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拆頁來自第九章 《心智模式》
**補充閱讀
我們的“心智模式”不僅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而且決定我們如何采取行動。哈佛大學的阿吉裡斯40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心智模式和組織學習他認為:“盡管人們不(總是)完全遵照自己口頭'聲稱的理論’(他們所說的)去行事,但是他們一定會完全遵照自己實際實行的理論”(他們的心智模式)去做。”
心智模式可以是簡單的一般化概括,比如“人是不值得信賴的”;也可以是複雜的理論,比如我會假設,究竟是什麼使我的家庭成員之間有如此這般的關系。但是,要把握心智模式,最重要的是理解其作用的活躍性,即它能決定我們的行動。假如我們認為人是不值得信賴的,我們的行動就會與持相反觀點的人大不一樣。假如我認為兒子缺乏自信,而女兒又愛挑釁,我就會不斷地幹預他們之間的交往,總想防止女兒去挫傷兒子的自尊心。
心智模式為什麼對我們的行為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呢?部分原因在于它會影響我們的觀察。有不同心智模式的兩個人去觀察同一件事,會給出不同的描述,因為他們看見了不同的細節,并且作了不同的解釋。我和你同時走進一個人群擁擠的晚會,我們都得到同樣的基本場景感官信息,但是我們會看到不同的面孔。正如心理學家所說,人們的觀察是有選擇的。一般人是這樣,而想象中的“客觀的”觀察者,比如科學家,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同。愛因斯坦說過:“我們的理論決定我們去測量什麼。”物理學家們曾經做過多年實驗,結果與經典物理學相矛盾。然而,沒有人“看見”這些實驗的結果,而正是這些結果後來逐漸導緻了20世紀物理學的革命—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誕生。
工具和技能
盡管殼牌、BP、漢諾瓦和哈雷一戴維森公司分别使用了差異很大的方法來建設心智模式修煉的能力,它們的工作卻都包含兩大類的技能開發,即反思技能和探尋技能的開發。反思技能涉及放松思考的過程,它使我們更能意識到我們的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行動;探尋技能涉及我們和别人面對面的交往,還特别涉及複雜和沖突問題。下面幾點與開發這些技能的工具和方法一起,構成了心智模式修煉的核心内容:
·正視我們“聲稱的理論”(我們所說的)與我們實際“實行的理論”(在我們所做的背後所隐含的理論)之間的區别。
·識别“跳躍性推斷”( leaps of abstraction,注意我們如何從觀察到一般化概括)。
·暴露“左手欄”(left- hand column,明确說出我們通常不說的話)。
·探尋與宣揚的平衡( balancing inquiry and advocacy,有效學習協作的技能)。
拆頁十五
P188
聲稱的理論和實行的理論
學習總要逐步圍繞實際行動進行。一項基本的反思技能是,通過我們說的與我們做的兩者之間的差距來提高意識水平。比如,我可能聲稱某種觀點(聲稱的理論):人基本上是值得信任的。但我從未借錢給别人,面且護财如命,妒忌他人。顯然,我實行的理論、深層的心智模式,與我聲稱理論不一緻。
聲稱的理論和實行的理論之間的差距,可能會引起沮喪、失望,甚至玩世不恭的心态,但這種情況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差距常常是願景帶來的結果,而不是僞善所緻。例如,“相信人”可能真是我願景的一部分。于是這方面的願景與我的行為之間的差距就成為創造性變革的潛力。問題不在于差距本身,而在于像第8章“自我超越”中所描述的那樣,面對差距卻不能說出真相。如果沒有覺察和承認我們聲稱的理論和現實的行為之間的差距就沒有學習收獲可言。
因此,面對聲稱的理論和實行的理論之間的差距,我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真正重視聲稱的理論的價值嗎?”“那真是我的願景的一部分嗎?”假如我們實際上對聲稱的理論并不忠誠,那麼這個差距就并不是現實和願景之間的張力,而隻是現實和我(或許是因為顧及别人怎麼看而)表白的觀點之間的差距。
由于實行的理論非常難以辨認,你可能需要另一個人------一個有着“冷酷的慈悲心”的夥伴來幫助你。在開發反思技能的過程中,你們就是對方最大的财富。如古語所說,智如目者,不能自見其睫。
「I,重述知識」
簡述運用聲稱的理論和實行的理論工具的行動步驟。
WHAT
聲稱的理論:我們所說的。
實行的理論:我們所做的。
WHY
