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Mplus,醫&藥行業跨界交流平台
本文源自北京陶唐中醫研究院創始人謝青雲先生于8月1日在PhMplus中醫藥交流群的分享。
第一節 起源
從現有的文獻資料看,中醫導引術起源很早。如《黃帝内經素問·異法方宜論》中記載“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其所以生萬物也衆,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跷,故導引按跷者,亦從中央出也。”這裡明确指出,導引術來自于“中央之地”。此處的“中央之地”即是當時的中華文明行政中心,也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黃河上遊一代。秦代《呂氏春秋·古樂》中稱:“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滞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縮不達,故為舞以宣導之。”這裡提到的陶唐氏發明的一種舞蹈,用以宣導氣血和調達筋骨,可以看做是醫療導引最早的來源。陶唐氏即是上古帝王堯帝,距今已有4000多年,他主要在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古稱河東地區)一代活動,又因其十三歲時被封于陶地(山西臨汾市襄汾縣陶氏村一代),故後人又以陶唐氏稱之。堯帝所生活的區域,正是當時的“中央之地”,故《黃帝内經》中所稱的導引來源自“中央之地”,實際就是指堯帝發明導引術這一事,所以我們可以說,堯帝是有文獻可查的中醫導引術的發明人。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導引術作為一項技術,其最初被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治療疾病的。《黃帝内經》中除了在“異法方宜論”篇中提到導引術可以治療“痿厥寒熱”一類的病症外,在“奇病論”篇中還提到,有“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的“息積”病(類似于現代疾病中的肺癌),需要用導引配合服藥治療,并特别指出“藥不能獨治也”。《臨證醫案指南·積聚》中認為這是因為“善導引能行積氣,藥力亦借導引而行故也。”正因為導引術有着這樣優秀的治療功用,所以在《黃帝内經·異法方宜論》中,才把導引術與中藥、針、灸、砭石、按跷一起并列為中醫的六大常規治療手段。
第二節 曆史發展
導引術的初始應用主要是治療疾病,但後世逐漸有一群人将其完善豐富,并勤于習練,以求達到養生保健和延年益壽的目的。
戰國時期的莊子在其所著的《莊子·刻意》篇中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己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熊經,即模仿熊走路的姿勢;鳥伸,即模仿鳥類伸展翅膀的動作。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莊子所見的導引術,形式已經多樣化了,不但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這樣的呼吸導引術,還有“熊經鳥伸”這樣的模仿動物的仿生導引術。按彭祖是古代著名的養生家,《列仙傳》中稱其“曆夏至殷末八百餘歲”,所以莊子的記載告訴我們,在春秋戰國時代,像彭祖這樣的養生家,主要是通過練習“吹呴呼吸”和“熊經鳥伸”來養生長壽的。
從莊子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莊子時代的導引術,不再限于最初堯帝發明的那樣,是舞蹈形式,而是有呼吸的導引和模仿動作的導引,另外堯帝發明導引一開始隻是用于疾病治療,而戰國時代莊子所見的導引,是主要用于養生的,說明養生保健的導引術在那個時代也非常流行。
此後導引術的發展基本都是養生和治療并行,直到唐宋時才略有些向保健方向傾斜,我們根據其發展曆程,大緻将其分為四個四期,分别如下:
一、漢代至隋代是治療導引術的繁榮豐富時期
一般認為《黃帝内經》成書于西漢之前,雖然有成書于西漢時期的說法,但其内容的形
成必早于漢代,故認為是漢之前的醫學内容總結。該書雖然提到了導引,并将導引列為六大治療方法之一,但并未提及具體的操作方法。在《黃帝内經靈樞·病傳》篇中,黃帝向岐伯發問:“餘受九針于夫子,而私覽于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焫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将盡行之乎?”從這裡可以看出,黃帝除了向岐伯學習九針技法之外,私下還學習中醫的其它治療方法,其中就有導引一門。但是導引如何治病,《内經》中并沒有詳細記載,直到漢代兩件的出土文獻才為我們揭開了這個面紗,那就是《引書》和《導引圖》。
