,五靈脂30克,露蜂房10克,煎水1500毫升,浸泡後再外洗患處,每天一次,每次浸泡30分鐘。
八、殺蟲除䘌法
由于對蟲體的過敏或蟲的毒素侵入機體,日久蘊毒,發于肌膚所緻。皮損為丘疹、風團、水疱、血痂、抓痕、糜爛等。常見的皮膚病有疥瘡、丘疹性荨麻疹、桑毛蟲皮炎。
治宜殺蟲除䘌。
藥用蛇床子30克,川椒15克,大楓子30克,硫磺60克,藜蘆15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患處,每日一次,每次10—15分鐘。
在臨床上還有由黴菌所引起的手足癬皮損為丘疹、水疱糜爛滲液。
治宜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藥用丁香10克,黃精30克,黃柏30克,川椒10克,枯礬15克。煎水1500毫升,浸泡與外洗患處。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
九、脫脂除垢法
多因内蘊濕熱,外感風邪,蘊阻肌膚,濕熱上蒸,或因濕熱耗傷陰血,血虛風燥,肌膚失養而成。皮損為潮紅、滲出、糜爛、結黃厚痂、鱗屑(幹燥或油膩的鱗屑)。常見的皮膚病有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脫發。
治宜清熱利濕,脫脂除垢。
藥用透骨草60克,側柏葉60克,黃柏30克,皂刺30克,硼砂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患處,每日一次,每次10-15分鐘,洗後頭部不要另用溫水沖洗,待頭發自幹。
總之以上九法初步概括了皮膚病中藥外洗的法則,在使用這九個法則時,一定要根據皮損的部位、範圍、性質以及患者皮膚的耐受情況辨證施治,合理的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和外洗方法,采取一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法則進行洗浴治療,才能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皮膚科疾病常用的中藥外治法,包括疱疹、荨麻疹、痤瘡、銀屑病、脫發、疣、癬等皮膚科疾病的中藥外治方法。
—1—
疱疹
疱疹是由某些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膚病。病初往往先有燒灼感,搔癢或疼痛,繼而出現紅斑、水疱,損害破裂後露出糜爛面,然後結痂,痂脫而愈。臨床最常見的有單純疱疹、帶狀疱疹等。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熱疱”“蛇丹”等範疇,多由風熱毒邪阻于肺胃,或肝膽火旺,濕熱内蘊所緻。
一、風熱襲表型
多見于單純疱疹,皮疹發于口鼻及生殖器周圍,皮膚灼熱刺癢,紅疹,水疱,疱液透明或混濁,數日後幹燥結痂。
方1
【組成】新鮮荷花瓣10張。
【用法】将荷花瓣貼于患處,外用膠布固定日換4一5次,3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生蒲黃6克,黃連3克,冰片0.5克,麻油适量。
【用法】先将黃連、冰片磨成細粉,再和入蒲黃,加入麻油調成糊狀,塗敷患處,1日2—3次,3日為1療程。
二、肝膽濕熱型
多見于帶狀疱疹。疱疹好發于顔面及胸脅,皮膚紅斑,水疱累累如串珠,局部灼熱疼痛。
方1
【組成】新鮮柿子5隻,冰片1克。
【用法】将鮮柿子榨汁去渣,加入冰片溶化,取藥汁塗于患處,1日4一5次,3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雄黃6克,白礬3克,冰片1克。
【用法】将雄黃、白礬、冰片和勻,磨成細粉,加入涼開水調成糊狀,塗敷患處,1日2次,3日為1個療程。
—2—
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強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臨床表現為大小不等風團樣損害,常驟然發生,瘙癢劇烈,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瘾疹”範疇,多由風邪外襲,營衛不和,或脾胃濕熱,郁于皮毛所緻。
一、風熱外襲型
