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多寒濕,法當溫化”,前幾日的推文中為大家講述了經方高手趙亮老師治療寒濕病證所總結出來的治療大法。臨床具體應用時,當以“溫”為基礎,上中下三焦分治,治法各不相同。趕走寒濕,看溫化之法顯奇效。
1.上焦寒濕證——溫肺化飲臨床表現:惡寒,頭身疼痛,無汗,咳嗽,痰稀白或幹咳無痰,喉中哮鳴有聲或氣喘。舌淡嫩或胖,苔白膩或水滑,脈沉弦或緊,寸浮。
病機:外寒内飲。
治則:溫肺化飲兼解表。
方藥:小青龍湯加減。
具體藥物:麻黃10g,桂枝10g,白芍10g,五味子15g,幹姜10g,細辛5g,半夏20g,炙甘草10g,紫菀15g,款冬花15g
煮法:以水先煮麻黃,去上沫,内諸藥再煎,湯成溫服。
加減:伴頸部僵硬不舒、惡寒甚者,加葛根;
伴咳嗽、咽癢甚者,合半夏厚樸湯;
伴口幹咽痛者,加桔梗、生石膏。
2.中焦寒濕證——溫中燥濕臨床表現:腹部脹滿疼痛,喜溫喜按,嘔吐,納差,小便調,大便稀爛,倦怠少氣,四肢不溫。舌淡嫩或胖,苔白膩或水滑,脈沉細弱。
病機:脾胃虛寒夾濕。
治則:溫中燥濕兼止瀉。
方藥:理中湯加減。
具體藥物:黨參20g,蒼術15g,茯苓30g,白芍15g,幹姜10g,木香15g,砂仁10g,炙甘草10g,陳皮15g,防風15g
煮法:以水三碗,煮取一碗,湯成溫服。
加減:伴口幹而小便不黃者,加葛根;
伴惡風汗出者,加桂枝;
伴蜷卧沉重,利不止者,加附子。
3.下焦寒濕證——溫陽利水臨床表現: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甯,頭目眩暈,身體筋肉瞤動,站立不穩,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腹痛,洩瀉;或咳喘嘔逆。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
病機:脾腎陽虛,水濕泛溢。
治則:溫陽利水。
方藥:真武湯加減。
具體藥物:紅參10g,蒼術15g,茯苓30g,白芍15g,生姜5片,防己15g,當歸15g,制附子10g(先煎),川芎15g,澤瀉30g
煮法:以水三碗,煮取一碗,湯成溫服。
加減: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幹姜、細辛溫肺化飲,五味子斂肺止咳;
下焦陽虛而下利甚者,去芍藥之陰柔,加幹姜以助溫裡散寒;
水寒犯胃而嘔者,加重生姜用量,可更加吳茱萸、半夏以助溫胃止嘔。
(注:方中白芍其義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氣,《本經》言其能“利小便”,《名醫别錄》亦謂之“去水氣,利膀胱”;二者柔肝緩急以止腹痛;三者斂陰舒筋以解筋肉瞤動;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熱傷陰,以利于久服緩治。)
上一篇
内分泌失調吃什麼?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