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代謝的調控主要通過糖原合酶(GS)與糖原磷酸化酶(GP)的活性調控進行。二者均受典型的PKA和PKC控制的可逆磷酸化調控,磷酸化後GS活性降低,GP活性升高。
糖原磷酸化酶的調控,引自themedicalbiochemistrypage.org
對GP的磷酸化主要由糖原磷酸化酶激酶(PHK)進行,而可以磷酸化GS的激酶卻有很多,包括PKA、PKC、GSK、鈣/鈣調蛋白依賴性蛋白激酶2(CaMPK2)、酪蛋白激酶1(CK1)、酪蛋白激酶2(CK2)、AMPK、含PAS域的絲氨酸/蘇氨酸激酶(PASK)和p38MAPK等。但不同組織中會有所不同,骨骼肌中主要是PKA,PKC,CaMPK2,PHK和CK2。
糖原合酶的調控,引自themedicalbiochemistrypage.org
GS和GP的去磷酸化都由磷蛋白磷酸酶1(phosphoprotein phosphatase1,PP1)催化。PP1是由催化亞基和調節亞基組成的異二聚酶。人類的催化亞基(PPP1c)有三種編碼基因(PPP1CA、PPP1CB和PPP1CC),而調節亞基基因則有20多個。其中一些調節亞基還負責PP1與糖原的結合,所以也稱為糖原靶向蛋白(protein targeting to glycogen,PTG)。骨骼肌的PTG(GM)由PPP1R3A基因編碼,肝髒PTG(GL)由PPP1R3B編碼。R3C和R3D則相對普遍表達,也分别稱為R5和R6。另外,PTG也特指R5。
PTG是腳手架蛋白,可将PPP1c與特定糖原代謝酶共定位,從而使GS和GP脫磷酸化,增加糖原合成通量。據報道,在大腦的星形膠質細胞中過表達PTG,可以使糖原積累增加百倍以上,而将其敲低則會導緻糖原積累降低50%(IBRO Rep. 2016)。
糖原對人體非常重要。例如大腦中的糖原不僅作為應急能源儲備,而且也參與大腦的高級活動,如學習、記憶等。所以糖原代謝障礙會導緻多種疾病,如糖原累積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s (GSD)、拉福拉病(Lafora desease,LD)等。LD的重要特征是糖原沉積,形成拉福拉小體(LB);糖原累積症分為十多種亞型,其中大部分也都會發生糖原沉積。
糖原分子巨大,含有5000多個殘基,要溶于水中其實是很困難的,與其結構十分類似的支鍊澱粉就是不溶的。糖原之所以能夠溶于水,與糖原顆粒的獨特結構有關。
糖原與支鍊澱粉的結構差異,引自Int J Mol Sci. 2017
一方面,糖原的分支是均勻的,所以最終形成球狀的可溶性分子。而支鍊澱粉的分支是成簇的,分支較少的區域會形成平行排列的螺旋,成為類似晶體的結構而難溶于水。糖原如果分支不足,或GS合成的直鍊過長,就容易産生類似澱粉的結構而沉澱。另一方面,糖原并非獨立存在,而是與多種相關蛋白結合,構成糖原顆粒。
糖原顆粒含有多種蛋白,引自Biochem J. 2012
圖中的LF和malin的缺陷都會導緻LD。LF是一種磷酸酶(laforin),可以結合到糖原表面。Malin是一種E3泛素連接酶。關于它們與糖原代謝和LD的關系有不同推測,現在看來比較合理的解釋應該是LF與糖原結合後募集malin,泛素化降解PTG和GS,避免産生過長直鍊而沉澱。
糖原合成過程中有時會被GS過度延伸。這樣的長鍊将被磷酸化以防止其纏繞在相鄰鍊上(澱粉降解過程中有類似反應)。磷酸基團會吸引laforin,再募集malin,泛素化并抑制GS。然後,Laforin會除去磷酸基團。
Laforin和Malin促進PTG的泛素化降解,引自J Biol Chem. 2008
該假設的一個實驗證據是,過表達無磷酸酶活性laforin的laforin缺陷型小鼠體内糖原被過度磷酸化,但既不是長鍊的也不是不溶的,這些小鼠不再形成LB。另一方面,過表達無磷酸酶活性laforin的malin缺乏小鼠中的糖原被過度磷酸化并長鍊化,這些小鼠繼續形成LB(Neuropediatrics. 2018)。
人體中肝糖原約占糖原總量的三分之一,肌糖原占三分之二。兩種組織中的糖原顆粒是不同的。骨骼肌中的稱為β-顆粒,直徑約為20-30 nm,分子量在百萬到千萬級别。肝髒中糖原含量更高,糖原顆粒(α-顆粒)也更大,直徑約100-300 nm,分子量可上億。
肝髒的α-顆粒是由一些β顆粒以西蘭花狀排列形成。β-顆粒代謝迅速,而肝α-顆粒代謝相對較慢。β-顆粒的中央是糖原蛋白(GN),外周是由糖鍊構成的同心層,最多可達12層。根據透射電鏡分析,β-顆粒中還含有更小的γ-顆粒,其直徑約3 nm,富含蛋白質。
三種糖原顆粒,引自J Biol Chem. 2018
一些研究表明,糖原顆粒的初始形成與肌動蛋白構成的細胞骨架有關。首先由GN的C-末端保守結構域DNIKKKL與肌動蛋白纖維結合,然後才會引發合成,再通過GS和GBE不斷延長和分支。
一種糖原顆粒形成模型,引自J Biol Chem. 2018
糖原的降解途徑其實有兩種,除經典的胞漿途徑外,還有一個溶酶體途徑,由溶酶體GAA(酸性α-葡萄糖苷酶)催化。這個途徑目前了解較少,可能與自噬有關。GAA的遺傳缺陷會導緻GSD2(Pompe disease,龐貝病)。
兩種糖原降解途徑,引自J Biol Chem. 2018
參考文獻:
E Ruchti, et al. Protein targeting to glycogen is a master regulator of glycogen synthesis in astrocytes. IBRO Rep. 2016 Oct 4;1:46-53.
Mitchell A Sullivan, et al. Pathogenesis of Lafora Disease: Transition of Soluble Glycogen to Insoluble Polyglucosan. Int J Mol Sci. 2017 Aug 11;18(8):1743.
Peter J Roach, et al. Glycogen and its metabolism: some new developments and old themes. Biochem J. 2012 Feb 1;441(3):763-787.
Carolyn A Worby, et al. Malin decreases glycogen accumulation by promoting the degradation of protein targeting to glycogen (PTG). J Biol Chem. 2008 Feb 15;283(7):4069-76.
Brandy Verhalen, et al. Lafora Disease: A Review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Pathology. Neuropediatrics. 2018 Dec;49(6):357-362.
Clara Prats, et al. The dynamic life of the glycogen granule. J Biol Chem. 2018 May 11;293(19):7089-7098.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