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常識
一、詩歌
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源于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古詩多四言,如《詩經》,東漢魏晉以後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我國古代将合樂的詩歌稱為歌,将不合樂的詩歌稱為詩。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叙事詩和抒情詩;按内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
1、古體詩 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以前(主要是漢魏)的詩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詩歌創作的作品。它由民歌發展而來,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樂府的形式創新題,稱新樂府,仍屬古體詩的範圍。
歌行體 樂府民歌的一種體式。歌是總名,鋪張本事而歌稱行,與'吟''曲''引''歎''篇''調'等均稱'樂府歌行體',其間無嚴格區别。特點:①有固定的詞調,而大多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以雜言為主,語多口語化,通俗生動;②音韻節奏上押韻比較自由,不講平仄、對仗;③表現手法:除比興外,多用排比鋪陳,叙事曲折淋漓,長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刻劃人物,塑造形象。
2、近體詩 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句數、字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分律詩和絕句兩類。律詩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韻、平仄、句式、對仗上都有一定規格和要求。全詩八句,分為首聯、颔聯、頸聯和尾聯。絕句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絕和七絕,四句一首,一般認為是'截律詩之半'而成。
3、詞 古代适合合樂歌唱而産生的一種新詩體,(即'倚聲填詞')。又叫'曲子詞''長短句''樂府'等。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曲牌),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大部分都分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為小令(58字以内)、中調(59——90字)、長調(慢詞,91字以上)三種。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4、楚辭 詩歌的一種體式,因産生于戰國時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特點:熔彙大量神話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氣息;除抒情外,大用鋪陳的方法;句式比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5、新詩 又稱'現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産生的新體詩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于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二、散文
古代,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内,概稱散文。現代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文學體裁。
散文的特點是取材廣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不受韻律限制,表達含蓄,意味深長。按内容的差異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記叙散文──以記人、事叙、狀物、寫景為主的散文。抒情散文──通過對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記叙描寫,達到托物詠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達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導人們去追思和聯想。議論散文──說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簡述,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來進行。不需要邏輯推理,和嚴密的論證。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寫的散體文,别于骈文而言。唐韓愈反對魏晉以來骈俪的文風,提倡先秦漢代所普遍使用的散體文,并稱散體文為古文,後用為散文的專稱。
2、記 包括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體。《五人墓碑記》②遊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遊黃山記》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文體裁。《石鐘山記》④記事: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迹的文體。《張衡傳》⑤筆記:古代以記事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豐富的文體。《夢溪筆談》。
3、古議論文體包括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議論文體。《原君》(黃宗羲)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議論文體。③說:是古代用以記叙、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馬說》、《師說》。④論:古代析理推論的議論文體。《六國論》⑤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來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 思的叫“墓志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4、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屬議論文體。有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條陳述意見的文體。又稱奏章、奏議。《論積貯疏》(賈誼)。②表: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的文體。《陳情表》(李密)。③策:科舉考試問之于策而令應舉者作答被稱之為策問的文體。④諷谏:用比喻暗示一類的方式委婉規勸别人接受意見的文體。《鄒忌諷齊王納谏》。
5、書、序、跋有①書,一般指書信。如《答司馬谏議書》、《報任安書》。②序又分為序文和贈序。序文指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的意圖、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一般在書籍或文章的前面,如《指南錄後序》。列在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贈序,是古代文體之一,是為贈别而寫的。如《送東陽馬生序》。
6、史傳有①本紀:傳記的一種,專門記述帝王事迹。《項羽本紀》②世家:主要叙述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陳涉世家》③列傳:用于記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來記載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曆史的。《廉頗蔺相如列傳》
7、祭文
追念死者生前經曆頌揚主要品德和業迹,寄托哀思、激勵生者的文章。袁枚《祭妹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
8、報告文學
散文中的一種新興樣式,是特寫、文藝通訊等的總稱。運用文學的表現手法,迅速及時的報道社會生活中人們關心的事物,具有新聞性、形象性和政論性的特點。被稱為文藝戰線上的'輕騎兵'。報告文學的三部裡程碑作品:夏衍的《包身工》、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
三、小說
文學作品的一大樣式。通過描寫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
中國小說淵源于古代神話傳說,經曆了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和'五四'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按篇長短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為社會小說、神話小說、曆史小說、科學小說和偵探小說。
1、上古神話、寓言: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等;
2、志怪小說 指我國漢魏六朝的談鬼神怪異的一種舊小說。起源于古代神話和傳說。如幹寶的《搜神記》。
3、轶事小說又稱志人小說 用于記叙魏晉以來崇尚清談的知識分子的狂放傳聞和轶事是一種小說。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4、傳奇小說 是一種情節多奇、神異的古典小說。一般指唐、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其源出于六朝'志怪'。如李朝威的《柳毅傳書》。是元、明、清三代小說、戲劇作家吸取題材的寶庫。
5、話本小說 指宋元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語言把小說、講史的内容記錄下來自己備忘或為傳授别人。後成為小說的一種樣式,即話本小說。它标志着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拟話本小說)明代文人創作的小說形式,如馮夢龍的“三言”和淩蒙初的“二拍”。
6、章回小說 我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一種樣式。是在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分章叙事的小說。特點是概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矛盾沖突的段落,劃分為若幹回,并多用對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開頭常有詩詞。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銜接本回内容;每回結尾,多在情節高潮時戛然而止留下懸念。如四大長篇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水浒傳》《西遊記》《紅樓夢》。
7、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裡對以揭露社會弊病,并對封建官場和社會的種種病态進行鞭笞與譴責的一類小說稱之為“譴責小說”。譴責小說産生于辛亥革命前後。如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劉鹗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等。
8、演義小說 舊體長篇小說的一種,。概括史書、傳說,用近代口語鋪叙成文。是由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的。如《隋唐演義》。
四、戲劇 綜合性舞台藝術,是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雕塑、建築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的。
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指話劇。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沖突。戲劇的語言包括對白、獨白;舞台說明。
戲劇的結構:獨幕、多幕。分類:按作品類型分有悲劇、喜劇、正劇;按題材分有曆史劇、現代劇、童話劇;按結構分有獨幕劇、多幕劇。
我國古代的戲曲包括雜劇和傳奇。元雜劇包括散曲和雜劇。 1)散曲 元代興起的一種新形式的韻文,是在金'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展成長起來的。分小令、套數二種。
小令是一支單調的曲,簡短精練,在格律上不像詞那樣嚴格,常用以抒情寫景,如:元馬緻遠[天淨沙]《秋思》。
套數是由兩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規則聯綴起來的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須屬于同一宮調。套數可用于叙述較完整的情節、事迹或夾議論,如元睢景臣[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标題會有三個部分組成:宮調+曲牌+題目
2)雜劇 是包括音樂、歌舞的綜合藝術。分曲詞、賓白、科介三部分。
