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教學之“道”
從台下走上來是輕松的,前期準備的過程總是艱難的。感謝領導給了我一個忙上加忙的機會,時刻提醒我無論再忙也不能忘記反思與進步,也讓我又一次切身體會到小時候寫作文經常引用魯迅先生的那句名言長大後是要通過不斷實踐去償還的:“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隻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上台發言,已非本意,暢談經驗,更是汗顔。隻能靠兩句名言給自己壯膽,名言一:站着說話不腰疼;名言二:隻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假如把今天的交流比作一節課的話,那麼一節課往往需要一個引入。當然了,這個比喻極不恰當,在大家面前,我永遠是學生。在你心中,一節課最好的引入是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在我看來,一節課最好的引入就是“who are you?”,也就是“走進教室的老師是誰?”這個不難理解,無論你願不願意承認,不同的老師走進教室,學生内心深處的感覺差别是很大的,上課之前其實已經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效果。我們中國人判斷任何事情都是“以人為本”的,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聽到一句傳言,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首先問的會是這句話是誰說的?一聽是平時一直很靠譜的張三說的,你潛意識裡就會認為這句話八九不離十,一聽是平時滿嘴跑火車的李四說的,第一感覺就是捕風捉影、流言蜚語。同樣一句話,兩種判斷,人是核心因素。又比如此時站在台上的是北京某教育專家,大家馬上就會滿懷期待,一看是我,心想:“那小子還不勝我呢!”或者“那小子還不錯,不過離我還是差一點兒!”讓學生喜歡你、認可你是一切教育教學的前提,是一節課最好的引入,沒有這個談教學就是本末倒置。如何讓學生喜歡你,一會兒再談,這叫知識的螺旋式上升!
引入一節課還可以提出問題、引發思考,我們一般把它叫做“問題引入”,比如今天的交流,我就大膽提出兩個問題供大家思考。問題一:我們聽了很多講座,參加了很多培訓,為啥幾乎沒有用?什麼才是真正有用的成長途徑?”問題二:有句話叫“共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個人又到底聽懂了什麼?這兩個問題我有自己的答案,希望交流結束時,你也有自己的答案。
一節課還可以從講故事引入,講一個我一直念念不忘的真實故事,記得幾年前受邀參加了一次學部内部的班主任交流會,會後一位班主任略帶失望的說:“想聽聽你班級管理的絕招,結果啥也沒聽到。”他的想法,我很理解,像極了以前的自己,他想聽的是立竿見影的秘訣和寶典,而我講的卻是虛無缥缈的理念,“速成”成為了每個人的夢想,“急躁”成為了大家的通病!好學好用但後患無窮的“僻邪劍法”成為了大多數人的追捧,強大内功支撐下但無招勝有招的“獨孤九劍”被束之高閣。誰都有自己的秘訣,但那不是關鍵,教育是有生命的東西,沒有生命的東西可以複制,有生命的東西隻能創造。
一節課還可以從教學目标引入。拿數學課為例,有的課側重知識的形成,有的課側重方法的總結,有的課側重思想的升華,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割裂,沒有高下之分,隻有側重不同。今天我的交流側重思想層面兼顧知識和方法。目标其實很明确:通過談自己對教育和教學的一些看法引發您對教育和教學的思考。講知識和方法容易,引發思考其實很難,做個嘗試,希望能實現。對于目标特作以下說明:1.談教學,管理是繞不過去的話題,教學的對象是人,活生生的人,不懂管理一味鑽研教學,最多也隻适合出個卷改個作業。2.古人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人說:我開車最恨騎電動車的人,我騎電動車最恨開車的人。年輕時,我們執着于對和錯,成熟時,我們懂得:觀點不同時,就當聽個樂呵,努力提升自己總沒有錯。
一節課也可以從剖析課題引入,今天我交流的題目是《我心中的教學之“道”》,“道”在中國文化裡内涵豐富,可大可小,能保證恣意發揮而不跑調。
首先,聊一下“道”的前兩層意思“道路”和“智慧”。道路的意思不必解釋,“智慧”是相對于“術”而言的。也就是我們如何合理規劃自己的教育教學成長之路,獲得教育教學的智慧。
