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總說中國?| 為什麼說中國是“詩的國度”?

什麼是風雅呢?

《世說新語》中有個小故事,說鄭玄家中上上下下都能讀書,有一天,一個婢女事情沒辦好,惹得鄭玄火起,要鞭打她。這女孩子争辯了幾句,鄭玄一氣之下叫人把她拖到泥中罰跪。過了會,另一個婢女路過,問她道:“胡為乎泥中(你在泥裡幹啥)?”她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去跟他說事情,正好碰上他發怒)”。這兩個婢女互相之間開開玩笑,用的卻都是《詩經》中的詩句,難怪孔子要教導自己的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了。

《詩經》

傳統社會中,文化人之間交往酬唱,懂點兒詩詞是必要的條件,否則是大煞風景之事。唐代以詩詞取士,除了考場上的文章之外,想得到賞識的士子們紛紛拿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投向豪門,求上位者的青眼,稱為“行卷”。白居易的名字取得不好,當他将自己的詩作呈給名詩人顧況時,後者先是譏諷地說“長安米價方貴,居大不易”,一旦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立即改容相謝:“有句如此,居亦何難?”

《詩經》被視為傳統詩歌的源頭,前人用“思無邪”這一句話概括其中的三百詩篇。《詩經》中的詩是不是“無邪”見仁見智,反正《牡丹亭》中的杜麗娘讀到第一篇“關關雎鸠”便萌發了思春之情。不過這部詩集确實奠定了中國詩歌重“抒情”的一大傳統,從此國人無論喜怒哀樂,均不難在已有的詩篇中找到抒發自己情感的成句。

小孩子讀私塾,認字不久就開始學做對子,天對地,雨對風,紅花對綠葉,大陸對長空,便是為将來學作詩詞一類的韻文打下基礎。中國人喜歡用有押韻或對稱的語句,也顯示出詩歌對一般人的影響。律詩有嚴格的聲韻要求,那是詩歌形式最精緻化的表現。普通百姓不能做那樣的詩,然而打油詩大抵還是能欣賞的,“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一類的詠雪詩,确能将民間的幽默融入其中。

《笠翁對韻》

給詩人無限靈感的是自然或曆史的景物,整個中國的地理空間因此盡顯于詩人筆下。從“大漠孤煙直”的塞外到“春水碧于天”的江南;從“盧橘黃梅次第新”的溫暖南方,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冰天雪地,詩歌幫助多少人,完成了對“中國”的想象。

傳統詩歌的美——包括内含的意境和外部的音律,需要多少有些文化積澱的人方能領悟。詩歌啟發着我們用審美的眼光打量身邊的世界,并發現尋常事物中并不尋常的美。當一個人在中國的河山之間遊曆的時候,不知不覺中,他也追随着曆代詩人的腳步,感受那些通過詩句留存下來的美的信息。李白看到崔颢題在黃鶴樓上的詩歌,感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隻這小小的故事又為黃鶴樓再添一道風景。

崔颢《黃鶴樓》

寒山寺的鐘聲,并不比别的寺廟來得動聽,但因了那“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句子,便有了别樣的滋味和情懷。了解到這一點,便不難明白為什麼會有人說,中國是“詩的國度”。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