曲詞由散曲中的套曲組成,供演員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獨唱,其他演員隻有對白。科介是動作、表情。結構'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說明或介紹人物,聯系情節的。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角色有'末''旦'“外”等。 3)傳奇是一種戲曲形式,盛行于明清兩代,以演唱南曲為主。由宋元南戲發展而來,也吸收了雜劇的特點。情節更為緊湊,人物刻畫更為細膩,角色分工更為細緻。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
五、賦 本為一種文學的表現手法,為《詩經》'六義'之一,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成為一種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講究鋪陳,重視詞藻、對偶、押韻的文體。以鋪叙事物為主的是'大賦',以抒情為主的叫'小賦',接近于散文的稱'文賦'。
古人'辭''賦'合稱,是因二者都體形靈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
四、六言為主,且允許有錯落參差;屈原為代表的“騷體”向賦過渡稱“騷賦”;漢代确立了賦的體例,稱“辭賦”,如司馬相如《子虛賦》;魏晉向骈文發展叫“骈賦”,如左思的《三都賦》;唐代由骈體轉入律體稱“律賦”,如《阿房宮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文賦”,如蘇轼的《赤壁賦》。
從風格上看,都講究文采,多用鋪張手法。二者的區别是辭'在句中或結尾多用'兮'以調節音節,而'賦'則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韻文中夾雜完全不押韻的散文語句。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題的'賦',已不是鋪陳的字眼,而是'贊''頌'意。
六、骈體文 是以雙句(即俪偶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與散文相對的一種韻文。最大特點是,全文用對偶句組成,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對稱,詞性、詞義相互合對。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起于漢末,形成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習此,到韓、柳繼起後,這種文體才衰落。和韓、柳倡導的古文相比,古文講'氣勢',骈文講'氣韻';古文講通暢,骈文講含蓄;古文講古樸,骈文講典麗。
古體詩——四言詩、無言古詩、七言古詩、雜言詩、楚辭;樂府詩、歌行體
一、四言詩:四言詩是詩體的一種。“四言”指四字組成的詩句。四言詩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寫成的詩歌。在上古歌謠及《周易》韻語中,已有所見,到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雖雜有
三、
五、
七、
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體。
二、五言古詩:五言古詩是漢、魏時期形成的一種新詩體。它沒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也相當自由,但每句五個字的句式卻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它既不同于漢代樂府歌辭,也不同于唐代的近體律詩和絕句,故稱五言古詩。
三、七言古詩: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在古代詩歌中,是形式最活潑、體裁最多樣、句法和韻腳的處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現力的一種詩歌形式,詩體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簡單地說就是篇幅較長,容量較大,用韻靈活。
四、雜言詩:雜言詩,因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而得名,其句中字數不定,最短僅有一字,長句有達
九、十字以上者,以
三、
四、
五、七字相間者為多。其特點是形式比較自由,便于無所拘束地表達思想感情。凡是以情緻或氣勢勝的詩人,對于雜言詩都有極大的偏愛。
五、樂府詩:兩漢樂府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于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漢樂府掌管的詩歌按作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其性質與《詩經》中“頌”相同;另一部分則是采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為樂府民歌。
六、歌行體:“歌行體”為南朝宋鮑照所創,鮑照模拟和學習樂府,經過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鑄創造,不僅得其風神氣骨,自創格調,而其發展了七言詩,創造了以七言體為主的歌行體。“歌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現,可說是這種體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學家徐師曾在《詩體明辨》中對“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釋:“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近體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詞和散曲
一、五言律詩:是律詩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詩歌,屬于近體詩範疇。律詩格律嚴密,發源于南朝,從南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演變而來,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
對于唐代人來說,五言律詩是從五言古詩中脫胎出來的新詩體,它繼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壓韻的原則,并且借鑒了骈體文的聲律和對偶原則,有多方面的發展:
1、每首八句;
2、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須對仗;
3、平仄必須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聯内講對,兩聯間講粘;
4、隻能押平聲韻,并且押韻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數句押韻(也有首句入韻的);
5、節奏形式是嚴格的兩個雙音步加一個單音步,并且單音步隻能出現在句子的中間或者末尾,不能出現在開頭,兩個相鄰的雙音步的平仄必須相反。
二、七言律詩:是律詩的一種。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因其格律嚴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
二、
四、
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七字的稱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律詩每首有四聯(即八句),每句五個字的是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每句七個字的是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律詩的第
一、二句稱為“首聯”,
三、四句稱為“颔聯”,
五、六句為“頸聯”,
七、八句為“尾聯”。“颔聯”和“頸聯”必須對偶;第
二、
四、
六、八句最後的一個字必須同韻。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為唐代新興的詩體,因與古體有别而得名。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二種,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
三、五言絕句:五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屬于近體詩範疇。有仄起、平起二格。此體源于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到了唐代與近體律詩如孿生姐妹,并蒂雙花,以其嶄新的異彩出現在詩壇上。五言絕句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幅清新的畫圖,傳達一種種真切的意境。因小見大,以少總多,在短章中包含着豐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
四、七言絕句: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于近體詩範疇。絕句是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還有很少見的六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絕句即是七言絕句。
五、詞:詞是詩的别體,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六、散曲:散曲,是一種同音樂結合的長短句歌詞。元人稱為“樂府”或“今樂府”。經過長期醞釀,到宋金時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間流行的曲詞,尤其是少數民族的樂曲的侵入并與中原正樂融合,導緻傳統的詞和詞曲不能在适應新的音樂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種新的詩歌形式——散曲。
各種文體常識
一、記叙文
1、記叙就是記載、叙述我們在生活中看到、聽到、經曆過、接觸過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記叙人物和事件,必須掌握四個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發展、結果)。
2、記叙文主要是指記人、叙事、寫景、狀物一類的文章。具體地說,它是借助叙述、描寫、抒情等手段記叙社會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發展過程,用以表現作者的思想、抒發作者的某種感情的文章。中學階段,為了教學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訊、特寫、報告文學、遊記、日記、人物傳記、回憶錄、書信、寓言、童話、小說等,都劃歸到記叙文教學中。
3、記叙文常見的表達方式是記叙、描寫、抒情和議論。記叙,就是記載和叙述人物的經曆、活動以及事物發展變化的經過;描寫,就是以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作細緻入微的描繪,給人以真切的感受;抒情,就是抒發、表達自己的感情;議論,就是講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過對事物、事件的評論,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态度。記叙和描寫是記叙文常見的表達方式,記叙和描寫的結合,是記叙文寫作的基本要求。記叙是通過一般的述說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關系變化介紹給讀者,使讀者對事物的發展和全貌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描寫是在記叙的基礎上,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與變化的具體狀态作精細的描繪,造成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使讀者受到藝術感染,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記叙文如果缺少描寫,就會平淡蒼白,主題不突出,形象不鮮明,情節不感人。當然,描寫要恰當,為中心服務。所謂恰當,即突出特征,符合身份,寫出變化。
4、記叙文的特點:以記叙為主要表達方式,綜合其它表達方式,以記人、叙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内容;通過描述人物、時間及寫景、狀物來表達一定的中心。
5、記叙文的分類
從寫作内容與方式看,可分為兩類:簡單的記叙文和複雜的記叙文。
從寫作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四類:1.寫人的記叙文:側重寫人的記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為主,如《背影》。2.叙事的記叙文:側重記事的記叙文,以叙述事情的發生、發展、經過和結果為重點,如《一面》。3.寫景的記叙文(即散文):側重繪景的記叙文,以描繪景物、寄托情懷為主,如《春》。4.狀物的記叙文:側重狀物的記叙文,以狀物為主,借象征抒懷,如《白楊禮贊》。
6、記叙文的範疇
古代的記、傳、序、表、志等,現代的消息、通訊、簡報、新聞特寫、傳記、回憶錄、遊記等,都屬于記叙文的範疇。
新聞屬于記叙文範疇,這種文體廣義的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等;狹義的專指消息。指對國内外新近發生的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人和事實的簡要而迅速的報道。
新聞種類較多,有動态消息、典型消息、評論消息、綜合消息、社會新聞、文教新聞、國際新聞等。
新聞的特點:真實性,針對性,時效性。概括為六個字是:真、實、強、短、快、活。
