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一個關于橋的故事。
這座去年年底合龍的橋,叫瀾滄江特大橋,雖然在工程上創造了三項世界第一,在世界最高橋梁網上排名第7……
大橋合龍的新聞卻顯得有些低調……
在外國視頻網站youtube上,那可是另外一番熱鬧讨論
大家的感想都很直接……
有一位名叫“Rustic Box”外國網友突然想到,這樣的“瘋狂工程”,有沒有考慮過後期維護?
他得到了視頻發布者的認真回應:
劃重點:鋼管混凝土勁性骨架拱橋,100年不需要維護。
簡直是基建狂魔的又一imba技能
這位網友也被刷新了認識……
聞一哆查閱資料時發現,這樣的技能點,并不是一天習得的,實際上,我有一句“自古以來”,不知當講不當講……
下面這張圖上,能看出一些端倪,在瀾滄江特大橋的左下方,還有一座較小的公路橋霁虹橋。
這座霁虹橋大有來頭,它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鐵索橋,也是世界最早的鐵索橋。
瀾滄江兩岸山大谷深,懸崖峭壁,險灘衆多。幾千年來,為征服這一天險,兩岸居民開辟了無數渡口,架設了許多橋梁,其中,曆史最悠久的就是“蘭津古渡”(大緻就在上圖所示江面)。
蘭津古渡是走永昌道的必經之路,霁虹橋就建在渡口附近的兩座橋墩之間。
▲1903年拍攝的霁虹橋。
霁虹橋還是著名的“博南古道”的要沖,中國境内曾經有三條絲綢之路,分别為西北、西南兩條陸上絲路,南方的海上絲路。
其中,西南方的絲路發展得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紀時便已開通,比西北的絲綢之路早了兩個世紀。
西南絲路在漢代時稱為“蜀身毒道”,從四川出發,經過雲南、緬甸直至印度(身毒是印度的古稱)。其中,從大理往西出發的博南古道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段,開通于公元前105年,漢、晉稱“滇緬永昌道”,後來被稱為“博南古道”。
▲霁虹橋跨越保山附近的瀾滄江
蘭津渡在東漢永平年初,就曾架起一座藤蔑橋,在南诏(738年—902年)時建有竹索吊橋,元代曾換成木橋,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改建鐵索吊橋,名“霁虹橋”。
相傳古時每天清早橋亭大門未開時,等候過霁虹橋的商旅、人馬以排成五、六裡長的隊伍。
徐霞客曾過霁虹橋,在《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寫道:
(鐵索橋東)臨流設關,鞏石為門,内倚東崖,建武侯祠及稅局;橋之西,鞏關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樓台并記創橋者”。此橋為“迤西咽喉,千百載不能改也。
今天的鐵索橋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康熙親題“虹飛彼岸”,在東岸增辟“禦書樓”。
此後,大橋鐵纜常蝕,兵禍常生,屢壞屢修。
▲老照片中霁虹橋
根據1981年實測,霁虹橋總長113.4米,淨跨徑為57.3米,橋寬3.7米。全橋共有18根鐵索,底索16根,承重部分是4根1組共3組,扶攔索每邊一根。
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裡記載,“霁虹橋是世界現存的唯一最古老的鐵索橋。”
在明朝以來的數百年中,霁虹橋十餘次被沖水沖毀,重建和大修20餘次。1986年10月12日,洪水高出橋面7米,将霁虹橋15根鐵鍊沖斷,橋亭沖毀。
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在原橋上20米處重新架設成長120米、寬2米的鋼索木面闆橋,取名'尚德橋',但後來人們仍然稱之為霁虹橋。
▲尚德橋,後來人們仍然稱之為霁虹橋。
▲尚德橋(霁虹橋)。旁邊老霁虹橋的遺址依稀可見。
▲尚德橋(霁虹橋)背後的摩崖石刻上雕刻着曆代文人墨客的題詞,其中“西南第一橋”清晰可見。下方就是曾經的博南古道。
▲尚德橋(霁虹橋)的橋面。由于建橋費用為民間募捐,因此顯得很簡陋。但正由于有了尚德橋(霁虹橋),使得博南古道能夠繼續跨過瀾滄江。
2002年瀾滄江實施水電開發,小灣電站在瀾滄江中遊河段開工建設,霁虹橋所在位置水位将大幅上升。作為補償工程,決定在尚德橋(霁虹橋)上方建設一座新的鐵索鋼闆吊橋。
2006年3月31日,善德橋複建項目正式啟動,設計為單跨柔性鋼懸索橋,建于尚德橋(霁虹橋)上遊一百米處,比原橋高出許多。工程于2006年3月開工,于2007年1月15日交工,名稱仍然叫做霁虹橋。
▲2002年1月20日小灣水電站正式開工,2004年10月25日實現大江截流,2005年12月12日大壩首倉混凝土澆築,2008年12月16日實現導流洞下閘蓄水,2010年3月8日大壩全線澆築封頂,最大壩高294.5米,世界最高的300米級雙曲拱壩正式誕生。此時的尚德橋已被瀾滄江的滔滔江水悄然淹沒。
▲新霁虹橋長199.34米,橋面淨寬5米,可以通行汽車,單車道,限載20噸,造價772萬元。
▲2007年以後,江上出現兩座霁虹橋,距離江面近的那座是尚德橋,上面的一座是新霁虹橋。摩崖石刻、博南古道和老霁虹橋的遺址已十分破落。兩座霁虹橋共同跨過瀾滄江。底下的一座已經無法通行,并且很快就要消失在江水中。新霁虹橋接過尚德橋(霁虹橋)的接力棒,成為博南古道跨越瀾滄江的必經之路。
▲水少的時候,老霁虹橋、尚德橋(霁虹橋)的原址有時候會露出水面。盡管兩座橋的橋面都已不複存在,但老霁虹橋的石基和尚德橋(霁虹橋)的墩台都仍然矗立。
已經不知影蹤的藤蔑橋、竹索吊橋、木橋、江水下面的兩座霁虹橋、江上屹立的新霁虹橋、正在建設的瀾滄江特大橋,甚至中緬油氣管道,為什麼都要往這條“博南古道”上的“蘭津渡”走呢?
這裡不得不再次提到徐霞客的那段遊記,鐵索橋東“臨流設關,鞏石為門,内倚東崖,建武侯祠及稅局;橋之西,鞏關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樓台并記創橋者”……
此橋為“迤西咽喉,千百載不能改也”。
所以,今天即将建成的,“至少一百年不需要維護”的瀾滄江特大橋所用到的技能點,并不是一天煉成的,對于“基建狂魔”來說,一百年,似乎也并不是太長的時間。
瀾滄江特大橋是大瑞鐵路(大理至瑞麗)的咽喉,規劃中的中緬鐵路将延伸至孟加拉灣出海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