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二元帝國
作者|甯波項彧
責編|Thomas
19世紀的歐洲,英國、法國、奧地利、俄國是當時歐洲實力最強的國家。受民族主義的影響,建立單一民族國家成為了一時歐洲的政治風向。
曾在政治上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德意志都掀起了“民族統一”浪潮。然而,伫立于中歐的龐大帝國——奧地利帝國卻“逆國際風向”。
▲1829年的歐洲局勢
奧地利帝國囊括了德意志人、匈牙利人、西斯拉夫人(捷克、波蘭)、南斯拉夫人(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十幾個大大小小的民族。
其中,德意志人是奧地利帝國的主導民族,但人口占比也僅隻有全國的23%左右。
▲民族衆多的奧地利
19世紀後半夜,德意志人為主導的奧地利帝國,選擇與第二大的民族——匈牙利馬紮爾人(人口占比20%)簽訂契約,把匈牙利人提升到與德意志人相等的地位,構建一個“二元制”的多民族帝國,即“奧匈帝國”。
奧地利帝國的德意志人為什麼願意“放權”,提升匈牙利人的地位?而民族衆多的奧地利,為什麼隻找了匈牙利人,其他民族的地位如何?
一、從公爵到皇帝
在歐洲中世紀,中歐地區由皈依天主教後的德意志人(日耳曼人一支)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統治。
神聖羅馬帝國保留了德意志部落選舉的文化,皇帝由幾個大諸侯選舉産生。大諸侯們為了确保自己的權力,往往會選擇自身實力很弱的領主來當皇帝。導緻中央權力孱弱,諸侯林立。
▲神聖羅馬帝國
同時,帝國也面臨外族的侵襲。當時還未皈依天主教的斯拉夫人從東歐大草原向西,嚴重威脅了帝國的安全。
西斯拉夫人有兩大分支。一支深入德意志地區後皈依了天主教,因為實力強大,在9世紀受神聖羅馬皇帝的分封,成為一個邊境國王。封地為今天的捷克(波西米亞與摩拉維亞)。
▲捷克人是神聖羅馬帝國裡唯一的斯拉夫民族
西斯拉夫人的波希米亞王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境内的唯一王國,地位遠高于一衆德意志公爵。
波西米亞的捷克貴族廣泛接納德意志文化,學習德語,和其它斯拉夫人明顯的區分了開來。
▲昔日的德語城市——布拉格
西斯拉夫人的另一支則定居在了今天的波蘭。他們10世紀左右皈依天主教後,建立了波蘭王國。此後波蘭作為東歐的貿易中轉站,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波蘭文化。
另一個來自東歐的草原遊牧民族——馬紮爾人,也來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邊境。
它們于9世紀掃蕩了今天匈牙利境内分裂的部落,并在1000年皈依了天主教,建立了匈牙利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與教皇交好,很長一段時間内是東歐地區一個實力強悍的國家。
▲中世紀匈牙利王國位置
神聖羅馬帝國的東部邊境充滿着動蕩和混亂。奧地利這樣的邊境諸侯往往實力孱弱,成為了諸侯們理想的皇帝候選人。
1273年,為了遏制彼時不可一世的帝國皇位觊觎者——波西米亞的奧托卡,德意志諸侯擁立名不見經傳的哈布斯堡家族為皇帝,并将邊境諸侯奧地利公爵的位置封給了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的首位神羅皇帝皇帝魯道夫一世
哈布斯堡家族卻借此機會,不僅擊敗了波西米亞的奧托卡,還成為了名聲顯赫的神聖羅馬帝國大諸侯。
不同于以往的皇帝,哈布斯堡家族作為一個邊境侯積極拉攏其它帝國内的諸侯,卻也不立志削弱其他諸侯的實力,這樣的舉措深受帝國内諸侯們的青睐。
哈布斯堡家族也借此機會廣泛聯姻,這讓哈布斯堡家族的後代根據天主教繼承規則擁有競争多個國家王位的條件。
14世紀末-15世紀初,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巴爾幹,向天主教世界的發起猛烈的沖擊。1444年,波蘭人和匈牙利人聯合組織了十字軍遠征土耳其,遭到慘痛失敗,波蘭匈牙利共同的國王在此役戰死。
▲奧斯曼與十字軍的瓦爾納之戰
1526年,奧斯曼再次西進,占領了匈牙利,再殺死了一位國王。
同為天主教陣營的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借此機會入主匈牙利,獲得了當時匈牙利國王擁有的“匈牙利國王”和“波西米亞國王”兩個頭銜,成為波西米亞和奧地利共同的統治者。