新聞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新聞的結構:标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标題、導語、主體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結語有時則蘊涵在主體裡面,有時省略。
新聞的語言特點是:具體、準确、簡練
通訊是記叙文文體的又一實用文體,也是報紙常用的文章樣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訊、事件通訊等。它和新聞一樣,要求及時準确地報道現實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但報道的人和事比新聞更具體更系統。通訊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對材料進行精心的選擇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寫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質意義。通訊運用的表現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寫、抒情、議論,以使人物更加鮮明,事件更加生動
通訊的形式特征:容量大、樣式多 、寫法活
通訊内容的三大特點:真實性、時效性、形象性 通訊的種類
(1)按内容分,通訊一般分為人物通訊、事件通訊、概貌通訊、工作通訊。 (2)按形式分,通訊分為一般記事通訊、訪問記(專訪、人物專訪)、小故事、集納、巡禮、紀實、見聞、特寫、速寫、側記、散記、采訪劄記。
7、記叙的要素:記叙文有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8、記叙的順序:常用的有三種——順叙、倒叙、插叙、補叙和平叙。 記叙順序及作用
⑴、順叙(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
作用:叙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⑵、倒叙(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叙述的平闆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⑶、插叙(叙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⑷、補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兩句話或一小段話對前邊說的人或事作一些簡單的補充交代。補叙有放在文末的,如《小英雄雨來》就是在結尾時交代雨來沒有死的原因的。也有在文章中間補叙的。
作用:補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機組成部分,文章的關鍵之處。沒有補叙,故事情節上就會出現漏洞,令人不解。有助于更好地表達主題,使文章結構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⑸、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時間内不同地點所發生的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謂之為“花開數朵,各表一枝”,故又叫分叙。
平叙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即先說甲的事,再說乙的事,兩邊都交待清楚;一種是時而說甲,時而說乙,按照情節發展的需要輪番叙述,使讀者對甲和乙的命運都處于關心的狀态中。使用平叙的方式,特别要注意交待事件起訖的時間,時間一亂,全局皆亂。
9、記叙線索及作用
線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時間(5)地點(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10、記叙的人稱:一般采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個别時候使用第二人稱。 第一人稱的寫法是以當事人的身份叙述,便于直抒胸臆,寫來親切、自然。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和真實感。第三人稱的寫法不受任何限制,寫來開闊而充分,能從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但畢竟不如第一人稱那樣真切。
11、記叙的中心與詳略:
整體感知,準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與中心的關系,理解材料的詳略安排。
12、記叙文的語言特色
記叙文在語言的運用上有兩種類型,一是樸實無華,二是優美生動。但總體要求應是:準确、鮮明、生動、形象、有感染力。
13、記叙文中描寫的作用:
表現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突出中心;說明文中的描寫是為了把事物說得更準确、更易懂、更形象。
14、記叙文中議論的作用
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 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15、記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須因人因事因物,從對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寫中感受作者的情。
二、說明文
說明表達方式:是用簡明的語言、客觀而準确地解說事物或闡述說事理的一種表達方式。要求對客觀事物的性質、結構、形成進行解釋說明,往往采用下定義、舉例說明、分類說明、比較等方法。
說明文: 說明文是三大實用文體之一。它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介紹或解釋事物的狀态、性質、構造、功能、制作方法、發展過程和事理的,使讀者對這一實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給人以知識。
解題的程序,有句順口溜:“先讀原文通大意,再讀題幹做标記,找出範圍對應句,比較選項看差異。”
說明對象: 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物、事物或事理(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說明文的分類
說明文實用性很強,它包括廣告、說明書、提要、提示、規則、章程、解說詞、科學小品等。
1、說明文按說明對象分可分為:事物說明文(介紹一個物件、事物等)和事理說明文(介紹科研成果、事物的道理等)。
2、說明文按寫作方法分可分為:一般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
3、說明文按語言表達角度分:平實型說明文和生動型說明文。
說明順序大體有三種:(1) 空間順序 (2) 時間順序 (3) 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通常包括下面幾種情況:a、從整體到部分;b、從原因到結果;c、從特點到用途;d、主要到次要;e、從概括到具體;f、從現象到本質。
說明文常見的結構形式有以下幾種:
(1) 并列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并列的、平等的。
(2) 連貫式:各層之間按照事物過程安排層次,前後互相承接。(例如:按照事物發展的時間順序為線索)
(3) 遞進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
(4) 總分式:這種結構形式大緻有三種情形:A、總--分式; B、分--總式; C、總--分--總式。
說明方法
主要掌握以下六種:(1) 下定義 (2) 舉例子 (3) 作比較 (4) 打比方 (5) 分類别 (6) 列數字 其餘的還有 :摹狀貌、畫圖表、作诠釋、引古籍(引證法)等。
說明文語言特點:說明文語言要求準确、周密、平實、簡明。
三、議論文
議論就是擺事實、論是非,就是作者通過事實材料和邏輯推理,闡明自己的某種觀點,表明自己贊成或反對的态度。寫議論文的目的就是要宣傳某個觀點,講清某個道理,以理服人。
議論文:是以議論、述說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要求論述事理、發表意見。一般具備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需要作者明确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後以充足的論據來證明觀點,議論文需有較強的邏輯性。
議論文的三要素: 論點、論據、論證 (一)論點
1、什麼是論點?
所謂論點,就是作者表明的主張、觀點或見解。
2、怎樣提出論點
(1)把論點放在文章的開頭。如李大钊的《今》。 (2)把論點放在文章的中間。如朱自清的《論氣節》。 (3)把論點放在文章的末尾。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
(4)一篇複雜的議論文可以有一連串論點,它們有時也并不是平行并列的,其中有的論點可以成為下一個論點的推論基礎或前提,如魯迅的《燈下漫筆》。
3、寫作議論文時,論點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1)要提出正确、鮮明的論點;
(2)要力求文章的論點集中,圍繞一個中心加以論述;
(3)論點要力求深刻,要求文章能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挖掘生活的底蘊。 (二)論據
1、什麼是論據 論據就是論點的依據。
2、論據的分類:
(1)事實論據。事實論據一切事實、史實、數據等。可以是具體的事例,也可以是概括的事實,可以是統計數字,也可以是專門案卷的數字。如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就是以具體的曆史事實作論據。
(2)理論論據。理論論據包括名人名言、俗語諺語、公式定律等。可以是前賢今人的至理名言、,精辟論斷、也可以是哲學原理或科學上的公理、規律等等。如梁啟超《論毅力》的結尾,即是以理論材料作論據。
3、在論據的使用上應該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1)必須選擇那些确鑿的、典型的事實。這裡包含兩層意思:第
一、它必須是真實的;第
二、它能夠反映客觀事物的一定本質。
(2)注意所引理論本身的精确意義,注意材料與觀點的統一。 (3)論據與論點之間必須有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4)論據盡量新穎、生動。 (三)論證
1、什麼是論證
論證就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論證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内在邏輯關系。
2、論證的分類:
論證一般可以分為立論和駁論兩大類型。立論是以充足的論據闡明作者自己論點正确的論證方式;駁論是以有力的論據反駁别人錯誤論點的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3、一些基本的論證方法: 中學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謬法。
(1)歸納法。即由個别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具體說,也就是通過許多個别的事例,然後歸納出它們的共同屬性,綜合它們的共同本質,從而得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結論。如李斯的《谏逐客書》,歸納法能夠使觀點和材料密切結合,揭示論據與論點之間的本質關系,而且比較容易學習和掌握,常為初學者所取法。
(2)演繹法。即由一般到個别的論證方法。具體說,也就是引用一些經典性言論,科學上的公理或定理,生活常理等一般性的原理,繼而推導出關于個别情況的結論。如王蒙的《論費厄潑賴應該實行》,演繹法使議論具有理論性、權威性,但也容易使文字呆闆,不夠活潑。
(3)比較法又可以分為對比法和類比法。
對比法,是把性質特點不同的,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較,進而講清道理,闡明事物的本質。如梁啟超的《論毅力》,對比法使是非明晰,論辯有力。
類比法,是把性質、特點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較來證明論點的方法。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類比法使文章生動活潑。
4、駁論的反駁方法:
(1)反駁論點。就是證明對方的論點是片面的、虛假或荒謬的,從而直接駁倒它。例如王安石的《答司馬谏議書》,這種方法既能直接痛快地切中論敵的要害,又使文章本身顯得言簡意赅,要言不煩。
(2)反駁論據。就是揭示對方論據的錯誤,從而駁倒對方的論點。例如《季氏将伐颛臾》。 (3)反駁論證。即揭露對方在論證中不合邏輯之處,從而駁倒對方的論點。例如矛與盾的故事。
(四)議論文分類:議論文的種類很多,有立論文、駁論文,有評論、雜感、講演稿……
(五)議論文結構
1.基本結構是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 論)。 2.可分兩大類
a.縱式:逐層深入的論述結構
① “層層深入”式,先提出論點後,先從消極方面論證,然後進一步從積極方面論述,如《懷疑與學問》。
②“起錄轉合”式:開頭破題,引出論述問題;接着承接開頭,闡述所論述的問題;“轉”是雙各個角度證明論點;最後歸結,就是“合”。 b.橫式:并列展開的論述結構
①“總論——分論——總論”式,先提出論點,而後從幾個方面闡述,最後總結歸納;
②“總論——分論”式,先提出論點,然後從幾個方面論證。 ③“分論——總論”式,對所要論述的總是分幾個方面剖析,然後綜合歸納出結論。
(六)議論文語言特點:概括性、抽象性、準确性、嚴密性、鮮明性。
(七)演講辭(演講詞):俗稱演說辭、演講稿、講話稿,旨在表達感情,發表建議和主張,提出号召和倡議。通過它,講話的人可以把自己的主張、觀點、見解以及思想感情傳達給與會者,從而産生一定的作用和影響,達到宣傳和教育的作用。演講辭屬于議論文的範疇,但它一般不講求說理的嚴密性和思維的邏輯性,而總是以某一種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動人。