一提教育,大家都很熟悉一句話“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今天我不斷地提升自己來影響我的學生,而在上班之初,我如同一個學生被我的第一任指導老師所影響,作為一名中老年教師,袁老師每天堅持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的習慣,令我非常震撼,聽袁老師的課,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東西吸引着我,今天我知道那種東西叫厚積薄發後的“智慧”,原來我有一個比較燒錢的業餘愛好:打羽毛球,那時起又多了一個:買書,先是教學方面的,當了班主任以後又研究班主任方面的,全國誰出名,那就先研究誰。
現在有人問我班級管理和教學有什麼絕招,我一般很少回答,仔細一想也真沒有自己滿意的能拿得上台面的絕招,有的隻是雕蟲小技。但我會推薦他多讀讀誰的書,這很像學書法,路子一定要正,王羲之是公認的“書聖”,後世最偉大的書法家幾乎都從王羲之處獲得了營養,但都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談到學習,有兩個誤區必須警惕,誤區一:認為專家都是花拳繡腿,專家教的學生都是好學生,讓專家來帶自己的班,弄不好還不勝自己呢?美其名曰:平平淡淡才是真。閱盡繁華後的平淡看似平淡,實則韻味無窮,無所作為、跟着感覺走的平淡是真的很平淡。誤區二:不結合自身實際,盲目照搬。我把它稱之為“投機主義”和“拿來主義”,短期有一定作用,長期必陷入死循環。那不是智慧,隻能稱之為“聰明”,古人看的很透,聰明前面往往加一個“小”字,叫小聰明,智慧前面往往加一個“大”字,叫大智慧。智慧不能學,隻能悟,怎麼悟?不能閉門硬悟,那是達摩祖師,我們做不到!我們需要閱讀。有句話不知大家是否認同,今人和古人相比有兩樣東西始終沒有太大進步,那就是道德與智慧,公認的流傳下來最經典的書籍都具備智慧的特征,比如《周易》,《道德經》,《金剛經》,都不是講技術的,知識會過時,但智慧不會。更有趣的是,你要是認真研究過現在著名教學名家的話,就會發現,每個人除了自己專業書籍閱讀廣泛以外,每個人都有非常深厚的國學素養和個人修養,很好理解,隻有廣泛的閱讀才能不斷地增加所謂的靈感,你所有的教學設計才會有更深厚的土壤。有時你隻看到了某教學大家課堂設計的巧妙,你沒有思考巧妙的背後是自身深厚的綜合素養。自從課件被發明後,一些老師更是懶于思考,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完全受課件所限,如果有一天電腦發生了故障,竟不知該怎麼上課,其實可以建議進行一個“不用課件月”。
教育的核心問題其實是人的問題。不僅教育如此,所有我們面臨的一切問題都是如此,一個人是對的,他的世界就是對的,“無知是痛苦之源”,我們面臨的一切問題都在警示我們不斷地提高自己去化解遇到的問題。舉幾個例子,例子1:個别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在班裡的道理系統從未更新,講的道理也不走心,效果可想而知,原因呢?人不可能講出他腦子裡根本就沒有的東西。例子2:初中數學課程标準以及課程标準解讀,我讀了很多遍,說實話,書寫的真好,我們有時候還在争論不休的很多教學問題其實裡面早有答案。而有的老師拿課程标準看什麼,就查查哪個知識點考,哪個知識點不考,那是什麼,那是以前《教學大綱》。例子3:很多老師講經驗時,都會提到老師要熱愛學生,我們誰都明白愛學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那麼問題來了,愛學生到底是技術問題還是素養問題,或者兩者兼有,也就是說愛學生算不算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這個問題,我沒有答案,希望您能思考。例子4:當您的學生因為沒有考好導緻您班上的成績與第一名失之交臂時,您在班上大發雷霆時,您的出發點又是什麼?真的是愛麼?還是自己的一點點小私心?我還是沒有答案,請大家思考。
其次,我們聊道的另一層意思:規律。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件事發生了,一定有其原因,我們所有想不明白的人和事兒都是因為你沒有看透背後的規律。作為教師,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人,教的東西其實是前人總結的某一方面的規律,理科就更為明顯。我們既要了解關于人的規律,又要了解關于自己學科的規律。
首先我們聊關于人的規律,舉個例子,假如你的學部校長天天直截了當的吵你,并且說就是為了你好,并且吵的還對,你會怎樣?我沒有答案,你自己體會。
人的規律就是人性,簡單的說,教師要熟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為什麼要加上中國特色?因為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很多東西是西方的觀點,其實并不符合中國人的實際情況。我講的東西大家其實也都知道,但是請允許我再剖析一下,了解的越深刻,我們才能更主動地應用。