▲匈牙利(黑圈内)被一分為三
雖然哈布斯堡家族理論上是匈牙利國王,但匈牙利的領土大部分在土耳其的控制下。
1684年,奧斯曼西征兵敗維也納,奧地利在波蘭的幫助下乘勝追擊,以匈牙利國王的名義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内基本收複了匈牙利王國的領土,實力大增。
▲維也納之戰
哈布斯堡家族充分尊重匈牙利本土貴族自治的原則,對匈牙利的内部事務不聞不問,讓匈牙利的貴族對哈布斯堡家族充滿好感。
此後哈布斯堡每當陷入危機之時,匈牙利貴族都會給奧地利提供充足的兵員和戰争經費。雙方利益密不可分。
北面的波蘭在建立波蘭立陶宛聯邦後有一段輝煌的時期。但波蘭也面臨和神聖羅馬帝國一樣的王權不足的問題,在17-18世紀陷入了頻繁的内亂,實力大不如前。
波蘭原和奧地利交好,但當18世紀下半葉俄羅斯和普魯士已經很明顯的擺出要兩路夾擊,瓜分波蘭的态勢時,奧地利為了制衡兩者,也參與到了瓜分波蘭的行列中,獲得了今天波蘭的南部地區。
奧地利認為獲得的波蘭地區僅有制衡普奧的戰略意義,而沒有太多的經濟利益,因而也采取了比匈牙利地區更甚的自治政策。
▲俄普奧瓜分波蘭
此時,未來奧匈帝國的領土輪廓已經基本顯現。除捷克人和匈牙利人外,在巴爾幹地區還有一些南斯拉夫人存在。
南斯拉夫民族的一支——斯洛文尼亞人,很早就來到了神聖羅馬帝國邊境。它們很早就自行決定要求加入奧地利,以換取奧地利保護他們免受意大利人的占領。在這段期間,斯洛文尼亞人的文化也有大幅變化,變得和奧地利德意志人别無二緻。
南斯拉夫民族的另一支——克羅地亞人則是屬于匈牙利境内的自治少數民族。它們和意大利人多有來往,有明顯的意大利特色。
▲克羅地亞在奧地利帝國的分布
地位最低的南斯拉夫人是塞爾維亞人。他們在匈牙利南部多有分布,幾乎沒有自治權力和國内的政治權利,作為匈牙利貴族莊園中的農民艱難的生存,實力羸弱。
如此一來,哈布斯堡主導的多民族“金字塔”已經形成。頂端為德意志人,其次是波西米亞人(捷克人)和匈牙利人、再次是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波蘭人,底層為塞爾維亞人。
二、帝國危機
在19世紀的拿破侖戰争中,原本破碎的神聖羅馬帝國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同樣四分五裂的德意志邦聯。
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将原本各處的頭銜重整一處,家族控制的奧地利、以及其東南部的諸多民族成為了後來“奧地利帝國”的“基本盤”。
▲1815年的歐洲,紅線内為德意志邦聯
禍不單行,神聖羅馬帝國被解散後,哈布斯堡對德意志的影響逐漸下降,普魯士崛起成為主導德意志局勢的新興力量。普魯士和奧地利對未來德意志的前途問題産生了嚴重的分歧。
拿破侖将法國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愛散播到歐洲各個角落,傳遞了一條對奧地利帝國無比緻命的信息——民族主義。
▲拿破侖的入侵
奧地利帝國原本就民族衆多。拿破侖戰争後,奧地利又獲得了意大利北部大量領土,意大利人的湧入,讓奧地利的民族問題更加複雜。
▲帝國境内少數民族分布一覽
複雜的民族構成讓奧地利很快收到惡果。1848年,全歐爆發民族主義革命,奧地利帝國成了“重災區”。
▲美泉宮,昔日奧地利的政治中心
南面的意大利騷亂不斷,捷克和維也納示威不停,匈牙利更是公開尋求自建政府。
内亂不斷,帝國危如累卵,連馬克思筆下的反動頭目,奧地利名相梅特涅都被迫出逃流亡,最終依靠歐洲“反動”核心俄羅斯的軍隊直接介入鎮壓,才最終解決問題。
▲匈牙利起義
奧地利皇帝在危機中被迫退位,禅讓給家族中表現優異又年輕的皇帝——約瑟夫·弗朗茨。弗朗茨為了緩和矛盾,通過奧地利首部憲法,承諾民族平等,賦權捷克人和匈牙利人。
作為德意志的大諸侯和歐洲列強,此時奧地利的外交思路依然是占據北意大利和南德意志,分别向南壓制法國在意大利的影響力,向北壓制普魯士,并維持奧地利在德意志的領導地位。
拉攏捷克人和匈牙利人不過是服務奧地利主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權宜之計。
1866年-1867年,普魯士和意大利撒丁王國以統一德國和意大利的名義,從兩路向奧地利發起進攻。
戰争中,奧地利慘敗于普魯士和撒丁,奧地利統一德意志的計劃破産,導緻普魯士和撒丁王國分别主導建立了單一民族國家的德意志帝國和意大利王國。奧地利自此失去了在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影響力。