演講辭寫作要求
一、中心必須突出
二、結構層次分明,脈絡清晰。
四、散文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短小精悍,表達對事物、人生、景物的感悟的文體。散文對作者主觀感情的要求在所有文體中僅次于詩歌,沒有感情就不稱其為散文。
散文的文體特點就是:
1、形散神聚
2、意境深邃
3、感情真摯
4、語言優美凝練,富于文采。
根據散文的内容和性質可分為以下幾類: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3、寫景散文
4、哲理散文(議論性散文)
散文的線索:有以下幾種:⑴以事物的形象為線索;⑵以感情的發展為線索;⑶以時間順序為線索,;⑷以空間順序為線索;⑸以人物活動為線索;(6)以事理為線索;(7)以景物為線索,通過景物描寫,在寫景中融進寫作者的思想感情;(8)以行蹤為線索,如遊記以遊程行蹤為線索。
五、詩歌
散文詩:穿着散文的外衣,蘊藏的是詩的靈與肉。如果說散文詩滴着的是散文的淚,更多的則是淌着詩的血。散文詩本身就是詩的延伸,其立足點是詩,其本質是詩。散文詩是詩和文的滲透、交叉産生的新文體。散文詩有其獨特的審視人生方式,即運用比較自由的形式抒寫心靈或情緒及其波動。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歌是詩人的靈感、情感、思維與語言碰撞之後,所産生的凝練的語言,一般分行排列。詩歌是一種具有音、形、義的語言,表達情感與思維。這是詩歌與其他文學體裁的共性。詩歌與其他文體的區别則在于,它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依靠靈感、必須凝煉、分行排列。
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詩歌形式及發展: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中唐時白居易等創新樂府;唐及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緻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于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确立。 詩歌的表現手法
“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朱熹更明确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比拟:比拟包括以物拟人和以人拟物。
誇張: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裡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
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拟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中國古代詩歌的分類
1. 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古體詩的發展軌迹:《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2.按内容來分類:可分為叙事詩、抒情詩、送别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谕詩。
現代詩歌的分類
現代詩歌的分類也有多種方法,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标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基本的有以下幾種:
1.叙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達方式劃分的。
2.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這是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類的。
六、戲劇
戲劇是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衆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藝術形式。在我國,戲劇一般是戲曲、話劇、歌劇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戲劇(英文drama)即專指話劇。世界各民族的戲劇都是在社會生産勞動和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由古代民族、民間的歌舞、伎藝演變而來的。後逐漸發展為由文學、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各種藝術成分組成的綜合藝術。構成了戲劇的特有藝術形式。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沖突,通過演員和布景再現現實生活的矛盾沖突,使觀衆有身臨其境之感,激起觀衆強烈的情感反應,達到教育和審美的目的。
戲劇分類: 戲劇按作品類型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等;按題材可分為:曆史劇、現代劇、童話劇等;按情節的時空結構可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
戲劇的要素:人物、背景、台詞、沖突、高潮、主題
如何欣賞戲劇:
欣賞戲劇要了解戲劇沖突,欣賞戲劇要把握戲劇語言,欣賞戲劇要學會欣賞戲劇人物形象。
戲劇沖突:主要指劇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間、人物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其中主要表現為劇中人物的性格沖突。
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和舞台說明。人物語言也叫台詞,包括對白、獨白、旁白等。 舞台說明是一種叙述語言,用來說明人物的動作、心理、布景、環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戲劇的情節。
七、小說 小說的定義
小說屬于叙事性文學體裁,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現實的叙事性作品。
小說的發展
我國古代的小說萌芽于先秦,發展于兩漢魏晉南北朝,當時被稱為筆記小說,主要有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兩種。唐代是小說的成熟期,當時的小說被稱作傳奇,宋金時期流行話本小說。元末與明清時期小說發展至高峰,出現了長篇白話小說。
小說3要素
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态,心理)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分類
按着不同标準,小說可分為不同種類:
按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說。
按寫作體制分為章回體、日記體、書信體、仙傳體。
按内容分為曆史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科幻小說、傳奇小說、諷刺小說等。
按語言形式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八、寓言、神話、童話
寓言:是寄寓一定道理的語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常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
寓言的形成與發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
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經》等。
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情節高度凝練的故事中得到揭示。
神話是人類最早的幻想性口頭散文作品。人類童年時期的産物,文學的先河。神話産生的基礎是遠古時代生産力水平低下和人們為争取生存、提高生産能力而産生的認識自然、支配自然的積極要求。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因此,神話可以說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它往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拟人化。
神話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首先,它必須是人類演化初期的故事;其次,神話必須是單一的事件;再者,述說神話的承傳者一定得對所述說的内容信以為真。
神話分類:一般可分為開辟神話(創世神話)、自然神話和英雄神話三種類型。其中尤其以創世神話最為重要。
什麼是童話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童話的語言通俗、生動、形象。童話情節神奇曲折,生動淺顯,能适應兒童的接受能力。童話多采用誇張、拟人、象征等表現手法去編織奇異的情節。幻想是童話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話反映生活的特殊藝術手段;童話主要描繪虛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現于文中的“人物”,是假想形象,所講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童話中的種種幻想,都植根于現實,是生活的一種折光。
童話分類:
從表現方法來看,童話大緻分為超人體童話、拟人體童話和常人體童話三種。 從表現題材上看,童話(大概念的“童話”)又分為科學童話 (又稱“知識童話”)和文學童話(又稱“品德童話”)兩類。
九、應用文寫作知識
應用文:指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經常應用的個人簡曆、調查報告、實習報告、思想彙報、計劃、總結、簡報、彙報提綱、求職演講、合同樣本、法律文書、申請書、建議書、表揚稿、電報稿、各種書信、各種條據等。
十、古代文體知識
文言文的體裁有序、跋、書、疏、說、奏、議、論、原、辯、賦、表、銘、神話、寓言、傳[自傳;外傳;别傳;傳狀(傳記行狀);傳叙(人物傳記);傳诔(傳記和诔文)]、記、散文、骈文等等。
古代散文。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散文是不同的,它們有其共同特征,又有各自不同特點,這是需要我們注意的。上面列述的這些散文體,今天的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而上面這些文體類型有許多種是不能歸到今天所講的散文裡邊的,有的可以歸到散文裡邊。
骈文:又稱“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間定句,講求詞藻華麗,注重句式整齊,音韻和諧,但内容較空,遠離社會生活,其價值就不大了。骈文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較有名的有吳筠寫的《與朱元思書》。
詩:文學體裁的一種,它以高度凝煉的語言,形象的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
詞:又叫詩的别體,長短句,寫詞又叫倚聲填詞。詞産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詩的演進與發展。詞與詩比較,更集中于抒情,極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其格律限制比詩更嚴格。詞有詞牌,詞牌一定了,每首詞就有固定的字數、固定的句數、固定的平仄用韻。一種詞牌有一種詞牌的“三固定”,它是絲毫不可随意的。要想填詞或解決詞方面的問題,就要熟悉各種詞牌的格律,否則是無法辦到的。詞雖然在内容上無法分類,但按着字數的多少又可劃分的:五十八字以内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可分段,稱上、下阕或上、下片。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可分三疊、四疊……詞除了上面形式上有嚴格要求外,每種詞牌的内容大體上也固定,要抒發什麼感情也是有講究的,這些都要注意。 曲: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是配樂的長短句。它由詞演化出來,興起于金元時代,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的使用口語。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雜劇:是在宋金時期諸宮調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文學樣式,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元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在結構上包括四折一楔,每折戲隻能用一個宮調,如《窦娥冤》就是旦本,而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規定,唱就是唱詞,白就是人物的對白或獨白。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末(男子)、外末(老年男子)、淨(花臉)、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蔔兒(老婦人)、醜(小花臉或三花臉)等
記叙文閱讀指導
一、記叙文的文體知識
(1) 記叙文是以叙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叙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内容的一種文體。