盡管人們不(總是)完全遵照自己口頭'聲稱的理論’(他們所說的)去行事,但是他們一定會完全遵照自己實際實行的理論”(他們的心智模式)去做。那到底什麼是心智模式呢?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謂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于我們自己、别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并深受習慣思維、定勢思維、已有知識的局限。心智模式這個名詞是由蘇格蘭心理學家Kenneth Craik 在1940 年代創造出來的,之後就被認知心理學家Johnson-Laird和認知科學家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1975)、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所采用,并逐漸成為人機交互的常用名詞。
心智模式有以下七個特點:
1.每個人都具有心智模式。
2.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觀察事物的視角和做出的相關結論。
3.心智模式是指導我們思考和行為的方式。
4.心智模式讓我們将自己的推論視為事實。
5.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
6.心智模式影響着我們的行為的結果,并不斷強化。
7.心智模式往往會比其有用性更加長壽。
其實行為和語言之間存在差距,不一定是僞善,而可能基于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或者說願景與真實生活的距離。以我們之前說過的阿拉丁的故事來說,阿拉丁撿到一盞神燈,他許下一下個願望,燈神出現了,實現了他的願望,這種情況,在真實生活中并不存在。我們經常會聽說很多故事,特别是某些功成名就的人的故事,但是故事發生的實際過程,我們并不清楚。基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們就聲稱“成功是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我要成為成功的人”,而行動會表現為“當我需要努力成為成功的人時,我可能遲遲沒有行動,或者感覺非常吃力”。
李平今年38歲,一流大學本科畢業,任職某知名企業HRD,表面看,風光無限,而實際上,李平為了工作,經常加班,基本上沒有周六日。但他在同學和朋友面前從來不說這些,隻揀一些大家以為的風光來說事。這就是心智模式在影響他的生活。這種現象,在微信朋友圈一度非常風行。
小玲小時候,成績出衆,家人抱持很大的希望,迫于壓力,小玲就養成了“報喜不報憂”的處理事情的習慣。
心智模式的形成是先由訊息刺激,然後經由個人運用或觀察得到進一步的訊息回饋,若自己主觀認為是好的回饋,就會保留下來成為心智模式,不好的回饋就會放棄。心智模式不斷地接收新訊息的刺激,這種刺激的過程可分為'強化'或'修正'。
在小玲的那個案例裡,
小玲觀察到家長聽到好消息時,會高興,聽到壞消息時,臉色陰沉,因此,她的主觀意識認為:我隻能說好消息,如果我說了壞消息,就會挨罵。因此,她表現出來的行動就是,好消息說出來,壞消息隐瞞。
從小玲的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反思技能和探尋技能二種技能的作用過程。
反思技能涉及放松思考的過程,它使我們更能意識到我們的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行動;探尋技能涉及我們和别人面對面的交往,還特别涉及複雜和沖突問題。它們構成了心智模式修煉的核心内容。
簡而言之,小玲如果不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探尋,她可能就會一直無意識地保留這種習慣,并且将之帶到工作中間去。但是,當她在工作中遭遇無法解決的難題時,她才會意識到這種行為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她必須要改變。當這種情況發生後,她才可能産生反思了,進而積極地去探尋自己的這種行為的合理性或者是改變性。
HOW
那麼,究竟要怎麼做呢?如何才能運用聲稱的理論和實行的理論工具的行動步驟來不斷進行心智模式的修煉呢?
1、直面問題。正視我們“聲稱的理論”(我們所說的)與我們實際“實行的理論”(在我們所做的背後所隐含的理論)之間的區别,不逃避,不抗拒,并且要痛苦地去直面人生,直面我們遇到的問題,直面困境。
2、識别推斷。當勇敢地面對問題後,采用解決問題的姿态,而非回避問題,同時,識别“跳躍性推斷”( leaps of abstraction,注意我們如何從觀察到一般化概括),深層次分析,我看到了什麼,發生了什麼,這個過程中還可以借用ORDI的工具。O實踐-客觀事實(Objective)、R感受-客觀反射(Reflective)、I意義-事實分析(Interpretive),D行動-基于事實的下一步行動(Decisional)。我們可以把ORID用于個人思維,将其滲透在思考、表達、提問、讨論、會議等過程中。它從客觀事實開始,從感覺引導到思考,最後做出決定,是自然的思考過程。舉個小栗子,我想買一套新的套裝,思維通過ORID的程序:O(客觀事實):看,唯品會我最愛的品牌經典故事有一套套裝打骨折價了。R(感覺、感受):真漂亮,我喜歡!I(思考):我穿着一定漂亮,工作中也可以助力不少,價錢好像有點貴?D(決定):還是買吧,為了工作提高着裝品味是重要的。