《引書》是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在湖北省江陵張家山漢墓中,出土的1236枚竹簡中的一部文獻,其入土年代為公元前186年。《引書》共有竹簡112枚,共3235字。書前題有書名“引書”兩字,這正是上文黃帝所提到的閱覽的“諸方”中的導引專書,也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導引學專著。
《引書》全書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闡述四季養生之道。第一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彭祖之道也。”說明順應四時養生是長壽的關鍵,這也體現了《引書》首重養生的思想。《引書》詳細對人的四季養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春天早起後,先“棄水”(小便)“澡漱”“灑齒”(刷牙)“叩齒”,然後“廣步于庭,被發緩行”,承受地上的清露,吸取天空的精氣,最後飲清水一杯,以增進健康。《引書》的這部分内容與《黃帝内經》中的“四季調神大論”篇内容高度重合,可以看出,《内經》的“四季調神大論”是在《引書》的這段文字基礎上所做的增改。《引書》第二部分記載導引術式以及用導引術治療疾病的方法,是全書的主幹。它介紹了大約86種術式和一套24個動作的導引操。該部分又可分為三節,第一節是基本動作說明,共41式,每一個術式有一個名字。比如說第一式是“舉胻交股,更上更下三十,曰交股。”就是将兩腿懸起,互相交叉上下揮動,這一術式是根據動作特點而命名為“交股”。第二式是“伸腑屈指三十,曰尺蠖。”此式模仿尺蠖蠕動爬行,是依據仿生法來命名。第二節是導引的醫學應用,共45條,占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二,是重點中的重點。該節叙述了45種病症的導引療法,涉及到現代醫學中内、外、泌尿、五官、口腔、精神各科,該節術式多以“引”字開頭,如“引瘅病之始也,意回回然欲步,體浸浸痛。當此之時,急治八經之引,急呼急呴,引陰”,這裡的“引”就是用導引治療的意思。可以看出,《引書》的叙述格式基本都是先叙述病症,再配上導引方法,顯示了獨特的處方特點。《引書》第三節共24條,以養生保健為主,但未講動作要領,部分術式和前兩段有重複。有人認為這是24個獨立的術式,但也可能是一套完整的導引操。後世流傳的諸多導引術,包括著名的“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等,皆可從中找到其雛形。第三部分主要論述了人得病的原因及相應的導引預防辦法,還有養生理論問題。《引書》認為人之得病,是因為飲食起居不能做到與四季交替帶來的暑、濕、風、寒、雨、露等變化相協調。并為此提供了針對性的導引方法:如“春夏秋冬之間,亂氣相薄遝也……是以必治八經之引……”,“夏日再呼,壹呴壹吹”等。這和《黃帝内經》提到的“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内涵一緻。其次《引書》指出,人得病的另一大原因是“人生于情,不知愛其氣,是以多病而易死”。
同樣在1972年和1974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則更加生動的為我們展示了古人練習導引治病的風貌。導引圖是一副帛畫,入土年代為公元前168年,與《引書》同時代。該墓是漢代王侯之墓,從中出現導引帛畫,足以體現漢代貴族階層對導引的重視和喜愛。
導引圖是與《卻谷食氣》、《陰陽十一脈灸經》同書于一整幅帛畫上,圖寬50厘米,長140厘米,包括44幅男女形象的各種姿勢,每種姿勢均有文字說明。其中有些取象于動物;例如“熊經”、“信”(鳥伸)、“鹞背”、“鶴口”、“龍登”、“猿呼”,可以說是後世五禽戲之鼻祖。有些則直接表現了動作如“俛弓”、“仰謼”等,是需要重點用呼吸配合動作的導引術式。此外尚有一些輔助器械,如木棍、盤狀物和沙包等。其中一圖導引練習者手持長杖,文字說明“以杖通陰陽。”與盤狀物有關術式見于另一幅,動作與“堂狼”(螳螂)的形态相象,功者側體雙手高舉目視盤狀物,似螳螂撲食狀,盤狀物置功者前方,盤的作用似乎作為意念聚焦的“道具”。 導引圖還包括了一些治病功法,例如“引胠積”(“胠”音“區”,可作腳或腋解)、“引脾痛”、“引龍”(“龍”指耳聾)、“引溫病”(溫病為外感發熱一類的病)等等。