它的主要特點是通過生動的形象 事件來反映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蘊涵在具體材料之中,通過對人、事、物的生動描寫來表現。(在初中階段,記叙文包括一般記叙文、小說、散文、戲劇、消息、通訊、童話等。)
(2)記叙文的分類
按寫作的内容可以分為:寫人記叙文、叙事記叙文、寫景記叙文、狀物記叙文四大類。①寫人的記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動、心理、語言和人物所處的特定環境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題。③寫景記叙文,以描寫景物為主,通過寫景,寄托感情,表現主題。④狀物的記叙文,以寫物為主,通過寫物抒發感情,寄托志向。
(3)記叙文的要素
記叙文是寫人叙事的,而事情總是在某個時間、發生在某個地方,有它的前因、後果和經過。因此我們把事物的起因、經過、結果,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有關的人物稱之為記叙文的六要素。
(4)記叙的順序
記叙的順序是指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寫。一般有三種:
①順叙,即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
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片段先寫出來,然後寫事情的發生、經過等。它分為兩類,一是把事情的結局先寫出來,然後按照時間順序倒叙事情的發生、發展的經過;二是,把後面發生的某一情節提到前面去,暫時中斷中心事情的叙述而進入另一個相關的事情的叙述。
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過程中,由于某種需要暫時把叙述的線索中斷一下,進行有關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5)記叙文的線索
線索是指貫穿全文、連接全部材料的一種因素(依據)。這種因素(依據)的存在,使文章成為一個内部有聯系的整體。記叙文的線索比較複雜,有多種形式:有的以時空轉換為線索,人物活動、事情發展、景物變化等,都是随着時間、地點的推進而展開。
(6)記叙的人稱
記叙文的人稱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開叙述是第一人稱。采用第一人稱,便于直抒胸臆,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和真實感。以第三者的地位來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場景等第三人稱寫法。用這種人稱不受任何限制,“他”“他們”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寫來比較自由開闊。
(7)記叙文的中心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 分析文章标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題目就直接提示了文章的中心。 ② 抓住文中直接告訴讀者中心意思的語句,也就是注意篇末的議論、抒情句。
③ 抓住文章開頭、結尾段中揭示中心意思的點題句、關鍵句,用适當的詞語連貫起來。開頭和結尾是文章結構的組成部分,開頭就點明文章的中心,所以開篇的語句、段落往往可歸納出文章的中心。結尾往往也提示和深化文章的中心,或啟示讀者作深一層的思考,研讀結尾的語句可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④ 通過結構分析來歸納中心,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連貫起來,加以綜合概括,然後指出作者借以表達的思想感情。
⑤分析時代背景,好的文章都有明顯的時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時期特定的社會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義。
(8)記叙的詳略
記叙文在寫作時要注意詳略得當。如何做到詳略得當呢?與主題有關者要詳寫,與主題聯系不緊密者要略寫。
(9)記叙文的表達方式
記叙文以記叙、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常常輔以議論、抒情和說明。議論、抒情、說明僅起輔助性作用。
①記叙文中的描寫
記叙文中的描寫一般分為兩類:人物描寫,包括肖貌、語言、行為、心理、神态等描寫;環境描寫,包括社會環境描寫和自然環境描寫。叙述中的描寫要服從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恰如其分,既要抓住特點,又要突出重點,給人以鮮明的印象。閱讀描寫部分應注意以下三點:
a 、抓住事物的什麼特征來進行描寫; b 、采用什麼方法進行描寫; c 、這些描寫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②記叙文中的說明
記叙文中的說明是記叙中的補充交代,常用來說明某種事物狀态、性質、功能的特征,一般要求文字簡明扼要。
③記叙文中的議論
在記叙文中經常穿插适當的議論,用以點明記叙的意義,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質。記叙文中,記叙是基礎,議論是記叙的歸納與深化。記叙文中的議論有以下四個特點:a 、關鍵上議論,即不議論不足以表現記叙的中心之處;b 、議論要畫龍點睛,簡明精要,不可長篇大論;c 、記叙與議論高度融合,不能生加硬貼;d 、可以在記叙中穿插議論,也可以集中叙述、集中議論。
④記叙文中的抒情
記叙文中的抒情是在記叙的基礎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發作者難以抑制的感情。記叙文中的抒情要寫得感人,一是要有真情實感,二是要注意分寸。
(10)記叙文的表現手法
下面隻介紹幾種常用的表現手法:象征、對比、誇張、襯托、渲染、抑揚、白描。 ①象征 是通過借用某種特定的具體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藝術手法。它包括本體和象征體兩個方面。運用此法,必須把握二者在讀者心中的傳統習慣和心理感覺上的特殊聯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傾向等寓于征體的具體描寫之中,構成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和藝術的感染力。恰當地運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說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來,賦予文章以深意,從而給讀者留下咀嚼回味的餘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戰的無産階級革命先驅,用風雲、雷電象征反動勢力。
②對比 是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的寫作手法。它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是并列的。
③作為表現手法的誇張,不同于修辭手法的誇張,它是通過對“事件”作擴大或縮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強藝術效果,啟發聯想,表達鮮明強烈的感情,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裝》,寫皇帝被騙,竟一絲不挂地沿街出遊,突出他的愚蠢和虛僞。
④襯托 襯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襯來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寫作手法,這種“以賓襯主”的手法運用得好,不但能使結構布局有迂回曲折之妙,而且使文章有了蓄勢,更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古文中《愛蓮說》就是一篇典型的運用襯托手法的小品文,為了突出蓮花的美,文中有三處以菊花、牡丹來襯托蓮花。菊花是旁襯,牡丹是反襯。在反複的襯托下,逐步揭示了人們“愛花”與人生觀之間的關系,并最後表明自己愛蓮的緣由,從而逐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⑤渲染 是通過對環境和人物的描寫、烘托來加重氣氛,突出人物。,如《故鄉》的開頭,渲染了深冬季節隐晦、嚴寒、寂靜的氣氛,描繪了荒涼蕭條、沒有活氣的村景,十分貼切地烘托了“我”悲涼的心情。
⑥抑揚的表現手法, 所謂“抑”就是按下、抑制;“揚”就是擡高揚起。它有兩種形式一是欲揚先抑,一是欲抑先揚。如《變色龍》中的奧楚篾洛夫在剛知道狗咬人之事時,即席說了一大道“義正辭嚴”的慷慨之語,大有“為民除害”的清正之勢,一個廉潔公正、不畏權勢、執法嚴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後的多“變”則是對他第一次表态的極大諷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個性暴露得更徹底、更清楚。
⑦白描的表現手法,簡練、質樸、輕捷、傳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辭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對孔乙己的肖像描寫“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這就是白描的寫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個性都顯示了出來,既沒有誇張,也沒有刻意修飾,卻顯得更加真實。
(11)把握關鍵詞語的深刻含義
把握文章中關鍵詞語,對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對于關鍵詞語,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⑴結合具體語言環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測、判斷語語的含義。例如: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如果不聯系上下文,很難确定這句話的意思,可能誤解為指東京的風光與中國的差不多,或誤以為作者指在東京的清國留學生跟國内學生差不多,都盤辮子。如聯系上下文,可知作者來東京控求救國救民之道,而看到清國留學生花開酒地不學無術的醜态,十分失望,此句正是表達了作者的這種情緒。 ⑵試用同義或近義詞語替換作比較,理解詞語的含義。理解得對不對,還可通過朗讀體味,通過工具書來查證。例如:
“在一個孩子的眼睛裡,他的老師是多麼慈愛,多麼公平,多麼偉大啊。” 理解“慈愛”的含義,可用近義詞替換的辦法。
把“多麼慈愛”換成“多麼可愛”不行。“可愛”表示值得愛,“慈愛”除“可愛”的意思外,強調“像慈母一樣的愛”的意思,用以寫老師的愛更恰當。
⑶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例如:
“我隻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悶。”《故鄉》“高牆”是比喻說法,這裡既包含着作者對故鄉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鄉人們(閏土、楊二嫂等人)的隔膜,而造成這種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等級觀念,而這正是作者悲哀的所在,也是小說主題所在。
理解句子的含義要聯系語境,結合詞語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顧後,揣摩詞、句、段之間的前後聯系。要準确把握表達的角度,比如主體色彩、語法修辭、語言風格等,還要用準确、精練的語言表述。
對重要句子含義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達方面的作用,可以從關鍵詞語入手。句子是由理解句子的含義要聯系語境,結合詞語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顧後,揣摩詞、句、段之間的前後聯系。要準确把握表達的角度,比如主體色彩、語法修辭、語言風格
等,還要用準确、精練的語言表述。
對重要句子含義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達方面的作用,可以從關鍵詞語入手。 (12)分析記叙文的人物形象
記叙文中的人物描寫是為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題思想服務的,閱讀時隻
有了解人物描寫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 析人物形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⑴從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寫入手。人物直接描寫也叫正面描寫,就是通過直接描
寫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神态等入手,揭示人物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反映 作品的主題。如《故鄉》中的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雖着墨不多,卻栩栩如生、個性鮮明,作者就是通過她“圓規式”的外形與“我”印象中的“豆腐西施”對比,通過她對“我”先虛做吹捧,繼而尖酸嘲諷,對閏土鄙薄不屑、惡語中傷,通過她順手牽羊、貪小便宜
等一系列表現,刻畫出一個被侮辱、被損害而又自私、尖刻、潑辣、放肆的小市民婦女 的形象,令人如見其形、聞其聲、知其心。
⑵從側面描寫入手。側面描寫,簡括地說,就是通過其他人物的言行,間接寫
主人公。如《驿路梨花》一文,主人公梨花姑娘始終沒有出場,但全文寫的卻是梨花姑 娘的感人事迹。她的精神品質全部都是通過側面描寫,通過大家對她的評價寫出來的。 ⑶從細節描寫入手。細節描寫也是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謂細節描寫就