3、反向思考。我們一般會說好,是的,但是現在我要直面問題,不要回避問題,因此,遇到問題了,不是說是的、好,而是要把自己真心想說的話說出來,暴露“左手欄”(left- hand column,明确說出我們通常不說的話)。以前,領導安排工作,小玲說:“好吧……”現在,她接到領導安排的工作,她感覺自己能力不夠,完成不了。因此,小玲說:“領導,我知道您的想法,這個任務,很難,我感覺自己的能力不夠,我會先努力,但是,如果出現了問題,我需要您的支持。還有,這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這是我擔心的”
4、平衡強化。凡事均有二面,好,壞,正、反、對、錯,因此,我們要平衡。找到中間支點。探尋與宣揚的平衡( balancing inquiry and advocacy,有效學習協作的技能)。
「A1,激活經驗」
請寫一個最近讓自己記憶深刻的事件,運用前面的行動步驟找找聲稱理論和實行理論的差距。
《婆婆生氣了》巧玲是大家公認的好媳婦。
她和公公婆婆一住就住了十幾年。大家相處也很不錯。
昨天,她忽然給我打電話,聲音帶着哭腔。
我吓了一跳。連忙問她怎麼了。
她猶豫半晌,才娓娓道來。
起因是一雙鞋墊子。婆婆年齡大了,有很多習慣改不了,最近婆婆忽然把家裡的鞋都放上鞋墊了,而且還是她用過的鞋墊子。老人家年齡大了,鞋墊子沒有洗幹淨,散發出陣陣異味。小玲悄悄地拎出來了丢了。
昨天小玲回到家,發現鞋子裡又放上鞋墊子,小玲很生氣。就跟公公說:“爸,讓媽媽不要再放鞋墊子了。”這一下不得了,捅了馬蜂窩。婆婆開始唠叨,一整天都沒有安生。
小玲頭都大了。打電話給我求救。我沉默了半晌,覺得這個問題不簡單。忽然想到第五項修煉中的心智模式修煉方法。于是,我和小玲開始反思和探尋問題的真相。怎麼做呢?
第一步,直面問題。
正視我們“聲稱的理論”(我們所說的)與我們實際“實行的理論”(在我們所做的背後所隐含的理論)之間的區别,不逃避,不抗拒,并且要痛苦地去直面人生,直面我們遇到的問題,直面困境。小玲聲稱的理論是要孝順婆婆,實行的理論也是一樣的,但是遇到的問題是,婆婆年齡大了,有一些讓人無法忍受的怪習慣。怎麼辦?忍受還是抗拒?首先,要肯定一點,願景和行為有一緻性。但是以小玲這麼好的脾氣,也難以忍受婆婆的怪習慣,所以,丢鞋墊子,其實本意還是不想惹婆婆生氣的。
第二步,識别推斷。
當勇敢地面對問題後,采用解決問題的姿态,而非回避問題,同時,識别“跳躍性推斷”( leaps of abstraction,注意我們如何從觀察到一般化概括),深層次分析,我看到了什麼,發生了什麼,這個過程中還可以借用ORDI的工具。
O實踐-客觀事實(Objective)、
R感受-客觀反射(Reflective)、
I意義-事實分析(Interpretive),
D行動-基于事實的下一步行動(Decisional)。
我們可以把ORID用于個人思維,将其滲透在思考、表達、提問、讨論、會議等過程中。它從客觀事實開始,從感覺引導到思考,最後做出決定,是自然的思考過程。
小玲和婆婆發生矛盾這件事情,首先:
來看O(客觀事實): 小玲丢了婆婆的有異味的鞋墊子,婆婆責備小玲。
R(感覺、感受): 婆婆生氣了,小玲感覺委屈。
I(思考):婆婆生氣經常發生,動不動就生氣,沒必要太計較她。小玲委屈,這很正常,确實是委屈。哈哈。
D(決定):那就讓婆婆先發洩發洩呗。
第三步、反向思考。
暴露“左手欄”(left- hand column,明确說出我們通常不說的話)。
婆婆生氣對嗎?不對。
小玲覺得委屈,對嗎?對。
但是婆婆的習慣能改變嗎?很顯然,不能。
那小玲應該怎麼做?
去轉變婆婆的習慣?去委屈自己跟婆婆道歉?
去繼續忍受自己無法忍受的異味?
婆婆對小玲的生氣會破壞家庭關系嗎?
第四步,平衡強化。
小玲不想讓婆婆生氣,她也知道丢婆婆的東西,會讓婆婆生氣,所以,如何平衡這種關系呢?
盡管人們不(總是)完全遵照自己口頭'聲稱的理論’(他們所說的)去行事,但是他們一定會完全遵照自己實際實行的理論”(他們的心智模式)去做。
其實很簡單,對婆婆的孝順,難道一定要容忍她的怪習慣嗎?不一定。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讓婆婆去生氣吧。道理和原則小玲一定要堅持。
小玲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她感覺自己豁然開朗。
寫在後面的話:
《第五項修煉》,和我一起再次重溫那些成長的日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