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新型情感暴力”正在席卷千萬中國家庭:不打不罵,卻毀了孩子一生

唯有孩子在父母的陪伴、關懷下,情感的需求被充分滿足,孩子的人生才能盈滿,活出最大的精彩。

——虎媽

﹏﹏﹏﹏作者 | 青豆

來源|男孩派原創

曾看到一則新聞,令人觸目驚心。

江蘇淮安一位20歲的女孩,因為母親不讓養寵物想要跳樓輕生,所幸及時得到援救,才沒有釀成不幸。

但是,經過深度調查,大家才發現女孩想要輕生的原因并沒有那麼簡單。原來,在女孩的原生家庭中,母親長期過分偏愛弟弟,導緻女孩感覺自己不被重視,陷入被父母忽略的恐懼和壓抑之中。所以,當女孩提出想養隻貓來緩解壓力,卻再次被母親拒絕時,心裡那根緊繃的弦終于斷了。絕望之下,她才做出了如此舉動。這則新聞暴露出來一個嚴峻的教育問題——那就是在千千萬萬個中國家庭中,許多孩子真實的情感需求,其實是不被父母看到的。殊不知,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情感回應,就是一道最溫暖的光,是生活的希望。如果失去這道光,孩子就會掉進深淵,看不到生活前進的方向。有人曾對12000名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31%的家長,有過忽視孩子情感需求的行為。這個數字意味着,情感忽視正在悄悄成為破壞親子關系,傷害家庭和諧的一大隐形殺手。那些不幸中招的孩子雖然身上沒有傷痕,内心卻滿目瘡痍。

情感忽視,是一種無聲的家庭暴力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對孩子造成情感忽視時,往往都不自知。他們自認為很愛孩子,給了孩子想要的一切,卻從未走進過孩子的内心世界。豆瓣高分電影《狗十三》中,13歲的女孩李玩在父母的情感忽視中,活得倍感壓抑。李玩很小的時候父母離異,父親再婚後,她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因為父親忙着做生意,覺得虧欠李玩,就買了隻小狗送給她。李玩跟小狗形影不離,并給小狗起名愛因斯坦,但是有一天,爺爺不小心把狗弄丢了。李玩很着急,瘋了似地跑出門找狗,可依舊未果,一直郁郁寡歡。

後來,在繼母的建議下,家裡人買了隻長得很像的狗,騙李玩“狗找到了”。結果被李玩發現,崩潰地質問大家。

可是在繼母的“全家上下給你找狗,你再鬧下去就是不懂事了”和爺爺的“狗都找到了,你還想咋樣”的輪番轟炸下,她隻能流着淚被迫地接受了這隻小狗。其實,李玩想要的隻是爺爺的一句道歉,家人具有同理心的安慰罷了。可是這種關懷和共情,她在這個家從來沒有體會過。為了李玩不偏科,父親不顧她反對,粗暴地将她喜歡的物理小組改成英語小組;還為了自己的面子,讓李玩在所有親戚面前,帶着尴尬的笑容祝相處并不愉快的弟弟生日快樂。李玩的父親其實很愛她,他努力工作養家,表達愛的唯一方式就是給孩子塞錢。卻忽略了李玩内心一的孤獨,看不見她的反抗與不快樂。

在這樣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圍下,李玩變得看起來乖巧懂事,卻也變得沉默寡言,永遠關閉了跟父母溝通的心門。當父母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那麼孩子所釋放的情緒如同石沉大海,永遠得不到回應。這無異于一種無聲的精神暴力,無時無刻都在侵蝕着孩子的内心。長期以往,親子關系隻會充滿裂痕,甚至有極強的破壞性,給孩子的一生留下負面的影響。

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知乎上有個問題叫:“被父母忽視是什麼感覺?”有個匿名用戶的回答讓人紮心:

“那種感覺就像有一把很鈍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劃。明明父母雙全,卻感覺自己活得像孤兒,無人理解。”

去年大火的電視劇《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陽就是一個長期被父母忽視情感需要的孩子。

父母離婚後,為了尋求父親的關注,他換上乖孩子和學霸的面具,渴望着父親的愛。

但父親對他的回應,總是顯得敷衍和漫不經心。帶兒子去買鞋,作為父親,卻不知道兒子的鞋碼;小女兒來了,就把兒子晾在了一遍,無視兒子的尴尬與不自在……朱朝陽的母親張春紅則是另一個極端,她将兒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全部意義,愛他勝過一切。

可她不在意孩子的喜怒哀樂,不在乎兒子在學校有沒有朋友,更忽視了兒子一直以來活在父母離異下的心理陰影和怨恨。她最在乎的隻有兒子的成績,隻想用兒子優異的成績來證明自己教育的成功。