是指對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服飾、神情變化以及事物、環境的細微處進行具體描 寫。如《最後一課》中在記叙韓麥爾先生上習字課時,多處運用細節描寫,如挂在課桌 鐵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裡的愛國氣氛;飛進來的甲蟲沒有影響孩子們專心畫“杠子”,刻畫出孩子們對祖國文字的熱愛。 ⑷從分析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還有其他
人物。分析時我們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例如《最後一 課》小弗朗士對韓麥爾先生的思想感情的變化:從怕老師到理解、同情和敬愛老師,以 至于他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這種人物關系的變化,正體現了小弗朗士的逐步 成熟和強烈的愛國之心。由此可見,認清人物與人物的關系,才能更準确地把握人物的 性格。
二、記叙文閱讀的重點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整體結構。
(2)歸納文章中心意思和要點,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重要詞語和句子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含義。 (4)理解記叙與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的表達作用。 (5)理解鑒賞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6)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觀點态度,能談出自己的情感體驗、有益的啟示,做出自己的評價。
記叙文中的散文和小說又是記叙文閱讀的重點,重點分析如下: 散文閱讀中應重視散文的基本特點——“形散神不散”。 (1)“形散”。
①從内容看,散文中涉及的材料面廣而多,時間與地域的跨度又較大。
②從表達方式看,散文往往熔記叙、描寫、抒情、議論、說明于一爐,使之相互配合,以提高表達的力度。
③從語言風格看,散文的語言一般都具有鮮明、準确、生動的共性,同時就具體作品而言,則風格各異,或活潑生動,或沉郁凝重,或隽永優美,或恢弘壯闊,并無一定的規範。
(2)真正認識散文中“不散”的“神”,也就是每篇散文中一以貫之的思想感情。如《藤野先生》中就自始至終貫穿着作者憂國憂民、自強不息的情感與對藤野先生的敬愛與懷念,正是這樣崇高的情感将文中發生在不同地點的事、表現各不相同的人,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讀者讀來非常沒有散亂之感,反而能從豐富的内容中獲得多方面的啟示與教益。因此,認識、把握散文中的“神”是十分重要的,否則諸多材料都隻能是堆亂的碎片,無法在腦中形成有機的整體,當然也就難以獲得理想的閱讀效果。
(3)最重要的,是要能找出“形”與“神”間的結合點,因為正是這結合點充分體現出“形”與“神”的巧妙融合,“形”“神”确實是有機的整體,而不是勉強的湊合。 小說閱讀的要領:
閱讀小說,要了解小說的三要素:思想内容、作家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方法等。 首先,要通過對小說中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分析來認識作品的思想感情、藝術特色。具體地說,應該從人物的外貌神态、語言動作、心理細節描寫等方面入手,更應該注意人物在各種矛盾沖突中的表現,從中去認識人物的個性特征。如《故鄉》中就是通過對少年、中年閏土的外貌神态、語言動作等方面的對比描寫來揭示主題的。同時,還須努力探求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意義,進而理解作品的主題。如《孔乙己》中孔乙己這個人物就是既有其特定的個性,又飽含着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那一群”小人物的共性,使人從他身上看到了社會弊端、時代的烙印,進而認識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 其次,要通過小說中情節的分析來認識作品的思想意義與巧妙構思。如《我的叔叔于勒》通過全家盼望于勒,而于勒來到面前卻又不敢、也不想認的情節,充分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社會風氣的憎惡。由此可見,對情節的正确分析會有利于加深對人物特征與作品主題的認識。
再次,要通過對小說中環境的分析使閱讀收獲得以補充與深化,茅盾先生曾說過:“作品中的環境描寫,不論是社會環境還是自然環境,都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
密切地聯系了人物的思想和行動。”《孔乙己》中對魯鎮酒店裡喝酒人及酒店氣氛的描寫就具體地顯示了當時沉悶的社會環境、泠漠的人際關系,從而為孔乙己悲慘結局的必然性提供了依據,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作品的主題。
三、記叙文閱讀的基本要求和步驟 記叙文閱讀的基本要求:
(1)整體感知。記叙文以記叙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有時兼有議論和抒情,通過記叙人的言行來表達中心思想。閱讀記叙文,首先要整體感知文章内容,盡快總結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大體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結構,劃分文章層次。 (3)感受文章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和句意,領會詞句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 (5)找出每段文字的關鍵語句,體會這些語句的深層含義。
(6)結合文中優美、精辟的語句,初步欣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和景物,體會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在進行閱讀訓練時,應遵循以下幾步來進行:
(1)初讀文章,解決生字詞,能用一兩句話來概括文章大意。
(2)再讀感知主題和寫作特色,理清段與段之間的關系,把握文段的結構、特點,理清記叙線索,明确記叙順序,找出段中關鍵詞句,概括出文段的主要内容,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審清題意。
仔細讀題,主要是找出問題中的關鍵詞語,了解命題者意圖,聯系上下文,理解字面表達的意思和命題者隐含在題目當中的意思。明确題型題意後,找出通過讀文章感知到的知識和試題間的連接點。
(4)組織答題。
組織語言進行表述,語言一定要規範,要符合書面規範,盡量用文中語言組織作答。。
4、各類記叙文的閱讀 (1)叙事性記叙文的閱讀
叙事性記叙文是指以叙述事件為主的記叙文,所以閱讀時應從掌握主要事件為主,重點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明确事件六要素,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明确記叙順序。
事情總有發生發展的過程,作者是采用何種順序來安排的呢?明确記叙順序對把握内容和主題都有重要作用。 ③明确文章中心。
所寫事件體現的主題,通常用“記叙了„„事,歌頌(批評)了„„,表現了„„”的模式來回答。 (2)寫人記叙文的閱讀
寫人為主的記叙文是以人物為主來安排文章内容的記叙文,閱讀時應以把握人物形象為主。
①明确主要人物(主人公)。
一篇文章總共有多個人物出現,其中以誰為主要形象,誰就是所謂的主人公,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于勒、菲利普夫婦、“我”,三個形象,誰是主人公呢?文章主題有兩個:一是批判人與人之間金錢至上,甚至金錢可戰勝親情、代替一切的錯誤觀念;二是描寫小人物辛酸的生活史。而這兩點不論哪一方面都是在非利普夫婦身上體現出來的,所以主人公就應是菲利普夫婦。
有的文章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有兩個人物同時都能體現文章主題,如《最後一課》中,韓麥爾先生愛國,小弗郎士在他的感召下也愛國了,所以說,到底誰是主人公就無所謂,兩人的地位同等重要。
但要注意一點,主人公并不一定是文中描繪篇幅最多的人物,如《修鞋》中無名戰士甚至沒有出場,隻是由大個子軍人取鞋時一句話點出,可人物形象絲豪沒有受影響,相反卻更加光輝,失去雙腳之後還記得欠别人的幾角錢,光輝的形象躍然而出。 ②注意人物描寫手法。
外貌、語言、心理、動作、神态無一不是圍繞表現人物性格來展開的。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婦見到窮水手于勒後的神态和心理描寫,将他們由滿懷希望到極度失望,因而生恨的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
③重視景物描寫的烘托作用。
還是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文中景物描寫不多,隻有兩句,“(輪船)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體現人物旅行時快活而驕傲的心理;“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裡鑽出來”,體現人物沮喪、失望的心情。話雖不多,但對莫利普夫婦自私自利、金錢至上的性格卻有很好的烘托作用。
④對比手法的運用。
對比可分為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兩類。所謂橫向對比,是指不同人物對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看法,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日本學生對“我”的無理刁難,先生對“我”的無私幫助,形成鮮明對比,更能體現藤野先生的光輝形象。所謂縱向對比就是指同一人對同種事物(事件)前後的不同看法,如《範進中舉》中胡屠戶對範進中舉前後前倨後恭的做法,把胡屠戶這一唯利是圖、見錢眼開的市儈形象地描繪了出來。
(3)寫景狀物記叙文的閱讀
寫景狀物記叙文是通過描摹某一事物,通過對這一事物的特點分析來體現主題的記叙文。進行這一類文章閱讀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描寫,如《紫藤蘿瀑布》一文中對紫藤
蘿花的描寫就抓住了它富有生機和活力這一特點,對花葉瀑布的描寫都是圍繞它展開的。 ②對比手法的運用:這類文章大多采用對比手法。如《紫藤蘿瀑布》中藤蘿花以前與現在的對比。 ③象征手法的運用,寫景狀物是為表現一定主題,所以所寫事物往往富含象征意義,如《行道樹》中行道樹就象征了像行道樹一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
(4)新聞與通訊閱讀
①重視對标題的把握。新聞與通訊的标題一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新聞的“主标題”,所以我們讀這類文章時先要提煉标題内容,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标題就明确了正文内容,而《誰是最可愛的人》也表達了文章要寫的主要内容。 ②重視對新聞導語的把握。如果說标題僅是概括正文内容的話,那麼導語就是較詳細地介紹事件,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細節。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的導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人物),從一千餘華裡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事件)。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地點)。” ③對語言準确性的把握。新聞與通訊要求語言準确,虛假性的、欺騙讀者的語言絕不能出現,而且一定要具體、準确。如“西起九江(不含)”括号中“不含”一詞,如去掉就會讓人産生疑問。
④新聞通訊雖要求記者實事求是地記錄事件全過程,但在寫作中總會有作者觀點和情感融入其間,所以我們閱讀時也要把握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個人愛憎、好惡等情感。
(5)小說閱讀的基本要求和步驟:
①理清故事情節。情節是人物活動的産物,是人物性格形成的依據。在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時,一要理解小說所采用的叙述情節的方法(如順叙、倒叙、插叙等)及其作用;二要在理清作者的構思脈絡的基礎上,把握好小說的結構特點,并聯系作者要表達的題旨和情感作深入的思考。
②分析典型環境。環境是人物賴以活動的舞台,是故事發生、發展的場所。小說中的典型環境主要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在閱讀、鑒賞小說時,我們就要參照對小說典型環境的分析,去了解小說所反映的時代特征、社會制度、階級狀況、世态風情,去體會小說所展現的人物活動場所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特點,去領悟小說所揭示的人物典型性格的獨特魅力及産生此種性格的社會根源和社會意義。
③把握人物形象。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并借以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是小說創作的重點。在閱讀小說時,需要從作家刻畫人物、塑造典型性格的方法入手,去分析小說的人物特征及其深刻的社會意義。
④品味語言特點。一般說來,閱讀小說首先要從語言入手,在讀懂詞句含義的基礎上品味語言。這就需要弄懂詞句所要表達的基本意義,特别是要着意去體會小說中那些關鍵詞句,尤其是那些通常不被用來描寫事物的詞語、句子。還需要着意去理解小說語言中所隐含的信息,多角度地分析語言所蘊含的深層意義,仔細品味小說語言的特點