症見皮膚風團色紅,此起彼落,搔癢劇烈,遇熱或汗出易發,遇冷則減等。
方1
【組成】新鮮芝麻杆100克。
【用法】将芝麻杆放入鍋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洗擦患處,1日3—4次,3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豨簽草60克,地膚子15克,白礬9克。
【用法】将豨簽草、地膚子、白礬放入鍋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3—4次,3日為1療程。
二、脾胃濕熱型
症見皮膚風團鮮紅,狀如雲片,搔癢不已,伴有身重納呆,脘腹脹痛,大便秘結或洩瀉等。
方1
【組成】新鮮青蒿葉60克。
【用法】将青蒿葉放入鍋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3—4次,3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苦參30克,馬齒苋30克,白鮮皮30克,地膚子30克,明礬9克。
【用法】将苦參、馬齒苋、白鮮皮、地膚子、明礬放入鍋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3—4次,3日為1療程。
【附注】如風團遍及全身,可用上方藥液沐浴全身,1日2次。
—3—
痤瘡
痤瘡是一種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發于青春期男女面部及胸背部,故又名青春痘。臨床表現為面部、胸背部散在的毛囊性丘疹,部分頂部有小膿疱,破潰後可有色素沉着,或凹陷性疤痕。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肺風粉刺”範疇,多由肺經風熱或腸胃濕熱所緻。
一、肺經風熱型
症見皮疹色紅或稍紅,局部瘙癢,或焮紅疼痛,多伴有顔面潮紅,口幹尿黃等。
方1
【組成】金銀花9克,野菊花9克,臘梅花9克,月季花9克,白芷9克,丹參9克,大黃9克。
【用法】将金銀花、野菊花、臘梅花、月季花、白芷、丹參、大黃放入鍋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鐘,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蒼耳子20克,王不留行15克,白礬5克。
【用法】先将蒼耳子、王不留行放入鍋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鐘,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礬溶化,趁熱熏洗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二、脾胃濕熱型
症見皮疹紅腫疼痛,膿疱叠起,多伴有便秘溲赤,納呆腹脹等。
方1
【組成】大黃15克,硫黃15克,硼砂6克。
【用法】将大黃、硫黃、硼砂,磨成細粉和勻,用茶水調成糊狀,塗敷患處日1換,7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新鮮蘆荟60克。
【用法】将鮮蘆荟搗爛取汁,塗擦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方3
【組成】綠豆30克,白芷10克,面粉30克,雞蛋1個。
【用法】先将綠豆、白芷和勻,磨成細粉,再加入面粉調勻,用雞蛋清調至糊狀,制成面膜,臨睡前敷貼患處,清晨洗去,7日為1療程。
—4—
銀屑病
銀屑病是一種與免疫功能異常有關的表皮生成障礙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皮膚紅斑、丘疹、表面覆蓋銀白色鱗屑,界線分明等。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幹癬”、“白疕”、“松皮癬”等範疇,多由血瘀風燥或血熱風燥所緻。
一、血瘀風燥型
症見皮膚損害偏暗紅,鱗屑不厚,皮粗如牛皮樣,并有色素沉着,病程長,經年不愈等。
方1
【組成】硫黃10克,海螵蛸10克,雄黃6克,輕粉6克,冰片3克,凡士林200克。
