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學習有後勁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做對了什麼?

▲家有男孩,點擊上方卡片一鍵關注

擁有學習的後勁,需要父母平時在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能力的培養上多用心,陪伴孩子共同進步。 ——虎媽
﹏ ﹏ ﹏ ﹏ 作者 |錢志亮

來源 |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許多家長反映,孩子小學成績挺好,到了初中就開始跟不上,掉到中等水平。

還有的孩子,到了3年級以後,學習就有些吃力,成績由原來的90多分,下降到90以下。 讓人不禁開始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為什麼有些孩子學習很有後勁,剛開始可能表現平平,越到高年級成績反而越好,學習上也基本不用父母操心? 就像一位同事家的孩子,小學成績一直處于中等,到了初中開始嶄露頭角,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很強,成績一直穩定在班級前三。 觀察總結發現,學習有後勁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在以下4個方面做得很好: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進入小學後,有些家長就開始對成績十分上心,陪孩子勤學苦練、背誦默寫、傳授考試技巧,希望孩子考個漂亮的分數。 這一點可以理解。但是事實表明,光追求分數,是遠遠不夠的,或者說,不是最重要的。 《兒童發展心理學》中指出,小學是兒童個體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是為兒童的各方面打基礎的時候。 在學習方面,小學階段家長最重要的職責,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很多到了高年級開始掉隊的孩子,主要就是輸在了習慣上。 比如:卷面不整潔、做作業沒有條理、不懂得及時複習鞏固······慢慢的,落差開始顯現出來。 而那些學習習慣好的孩子,能夠收獲到好習慣帶來的成就感和贊賞,開啟正向循環,更容易堅持,逐漸形成自律。 一旦孩子在學習上形成自律,基本就不用父母管太多,自己會主動自覺地學習。 有一位将孩子送進北大的媽媽曾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

“剛上小學的時候,孩子有點坐不住,作業也比較潦草。

為了幫他養成良好習慣,我每晚都要陪伴孩子完成作業,細心指出問題與不足,訂正完錯題才允許玩耍。

每日陪伴孩子做功課一直堅持到小學三年級結束,孩子已經養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大部分作業都在學校完成,回家就是課外閱讀、體育鍛煉和休閑娛樂,而我基本也不再過問作業。”

比較重要的學習習慣有:
  • 回家先寫作業再玩

  • 在規定時間内完成作業

  • 堅持做好課後複習、課前預習

  • 減少橡皮擦、修正帶的使用次數

  • 寫完作業細心檢查一遍,再給家長檢查

  • 有多項作業時,先列好清單,再按順序完成

從孩子剛入學開始,家長最好多花時間和精力陪孩子寫作業,目的正是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到了後期,孩子和家長都會省心很多。

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小學階段科目少,作業簡單,花較少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到了高年級、初中,學習内容難度加大、科目增多,作業量也越來越大。 此時,如果孩子不懂得時間規劃、提高效率,就會感覺任務繁重,學起來很吃力,容易産生挫敗感和厭煩的情緒,進而影響學習。 我們看到現在的很多孩子,都缺乏時間觀念,也不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更多的是聽從父母的安排。 比如,寫作業磨磨蹭蹭,本來可以很早完成的,寫到了晚上11點; 愛拖延,周末兩天一直玩,到了周日晚上拖不下去了,才開始着急忙慌寫作業······ 這種态度,會造成學習效率低下,到了考試的時候,總感覺時間不夠,題目做不完。 那些學習後勁足的孩子,通常都懂得安排自己的時間,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效率很高,有條理性。 有位朋友家的孩子上高二,平常也會玩遊戲、上網,但是同事從來不擔心,因為孩子會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心中有分寸,知道自己什麼時間做什麼事。 因此,家長務必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首先, 家長最好從孩子幼兒園中班、大班開始, 有意識地帶孩子認識和感受時間,體會具體的時間段有多長,将“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植入孩子心中。 第二, 要讓孩子過有規律的生活,起床、吃飯、睡覺,都有具體的時間點和時間段,這會幫助孩子更好地建立時間觀念。 第三, 從孩子上一年級開始,家長要讓孩子養成在規定時間内完成作業的習慣,大概預估一下所需時間,盡量在規定時間内完成,提高效率,戒掉磨蹭。 最後, 在生活和學習上,家長要逐漸放手,讓孩子自主管理時間,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學會做時間規劃,家長隻在必要時提供建議。 在這樣的引導下, 孩子會逐漸培養起時間管理能力。

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學習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思考能力。 小學的學習内容比較簡單,考試範圍也很明确,有一定的記憶力就行。 而到了初中,學習内容更深、更廣、更抽象,考試選拔性增強,很多題目不是死記硬背就可以的,需要理解加運用。 這就要考驗孩子的思維能力,是否能融彙貫通、舉一反三。 許多孩子到了初中掉隊,正是因為小學階段沒有培養好思維能力,不善于主動思考,思維方式也比較死闆,知識不能學通學精,自然就考不出好成績來。 因此,家長應當在小學階段,注意對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及訓練。 首先,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 不要直接告訴孩子正确答案,而是啟發孩子積極地思考, 讓他自己一步步地探索答案,發現多種解題思路。

有些家長在陪孩子寫作業時,包辦、幹預太多,幫孩子檢查作業,孩子遇到不會的就直接幫他解答。 結果導緻孩子養成了思維上的惰性,不愛思考,依賴家長。 這顯然不利于孩子的持續性學習。 在生活中也是一樣,家長不要因為愛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就幫孩子解決難題、避免麻煩,這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長。 正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能夠鍛煉獨立思考能力,并逐漸完善自己的思考方式,練就更靈活的思維。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舍得孩子去體驗、經曆,遇到困難時引導孩子積極動腦想辦法,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能夠持續努力的孩子,除了學習 能力之外,還有必不可少的隐性要素,那就是學習興趣和信心。 孩子隻有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并充滿信心,他才會愛學習,一直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很多孩子剛開始上學也是充滿信心和興趣、渴望學習新知的,但是随着年級的提升,課程難度的增大,孩子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困難。 當這些困難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并一次次被考試成績打擊,孩子就會找不到學習的成就感,産生焦慮和挫敗感,厭學的情緒與日俱增。 如果這時,父母還不斷地給孩子壓力、苛刻的說教、批評,就會進入惡性循環,讓孩子對學習感到越來越痛苦,内心越來越自卑。 這種情況下,孩子便會失去學習興趣和動力,退步落後是必然的結果。 因此, 在孩子的學習生涯中,尤其是小學階段,家長要特别注意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信心,這是孩子學習有後勁的必要條件。

正如心理治療師薩提亞所說:

“有效率的學習,無法在不信任、恐懼、不關心和脅迫的氛圍中産生。

父母要努力成為有影響的領導者,這意味着要成為友善、堅定、鼓舞人心和善解人意的人,這樣的人必須直接從現實和愛的立場出發,而不是消極的使用權利。”

具體來說,家長要懂得把握好度,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學習壓力、過量的學習任務,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考慮他的承受能力,合理安排。
多和孩子溝通,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内心世界,以便及時了解孩子學習上的困難,幫助孩子盡快解決。 平時對于孩子學習上出現的問題,家長應多鼓勵、少批評,和孩子站在一起,而不是隻會批評孩子。 尤其是當孩子表現不如人意的時候,家長依然選擇接納孩子、支持孩子,理解孩子的痛苦和沮喪,幫助孩子排解情緒,重拾信心,振作起來。 這會讓孩子感受到滿滿愛和支持,從内心充滿力量和自信,更有動力去投入學習,讓自己不斷進步。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