四、記叙文的考題形式及答題要點
1、 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題
考題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題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題要點:(1)能利用原文詞語,盡可能使用。(2)沒有原文詞語可利用時,要注意語言文字表達的準确性和層次性,要做到言簡意赅又不漏掉答題點。
2、 理清文章脈絡,把握順序 考題形式:(1)連續的材料或詞語能否調整順序,為什麼?(2)從原文中抽出一句話或幾個詞語,讓你放回原文中可以選擇的幾個地方。
答題思路:形式(1),注意審題,要看看材料、段落、詞語之間的邏輯關系。 形式(2),從原文中抽出的語句,往往是總結性的或承上啟下的,要對語 句進行理性分析。
3、 品味語言
考題形式:(1)結合語境解釋詞語含義
答題思路:根據該詞語前後語句的内容、含義來推斷。 (2)詞語妙用
考題形式:品評加點詞語的作用或該詞語能否删去。
答題思路:①解釋詞語的含義 ②表達作用,詞語的表達作用,要結合語境或主題思想來回答,要答出該詞語對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有時也考慮詞語對景物描寫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③體現詞語的準确性或生動性。
(3)賞析文中所喜歡的句子
考題形式:從文中選擇你喜歡的句子進行賞析 答題思路:可選取的角度:
①從修辭手法上分析(修辭的作用)。
例:通過什麼樣的修辭手法,表達出什麼樣的效果。 注:常用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動突出事物特點; 拟人——賦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
排比、反複——加強語氣,增強語勢,激發讀者的感情; 誇張——突出所描繪的事物或情境的特點 設問——自問自答,以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對偶——句式整齊、押韻,富有音樂美和節奏美。
②從該句在文中的作用:點明中心、深化主題、前後照應、畫龍點睛等。
③從語言風格上:親切自然、幽默諷刺、熱情奔放、冷峻辛辣、優美生動等。 ④從用語、遣詞上:準确、傳神、巧妙等。
⑤從蘊含的哲理、給你的啟示。
⑥從作者描寫的角度:聽、視、嗅、味、觸覺,色彩搭配,動靜結合等 ⑦從表現手法上:對比或襯托,突出事物的特點。 (3)哲理性語句的深層含義
這樣的考題,關鍵要抓住中心詞,要體會詞語的深層含義和雙關意義。
4、 表達方式的作用 (1) 描寫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寫主要包括景物描寫、人物描寫等。景物描寫,主要考查環境描寫的作用,答題時,重點是景物描寫對表達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嚴格區分小說景物描寫與散文景物描寫的不同(小說景物描寫是渲染氣氛或交代時令季節,襯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寫是直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題的);人物描寫主要是考查外貌、神态、動作、語言、心理,主要是為了突出人物性格。
(2) 議論的作用
散文中的議論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題的或和抒情結合在一起,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不單獨出題。
5、 表現手法
泛指寫作上的方法,常見的表現手法有:
寫景類: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詠物類:托物言志
懷古類:借景抒情 、即事抒情 送别類: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詠史類:借古諷今、借題發揮 邊塞類: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有時也見襯托、對比、側面描寫、象征、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
6、 發展性考題 (1)仿寫
考題形式:給你一個句子,讓你仿寫
答題思路:①要讀懂題旨要求 ②要抓關鍵詞語思考 ③要考慮句式、修辭手法的使用。 (3) 談感受
考題形式可分為:對描寫對象、對人物情感、對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等。
答題思路:能準确讀懂原文的含義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要有自己明确的觀點和态度,不能模棱兩可。組織語言要流暢,要有層次性。
物的描寫方法及作用?
1、外貌描寫(肖像描寫),對容貌、姿态、服飾的描寫稱之為外貌描寫或肖像描寫。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形傳神,表現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點。
2、行動描寫(動作描寫),是通過對人物個性化的行動、動作的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體現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寫中有重要地位。)
3、語言描寫,是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作用在于
4、心理描寫,是通過剖析人物的心裡活動(如内心感受、意向、願望、思索、思想鬥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畫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種描寫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心理活動。揭示人物内心,刻畫人物性格。
5、環境描寫 A、自然環境描寫: 渲染……氣氛;襯托人物心情;點明時令、地點;表現人物關系;表現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 B、社會環境描寫:從狹義上講,社會環境是指人物活動的處所、背景、氛圍等;從廣義上講,是指一定曆史時期社會生活、人際關系的總和。作用:交代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預示人物命運;揭示了種種複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長的曆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推動情節發展。
6、細節描寫:抓住生活中細微而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緻的描繪。作用是豐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寫有血有肉有靈魂。寫人則如見其人,寫景則如臨其境。
文學常識填空題
春秋戰國時期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2、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3、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禮”與“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認為這是最高的道德标準。
4、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5、老子的思想含有樸素的(辯證法)因素,提出“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和(“小國寡民“)。
6、老子的著有《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
7、孫子,春秋後期齊國人,軍事理論家。代表作品是(《孫子兵法》),是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8、墨子,明翟,戰國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的(“非攻”)思想,體現了當時廣大人民反對戰争的意願。
9、孟子,名轲,戰國時鄒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後世尊稱“(亞聖)”。
10、孟子的主張是行“(仁政)”,認為人性本來是善的。
11、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其最終的目的任然是為統治階級服務。
12、《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先秦極具文學特色的散文專輯,常采用誇張、比喻的手法和寓言故事增強說服力,如“揠苗助長”等。
13、莊子是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和老子同為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稱“老莊”。主張順應自然,不與世争,逍遙無為與天地間。
14、莊子及其後學者著有《莊子》一書。唐代以後又稱(《南華經》)是道家經典之一。他創作許多寓言故事,如“螳臂當車”、“東施效颦”等等。
15、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法家)學派創始人。時人尊稱“荀卿”。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16、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桀亡,不為堯存”的天道觀,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其學說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進步意識和要求。
17、荀子所著《荀子》一書,善用類比和引證的方式論述問題。選入課本的有《勸學》 。
18、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人,法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一套以 “(法)”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封建君主統治術。
19、(《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選入課本的有《扁鵲見蔡桓公,五蠹》。
20、屈原,名平。我國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開創了一種新詩體,因具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故稱“楚辭”,後世稱這種詩體為“楚辭體”或“騷體”。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
21、呂不韋,戰國末期韓國大商人,著有《呂氏春秋》,又名《呂覽》。
22、《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儒家“四書”。
23、《詩》、《書》、《禮》、《易》、《春秋》合稱為“五經”。
24、《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周初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詩價值最高。
25、《春秋三傳》: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的合稱。
26、《左傳》相傳是春秋魯國左丘明所著,我國第一部叙事完備的編年史,也是一部傑出的曆史散文著作。
先秦兩漢時期
27、賈誼,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後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并稱為(“屈賈”)。
28、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 。
29、賈誼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
30、賈誼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于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
31、劉安 ,西漢皇族,淮南王。是西漢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傳》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他曾招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編寫《鴻烈》亦稱(《淮南子》)。
32、司馬遷是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 史遷、太史公、曆史之父)。
33、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4、“兩司馬“指西漢的(司馬遷)和(司馬相如)。二人代表了西漢文學的主要成就,故有“文章西漢兩司馬”之稱。
35、劉向,西漢經學家,文學家,所撰《别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著作有《新序》、《說苑》、《列女傳》等。
