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大地理:得關中者為何能夠得天下?

本 文 約 7000 字
閱 讀 需要 18min

從中國早期的大一統王朝秦漢,到中世紀巅峰時代的隋唐,都以關中地區起家,因此有着“得關中者得天下”之說。那麼,關中地區起家的政權,在各個曆史時代,分别憑借哪些優勢戰勝了在關東割據的對手?

秦漢兩朝的帝王之基


按照混雜了定都關中政權、宣揚“天命所歸”正統論的傳統說法,關中地區的優勢主要是兩點:“沃野千裡”和“四塞之國”。所謂沃野千裡,主要是位于渭河流域的關中平原土地豐饒,有“八百裡秦川”之稱,能養育大量人口,足以作為割據一方甚至問鼎天下的資本。所謂的“四塞之國”,則是說進出關中主要有四條道路:
正東方向是從關中通往河洛平原的道路,被稱為崤函道。戰國秦孝公時代,秦國在這裡設立了函谷關,其位置在随後數百年多次發生改變。随着黃河泥沙堆積,函谷關以北的河岸不斷擡高,函谷關的險要地勢遭到極大削弱,最終,關中政權把防禦東邊的關口向西遷移到了更貼近黃河的潼關。

崤函古道示意圖。來源/紀錄片《跟着書本去旅行》截圖
東南方向是從關中經藍田、武關通往長江中遊南陽盆地的路線。這條道路的興起是因為春秋戰國時代秦國和楚國的長期交往:春秋末年,秦軍從這裡出兵拯救過被吳國占領首都的楚國,戰國中後期,楚軍也沿着這條道路攻破武關後直逼鹹陽近郊的藍田,曾跟随伍子胥颠沛流離的楚國流亡貴族白公勝的後裔、秦國名将白起也從武關道終結了楚國對長江中遊七百年的統治。可以說,這條道路從興起之初,就見證了秦楚兩國幾百年的恩怨情仇。
除了函谷關和武關外,關中的西南方向通往蜀地方向,這裡的散關相比前面兩座關隘略不起眼。在西北方向,則在六盤山山脈有着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蕭關。從現代人的角度看,在四個方向上都有可以入侵的道路,需要依托關隘進行防守,簡直堪稱“四戰之地”,比起四川盆地這樣的地形,防守難度大了許多,為何秦朝和西漢時代的關中有着明顯地利?
先看西南方向的散關,秦國和劉邦東出統一天下時,川蜀已經是後方。從更廣闊的時間線看,這個方向對關中很難構成實質性威脅。曆史上唯一從這裡出發征服過關中的是劉邦。志在天下的劉邦深知從蜀地到漢中再轉運關中的艱難,被封為漢中王後,他并沒有入蜀,而是停在漢中的南鄭,并在不久後以此為基地北上散關重返關中。他要面對的也不是早有準備的關中政權,而是被分割成三個小國的對手。西漢初年呂後時代的武都大地震,大大加劇了漢中到關中的運輸難度,使得這個方向難以威脅關中。強如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也是走的散關,但始終受制于可怕的後勤條件,沒能取得大的成果。南北朝時期,南梁最強盛時,梁将蘭欽從剛分裂的北魏手裡奪取漢中,但也沒有動過繼續從這裡進攻在關中立足未穩的宇文泰的主意,可見這個方向難以對關中形成威脅。
戰國中期前,西北方向對關中地區一直是個不小的威脅,最初,正是源源不斷的蠻族從這個方向湧入,最終導緻西周的垮台。但是,完成了共同搶劫西周的目标後,這些蠻族分裂成各種小勢力,對後來崛起的秦國沒有太大威脅,反而是秦國在西北方向的緩沖,直到秦吞滅義渠國,才開始和後來知名的匈奴等部族交界,并修建了蕭關作為防禦。這一期間北方遊牧民族的組織程度低,冶煉水平差,也沒有馬镫等科技,充其量搶一把就走,最多算疥癬之疾,對關中沒有真正的威脅。
關中最大的弱點位于今日山西的河東地區,這裡的勢力通過蒲坂、風陵渡等渡口很容易進入關中平原,對關中政權形成威脅。春秋時期的晉國、戰國初期的魏國,都通過山西向關中滲透,把秦國壓制得苦不堪言。後世的李淵也從山西避開中原的混戰輕取關中作為基業根本。秦國真正對關東地區形成地緣優勢,是在戰國中期在河東地區站穩腳跟之後。而劉邦的西漢東出時,統治河東的是個外來戶魏王豹:魏國喪失河東一百多年了,項羽為了吞并魏國東部的優良領土,把河東地區封給“西魏王”魏豹。魏王豹人生地不熟,可謂勢單力孤,後來更是在東邊趙國陳馀侵略下自身難保。這讓占領關中的劉邦能免受這個方向的威脅。