《引書》和《導引圖》的相繼出土,為我們彌補了早期中醫導引術發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環。首先,《引書》和《導引圖》是自堯帝發明導引之後,至漢代之前,中醫導引學的總結之作,它們兩者的掩埋地點相距不遠,且一書一圖,相互關聯,有些《引書》中的術式可以從導引圖上找到圖解,而有些《導引圖》的術式又可以在《引書》中找到文字說明。從它們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其一、漢代之前的導引術,形式已相當完善和豐富,既有仿生的動作,也有并非仿生而來的純肢體動作,還有呼吸導引及器械輔助等。其二、導引治療已發展成為獨立的醫學體系,涵蓋病種極為廣泛,從《引書》和《導引圖》裡所提到的導引适應病症來看,涉及到内科、五官科及外感疾病等,說明了導引術已發展成了一門獨立的醫療體系。其三、導引治療的獨特性,即一病一式,辯病選“引”,這體現了導引治療的獨特針對性。
醫療導引術至漢代之後,被醫療界不斷豐富完善,許多新的導引術式被創造發明,以滿足新的病症需求,終于在隋代出現了另一部中醫導引術的集大成之作——《諸病源候論》。
《諸病源候論》成書于隋大業六年即公元610年,由太醫令巢元方主持編撰,它是一部讨論中醫病因病理學的專著,集中論述各種疾病的病源及症候,共五卷,分六十七門一千百三十九論。内容包括内、外、婦、兒、五官諸科各種疾病,是《傷寒》、《金匮》以來最重要的臨床醫學著作之一。此書不同于前人醫學著作的最大特點是:全書隻講各種病的症候及其發生原因,基本不涉及方藥,隻在每論的末尾寫上一句:“其湯熨、鍼石,别有正方”,一筆帶過。相反,全書共載“養生導引法”或“養生法”289條,除去重複的76條,共有213種導引法,施用範圍遍及内、外、婦、産、五官、皮膚諸科,可以說是隋以前的“導引功法大全”。《諸病源候論》的問世,标志着導引術在治療上的應用已進入全面成熟完善的階段。
與之前的《引書》相比,《諸病源候論》的導引術又有新的發展,主要體現在1.辯病施功,病證結合。《諸病源候論》以病候統領全書,每一病候下,又細分症狀或病因,如卷一為“風病諸候”,其下又分“中風候”、“風偏枯候”、“風不仁候”、“風濕痹候”等等五十九候。有時一病候即有多種導引術,如卷三“虛勞病諸候上”中就列了14種導引法,都可用于虛勞的治療,但是某些特别的症狀,如其下的“虛勞裡急候”中,又列了專門用于這一症狀的導引法對治,有時一個症狀的對治導引法還不止一種,說明經過從漢代到隋代近800年間,導引術的治療應用被不斷發展豐富,也更加細化和深入,這是導引被不斷應用于臨床實踐才能出現的新局面。2.導引形式的極大豐富。之前的《引書》共載有導引術式86種,而《諸病源候論》中則出現了213種,數量上翻了一倍還多。更主要的是,《諸病源候論》裡出現的導引姿勢更加細化,這在臨床辯證用功時,就顯得更加有針對性。如卧姿就有偃卧、側卧、仰卧;坐有端坐、踞坐、跪坐、坐、舒足坐等;立有丁字立、倒立、倒懸、内轉足、外轉足、獨足立等,另外手、臂、腰,頭等軀體的變化也更為多樣。另外,《諸病源候論》中的導引,對呼吸和意念的使用,也有了強調說明,這是練習導引時,保證其功效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也是這項運動的特點所在。3.導引适應病症種類的全覆蓋。《引書》中記載的導引适應病症有45種,而《諸病源候論》共有上千種病候,除了兒科病症因為兒童自身條件所限,不能使用導引練習治療外,其它各科的病症基本上都可以用導引法進行醫治,基本上實現了疾病的全覆蓋。
《諸病源候論》的出現,是中醫導引學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它首先是由國家最高衛生長官所編撰并頒布給全國的醫療界學習使用,代表了國家層面對中醫導引術學術地位的肯定和臨床價值的認可,為後世認識中醫導引學,并将其進一步發展和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次,它把導引的養生和治療功用并重。《諸病源候論》的導引法基本引自《養生方》一書,《諸病源候論》在引用其導引法的同時,對其相關病症的養生注意事項也往往同時列出,使讀者明白,治療與保健要同時進行。另外,《諸病源候論》的導引法大多數都簡易而方便操作,往往隻有一兩式,平常若無症狀出現,則可少做以為養生保健,若出現症狀,則可加多頻次用于治療以消除症狀。所以,《諸病源候論》的出現,對中醫學、對養生學、對導引學都影響深遠。
隋代之前,導引除了在醫療上不斷深化和豐富,在養生應用上,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代表人物,就是葛洪和華佗。