36、王充,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文學批評家,他的《論衡》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是我國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37、班固,東漢傑出史學家,文學家,著有《漢書》一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和《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一起稱為“前四史”。
38、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司馬遷編著的《史記》,它記叙了黃帝到漢武帝時長達三千年的曆史,其人物傳記開創我國史傳文學的先河。
魏晉南北朝
39、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當今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表現“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精神的《龜雖壽》至今傳誦不絕。
40、曹丕,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自幼好文學,于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于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
41、曹植,字子建,沛國谯人,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将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42、蔡琰,東漢末年魏晉時期著名女詩人,其五言《悲憤詩》是我國古代優秀叙事詩之一。
43、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44、陳壽,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陳壽曆經10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 (《三國志》),完整地記叙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曆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并稱“前四史”。
45、幹寶,東晉文學家、史學家。著述頗豐,所著(搜神記)是魏晉志怪小說代表作。
46、王羲之,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代表作 (《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47、陸機,西晉文學家,所著《文賦》為古代重要的文學論文。
48、陶淵明,名潛,自号“五柳先生”,東晉大詩人。其擅寫田園生活,以賦《歸去來兮辭》和組詩《歸園田居》等最具代表性,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晚年所寫散文《桃花源記》虛構了一個安定美好的理想社會。
49、範晔,南朝宋史學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樂羊子妻》。
50、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他所撰寫的《世說新語》,在古小說中自成一體,魯迅稱之為“記言則玄遠冷峻,記行則高簡瑰奇”。
51、劉勰,南朝齊梁間傑出的文學理論家。他所寫的《文心雕龍》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學理論著作。
52、鐘嵘,南朝梁文學批評家。代表作《詩品》品評漢至梁122位詩人,反對形式主義,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評專著。
53、吳均,南朝梁文學家,散文以寫景見長,文體清拔,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其山水小品佳作《與朱元思書》被選入課本。
54、郦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著《水經注》40卷,是一部富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學巨著。代表作品《三峽》最為脍炙人口。
55、《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風》并稱為“樂府雙璧”。
56、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57、西晉陳壽編著的《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國别史,分《魏志》、《蜀志》、和《關志》。
58、《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編寫的一部記載魏晉人物言談轶事的筆記小說。書中有許多故事成為詩文和小說戲劇的典故和題材,有的成為常用的成語,如:“望梅止渴”、“口若懸河”等。
59、《搜神記》是東晉文學家幹寶編著的筆記體志怪小說集。
60、南朝劉勰撰寫的《文心雕龍》把文學理論批評推向新的階段,成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傑出著作。
61、“三曹”是漢魏時詩人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的并稱。三人皆為當世文壇領袖,尤其是曹操、曹植,詩風遒勁,慷慨悲壯,集中體現了“建安風骨”。
62、“竹林七賢”是魏晉時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威、王戎、劉伶的并稱。此七人崇尚老莊,縱酒交遊,遊于山陰竹林,号為“七賢”。
隋唐五代時期
63、魏徵,唐代政治家,官至侍中,封鄭國公。代表作品是(《谏太宗十思疏》) 6
4、王勃,字子安,唐代初年著名文學家,在文壇上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代表作有《滕王閣序》。 6
5、楊炯,初唐四傑之首,名作有《從軍行》。 6
6、盧照鄰,初唐四傑之一,代表作為《長安古意》。
67、賀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詩人。所作《回鄉偶書》、《詠柳》為傳誦名篇。
68、王之煥,字季陵,唐代詩人。他的詩皆以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中《涼州詞》、《登鹳鵲樓》是唐代絕句珍品。
69、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人。《過故人莊》(五律)描繪了綠水青山的田園風光和“把酒話桑麻”的農家情趣,體現了詩人與村民的真切感情。
70、王昌齡,字少伯,唐代詩人,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被譽為“七言聖手”。名作《出塞》被選入課本。
71、王維,字摩诘,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蘇轼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選入課本的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
72、李白,字太白,号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雄奇豪邁,想像豐富,感情熾烈,曲調高昂,有“詩仙”之稱,著有《李太白全集》。代表作品有:《望天門山》、《夢遊天姥吟留别》等等。
73、高适,字達夫,唐代邊塞詩人,詩作對當時的邊境形勢、士兵疾苦均有反映,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被選入課本。
74、崔颢,唐代詩人,開元進士,官至司勳員外郎。所作邊塞詩慷慨豪邁。《黃鶴樓》(七律)甚得李白推崇。
75、杜甫,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其作品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曆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組詩《三吏》、《三别》、《茅屋被秋風所破歌》。 7
6、岑參,唐代邊塞詩人。其詩以七言見長,風格雄豪奔放,與高适并稱“高岑”,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77、張繼,唐代詩人,官至檢校祠部員外郎,有“張祠部”之稱。《楓橋夜泊》是至今傳誦不衰的名作。
78、張志和,唐代詩人,多寫隐居閑适生活,著有《玄真子》,代表作《漁歌子》被選入課本。
79、孟郊,唐代著名詩人。其作詩刻意苦吟,好奇險,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創作以五言詩為主,《遊子吟》為傳世名篇。
80、韓愈,字退之,自謂郡望(郡裡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谥号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唐代散文家、詩人,文學上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師說》、《馬說》被選入課本。
81、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劉夢得文集》,《陋室銘》選自《全唐文》。
82、白居易,字樂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稱白太傅。唐代詩人,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 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有諷谕詩《秦中吟》、《新樂府》,長篇叙事詩《長恨歌》、《琵琶行》。還有《賣炭翁》、《錢塘湖春行》。 8
3、柳宗元,字子厚,河東(山西)人,世稱柳河東,因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貶為永州司馬,又遷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論說文《天說》、《封建論》,寓言散文《三戒》,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之一,著有《柳河東集》,其中傳記文《捕蛇者說》選入課文。
84、元稹,字微之,唐代詩人。與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并稱“元白”。代表作品有:《田家詞》、《連昌宮詞》。著有《元氏長慶集》。
85、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浪仙。其詩長于五律,注重詞句錘煉,為唐代著名“苦吟詩人”。“推敲”的典故即出自于其代表作《尋隐者不遇》。
86、李賀(790-816)字長吉,人稱“詩鬼”。他的詩作想象豐富,立意新奇,構思精巧,用詞瑰麗,也有傷感情緒的流露,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夢天》、《海上謠》、《金銅仙人辭漢歌》、《李憑箜篌引》、《蘇小小墓》、《老夫采玉歌》,詩作中頗多警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
87、溫庭筠,唐代詩人、詞人,善于音律,其詩辭藻華麗,詞作多寫閨情,成就不高,現存大都收入《花間集》。
88、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學家,晚年居住長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善用絕句形式諷詠時事,與李商隐并稱“小李杜”。代表作品有《赤壁》、《過華清宮絕句》,其中《阿房宮賦》為唐代辭賦的傑作。。
89、李商隐,字義山,唐代詩人。其詩情緻婉曲,風格獨特,藝術成就很高,以愛情詩成就最高,如《無題》中“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夜雨寄北》中“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等。
90、陸龜蒙,唐代文學家,自号江湖散人,與皮日休齊名,人稱“皮陸”。作品主要是對當時的社會黑暗和統治者的腐朽有所諷刺和披露,著有《甫裡集》。
91、馮延巳,五代南唐詞人,其詞内容多寫男女間的離情别恨,表現士大夫生活情趣,語言清麗,善于以景見情,著有《陽春集》。
92、李煜,字重光,世稱李後主,南唐詞人,善詩文、音樂和書畫,尤工詞。前期風格柔糜,後期作品轉為“故國之思,亡國之痛”,其名作有《虞美人》。
93、唐代傳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說﹐内容多傳述奇聞異事﹐後人稱為唐代傳奇,或稱唐傳奇。唐代傳奇對後代小說﹑戲曲及講唱文學有較大的影響。傳奇體成為宋以後曆代文言短篇小說的主要樣式。最出名的是李朝威《柳毅傳》。
94、從《史記》到《明史》的24部史書被稱作《二十四史》,其中司馬遷的《史記》、班固《漢書》、歐陽修的《新唐書》。
95、唐代李朝威的《柳毅傳》描寫了柳毅助洞庭龍女脫離苦海,有愛慕而成夫婦的故事。 9
6、山水田園詩派是以反映田園生活,描繪山水為作品主要内容的一個詩派。 王維 是該派藝術成就最高的詩人,名篇有《山居秋暝》。
97、高适和岑參都是 邊塞詩派 的代表詩人。代表作品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等。
98、“新樂府”指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式的詩,最早由 白居易 提出的,元稹,張籍、王建是這一運動中的重要作家。
99、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傑”,四人均能詩擅文,對改變齊梁以來的浮靡詩風起了很大作用。
100、唐代散文家韓愈和 柳宗元 并稱韓柳,兩人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和代表作家。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