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音樂 > 正文

“唱、念、做、打”習京劇 教學設計

[教學内容分析及教學指導思想]

中國戲曲藝術絢麗多彩、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各族人民和曆代戲曲藝術家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自成體系的藝術奇葩。而京劇是我國400多種戲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種,有着200多年的曆史,沉澱着中國深厚的文化藝術底蘊,以其無限的藝術魅力,與中醫、國畫并稱為“三大國粹”。 現在京劇作為音樂教育的一部分,已納入國家課程體系,說明了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但由于數字化時代的沖擊、快節奏的生活節拍、快餐式文化的影響,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對時下的中小學生來說,似乎太過遙遠,對大多數孩子而言,周傑倫的《聽媽媽的話》似乎更能起到教育他們倫理觀的目的,《青花瓷》裡對傳統文化的描繪也許更能引起他們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那麼如何針對學生狀況,從學生興趣、基礎出發,讓他們了解、感受京劇藝術的魅力,提高京劇鑒賞能力,從而加深對民族文化藝術的熱愛之情,正是授課者所要探究的目标。

在開展新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京劇作為音樂課程的重要内容走進中小學生課堂,大大豐富了中小學藝術課的内容。授課者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進行京劇這門綜合藝術的教學時,既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内容,認真分析學生情況,從學生實際出發,以教師範唱經典名段激趣,以京歌京味的歌曲《唱臉譜》導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及多媒體的表現形式,形聲并茂地再現京劇藝術的魅力,通過“唱”、“念”、“做”、“打”的師生互動環節,讓學生既掌握了明晰的京劇常識,又有了更為形象的認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近京劇、感受京劇,體會到京劇離我們的生活并非遙不可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京劇鑒賞能力。最後通過讨論京劇的發展趨勢,使學生對民族文化藝術的認識得到升華,增強參與意識和傳承民族文化藝術的責任感。

[教學目标]1、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中國京劇藝術的基礎知識,為進一步學習音樂與戲劇的關系打下基礎。

2、通過對唱念做打的模仿互動充分體驗京劇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對京劇傳統戲曲藝術的自豪之感和熱愛之情,弘揚中國傳統藝術。

[教學重點] 京劇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

[教學難點]京劇表演形式:念 、打

[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營造京劇氛圍,并充分用媒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京劇的表演過程,讓課堂變戲台,使學生變成演員,身臨其境。

2、體驗教學法:讓學生模仿京劇的唱念做打,感受京劇的魅力。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教師範唱《蘇三起解》(以教師範唱經典名段激發學生好奇心)

師:老師演唱的是什麼唱段?(《蘇三起解》)

同學們知道哪些與京劇相關的知識?(“國粹”、行當、表演形式、表演名家等)

京劇行當中“淨角”又稱“花臉”。(展示自制臉譜)不同的顔色表示不同的性格。

與臉譜相關的一首歌是什麼?

2、 欣賞歌曲《唱臉譜》片段(給學生以視覺和聽覺雙重沖擊,拉近與京劇的心理距

離,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京劇的欲望。)

讨論:不同顔色的臉譜表示什麼樣的性格?要表現一個人物的性格,刻畫一個人物的形象,僅靠臉譜就足夠了麼?

引出“京劇”:

京劇是用歌舞演繹故事,是包括文學、音樂、舞蹈、武術、美術、雜技等各藝術行類的綜合體現,具有綜合性、虛拟性、程式性三大藝術特征。行當:生、旦、淨、醜; 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今天就讓我們從京劇的表演形式,也就是四大功夫“唱、念、做、打”角度來走近京劇,了解京劇,了解我國的國粹藝術。

二、 新授:京劇的表演形式

1、“做”(表演、做戲)

【1】欣賞《櫃中緣》“穿針引線”片段

師:片中表演是采用的哪種表演形式?(“做”)

和生活中相比,有何特點?

讨論後總結:人們常說京劇表演中“無聲不歌,無動不舞” 就是說京劇的所有念白都具有音樂性,所有的動作都具有舞蹈性。京劇表演動作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行為和動作。它的每一個動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京劇表演講究以虛代實,是一種虛拟的表演方式。富有節奏感、藝術性的舞蹈化。

【2】對比模仿“開門”和《櫃中緣》“穿針引線”片段動作表演。(通過學生自己實踐,體會京劇表演的誇張性、虛拟性、舞蹈性)

京劇表演中“做”是有别于生活的,那京劇中的說話和生活中是否一樣呢?

2、“白”(念白)

【1】學生朗讀《櫃中緣》片段念白:(要求學生在假設舞台表演情境中朗讀)

“女兒:媽呀,您叫我幹什麼呀?