葛洪(公元284~364年)是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因為他對當時流行的神仙修煉學說的笃信,使得他對古代的各種養生術都有一定的研究和實踐。這些研究成果,被他寫在《抱樸子·内篇》中,其中提到的與神仙修煉有關的服食、行氣、煉丹、房中等都有一定的科學内涵。按照神仙家的說法,一個人在修煉成仙之前,需要先把身體調理到無病狀态,才具備神仙修煉的基礎,所以使得他們對各種養生祛病的技術極為重視,而導引術就是其中之一。
葛洪對導引的論述,極為深刻,同時也很有創見,可以看出他是有深入實踐的。葛洪在書中指出:“導引之道,務于祥和,俛仰安徐,屈伸有節。”這是對導引練習時的要求的總結。他又說:“導引秘經,千有餘條,或以逆卻末生之衆病,或以攻治已結之笃疾,行之有效,非空言也。”這是對導引療效的真切肯定。他深贊“導引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實養生之大律,祛疾之玄術矣。”他還在自己的書中特别介紹華佗的“五禽戲”,說:“有吳普者,從華佗受五禽之戲,以代導引,猶得百餘歲”(内篇《至理》)。可見他對導引養生功用這一塊的關注。另外,他對導引有自己創新的認知,他在《抱樸子·别旨》中說:“夫導引不在于立名、象物、粉繪、表形、著圖,但無名狀也。或屈伸、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踟蹰、或行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他這段話指出了導引可不必拘于形式,隻要把握了導引鍛煉的核心思想,則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可作為導引來對待。這段話,極大的解放了導引的創作思路,這也是促使其身後300多年,出現《諸病源候論》那樣豐富導引術的原因。
三國時的華佗是一位對導引術有創造和傳播貢獻的醫家,《後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這裡的“養性之術”就是指導引等鍛煉方法。華佗的貢獻在于他不但自身勤于實踐,練習傳播導引術,而且将醫療導引中的仿生動作加以改編,簡化,編創了“五禽戲”,使作為治療技術的導引普及成為一種養生運動。據有關記載,華佗每到一地,除了給當地民衆看病之外,也把五禽戲教給别人,推動了導引的傳播。導引作為一門醫療技術,在漢代已經自成體系,因為知識壁壘的存在,其傳播層面較高,多在官宦之家或像彭祖之類的專業養生家之間流行,近代出土的《引書》和《導引圖》,其墓主人身份一為官吏,一為王侯即為明證,所以導緻一般普通民衆難以接觸和學習導引而受益。華佗“五禽戲”的創編,使導引的習練和傳播變得更加容易,方便了民衆相互之間的學習傳播,使廣大的普通老百姓得以受益。所以說,華佗是推動導引養生傳播的第一人。
從以上可以看出,在隋代之前,導引學的發展主流是治療學,雖然其養生防病功能,醫家也有提倡,如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說:“四肢才覺滞重,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但導引術更多是體現為一門治療技術,其養生應用尚未得到普及。
二、唐宋至明代是養生導引術的大發展時期
導引術作為一項醫療技術,是主要通過自我鍛煉的方式實現的,它不需要消耗社會資源,
同時既可養生,又可治病。這些獨特的醫學特點和價值,使它在隋代得以确立為中央政府重點推廣的醫療方式。巢元方在主持編撰《諸病源候論》的時候,一定是對此深有認識和體會,所以才會将中醫學裡其它衆多的優秀醫療手段暫置一旁,而獨推導引術。巢的這種認識和勇氣,是很可令後人敬佩的。也正因此,可以說《諸病源候論》的誕生,是中國醫療史,乃至世界醫療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重大事件,因為他把人類健康的維護方向定位在内求,而非外取。可惜,隋朝的曆史很短,它所确定的人類健康的方向并未被後世所完全繼承。
曆史進入唐代後,因為缺乏來自中央層面的太醫署的推動,作為醫療技術的導引在官方層面未能有更好的突破和發展,但導引術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其養生功用正逐漸被認識和開發出來。
唐朝道士司馬承祯在《服氣精義論》“導引論”中說:“夫肢體關節本資于動用,經脈榮衛實理于宣通,今既閑居,乃無運役事,須導引以緻和暢,戶樞不蠹,其義信然。”就提倡人若缺乏體力勞動,則應該練習導引,以養生保健。司馬承祯是一位導引養生術的大家,《舊唐書·隐逸傳》稱其“事潘師正,傳其符箓及辟谷、導引、服餌之術。”可見其是一位對導引術有着深入研究的人。但是作為一個道士,他研究習練導引術,并非想借以 “成仙”,而是将其作為養生保健和延年益壽的主要手段。他指出練習導引兼具養生和治療功用,差别隻在頻次多少,他說“其五體平和者,依常數為之;若一處有所偏疾者,則于其處加數用力行之。”
