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情緒管理,是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

教會孩子管理情緒,生活才會對他們溫柔以待,他們才能做好自己人生的擺渡人。

作者 | 可樂媽

前段時間,老人叫我們回家吃飯。

原本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可表嫂卻面色鐵青,獨自一人坐在陽台垂淚。

原來自從小侄子上了初中後,就變得愈發叛逆,剛才表嫂叫他不要一直坐着玩手機,跟大家說說話。

沒想到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一下子讓侄子炸了。

他不耐煩地撂下一句“你少管我”後,當着一家人的面把門一摔就走了。

見到我來了,表嫂情緒崩潰地跟我哭訴:

“這孩子真的沒救了。

三天兩頭在學校打架,上周體育課上有個同學不小心撞了他一下,他居然把人家打出腦震蕩,學校說要開除他,我求了多少人才改成留校察看。

可你看,他有一點知道自己錯了的樣子嗎?”

沒想到這時,表哥卻大聲地呵斥表嫂:

“你還好意思念叨?

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跟這兔崽子講道理屁用沒有。

他就是打得少了,你看我今天回家怎麼收拾他!”

表嫂隻能無奈地沖我搖了搖頭:

“你看這爺倆,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暴脾氣……”

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一個詞:

遺傳。

事實上,一個孩子從父母那裡遺傳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從來都不是顔值,也不是智商,而是情緒管理的能力。

前段時間,看到了一組照片:

一位父親正要對着年幼的孩子大打出手,孩子害怕地伸手去擋。

然而,多年後,當初那個等待巴掌落下的孩子,卻成了另一個暴力的父親。

一個小女孩不小心打翻了東西。

母親見了,立馬對着她大吼大叫,吓得她隻能用手捂住耳朵。

可後來,當女孩成了母親,看到孩子犯了錯時,她的第一反應竟然也是咆哮。

卧室裡,一位父親正冷冷地看着兒子。

面對父親的冷暴力,男孩把自己縮成一團,緊緊攥着被子,隻露出兩隻驚恐的眼睛。

這一刻,男孩怎麼也不會料到,後來的他會長成自己最讨厭的模樣。

每一張照片,都像是一場“輪回”。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說的:

“父母情緒失控的時候,也是孩子模仿能力最強的時候。”

很多時候,父母那些恐怖的表情、失控的舉動,都會化作一把刀。

一點點将暴戾、沖動刻進了孩子的基因裡。

而這些烙印會伴随孩子長大,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成為另一個情緒化的人。

曾看過一個少年犯的自述:

少年犯名叫李亮,在他的記憶裡,父親對自己一直很好,哪怕省吃儉用,也要讓自己吃好的、穿好的。

唯一的問題是,父親的脾氣不太好。

經常是一言不合,就對着家人大喊大叫。

有時候,李亮說錯了一句話,父親都會大發雷霆。

看着父親咆哮的樣子,李亮總能想起電視裡的怪獸……

小時候,李亮很害怕父親發火。

但等他漸漸長大後,父親越發火,他越叛逆,甚至還會吼回去。

上初中後,李亮開始沉迷網絡。

一次,他和朋友一起打遊戲,被朋友罵了幾句。

這一下就勾起了李亮小時候被父親責罵的痛苦回憶,他一怒之下抄起了刀,對着朋友連捅幾下,将對方捅成重傷。

有研究顯示:

容易情緒失控的父母會讓孩子經常處于一種“随時反擊”的高壓狀态下,但凡周圍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讓孩子産生攻擊性行為。

對着孩子、伴侶發洩了情緒後,父母也許很快就平靜下來了。

但對于孩子而言,他内心的風暴卻永遠無法平息。

有這樣一則新聞讓我印象深刻:

福建大田縣,一個13歲的男孩因為在學習的時候玩手機,被爸爸批評了幾句。

一氣之下,竟然從5樓跳了下去。

但好在,男孩墜落在樓下的屋頂上,最終隻是造成了擦傷和骨折。

可誰知過了一會兒,男孩的爺爺也從樓上墜落,并不幸身亡。

原來是爺爺聽說孫子跳樓了,情急之下追上天台查看,卻一不小心失足摔了下去。

真的不敢想象,當男孩得知因自己的一時沖動,導緻了最愛自己的人離世時,他該有多後悔、多難過。

一個沒有學會情緒管理的孩子,就猶如一艘在狂風巨浪中行駛的扁舟。

稍不留神,就會被徹底吞噬。

而一個缺乏控制力和忍耐力的孩子,人生總是注定要經受更多風雨。

還記得去年年底那個因3100元錢而服毒自殺的女孩嗎?