劉邦控制的關中地區形勢圖。來源/紀錄片《楚漢》截圖
所以,戰國末年的秦國和劉邦以關中為基地東進奪取天下時,的的确确有着極大的地緣優勢和實力優勢:
在地緣上,西南散關方向是自己的後方,西北蕭關方向沒有馬镫、冶煉技術落後、沒有統一政權的遊牧民充其量不過是些流寇。堪稱關中軟肋的河東地區,在秦始皇東進時被秦國征服消化已久,在劉邦東進時屬于毫無基礎的外來戶魏王豹,也沒有威脅。在東南武關方向,秦始皇東進時這裡已經被白起從楚國手中奪來半個世紀,而劉邦當初恰恰是從武關進入關中滅亡了秦國,因此他們也不用考慮這個方向受到威脅。所以,秦始皇和劉邦隻要沿着函谷關東進就行了。
戰國後期,秦國已經滲透到關東許多地區,甚至連洛陽周邊都成了秦國領土。剩下的關東地區卻有着五個關系複雜的國家:除了楚國後期的勢力主要在江淮流域,剩下的諸侯國都需要在關東有限的空間内爾虞我詐,直到被秦國各個擊破。整體實力能和關中抗衡的河北地區,此時就有趙、燕、魏三國互相争奪。占據富庶的關中平原,加上巴蜀、河東、洛陽等地區的秦國,其軍事動員能力和經濟潛力已經遠超關東任何一個國家。
至于劉邦統一天下的關鍵,在于他的行動實在太迅速了:項羽還沒來得及弑殺義帝,完全消化自封的“西楚國”,劉邦就成功統一了關中。項羽還在齊國遊擊戰的泥潭中,劉邦就攻占了他的首都彭城。雖然項羽能創造彭城之戰的奇迹,但此戰後雙方把戰線穩固在成臯、荥陽一帶時,劉邦的勢力已經超越了秦始皇東進前的秦國,要對付的卻是比戰國六國根基更淺的各路諸侯。哪怕項羽,在喪失了巧取豪奪的韓地,魏國東部又被彭越的遊擊戰糜爛,淮南地區的英布也倒向劉邦後,其實力還比不上戰國後期的楚國。應該說,劉邦攻占彭城後已經奠定了對關東所有諸侯的優勢,隻是項羽超群的軍事天賦,才能讓楚漢戰争拖延了這麼久。

劉邦兵分三路,進逼西楚。來源/紀錄片《楚漢》截圖
所以,戰國末年的秦國和劉邦以關中為基地奪取天下,一方面是因為關中平原的經濟體量和人力資源相對充裕,并且被整合在一個政權下。而關東四分五裂,體量上足以抗衡關中的華北更是分屬多個互相敵視的政權,關中政權相對其中任何一個勢力都有絕對優勢。另一方面,作為“四塞之國”的關中,除了關東之外各個方向都沒有強敵,尤其是蕭關面對遊牧民族的方向此時也算平靜。堪稱關中軟肋的河東地區要麼被吞并,要麼屬于沒有根基的小割據政權,關中政權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安心向東經略,實現各個擊破。正因如此,關中才能成為秦和西漢兩朝帝王之基。