【用法】先将硫黃、海螵蛸、雄黃、輕粉、冰片和勻,磨成細粉,再加入凡士林調成糊狀,塗于患處,1日1次,7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黑豆1000克。
【用法】将黑豆放入鍋内,小火煎熬取油,冷卻後塗于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二、血熱風燥型
症見皮膚潮紅,鱗屑不厚,剝去後有小出血點,皮疹發展迅速,搔癢不已,遇熱或心情煩躁時加劇等。
方1
【組成】杏仁60粒,豬油15克。
【用法】先将杏仁去皮尖,搗爛如泥,再加入豬油調勻,塗于患處,1日1次,7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苦參60克,鳳尾草60克,草河車60克。
【用法】将苦參、鳳尾草、草河車放入鍋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待溫後外洗患處日2次,7日為1療程。
—5—
脫發
脫發的種類頗多,常見的有斑秃、脂溢性脫發等,其發病原因有内分泌失調,精神創傷,血管機能紊亂,神經營養障礙,免疫功能異常及遺傳因素等。臨床表現以頭發脫落為主。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油風”範疇,多由肝郁血瘀或陰血虛弱,血不養發所緻。
一、斑秃
症見突然脫發,脫發區可呈圓形或橢圓形,甚至全部頭發脫落,脫發處皮膚光滑。
方1
【組成】新鮮毛姜30克。
【用法】将毛姜切片,拭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艾葉6克,菊花6克,薄荷6克,防風6克,蒿本6克,藿香6克,甘松6克,蔓荊子6克,荊芥6克。
【用法】将艾葉、菊花、薄荷、防風、蒿本、藿香、甘松、蔓荊子、荊芥放入鍋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鐘,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方3
【組成】斑蝥1克,紅花10克,川芎10克,酒精500毫升。
【用法】将斑蝥、紅花、川芎放入酒精内浸泡7日後,拭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二、脂溢性脫發
症見脫發于前發際及兩端,逐漸稀疏,脫發處有細軟毛發,頭發皮脂溢出,伴有瘙癢。
方1
【組成】新鮮側柏葉500克。
【用法】将側柏葉搗爛取汁,拭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新鮮覆盆子500克。
【用法】将覆盆子搗爛取汁,拭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6—
疣
疣為生在皮膚淺表的小贅生物,體小如粟米,或大如黃豆,呈顆粒狀,散在或簇集成群,發病部位不同,疣狀不一,較常見的有尋常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跖疣等。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疣子”、“疣目”等範疇,多由風熱之邪搏于肌膚,或肝虛血燥,氣血凝滞肌膚所緻。
一、尋常疣
症見疣子米粒樣至黃豆大小,表面粗糙不平,形如花蕊,觸之堅硬,色呈灰黃或污褐色,常單發,亦可多發。
方1
【組成】鴉膽子15粒。
【用法】将鴉膽子去殼取仁,搗爛如泥,塗敷疣體上,外用紗布包紮,每3—4日換藥1次,7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大蒜1枚。
【用法】先用無菌剪剪破疣的頭部,以見血為好,再将大蒜搗爛如泥,塗敷疣體上,外用紗布包紮,每3—4日換藥1次,7日為1療程。
二、扁平疣
症見疣子粟米至高粱米大小,呈散在性分布或密集,疣體表面光滑,觸之較硬,偶有微癢。
方1
【組成】新鮮雞内金3張。
【用法】用雞内金拭擦疣體,1日3—4次,7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馬齒苋30克,蒼術9克,蜂房9克,白芷9克,細辛9克,蛇床子12克,苦參15克,陳皮15克。