女孩通過中介,在西安市新城區租了一間房子,房主是位姓任的老人。

因為要提前退租,女孩和房東因為到底應該退多少錢而發生了争執,惱羞成怒之際,女孩從網上下單了兩瓶“敵草快”。

随後,女孩再次要求房東退錢,房東卻對她進行謾罵。

而這也徹底激怒了女孩,在編輯了短信後,她将“敵草快”一飲而盡。

雖經過了一天一夜的搶救,可女孩還是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原本隻是一樁普通的口角是非,卻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不禁想起作家張小娴說的一句話:

“生活諸事不順,是因為有脾氣。


有脾氣,苦了别人,更害了自己。”

生活的苦,大多都是情緒種下的毒。

把情緒管理好,是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

演說家安東尼·羅賓說:

“傑出人生的秘訣,在于懂得如何控制情緒這股力量,而不是被這股力量所反制。”

然而,想要培養出一個懂得控制情緒的孩子,絕不是禁止孩子發脾氣。

作為父母,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 以身作則,做情緒平和的父母

你知道Beyond樂隊的主唱兼吉他手黃貫中嗎?

黃貫中的父親,就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經常一個不順心,就對妻子、孩子撒氣,曾經還拿着菜刀追打過黃貫中的母親。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黃貫中,到了十四五歲時,簡直成了父親的翻版:

易怒、暴戾、整天惹是生非。

然而,當他與女神朱茵結婚,生下可愛的女兒後,他才意識到:對父親最好的報複,就是成為和他截然不同的人。

為此,他将所有的愛與耐心都給了女兒Debbie。

參加《想想辦法吧,爸爸》時,幾乎所有的爸爸都有過情緒失控的時刻,隻有黃貫中從來都沒有對Debbie發過火。

正因如此,Debbie小小年紀就格外溫柔、貼心。

《父母的情緒影響孩子一生》一書中寫道:

“父母的好情緒能夠讓孩子感到愉快、自信,是促使孩子進步的助推器。

反之,父母的情緒不好,會讓孩子感到郁悶、自卑,是促使孩子消沉、學業止步不前的導火線。”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隻有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

2. 對症下藥,幫助孩子識别情緒

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教授Marc Brackett用了20多年時間研究情緒,并将自己的研究寫成了《情緒解鎖》一書。

他在書中寫道,很多孩子發脾氣都是因為沒辦法精準描述自己的感受。

為此,他建議家長先對孩子進行引導式提問:

“發生了什麼事讓你有這種感覺?”

“在你剛才出現這種感覺之前,你在做什麼?和誰在一起?”

“是什麼讓你産生了這樣的感覺?”

“在這件事之前,還發生了什麼有關聯的事情嗎?”

“你現在需要什麼?我能為你做些什麼?”

通過孩子的回答,幫他們用清晰、準确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人的左腦負責語言、推理、計算,又被稱為“理性腦”,而用語言描述感受的過程,就是引導孩子用理性抑制情緒的過程。

一問一答間,就能讓孩子的情緒迅速降溫。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帶孩子閱讀識别情緒的繪本,例如:《彩虹橋·好情緒與好習慣養成繪本》

3. 及時疏導,為孩子的情緒找一個出口

《被忽略的孩子》一書中認為:

“孩子的情緒就像流動的水,源頭就是他的内心。

如果在水前設置了障礙,水要麼繞過障礙,改變流動方向;

要麼隻好流回源頭,這也意味着孩子将情緒加諸自身,傷害自己。”

情緒一旦産生,光抑制是沒用的,更重要的,還是教孩子合理地釋放情緒。

比如:

和孩子一起跑步、打球,讓孩子的大腦分泌一種能夠讓人感到愉悅的“内啡肽”;

陪孩子一起抄書、整理衣服等,機械性的工作也能夠讓負面情緒有個出口;

或者鼓勵孩子寫作,讓孩子通過文字梳理事情的經過,宣洩自己的情緒……

總之,不要将孩子的脾氣、怒火視作洪水猛獸,孩子才能跟情緒友好相處,并逐漸學會管理情緒。

作家畢淑敏在《家問》中寫道:

“一花一世界,一家一宇宙,嬰兒降臨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殼。

倘若家中住滿健康的愛的花粉,他就吮吸着它用愛的字樣構建着自己的聽覺、嗅覺、知覺,漸漸地釀成心中小小的蜜餞。”

一個孩子,如果每天看到的都是父母猙獰且暴躁的面孔,也從來沒有聽過輕聲細語地叮咛。

那他自然不會知道,該如何成為一個溫和且冷靜的人。

但如果,父母能夠修煉自己,在孩子每一次發脾氣、每一次失控時,都耐心地引導他表達情緒,允許他釋放情緒,他總會找到那把關于情緒管理的鑰匙。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學會控制情緒,從容又快樂地過好這一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