大分裂時代,關中如何實現以弱勝強


一般意義上的關東,主要分下面幾個闆塊:
以洛陽為核心的中原地區,這裡一般是大分裂時代各方争奪的焦點,所以在分裂時代很難定都。北魏滅亡的原因之一,就是遷都洛陽後,首都距離南朝邊境太近了,和南朝的戰争烈度加劇,消耗了國力。中原地區本身雖然富庶,其闆塊實力弱于關中,分裂時代四戰之地的地理位置又太差,從這裡起家較為成功的不過曹操和朱溫兩家,勉強算修成正果的隻有曹操一人罷了。
河北地區的整體實力在關東各地最強。哪怕在戰國時代,河北地區的整體實力已經不下于關中。但是戰國後期的河北地區是趙、燕、魏三國互相争奪的舞台。到秦末逐鹿時,河北地區最主要的軍閥張耳、陳馀更是大打内戰,且不惜相繼引入齊國、漢國等外界勢力幹涉,這個區域淪為其他勢力角逐的戰場。可見河北雖然強大,在戰國到漢初時代,其區域整合難度遠高于關中。
位于今日山西的河東地區,其西部是關中的軟肋。從河東向南進入中原,或者向東進入河北,同樣有居高臨下的優勢。關中地區想要東出,首先必須在河東西部建立穩固的統治。而關東的勢力從河東渡過黃河對關中威脅也很大。但河東本身的整體實力遠不如關中或者河北,在漢朝之後又時常受到背後的北方遊牧民族牽制,很難以此單獨起家問鼎天下。
至于齊魯、江淮等地區,這階段在逐鹿中原的競争中處于相對邊緣,很難成為最後的勝者。

關東各闆塊位置示意圖。來源/譚其骧 《中國曆史地圖集》
在西漢之後,随着生産力的發展,河北地區的整合難度實際是大大減小了,這就削弱了關中的優勢。王莽統治末期的全國性大内戰中,關中地區遭到了極為慘烈的破壞。以河北地區起家的漢光武帝劉秀,最終選擇定都中原地區的洛陽,并以關東地區作為他統治的基本盤。關東豪強士大夫階層支持下建立起的東漢政權,對于複興關中并沒有多大的興趣。在他們看來,在西邊能守住長安及其周邊的三輔地區就足夠了。
根據學者邢義田《東漢孝廉的身份背景》中所統計,在265個可以确認籍貫的東漢孝廉中,絕大部分孝廉都是關東的南陽、颍川、汝南、弘農等大郡的豪族,而且他們之間通過通婚、門生故吏等關系加強聯系,形成了巨大而繁複的人脈網絡。關東大族的這種關系網使得他們對其他地域集團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這階段的關中不但沒有了關東漕運的供養,而且漢朝和羌族的戰争,也使得長安城周邊的三輔地區遭到極大破壞。漢末董卓曾遷都長安,但是這次遷都未能讓關中得到複興,後來的李郭之亂反而進一步加劇了關中的衰落。長安也徹底降格為關中的區域中心城市。
從東漢大分裂到近四百年後全國再次長期統一,關中地區在和關東政權争奪北方霸權的鬥争中隻赢過兩次:前秦滅前燕,北周滅北齊。光從帳面實力上看,這兩次關東政權的實力都遠強于關西:
前秦滅前燕後,得到的前燕人口多達999萬。西漢中後期曾統計關中地區人口,結果為243萬,隋炀帝大業五年(609)的統計此時關中地區的人口為56.3萬戶272萬人。前秦滅前燕時,即使算上其控制隴西、河東等地盤,人口也必然遠低于前燕。一般認為滅前燕之前的前秦人口不會超過300萬。

前秦和前燕的對峙。來源/譚其骧 《中國曆史地圖集》

北周滅北齊同樣如此。隋文帝篡位的公元581年,距離北齊滅亡不過幾年。根據當時的人口普查,官方掌握的戶口大約460萬戶,共2900萬人。其中,經曆了滅國戰亂的原北齊境内戶籍人口大約2000萬,而包含長江中上遊等地區在内的原北周領土人口約900萬。