唐代著名大醫,藥王孫思邈,也是一位十分推崇導引養生的名醫。他因為自小體弱多病而精研醫道,并勤于導引等養生實踐,終得壽142歲,是醫家之典範。他在《千金要方》“養性·按摩法”篇中記有“天竺國按摩法”、“老子按摩法”,雖然這些方法都以按摩冠名,但實為導引,隻是其中帶有一些自我按摩的手法。孫思邈記載的這些方法不同于《引書》和《諸病源候論》中一病一式或多式的治病導引模式,而是成套有序的導引鍛煉方法。其中“天竺國按摩法”有18式,“老子按摩法”則多達35式,這些成套的導引法并未提及所治疾病和适應症狀,而是隻述操作,并且連貫有序。可以看出,它們完全是純粹用于養生保健的。唐之前用于養生的導引法,未見成套路的出現,如《莊子》中所記彭祖等練習的導引,隻是“熊經”、“鳥伸”等一些單一術式。《引書》中雖有一套24式的導引術式,但其是否是用于養生的套路導引,則并不明确。至華佗将醫療導引術式中的仿生動作提煉成“五禽戲”用于養生,但依然保留着醫療導引的練法,因為華佗說的很清楚,他說“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就是說練習“五禽戲”時,并不要求把五個動作都按順序演練一遍,而是隻要選擇其中的一兩個動作,做到全身微微有汗,見效就可以了,這實際上還是之前醫療導引,一式對一病的練法。而孫思邈所記載的這兩套方法,則是明确的成套練習的,完整做完,則可以運動到全身的軀體關節,是十分明确的養生保健法。
養生導引法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因為唐朝存在時間較長,中間出現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這樣的繁榮穩定時期,因為社會安定,民衆富庶,則自然對養生的需求也增多,所以,養生導引套路的出現,正好滿足了這部分民衆的需求。
至宋代時,導引的養生功用繼續發展,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蘇東坡就是一位勤于實踐的代表,他還自編自創了一套導引靜功,并被人編入《蘇沈良方》一書中。據說其弟蘇轍患有肺病,習之甚效。
北宋末年,宋徽宗曾下令由宋太醫院編撰《聖濟總錄》一書。該書不似《諸病源候論》專推導引,而是以方藥為主講疾病治療的,但其中有兩卷“神仙導引”和“神仙服氣”,則将導引單獨列出。其中所收錄的、“太上混元按摩法”、“天竺按摩法”、“六字訣”等,也是以養生為目的為主的套路導引術。該書雖不以導引為主,但是對導引也非常推崇,提出“修真之士,以導引為先。”
南宋時,脍炙人口的導引養生術八段錦開始出現,最先出現的是坐式,見于洪邁所著的《夷堅志》中,其後又出現了立式八段錦。因為其方法的簡便易記,很快便在民衆中形成普及,并流傳開來。
至明代時, 社會重新進入一段穩定繁榮的時期,中華導引術再度複興。明代的導引養生十分豐富,并且多有創新。
明初由周定王朱橚委托滕碩、劉醇等人所編的《普濟方》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方劑書籍,但是這本書在收載方藥的同時,也将導引法并列為疾病治療手段而加以收錄。
明代與導引養生有關的書籍也較為多見,如戲曲家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箋》中,導引被列為一項重要養生手段,并且按四季和髒腑各有對應的導引方法。出版家、學者胡文煥刻有《養生導引秘籍》一書,是導引治療、養生方法的彙編,其出版的《壽養叢書》中,則收錄了很多導引有關的書籍,對保留相關文獻作了很大貢獻。醫家羅洪先所著的《萬育仙書》首重導引,另收入小兒推拿,他說“導引卻病于未萌,按摩驅病于已至。”認為隻要掌握這兩個方法,就能解決天下人的大多數疾病問題。《萬育仙書》後被書商删去小兒推拿部分,增加導引部分,并配有圖勢,改名《萬壽仙書》,成為了明代中晚期和清代早期的養生暢銷書。該書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一部養生導引手冊或大全,它所收錄的都是一些著名的套路導引養生術。這些導引術都簡單易學,方便習練,故而廣受歡迎。其中有八段錦坐功、六字訣(多個版本)、四時坐功卻病圖訣、五禽戲、諸仙導引圖等。其中的“諸仙導引圖”,以一病一導引一方藥的形式呈現,導引都配有圖示,是導引與藥物配合療病的典範。而“四時坐功卻病圖訣”共有二十四式導引法,是按二十四節氣與人體經絡相配而成,每一節氣有一個對應導引法,并有圖示,還有文字說明其對應病症,一般與所屬經絡的表現病症相關。這個“四時坐功卻病圖訣”又可稱“二十四節氣導引法”,它是對《引書》中四季養生理論的深入發展,也是導引術在明代養生應用上的一次創新。