母親:媽叫你出來自然有事呀!

女兒:媽叫我出來有什麼事呢?

母親:媽要到你舅父家中走走。

女兒:哦,媽要到舅父家去。

母親:是啊!”

【2】欣賞《櫃中緣》片段念白,區分了解京白、韻白

師:所謂“唱重四兩,白重千斤”,在京劇表演中念白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

韻白:四聲調值有一定的規律,形成一種抑揚頓挫铿锵有力的語調,有較強的節奏感

和鮮明的音樂性。

京白:不含土音的北京方言為标準的念白。突出了北京方言的京腔京味,并加強了它的音樂性和節奏感。

【3】學生模仿《櫃中緣》片段念白,體驗京白、韻白的韻味

用韻白表示對聽課老師的歡迎“歡迎各位老師!”(讓京劇走進身邊,走進生活)

同學們念得非常好,老師相信大家唱的一定比說的還要好!

3、“唱”(唱腔)

【1】了解西皮、二黃

唱腔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藝術手段,也是區别劇種藝術風格的主要标志

西皮:旋律起伏較大、節奏緊湊,常用以表現激越、活潑的情緒。

二黃:旋律則較為平穩、節奏舒緩,常用以表現深沉、平穩的情緒。

【2】欣賞《曹操與楊修》選段“休流淚,莫悲哀”和《智取威虎山》選段“甘灑熱血寫春秋”區分唱腔

讨論:(京劇《智取威虎山》選段 “甘灑熱血寫春秋” 西皮 節奏明快,慷慨激越;《楊修之死》 “休流淚,莫悲哀” 二黃 深沉,悲切)

【3】學唱京歌《唱臉譜》,體驗西皮唱腔

4、“打”(武打)

【1】 介紹“毯子功”“把子功”

所謂“馬鞭一揮走過千山萬水、帥旗一打,帶出千軍萬馬”既反映出京劇表現的虛拟境界,也表現出京劇中有許多反映戰争、打鬥的場面。京劇裡的武打場面是豐富多彩的,京劇的打,不是武術表演,也不是雜技,而是揭示人物性格的一 種手段。

毯子功:翻、躍、騰、撲等各種技藝,難度大、技術複雜。

把子功:傳統的武戲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統稱。

【2】欣賞區分《穆桂英挂帥》片段和《三岔口》片段,體會與武術、雜技的不同之處。

【3】嘗試用打擊樂器為《三岔口》配伴奏,(簡介故事情節,讓學生根據情境使用大鑼、小鑼、木魚、小鼓等打擊樂器為情境配伴奏,體驗打擊樂對京劇表演所起的烘托、導引作用。)

三、 拓展:

随着時代的發展,京劇也在不斷發展,20世紀60年代,一些藝術家們對京劇唱

腔進行了重大改革,樂器伴奏也加入西洋管弦樂,排演了許多反映現代題材的劇目,其中有些耳熟能詳,脍炙人口的唱段,例如《智取威虎山》中“甘灑熱血寫春秋”等,京劇又有了一個輝煌期。但發展到現在,為何又不為青年人所喜愛?作為中國的國粹藝術,如何改革,才能繼續發展、光大、與時俱進,迎來新的輝煌呢?

學生讨論:

①在中學和大學中開設京劇學科,普及京劇教育,讓傳統京劇、經典藝術能得到傳

承、發揚。

②進行京劇藝術的改革,另辟蹊徑,與流行音樂融合,更符合年輕人的欣賞口味,

适應多元化的社會需求。例:陶喆《蘇三說》 黃閱《折子戲》 阿信《北京一夜》(欣

賞《北京一夜》片段,再次拉近京劇藝術與學生的距離,鞏固學生對京劇藝術産生的喜愛

之情,激發他們繼續了解探究京劇藝術的願望。)

總結:(圖片展示:外國人對中國京劇藝術的喜愛)

讓京劇藝術走向世界,讓世界藝術走入京劇,讓我們走近京劇、走進京劇,傳承和發展中國戲曲文化,使中國京劇成為一棵繁茂的常青大樹,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藝術之林。

《北京一夜》歌聲作為背景音樂結束

教學反思:

在選擇了京劇這個課題之後,我認真分析了學生情況。現在的中學生們不了解京劇的形成與發展,沒有基本的京劇知識,京劇那冗長的唱腔和難懂的唱詞很難适應精力旺盛、喜歡活動而且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孩子們,很難使學生能靜下心來欣賞并理解其人物形象,所以他們看不懂也聽不懂京劇,無形中也就遠離了京劇,無法形成共鳴。針對這種情況,如何讓孩子們走近京劇,了解京劇,對我國的“國粹”藝術産生喜愛之情呢?我首先想到的是,要形聲并茂地展示京劇的行當、臉譜、聲腔、藝術家等,來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興趣。我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上網查閱資料,欣賞了很多京劇影音資料,從京劇的行當和表演形式兩個角度精心剪輯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自認為已是一道豐盛的京劇藝術大餐。然而,在實踐教學中發現,雖然學生課堂表現很感興趣,但一節課下來還是傳授知識多,參與活動少,學生還是浮于表面,遊離于京劇之外,缺乏深切的體驗,不能激發學生進一步了解探究京劇藝術的願望。認識到這點,我把教學内容又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僅以京劇表演形式“唱、念、做、打”四種功夫作為主線,不求面廣,隻講實效,融基礎知識、比較欣賞、模仿體驗、探索創造等教學方法于一體,增大學生參與活動量,讓學生真切地進入京劇,感受京劇,體驗京劇。主要表現在:

1、以京劇範唱和歌曲《唱臉譜》導入,打開學生興趣之門

音樂老師很少唱京劇,課一開始教師就親身範唱京劇名段《蘇三起解》,激發了學生的新奇感,然後讨論京劇相關知識,再針對現在的中學生比較喜愛流行音樂的特點,選用《唱臉譜》這首巧妙融合了流行與京劇韻味的歌曲,由臉譜導入課題,從而激發學生對民族戲曲藝術的興趣,打開了學生們的興趣之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為後面的進一步學習做好伏筆。

2、巧妙設計,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本課圍繞着京劇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每個環節都精心設計師生互動,我精心搭建平台,一步一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引導學生實踐、體驗、合作、探究京劇表演的每一種功夫,更進一步讓學生走近京劇、感受京劇。比如在“做”這個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的“穿針引線”動作表演,到欣賞模仿舞台表演中表現的“穿針引線”動作的細膩生動和誇張,使學生很快體會到京劇表演的虛拟性和誇張性特征。再比如解決“打”這個教學難點環節時,針對很難在較短時間内讓學生體驗京劇武打技藝,又要加深學生對武打功夫的體驗興趣,我設計了以打擊樂為武打戲配伴奏的教學方法,既大大激發了學生興趣,由讓學生切身體驗到了打擊樂器在武場戲中的重要作用,一舉兩得。通過這些互動環節拉近了學生和京劇的距離,提高學生的京劇鑒賞能力。最後通過讨論京劇的發展趨勢,使學生對民族文化藝術的認識得到升華,增強參與意識和傳承民族文化藝術的責任感。

3、創建平等和諧師生關系,營造音樂課堂氛圍。

改變師生角色,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是現代教學模式的基礎,我努力把自己作為一個成功的引路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教給學生感受京劇,體驗京劇音樂的方法,教學過程中,模拟“開門”表演動作和模拟《櫃中緣》“穿針引線”片段動作表演,我做為平等的參與者,親自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實踐中關注每個學生,把體驗成功的機會給學生。始終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努力營造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

4、學科德育适時适度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我找準實施點,選擇突破口,适時适度适量進行德育。課堂中通過對未來京劇發展的探讨,德育教育落實在讨論中表達體現出來;把學科德育與養成教育有機結合,做到潤物細無聲。

5、利用信息技術學科整合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充分運用了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整合,一方面擴大了信息容量,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但這節課在進行“唱”和“打”的教學環節中,仍有不足,如果能唱一唱經典京劇名段,體會其唱腔音色,能有較多的時間讓學生仔細體會情境,為武打場景配伴奏,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會獲得更好的效果。當然,要讓學生走近京劇,了解國粹,不是靠一兩節課就能實現的,我相信,通過這節課或更多這樣類似的課,通過我們音樂教師的不懈努力,一定能改變現下生活中快餐式的藝術培訓導緻中小學生們對高雅藝術的漠不關心和傳統文化的嚴重缺失,一定能改變當下作為“國粹”的京劇與青少年“漸行漸遠”這一現象。通過這樣的課,讓京劇進課堂,讓孩子們通過接觸經典作品、了解京劇常識、引導學生有欣賞戲曲的興趣,體驗戲曲藝術的魅力,感受京劇表演的神韻,引導學生進一步熱愛、繼承和發展民族的藝術文化,樹立民族精神,使孩子們不能隻知道周傑倫,也知道梅蘭芳,知道京劇四大名旦,知道其他戲曲名家和表演形式。

京劇進課堂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讓孩子欣賞到京劇的美,更是一種培養、一種認知,是轉變單一的美育為全方位素質教育的一個實驗。而我們就是藝術教育改革的踐行者!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