北周和北齊對峙局勢圖。來源/譚其骧 《中國曆史地圖集》
關中何以實現以弱勝強?很簡單,這兩次都是暫時團結的關中擊敗了内讧的關東。從東漢王朝起一直占據支配地位的關東士族,在這兩次戰争都放棄了對關東政權的支持。
前燕的核心地盤河北位于東漢以來士族門閥政治發達、文教興盛的關東地區。前幾任君主在位時,能整合宗室、士族的力量一緻對外,實力遠超前秦和東晉。但到前秦滅前燕之前,前燕的中央政權、宗室和豪強士族之間争奪戶口已經到了難以收拾的程度。宗室普遍擁有很大權力,代表國家出來清理隐戶的軍功高官都敢直接暗殺,同時為了争權奪利而相互内鬥。以慕容垂為代表的内鬥失敗方,則選擇投奔敵國前秦當帶路黨。另一方面,前燕的興盛離不開關東士族的合作,但是前燕清理隐戶的嘗試和宗室的内讧削弱了其對河北大族的控制。随着前燕逐漸喪失對擁有大量蔭庇人口和塢堡的關東大族的控制,前燕的基層統治秩序在前秦入侵時已經基本崩潰。
所以,最初前秦軍在邊境上的試探性攻擊很快發展成滅國之戰。在潞川之戰前燕中央政權的主力軍隊遭到慘敗後,整個關東地區幾乎是傳檄而定。前秦軍隊甚至不需要花費太多力氣來征服前燕各地,連慕容家族賴以起家的遼東老家都很快被前秦軍偏師占領。    北齊滅亡前,内部的内讧程度和關東士族對北齊中央的離心程度不下于前燕末年。從高歡到高洋執政年代,東魏、北齊政權雖然因為逼走孝武帝元修失去了河東和洛陽周邊部分士族的支持,但尚能有效平衡執政的高家、鮮卑軍功貴族和關東漢人士族三股勢力。但是高洋死後,高演發起的乾明政變中,以楊愔為代表的執政士族被宗室高演、高湛兄弟聯合斛律金為代表的鮮卑保守派勳貴消滅。随後,高湛一系為了确保權力不被高澄、高洋兩系奪回而大行佞幸政治,斛律光、高孝琬、高長恭等人相繼被清洗。

影視劇中的高演與高湛。來源/電視劇《陸貞傳奇》截圖


喪失了大部分關東士族支持,又在内讧和清洗中消滅了大量優秀的宗室和勳貴的北齊,此時的統治秩序比前燕末年更為混亂,自上而下都是一副亡國之相。北齊帳面實力雖然強大,中央政權真正能掌握的資源卻未必比得上對手,而此時執政的高緯更是毫無人君之相。甚至此時最弱的南陳,都敢主動讨伐北齊,并且擊敗北齊軍隊奪占淮南地區。面對頗有軍政才略和賭徒精神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北齊被滅亡也就不奇怪了。

影視劇中的宇文邕。來源/電視劇《獨孤天下》劇照
總之,在大分裂時代,關中的力量明顯弱于關東,甚至比不上河北一地。前秦和北周兩次以弱勝強,建立在前燕和北齊這兩個關東政權無限内讧,又喪失了絕大部分關東士族支持的基礎上。 

關隴集團的餘晖


從北周滅北齊到唐朝前期,北周、隋、唐三個政權以關中起家,都有着明顯的“關中本位”傾向。北周把大量新征服地區的平民強制遷移到關中,其中江陵城的毀滅更是堪稱中國古代一大文化劫難。而到隋文帝楊堅篡位時,經曆的最大挑戰就是尉遲迥在關東起兵反抗。但是此時距離北周滅亡北齊不過三年,尉遲迥在關東影響力有限。雖然有一小部分投機分子參加了這次叛亂,但關東地區絕大部分的世家大族對尉遲迥的起兵冷眼旁觀,尉遲迥依靠的不過是自己麾下的占領軍,而且他隻能控制部分關東地區,北邊幽州的于翼支持楊堅,讓尉遲迥無法和北齊流亡勢力或者突厥人直接協作。因此,尉遲迥的起兵很快以失敗告終。

