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
建窯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後井村、池中村一帶,主要包括水吉窯、遇林亭窯以及茶洋窯,其中宋代禦用建盞則以水吉窯為最,因屬古代建安縣(今建瓯縣),故名建窯。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建州窯”等,為宋代八大名窯之一,以産黑瓷而著稱。建窯産品使用含鐵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色深黑堅硬,有“鐵胎”之俗稱。
建窯唐代始創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建盞為黑瓷的代表性瓷器,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建盞的瓷土、釉料成分特殊,水吉村外其他窯口都難以燒制出與建盞相媲美的黑釉瓷器。建窯原是江南地區的民窯,北宋晚期由于宮廷及達官貴人“鬥茶”的特殊需要,燒制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
建瓷胎體厚重、粗糙、堅緻,胎色黑灰、紫黑。釉質剛潤,釉色烏黑而潤澤,器物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露胎處色沉而無光。釉面呈現褐黃色、銀灰色和褐藍色,并有明顯的釉垂流和窯變現象。其流淌下垂的兔亳紋,呈現着濃淡深淺、曲曲彎彎不規則的宛如西北黃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濃下淡,在太陽光下,其黑色釉面閃爍着金紅色的光點。故此,“兔毫”、“油滴”、“曜變”及“鹧鸪斑”等均為建瓷的有名品種。其造型多樣,口大足小,形如漏鬥,有敞口和合口兩種,以敞口為多。圈足小而淺,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底為淺玉環圈足,有旋坯紋。有的器物底足刻有“進盞”、“供禦”銘文,應是為宋代宮廷燒制的貢品。主要産品以盞、碗、盤、碟為主,兼燒盒、罐、壺、燈、爐、缽、梅瓶、冥器等。
建窯于元中後期趨于衰落,明代停燒,至上世紀70年代已停燒600多年。到了1979年9月,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輕工所和建陽瓷廠等部門和單位共同研究,成功燒制出了仿宋建盞。2009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為傳承建盞工藝,保證建窯建盞的質量特色,打擊各種盜用品牌的違法行為,2012年和2013年,建陽市啟動申報“建陽建盞”國家地理保護商标和國家證明商标的工作,拟對建盞的生産标準、工藝流程和資源做出界定,并申請“建陽建盞”作為今後使用的商标。以區别外地生産的非建盞産品。
宋代在建窯黑釉盞盛名的影響下,各地的仿燒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幾十處瓷窯之外,還有江西的吉州窯,四川、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燒的,形成了以建窯為首的建窯系。
(責編:高豔)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