希望被父母疼愛,被父母尊重,被父母看見自己的内心,是一個孩子在童年最正常不過的情感需要。可朱朝陽父母的忽視,讓他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喪失了擁有幸福的能力,将他一步步推入了犯罪的深淵。心理實驗研究表明情感,長期被父母情感忽略的孩子,成年後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更高。他們比普通人更自卑更敏感,更容易做出極端選擇,走上絕路。所以,父母作為孩子最親密和信賴的人,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忽視他渴望擁抱的眼神。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情感忽視,親手毀掉孩子一生的幸福。

别讓我們的孩子活成一座孤島

不難發現,良好的親子關系,一定是建立在互相理解上的。當父母真正開始理解孩子,與孩子的情感産生共鳴,孩子的情感需求就會得到滿足,心靈有所依靠。張德芬老師在《兒童有力量》的演講中,分享了自己和兒子的故事。有一次,兒子悶悶不樂地回到家,遞給她一張紙條,原來老師在紙條上反饋說:你兒子在學校爆粗口,跟同學打架,你要回來教訓他。她當下的第一個反應,不是覺得丢面子,更沒有要罵孩子,而是關心兒子當下的心理情況如何,情緒如何。

所以,她看完紙條,說的第一句話不是責罵,而是:

“寶貝,你一定好難過,一定好傷心吧。”

兒子本來就憋着自己的情緒,聽到媽媽這麼說,一下子哇地哭了出來。

緊接着她說:

“沒有關系的寶貝,媽媽知道你有情緒管理的問題。

媽媽也是這樣的,我們慢慢處理這個問題。

你已經跟同學道歉了是嗎,那就沒關系,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下次一定要注意。”

在張德芬老師的安慰下,兒子的情緒很快由陰轉晴,恢複了平靜。這件事不僅沒有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傷疤,反而變成了父母支持自己,理解自己的美好回憶。所以,及時跟孩子共情,可以讓孩子的内心變得豐盈堅韌,讓自己和孩子的關系變得融洽親密。這就是父母給予孩子情感回應的正确模範,隻要有心,每個父母都能夠做到與孩子共鳴,甚至那些曾經被情感忽視傷害過的孩子,也能得到補救。想要讀懂孩子的情感需求,做理解孩子的父母,我們可以嘗試做以下三件事:

1. 耐心聆聽孩子說的話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或者做錯事的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能夠停下來情感,聽聽他們内心的聲音。一句輕聲的“我想聽你說說發生什麼事了”和一句溫柔的“為什麼?”,就可以打開孩子的心扉。反之父母如果不問原因就開罵,孩子就會隐藏起來自己的真實情緒。試着耐心聆聽他們的想法,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父母都願意傾聽他們真實的聲音,這樣的親子溝通才是高效有用的。2. 幫助孩子疏導情緒當察覺到孩子情緒不對勁的時候,父母要幫助孩子一起疏導情緒,替孩子說出他當下的感受。

比如:“我知道你臉很紅,很生氣對不對?”“我知道你流眼淚是因為傷心了 ”“我知道你不理媽媽,是因為剛才兇你讓你不開心了,對不對?”當孩子知道父母了解自己的感受,就能盡快擺脫不良情緒,從不安的環境中恢複平靜。3. 多用肢體動作安慰孩子心理學家認為,在人際交往中,肢體語言能比說教傳遞更多的信息。父母願意靠近孩子,孩子就會感覺到安心。因為父母正在用肢體語言告訴孩子,我接納你,我願意親近你,你可以相信我。所以,用好肢體語言,可以加速和孩子親近的距離,更快更好地建立情感聯結。做好這3件事,孩子從童年時起就會記得,無論發生什麼事,自己永遠不是一個人,父母永遠都在自己身後。隻有從小獲得父母關注與理解的孩子,才能豁達樂觀,寵辱不驚,從容面對人生的風雨。

每個父母都想要養出一個陽光、樂觀、自信的孩子。

其實最基本的做法就是滿足孩子物質需要的同時,看見孩子的情感需要。唯有孩子在父母的陪伴、關懷下,情感的需求被充分滿足,孩子的人生才能盈滿。那些生命裡積攢起來的看不見的精神财富,便是孩子最豐厚的獎賞,足以支撐孩子的後半生,活出最大的精彩。願每位父母都能做好孩子人生的擺渡人,用心感受,用愛包容,讓他大膽邁出成長路上的每一步。點個“在看”,願我們都能牽着孩子的手,彼此陪伴,彼此成長。

*本文系男孩派原創,我家有男孩,成長交流平台,200萬精英家長都已關注我們。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标”★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育兒先育己,長按下方圖片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