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不聽話!是孩子向父母發出的求救信号 | 新心父母

核心導讀:

“聽話”是父母給孩子的一道枷鎖,是父母埋下的一顆隐形炸彈。

被關在“籠子”裡的孩子,永遠找不到成長的鑰匙。

養出聽話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敗筆。

作者丨宋宋Gloria

來源丨中國心理咨詢師成長聯盟

ID:gcocp2014

朋友最近操碎了心,因為她兒子進入青春叛逆期。

叫他往東偏要往西,哪天要是不和父母作對,那絕對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朋友很哀愁:“今天下雨,我叫他注意安全,走路去學校就好,他就偏要騎自行車,就這事,我們争執了一早上,我心髒病都要犯了,這孩子這麼難管,我真擔心他長大會變壞。”

作為父母,我們當然都渴望孩子聽話好管教。

但是,心理學家的觀點是:“聽話的孩子是教育的失敗。”

因為,叛逆,其實是每個孩子必須經曆的成長期。

而孩子的叛逆,也是對父母的提醒——孩子大了,教育方式也要跟上了!

尤其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是突然叛逆難管,那或許,是孩子給父母的求救信号

聽話的孩子

借着父母的掌控而活

數據顯示,中國超過78%的父母,喜歡老實聽話的孩子。

更誇張的是,為了讓孩子聽話,不少父母還采用一些“非常”手段!

綜藝節目《不要小看我》裡,一位媽媽為了讓孩子聽話讀書,竟然用自殘的方式逼迫孩子。

孩子不想背,媽媽打自己一巴掌。

孩子背卡殼,媽媽打自己一巴掌。

孩子吓得不輕,用媽媽的話說:“我看到我女兒的表情變得特别的驚恐。”

但媽媽非常滿意自己的做法,因為她覺得孩子變得非常“聽話”。

确實,父母工作忙了一天,回到家裡洗衣做飯,管教學習,如果孩子聽話乖巧,父母那真就覺得燒了高香,畢竟,叫他學習就學習,叫他運動就運動,叫他做家務就家務……

想想就很美。

問題是,孩子越長越大,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怎麼可能事事都聽話呢?!

更可怕的是,心理學家明确表示:“聽話的乖孩子容易掉進三個坑—退縮,自殺,犯罪。”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

聽話的孩子,其實是将“自我”逐漸壓抑或扼殺,内心會積攢越來越多的負面情緒,這種情緒一旦爆發,會以兩種方式找到出口:

一種是自我傷害。

武漢某學校,中學生,被媽媽當衆打耳光,聽話不反抗媽媽的他,選擇了跳樓自殺。

另一種是對外傷害。

比如吳謝宇,北大學霸,從小就是老實的乖孩子,最後,他精心策劃殺死了自己的媽媽。

當然,這兩種都是特殊情況。

但大部分聽話的孩子,都會有一個典型特征,那就是随着自我的消失,他們膽小怕事,自卑迷茫,遇事容易退縮。

有位26歲的廣西男子,他被肺炎反複折磨了20年。

而造成他肺炎的元兇竟然是——他6歲時因為貪玩而吞進肚子裡的一枚哨子。

他為什麼不告訴父母呢?

因為,他從小就乖巧聽話,他不敢,讓父母覺得自己“不聽話”。

聽話,看似孩子乖巧,父母可以輕松養育。

實則,那是孩子逐步失去自我,借着父母的掌控而活。

為什麼叛逆不聽話

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當然,父母會疑惑,照這麼說,叛逆難管的孩子才好?