▲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奧地利被“踢出群聊”
戰争的失利也讓奧地利的虛弱暴露無遺。很快,奧地利帝國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也宣布獨立,奧地利無力東顧,隻能放任其自行決定去路。
不過,匈牙利在經曆喜悅之後,卻也認識到獨立後的自己外交處境極為艱難。
東邊是無時無刻不希望擴張的俄羅斯,南面是依然龐大的奧斯曼帝國,西北面的德國很快也會南下接管哈布斯堡家族在奧地利的産業,仍然是落後農業國的匈牙利斷然無法承受住這些國家的壓力。
▲1867的奧匈帝國
退而求其次,如果和匈牙利和奧地利哈布斯堡保持某種意義上的聯合,不僅能和奧地利共同保持歐洲列強的地位,力保國土不失,還能借助奧地利先進的科技帶動自身的發展。
匈牙利唯一需要的就是和奧地利簽訂一份讓匈牙利享有高度獨立自主地位的共治條約。
哈布斯堡的奧地利經曆了19世紀中葉以來的連續失敗,也在積極探索以任何形式保留哈布斯堡家族産業形式的新模式,維持奧地利在歐洲的列強地位。
如果有一個機會能夠挽留匈牙利,對奧地利與哈布斯堡家族的未來都會是極大利好。奧地利和匈牙利的聯合,已然成為了雙方互利共赢的選擇。現在,奧地利的皇帝要和匈牙利的貴族研究用何種方式拼湊未來的奧地利-匈牙利。
三、鑄造皇冠
對維也納的哈布斯堡宮廷來說,一份加強民族間平等互利共存的憲法已經是勢在必行。
不過,既然考慮到了匈牙利的馬紮爾人,是否要将斯拉夫人納入考量?國内的斯拉夫人又派系林立,是否也應該分而治之?
▲奧地利帝國内各種民族和語言使用者占比
出于種種考慮,一共提出了共計六種多元帝國的組成方案。
▲六種方案
在這六套方案中,除方案一外,方案二和三分别受到匈牙利貴族和奧地利皇儲斐迪南的青睐
匈牙利認為将捷克從奧地利中分離出去能夠顯著削弱奧地利的地位,間接提升匈牙利的地位。
同時,彼時的奧地利皇帝的三大頭銜分别是波西米亞國王、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大公,如此分化也符合封建法理。
▲象征匈牙利王位的聖史蒂芬王冠
奧地利皇儲斐迪南認為斯拉夫人在奧地利境内人口衆多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對待。
提升斯拉夫人地位并建立斯拉夫人自己的王國能夠有效遏制馬紮爾貴族的擴張,并未将來在南斯拉夫地區擴張打下基礎。
▲皇儲斐迪南
諷刺的是一心為斯拉夫人謀利益的斐迪南皇儲最後死在了他心心念念的斯拉夫人的槍下,揭開了一戰的帷幕。
由此可見,方案二和三都或多或少的損失雙方的利益,引發雙方不滿。同時,雙方又有一個默契共識,即馬紮爾人和德意志人應該是這個帝國的一等公民。
在這種情況下,方案一最終勝出,伴随而生的就是《1867奧地利-匈牙利妥協方案》。根據妥協方案,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同時擔任奧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國王。
▲約瑟夫·弗朗茨年輕時
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在奧匈帝國境内享有完全的獨立平等地位,同有各自的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币權。
匈牙利人和奧地利人擁有平等的地位,但不能同時持有兩國的護照,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帝國境内要麼是匈牙利王國公民,要麼是奧地利帝國公民,而不能同時是匈牙利王國和奧地利帝國公民。
兩國還擁有自己獨立的軍隊,不過數量很少,屬于類似武警的警衛部隊。
作為各自的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獨立簽訂貿易協定。奧匈帝國設立中央政府管理财政與外交。其中的财政,由奧地利和匈牙利按照比例分攤,僅限于國家外交上的開支。對外以奧匈帝國為主體,進行外交活動。
▲奧匈帝國國徽
奧匈帝國又直轄一支奧匈帝國軍隊,最高指揮官為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雖然其中的編制匈牙利和奧地利完全不同,但是由中央統一調度。
此外,奧匈帝國擁有一個奧匈帝國中央議會,議員由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進行指派,但是這個議會并不決定太多實質性的内容,作為類似兩國促進和諧的機構存在。