影視劇中的尉遲迥。來源/電視劇《獨孤天下》截圖

楊堅是個陰毒的人,他在尉遲迥失敗前就定下了借戰争摧毀關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邺城的計劃。得到他授意的韋孝寬借着鎮壓尉遲迥餘部,在邺城周邊大肆燒殺搶掠。伴随一個多月的燒殺和之後對城市的平毀,邺城這座幾個世紀的超級大城徹底從史書上消失,之後在曆史書上出現的邺城是在黃河南岸安陽的新城,且規模和影響力都斷崖式下降。
同樣是基于“關中本位”,楊堅還摧毀了并沒有進行多大抵抗的六朝古都建康,這裡是幾百年來南朝的首都。隋滅陳統一南北後,建康城遭受了滅頂之災。按照隋書的記載:“平陳,平蕩耕墾,更于石頭城置蔣州。”楊堅下令将建康城内所有地面建築全部拆毀,真正字面意義上的把這裡夷為平地,随後開墾成田。《隋書·五行志下》記載道:“及陳亡,建康為墟。”對于這期間人民的反抗,楊堅派出以兇殘著稱的楊素進行鎮壓:“帝命平定日,男子悉斬,女婦賞征人,在陣免者從賤。”整個隋唐期間,南京地區基本默默無聞,區域核心地位被揚州取代。
華夏大地再度統一後,以關中發家的關隴集團,自然繼續把長安作為首都。但是光從經濟體量來看,關中本身的農業産出自給有餘,但是供養宮廷人員和禁軍這類消耗巨大的脫産人口力不從心,并不能滿足作為大一統王朝首都的巨額需求。照西漢舊例,長安的朝廷可以依靠調發關東河南、河東、河北等地的财富以支撐關中的需求。雖然隋文帝時代為了提升關東向關中的漕運能力費了極大功夫,但卻杯水車薪。隋文帝開皇十四年,關中地區的旱災引發了饑荒,隋文帝帶領朝臣來到洛陽,并且讓一部分百姓也到關東地區逃荒就食。從此,天子帶着朝臣班子去洛陽“就食”的情景将頻繁出現。
不久,隋炀帝把洛陽提升到首都的地位,并特意下诏書說:“關河重阻,無由自達。朕故建立東京,躬親存問。”在他統治後期甚至長期駐留長江流域的江都(揚州)。從這個角度看,随着經濟中心向東向南移動,政治中心的東移也是必然的曆史趨勢。
李淵能以關中為基地奪得天下,是因為關中的主力軍隊都在隋炀帝命令下到洛陽死磕李密,使得他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相對完整的關中。李淵以河東為基地奪取空虛的關中和巴蜀,并消滅了薛仁杲、李軌這兩個西北小軍閥後,掌握的資源已經達到北周滅北齊前的程度。而此時他要面對的關東,其四分五裂程度甚至超過了秦滅六國和劉邦統一天下兩次。更要命的是,隋炀帝不惜代價和李密死磕争奪洛陽,最終幾乎同歸于盡,導緻關東最精銳的軍事資源基本都内耗掉了。李唐東進要對付敵人中的佼佼者,無非是窦建德以民變起家的軍隊,以及王世充險勝李密之後的殘兵降卒,自然是不在話下。
同樣以關隴集團為基本盤的李唐奪得天下後繼續定都長安。由于唐朝繼承了隋朝大運河的運輸能力,并且着力改善漕運條件,可以從關東和逐漸興起的江南得到源源不斷的物質供養,中央政府在關中仍然能有效的統治全國。甚至在河北全境陷落的安史之亂中,依靠江南在内全國各地漕運的财富支撐,唐朝政府仍然能頑強地挺過大劫,并存續一個半世紀。
在西周亡于犬戎後一千多年,除了唐初突厥最盛時,關中很少受到北邊遊牧民族威脅。但到安史之亂後,随着吐蕃的崛起,關中的地緣形勢大大惡化。吐蕃人多次從關中北邊入寇,甚至一度攻占長安城。仆固懷恩之亂中,叛軍和入侵的吐蕃回纥聯軍也是從這個方向威脅長安。可以說,“四塞之國”的關中隻需防範關東方向的地緣優勢至此徹底消失。唐末的黃巢之亂對關中再一次造成大規模破壞,長安城也在黃巢的燒殺搶掠下徹底衰落。

吐蕃與唐朝的軍事沖突形勢圖。來源/紀錄片《中國通史》截圖

關中從此喪失了問鼎天下的資格。到宋朝時,這裡變成了西北對抗黨項人和吐蕃諸部的前線區域,“得關中者得天下”則成為一個古老的傳說,隻停留在史書的縫隙中。


END 作者| 黑色君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秋沙 李棟
*本文系“國家人文曆史”,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