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的方劑大體可以概括為補氣、補血、補陽、補陰四大類,其中補氣的方劑多由黃芪、人參、白術、甘草等組成;補血的方劑多由熟地、當歸、白芍、阿膠組成;補陽的方劑多由鹿茸、肉桂、苁蓉、枸杞子、海狗鞭等組成;補陰的方劑多由龜闆、白芍、天冬、麥冬等組成。
前段時間,朋友介紹了一個患者,約了見面。在一起閑聊了會兒,就開始突然唉聲怨氣。最近是怎麼生活的,都是同齡人還生龍活虎的,頭發好好的,你看我兩鬓見白,都地中海了,眼睛、身體也開始不聽話。總是感覺筋疲力盡,現在堅持吃一些 滋補藥物,不僅沒有強身健體,反而越補越虛,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更糟糕的是還有隐疾,精力不如從前,陽勢下降,吃過很多藥都沒有好轉,有人就建議他去試試看看中醫。
刻診見舌苔薄白,舌質淡紫,脈象沉細,面色萎黃、渾身乏力、不想說話,垂頭喪氣的。
看着他疲憊的樣子,我深有感觸,人到了中年精力耗損嚴重,為了恢複身體活力,不少人長期服用一些滋補藥物,這種局面的出現大多是由于進補的方法不對。
我笑了笑,從今天起你就停了那些補藥,補藥不是萬能的,一般都有特定的适應範圍和臨床指征,對症下藥方能見效,否則就會南轅北轍,損害身體健康。
這個患者的問題,就在于氣虛血瘀。
氣,能養我們的精神。氣虛的人,就容易乏力沒精神,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
氣為血之帥,血流得快不快、順不順,都要看氣能否帶好頭。如果氣虛,不能帥血而行,那就導緻血瘀。
氣虛加上血瘀,氣血方面出現了問題,宗筋沒有得到濡養,就會失去振奮。
所以治療的時候就要補氣補血,活血。
就用黃芪、當歸、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蜈蚣、甘草。
這個方子就是補陽還五湯來補氣、活血。氣足了,血活了,宗筋得到滋養,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