每隔十年,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再在奧匈帝國的主持下召開奧地利、匈牙利妥協機制談判,就過去的狀況對兩國之間的契約進行調整。
雙方領土範圍内的管轄方式自行決定,中央政府無權幹涉。因此奧地利和匈牙利分别建立了針對捷克人、波蘭人和克羅地亞人的自治區。三個民族對方案也基本沒有太多的異議。
▲奧匈帝國區劃,外來塔尼亞是奧地利,内萊塔尼亞為匈牙利
僅有塞爾維亞人顆粒無收,但由于它們在帝國内陸位低下,他們的聲音很難影響中央決策。
雖然仍然有遺憾,奧匈妥協方案的通過讓新生的奧匈帝國走出了此前的陰影,開始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國家迅速完成了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大幅推進。形成了以維也納、布拉格、布達佩斯為核心輻射帶動全境的發展,絕大多數地區的經濟狀況大為改善并且和巴爾幹地區明顯拉開差距。
▲從“布達”看“佩斯”
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發展迅速,尤其是機械制造,水平極高,在一戰之前已經成為了世界第四大機械制造商。
更重要的發展集中在電器、發電機和飛機汽車行業。國内的電力系統高度完善,電力充沛,國境内的電報、電話網絡相當完善。匈牙利和奧地利的航空港工業攜手德國領先于世界。
于此同時,國内文化環境較為寬松,一衆人文社科大師雲集奧匈帝國。卡夫卡、古斯塔夫·克裡姆特、弗洛伊德皆是奧匈國民,希特勒、斯大林、托洛茨基、列甯也都曾到維也納尋求夢想。
▲維也納中央咖啡廳,斯大林·、列甯、托洛茨基都曾駐足的地方
四、皇冠破碎
雖然奧匈妥協成功,但此後并非一帆風順。
奧匈妥協案中,由于原本匈牙利經濟落後,故設定了7:3的财政分攤。
但此後,由于起點不同,匈牙利經濟發展速度遠超奧地利,使得7:3的規則變得對奧地利嚴重不利,而連續數屆的奧匈妥協大會完全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領土問題也成為了奧匈的一大難題。妥協案中很多分配的根本依據是對雙方的領土經濟實力的仔細衡量。
▲奧地利和匈牙利領土一覽
奧地利退出德意志和意大利以後,向巴爾幹施加影響與俄羅斯競争便成為了唯一的選擇,但巴爾幹地區離匈牙利近卻離奧地利遠。
1878年柏林會議,趁奧斯曼帝國被俄羅斯幾乎肢解時,奧匈帝國為了遏制俄羅斯在巴爾幹的影響,出兵波黑,将其納入保護範圍,并在1911年完全将其吞并。
當奧匈帝國兼并波黑時,沒有人知道這塊地該給奧地利還是匈牙利,雙方為此争吵不休。領土分配問題從根本上阻攔了奧地利在列強紛紛擴張的帝國主義時期進一步擴張的道路。
▲不知道該給誰的波斯尼亞
斯拉夫人的問題也同樣懸而未決。執着且偏激的斐迪南皇儲在斯拉夫人的問題上和皇帝的矛盾越來越深重,斐迪南不願将時間花在維也納,而是長時間在巴爾幹地區遊曆,和斯拉夫人交流感想,尋求在自己上台改組帝國為三元帝國,為巴爾幹斯拉夫人獨立建國的機會。
然而并不是所有斯拉夫人都買這位皇儲的賬。彼時俄奧關系緊張,塞爾維亞人在奧地利的地位低下,也讓巴爾幹的塞爾維亞對奧地利充滿仇視。
▲帝國主義時期的世界
當皇儲非常巧合的在1914年的塞爾維亞的國恥日,即6月28日參加薩拉熱窩當地的紀念活動時,所有人都認為它是對塞爾維亞少數民族的示威和蔑視。
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手槍中兩發子彈徑直穿透了皇儲斐迪南與儲後的胸膛,殺死了皇儲和皇儲後。
▲斐迪南遇刺現場
當奧匈帝國以複仇的名義向俄羅斯的保護國:塞爾維亞宣戰時,整個歐洲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墜入了戰争火海。所有列強紛紛站隊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
1918年,由于戰争勝利無望,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卡爾宣布退位,流亡葡萄牙。奧地利和匈牙利在最後一次妥協大會上握手言别。奧匈帝國正式解體。
▲分屬于各個國家的“奧匈帝國”
長期作者|甯波項彧
甯波諾丁漢大學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專業在讀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環球情報員」原創内容
未經授權,禁止随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