人性規律一:如何讓學生喜歡你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問自己,我們喜歡什麼樣的人?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往往都喜歡的三類人“我們喜歡美人;我們喜歡喜歡我們的人;我們喜歡和我們相似的人”,第一類不必多說,我們都喜歡長得好看的人,既然外貌無法改變,就努力提升氣質;第二類可以說,誰欣賞我,誰對我好,我就喜歡他,這是很多人的心聲。講個段子:說一物理教師給學生留了一個作業:要學生寫出誰是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有一個學生的答案是“愛因斯坦”,結果成績一出來,全班就他一個人不及格,原因就在于其他人寫的都是這位教師的名字。學生喜歡那些真心認可和欣賞他的教師,教師也一樣,同樣喜歡那些真心誇獎他的學生。第三類: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趨向認為,那些和我們相類似的人将會喜歡我們。就拿成人來說,有共同愛好比如喝酒、抽煙的人就容易打成一片。再舉一個自己的例子,有次去送教下鄉,因為有事提前回來,鄉下學校的校長開車親自送我回來,在路上剛開始就是瞎聊,主要和教育的事有關,無意間聊到了當天的NBA比賽,聊着聊着發現我倆都是詹姆斯的球迷,一下關系拉近了很多,結果高高興興聊了一路球回來了,最後留個電話,有事聯系。我是詹姆斯的球迷,我班上也有詹姆斯的球迷,球迷之間的關系自然很好,我喜歡詹姆斯也很欣賞庫裡,還專門開了一節關于庫裡的班會,一下收服了班上很多的庫裡球迷。其實很多優秀老師都善于尋找相似點作為突破口去影響學生。優秀教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口頭語,即“老師在你這樣的年紀,也.....”
人性規律二:“重要他人”的概念及其應用
“重要他人”顧名思義就是自己心中認為最重要的他人。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生的不同階段,重要他人會發生一些變化,在生命的最初幾年,對個體産生重要影響的人物無疑就是我們的父母。當孩子們飛速成長為一名小學生的時候,父母的權威地位無疑被孩子的教師所替代。小學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那就是神,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小學生都有一句口頭禅:“我老師說……”當孩子們一到中學,教師的權威地位又受到了挑戰,“重要他人”成為了他的朋友,叛逆期的他們更看重自己在同學心目中的形象。有經驗的中學教師都知道,當批評一名學生的時候,最好不要在課堂上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而應該在私下裡進行。當着全班同學的面批評學生,雖然可能這個學生平時表現還是比較乖的,但當衆出醜搞不好會使學生反應激烈,他會更不聽從教師的教導,甚至導緻師生之間直接的對抗,為什麼在衆人面前去批評一個學生,他的反應如此劇烈呢?是因為中學生不怕教師的批評嗎?當然不是,作為一名學生,總體而言,還是害怕教師批評的,但中學生比較特别的是,他雖然害怕教師的批評,但他更怕周圍同學瞧不起自己。每一個在課堂上受到批評的中學生都知道,當教師批評自己的時候,身邊有許多人正在看着他此時的表現,這裡面有他的同學、朋友,甚至單戀的對象……如果此時在教師面前“服軟”了,任其批評,那麼以後如何在這些人面前“混”啊?所以,千萬不能讓這些人看到自己丢臉,不管對不對,跟教師對着幹卻總能保證自己的一點自尊心,就硬着頭皮頂上去了。其實現在很多中學生自我傷害的悲劇都來源于此。有了上面的規律,各個階段老師對自己的定位也就不一樣。比如中學教師定位:有能力,會絕招,有個性,善分享,真誠,夠意思。
人性規律三:如何影響你的學生:
人之所以受别人影響,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信任,二是恐懼,心理學上的“恐懼”一詞不好聽,我們一般把它稱為“敬畏”。信任無需解釋,敬畏很好理解,生活中,很多人不犯罪除了道德層面的原因外,可以說是因為害怕得到懲罰。信任是主動選擇,敬畏是被動選擇,但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時間長形成習慣,就是一種自動化的選擇。大家應該明白起始年級抓習慣的重要性了吧?大家也明白所有的老師在談經驗的時候都會說必須讓學生“既愛你又怕你”的原因了吧?教師的“威懾力”和“親和力”所體現的是教師“威”與“信”的兩極,這兩點在現實的表現上是有些沖突的,如何把握好度,這叫藝術。