【用法】将馬齒苋、蒼術、蜂房、白芷、細辛、蛇床子、苦參、陳皮放入鍋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鐘,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1一2次,7日為1療程。
三、傳染性疣
症見軀幹、四肢、肩胛處發出粟米大半球狀丘疹,數目多少不定,并逐漸增大至豌豆大,擠破後可見豆渣樣物。
方1
【組成】地膚子30克,白礬15克。
【用法】先将地膚子放入鍋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鐘,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礬溶化,趁熱熏洗患處一日2次,7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闆蘭根30克,紫草15克,香附15克,桃仁9克。
【用法】将闆蘭根、紫草、香附、桃仁放入鍋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鐘,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1一2次,7日為1療程。
四、聯疣
症見足底單發或多發性皮膚頑硬增厚,其疣體大小不等,自米粒至黃豆大,色灰黃,表面粗糙不平。
方1
【組成】烏梅20粒,食鹽5克,陳醋50毫升。
【用法】先将食鹽用溫水溶化,浸烏梅24小時,去核,加陳醋搗爛如泥,敷于患處,外蓋紗布,膠布固定,1日1換,7日為I療程。
方2
【組成】鴉膽子5克,五倍子5克,生半夏15克,烏梅15克,白礬5克,冰片1克。陳醋适量。
【用法】先将鴉膽子、五倍子、半夏、烏梅、白礬、冰片和勻,磨成細粉,再加入陳醋調成糊狀,敷于患處,外蓋紗布,膠布固定,1日1換,7日為1療程。
—7—
癬
癖是緻病皮膚絲狀性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根據其發病部位,可分為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甲癬、花斑辦寺。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秃瘡”、“鵝掌風”、“腳濕氣”等範疇,多由外感濕熱之毒,或濕熱傷燥傷血,皮膚失養所緻。
一、頭癬
症見頭皮出現單個或多個圓形、或不規則的大片灰白色鱗屑斑,邊緣清楚,自覺瘙癢等。
方1
【組成】新鮮苦棟子250克,棉仔油250毫升。
【用法】先将苦棟子加碎,再加入棉仔油煎熬至枯,去渣取油,塗擦患處,1日3次,7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雄黃30克,豬膽1個。
【用法】将雄黃與豬膽汁調勻至糊狀,塗擦患處,1日3次,7日為1療程。
二、體癬
症見面、頸、軀幹及四肢有成群的針頭大小的紅色丘疹或丘疱疹,繼而擴展為古錢币形紅斑,邊緣清楚,自覺瘙癢。
方1
【組成】生地榆50克,苦棟子50克,川槿皮100克,斑蝥1.5克,白酒1000毫升。
【用法】将地榆、苦棟子、川槿皮、斑蝥放入白酒内,密封30天備用。用時取藥酒塗擦患處,1日3次,7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新鮮蛇含草60克,明礬15克。
【用法】将蛇含草、明礬和勻,搗爛如泥,敷于患處,1日1換,7日為1療程。
三、股癬
症見腹股溝内側、會陰、肛門周圍等處出現古錢币大小的紅斑、丘疹、丘疱疹,自覺瘙癢等。
方1
【組成】花椒15克,蔥白頭50克。
【用法】将花椒、蔥白頭放入鍋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鐘,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2—3次,3日為I療程。
方2
【組成】黃連30克,蛇床子30克,礬石30克。
【用法】将黃連、蛇床子、礬石和勻,磨成細粉,裝入紗布口袋内,撲擦患處,1日2—3次,3日為1療程。
【附注】本方适用于股癬分泌物增多者。
四、手足癬
症見手足皮膚出現小水疱,瘙癢,破潰後出現脫屑,或伴有潮紅,甚則融合成脫屑性斑片等。
方1
【組成】鮮鵝掌皮10張。
【用法】将鵝掌皮焙幹,磨成細粉,加水調成糊狀,塗敷患處,1日1換,3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五倍子10克,冰片0.1克,茶油适量。