總之,從唐代至明代,是導引術用于養生大發展的時期,期間雖然曆代著名醫家對導引術也多有涉獵,如南宋醫學家蒲虔貫、張銳,著名的金元四大醫家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元代的鄒铉,明代的名醫李時珍、楊繼洲、萬全、龔廷賢、徐春圃等都對導引養生有深入的認識或實踐,但他們并沒有把導引作為主要治病手段去應用。但是,導引術的養生應用則走出了醫療圈的限制,逐漸被社會各個階層接納和實踐,從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創新。如果說隋代的《諸病源候論》代表的是治療導引學的高峰,那麼明代的《萬壽仙書》則代表了養生導引學的高峰。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導引術的治療和養生功用界限并不是十分明顯,因為導引術用于養生保健的習練,本身就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體現,屬于疾病前期治療行為。
導引術的兩次發展高峰,為後人留下了無數寶藏,也為将來的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清代之後導引術的衰落
因為曆史原因,中國在清朝時中醫和導引術在官方層面都遭受冷落,導緻其學術地位一落千丈。清代早期雖編撰有《醫宗金鑒》一書,但是它将所引用的中醫古籍裡的内容都作了删減,更是對導引術隻字不提。因為滿清統治階層對中藥裡有毒藥物的忌憚和對漢民族醫學的不理解和不信任,使得清代禦醫在治病時都很受限制,道光年間,針灸技術更是被逐出太醫院。中醫在官方受冷落,導引術則在民間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态,未能得到繁榮發展,幾無創新。雖然清代有名醫葉天士等對導引學推崇,另外也出現了易筋經這樣的養生套路導引,但中醫和導引學在整體上是衰落的。
經過清朝幾百年的統治,中華文明整體上被壓制和歪曲,我們文明中很多璀璨的部分,後人都沒有繼承,并且已經逐漸認識不清,這種情況在晚清和民國期間略有改善,但并無大的起色。
四、建國後導引學的複興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由于國家對醫療衛生事業,尤其是中醫的重視,導引學也逐漸走上慢慢複興的道路。
新中國的導引學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将傳統導引用于現代疾病的預防治療,特别是疑難病、慢性病的康複,并用現代醫學手段進行研究,已取得豐碩的成果。查詢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标題裡含有“八段錦”的結果有732條,标題裡含“六字訣”的有600條結果,标題裡含“易筋經”的有415條結果,标題裡含“五禽戲”的有416條結果,大部分都是關于它們用于康複疑難病或慢性病的效果評價研究。(以上查詢截止日期2017年1月14日)。
2.全民的參與。據相關統計,80年代,各類導引的習練人數曾達到4000萬人,創下了導引術在曆史上普及的一個高峰。雖然因為曆史原因,此後習練人數有所回落,目前無法統計,但是導引學廣泛的群衆基礎始終都在。
3.對外傳播。新中國成立後,随着對外交流的加強,導引術也逐漸向海外傳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傳播到全球40多個國家,海外習練人數達600多萬。相信随着國家“一帶一路”和中醫“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未來的傳播力度會更大。
導引學發展到今天,不管是用于治療還是養生,大多數都是以套路的形式出現,這與古代一式一病的模式相比,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是這個時代的特點所賦予的,因為現代人的疾病譜發生了變化,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導緻各種疑難病、慢性病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我們中醫從業者們,尤其是導引學的研究者們,要深入繼承前人經驗,同時要大膽實踐,開拓創新,為導引學在新時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而努力。
參考文獻
林中鵬,[日] 早島妙聽. 中華古導引學[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4.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