叛逆并不能用好壞來區分,但“叛逆行為”确實是孩子成長期的正常表現。

孩子的第一次叛逆期是在2歲,也就是育兒專家常說的“可怕的2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慢慢意識到“我”的概念,開始愛說“不不不,我我我”,特别愛和父母唱反調,但事實上,他是通過和周圍人的“叛逆”來驗證“自我”。

這份“自我意識”會在孩子6歲之前逐步積攢,也就完成了孩子的第一次成長跨越。

當然,孩子最猛烈的一次叛逆,是青春期叛逆。

教育學家王占郡指出: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有了生命主體的覺醒和自我意識的提升,對什麼都不再輕易盲從或依附,向往自主獨立的自由空間。

他們會在以下四方面“自己做主,尋找夥伴,離開父母,與衆不同”表現出獨特的興趣和追求。”

青春期叛逆是孩子邁向成人的重要标志,時間因人而異,會從8歲跨越到21歲。

但是,青春期有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如果父母沒有很好地引導孩子度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青春期可能會延長到成年,甚至有人一輩子都活在“心理青春”裡,成為長不大的啃老族。

也就是說!

事實上,青春期的叛逆不可怕。

可怕的是,父母把叛逆當成敵人,錯過與孩子調整親子關系的最好時期。

應對孩子叛逆

真的需要教育技巧

這麼說來,孩子叛逆其實是好事?

那父母就不要管教,順其自然?

不!當孩子開始叛逆,尤其是從“乖巧”到突然“叛逆”,父母就一定要警醒,這或許是孩子在成長期遇到困難了,需要父母給予幫助。

問題是,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擰巴,“離開父母”的特性會讓他想完全脫離父母!

這時候,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注意方式方法,從“父母管教”轉崗到“孩子顧問”。

教育學家王占郡開玩笑:“我女兒進入青春期後,我說話做事都很注意技巧。”

他女兒初中時,在功課上遇到困難,成績很不好,他作為爸爸,想給女兒提供幫助,但女兒非常排斥爸爸幫他補習,王占郡就想了個辦法,給女兒投簡曆。

他對女兒說:“你看我應聘去你那裡當個顧問怎麼樣,你聘用我,每月給我1元錢報酬。”

他女兒思索之後,答應了。

在“顧問”而不是“管教者”的幫助下,女兒的成績很快追上來。

當然,他女兒還會經常有難管教的叛逆行為,但總體來說,父母會站在顧問的角度給意見引導女兒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也因此,他們的親子關系非常協調。

其次,少些責罵,多些共情,抓住孩子的“求救”信号。

朋友老吳的兒子,學習不錯,也比較懂事。

但初三的時候,學習突然下降,更有一次,老吳發現了兒子藏在床褥底下的煙。

跟蹤之後,老吳發現晚歸的兒子躲在小區樓下抽煙。

那一刻,老吳非常生氣,恨不得沖上去一腳把兒子踹飛,但他壓住火氣,隻說了一句:

“回家吧,外面冷。”

他兒子當時吓得臉都白了,默默跟着他回了家。

老吳就說了一句話:“你肯定是遇到啥事了,你先想一想,和爸爸說說,我來幫你。”

第二天,兒子給他留了封信。

原來,他暗戀的一個女同學談戀愛了。

這事雖然是小事,但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卻是“大事”,孩子甚至表示:“我有時站在學校的走廊上,看見他們在一起,我甚至都想,如果我當着她的面跳下去會怎麼樣?”

老吳驚起一身冷汗,也非常慶幸自己沒有做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從男人的角度和兒子談心,引導孩子慢慢走出來。

很快,孩子就恢複了狀态,學習成績上去了,對感情也有了成熟的理解。

可見,當孩子處于叛逆期,作為父母,一定要先放下“父母”的掌控身份,以平等的角度看待孩子,注意技巧,給與孩子理解和引導。

寫在最後

《兒童情緒心理學》提到:

很多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要求孩子,不顧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的情緒變化,結果,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父母也不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麼,自然對雙方都造成巨大的傷害。

但如果父母能夠理解孩子“叛逆”的真相,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覺察到孩子的心理需求,給與孩子理解和寬慰,孩子也就能更快更順利的度過“叛逆期”。

而父母子女的親密關系,也就在這樣的互相理解裡,堅定生長!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