【用法】先将五倍子、冰片和勻,磨成細粉,再加入茶油調成糊狀,塗敷患處,1日1換,3日為1療程。
5、甲癬
症見指趾甲的遠端或側緣失去光澤,甲闆增厚,高低不平,呈灰褐色或污穢色等。
方1
【組成】生大蒜頭50克,糯米飯1團。
【用法】将大蒜頭去皮,加入糯米飯和勻,搗爛如泥,塗敷甲上,1日1換,7日為1療程。
【附注】本方在夏季伏天使用,效果更好。
方2
【組成】新鮮鳳仙花1棵,明礬9克。
【用法】先将鳳仙花切碎,再加入明礬和勻,搗爛如泥,塗敷甲上,1日1換,7日為1療程。
6、花斑癬
症見胸、背、腋等多汗處出現斑點狀色素減退斑,形如花斑。俗稱汗斑。
方1
【組成】陳醋250毫升。
【用法】将陳醋放入鍋内,小火煎熬至粘稠狀,塗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方2
【組成】新鮮黃瓜1條,硼砂30克。
【用法】将黃瓜切開,蘸硼砂塗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一)裁制驗方,融古化新
曆代方書,載方數萬,金老認為業醫貴在掌握要方,通曉藥性,結合臨床經驗,方可臨證應變無常。在多年臨證實踐基礎上承各家所長,揚長避短,在研制驗方基礎上,獨具匠心,拟定了不少經驗方,用于臨床,療效顯著。現撮要介紹其常用經驗方消銀解毒湯、龍蚤清滲湯、清肝消帶湯、杷芩消痤湯。
1.消銀解毒湯
本方治療銀屑病進行期、其他皮膚病屬血熱毒盛證常用方劑,此方由犀角地黃湯化裁而來。
藥物組成:水牛角片、生地黃、赤芍、牡丹皮、闆藍根、金銀花、蚤休、白鮮皮、苦參、土茯苓等。
适應證:皮膚病血熱毒盛證者如銀屑病血熱證、玫瑰糠疹、藥疹等均可應用。
2.龍蚤清滲湯
本方由龍膽瀉肝湯化裁而來。
藥物組成:龍膽草、黃芩、蚤休、生槐花、牡丹皮、生地黃、赤芍、苦參、白鮮皮、地膚子、六一散組成。
适應證:急性濕疹、神經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濕熱型常用方劑。
3.清肝消帶湯
此方由龍膽瀉肝湯加金鈴子散化裁而來。
藥物組成:柴胡、龍膽草、黃芩、牡丹皮、山栀子、香附、川楝子、延胡索、乳香、沒藥、炙蜈蚣組成。
适應證:帶狀疱疹肝火型、濕疹、脂溢性皮炎等常用方劑。
4.杷芩消痤湯
此方由枇杷清肺飲化裁而成。
藥物組成:枇杷葉、黃芩、蒲公英、金銀花、紫花地丁、赤芍、桃仁、紅花、皂角刺、夏枯草組成。
适應證:尋常型痤瘡、毛囊炎、疖病等常用方劑。
(二)外治方藥,推陳出新
金老不但強調内治,對外治也同樣重視。在古人外治用藥基礎上,經過摸索有獨到之處。現将金老在皮科臨床運用的外用經驗方和特點簡述如下。
1.加味黃連膏
藥物組成:黃連、黃柏、苦參各12g,硫黃10g,木鼈子8g,樟腦6g,川槿皮12g,水蛭10g,冰片3g,白蠟40g,白凡士林290g。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散瘀消斑。
适應證:銀屑病進行期與靜止期,以及慢性皮炎、慢性濕疹、苔藓化皮膚病。
2.苦蛇酊
藥物組成:苦參、蛇床子各30g,川槿皮、土大黃、大楓子各20g,川椒、三棱各15g,60%酒精1000mL。
功用:燥濕清熱,殺蟲止癢,化瘀消疹。
适應證:銀屑病進行期與靜止期、亞急性濕疹與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等均可應用,急性濕疹和急性皮炎不宜用。
3.三黃一椒膏
藥物組成:生大黃,制硫黃、雄黃各9g,白胡椒12g,白凡士林200g。
功用:殺蟲止癢,清熱解毒,化瘀消疹。
适應證:慢性濕疹,結節性癢疹,體癬、手癬,也可用于銀屑病靜止期斑片增厚色暗而癢者,但需與加味黃連膏配合應用,以消斑止癢。
4.槿黛黃連膏
藥物組成:川槿皮15g,青黛3g,黃連10g,蒼術8g,黃柏8g,冰片2g,白蠟30g,白凡士林200g。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止癢。
适應證:急性、亞急性濕疹,玫瑰糠疹,各種皮炎,以及銀屑病進行期周身斑色鮮紅癢盛者。
本頭條号有很多内容隻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
上一篇
道路的名言警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