有的老師會說,面對“我是流氓我怕誰”“破罐兒破摔”的學生怎麼辦?當一個學生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我就這樣了,你能把我怎樣?确實很多教師對這樣的學生簡直失去了耐心,有時候甚至在心底裡罵上一句“死豬不怕開水燙。”對付這樣的學生真的沒辦法了麼?這就牽涉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學理論“我們批評一個學生的前提是他有自尊心”,既然“死豬”不怕開水燙,那麼,什麼“豬”怕燙呢?“活豬。”那我們怎麼辦?很簡單,救活了再燙。如果他沒有自尊心,那就暫時停止批評,把重點放在培養他的自尊心上。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記住的是。一個自我期待良好、有自尊心的人,面對自己的錯誤必然心生痛苦,而這種苦才是改變的起始。有老師會問:怎麼救?還救不活怎麼辦?可以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讨論,最後課下查閱相關資料!(開個玩笑)
大家都知道表揚和批評是影響學生很重要的方法, 表揚和批評的方法其實專家總結了很多,大家也都在用,各個學段也有區别,但一定要注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舉幾個例子:老師認為一個中學生近期表現不錯,值得肯定,但由于自己整授課已經懶得說話了,那麼怎麼辦呢?其實什麼都不用說,在自習課的時候走過位學生身邊,拍拍他的肩膀足矣。如果他感覺還不是很強烈,那麼你連拍他一個星期的肩膀,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感覺會完全不同起來,覺得自己的肩膀不是自己的肩膀了已經肩負着老師的層層信任與重托。
剛才說了對于中學生私下批評比較好,其實有時私下表揚效果會更好。問大家一個問題,一個人當面表揚你,另一個人在别人面前表揚你然後傳到你耳朵裡,哪種你感覺更好?中學生也一樣,我們直接表揚學生,現在學生精明得很,他知道這是有目的的表揚。教師表揚他進步大,他會覺得,少來這套,我自己什麼水平自己知道。有的學生會認為教師表揚是有目的是有私心的,對于中學生,當着朋友的面表揚他,非常有效,降低了他對教師表揚動機的懷疑。
另外,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好面子,其實中學生也一樣。在他朋友和他父母面前表揚他,給他面子。學生假如犯的不是原則性錯誤,那就得饒人處且繞人,讓學生知道你給他留足了面子,有的時候給對方留了面子,他的心也就留下了,他欠了你的人情,不還他自然心理不平衡。
有人會問:“所有學生都能被改變麼?”我的看法是教師不要輕易談改變,教育是影響,不是改變,一個人能改變的隻有自己,學生的改變也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導緻他自己去改變自己,我們要不斷地“修己”盡力去影響學生,剩下的留給時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生的改變有時不在今天,而在明天。
其次,我們來聊一聊教學中相關規律:
一:凡是看起來短期效果比較明顯的方法,長期看來副作用越大。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我相信幾乎沒有一個老師這樣講數學卷,數學試卷發到學生手中,不需要學生書寫和思考,學生隻需要讀題,老師認認真真講,學生跟着老師的思路認認真真聽,并且也聽明白了,平時需要兩節課甚至三節課才能完成的任務,一節課完成了。雖然沒有老師這樣講數學卷,但我敢肯定一定有老師用類似的方法講課。有時當我們抱怨講了多少遍的題學生總是會了又忘時,當我們對某些學校的教學改革嗤之以鼻時,我們也許該反思的是我們自己,問題出現時,一定是我們違背了教育規律,學生是人,大腦不是容器。我們必須承認全國很多學校搞的模式化教學過猶不及,但我們也必須承認改變才有出路,以人為本,透過現象看本質,研究并遵從教育教學規律才是根本的出路。
二、關于分數
下面談談分數,對,就是很多老師聚會聊天時怎麼繞都繞不過去的話題。首先講一個概念:“裸分”。我們是不是可以設置這樣一種考試制度:一學科在規定的課時内學完之後,不進行複習,也不允許進行補習,學生不再接觸,過了相當長的段時間(例如三個月、半年)之後,再對這門學科進行考核。此時仍保留在學生頭腦中的才是他從這門學科的學習中真正獲得的知識,他取得的分數便是“裸分”,“裸分”有兩個特點:1.裸分往往和思想和方法有關;2.裸分往往是學生真正理解的東西。當然這個方案的可行性很低,我隻是想引起大家的思考,去思考學生考試分數的構成比例,哪些是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的,哪些是靠學生大量重複練習和老師大量重複講解模仿會但其實沒有學會的。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當下的考試制度,但一名教帥在提高學生應試成績的同時,更要提高其有效學習百分率,有這樣一種現象值得我們關注,某位教師工作積極,堪稱楷模,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加班加點,埋頭苦幹,任勞任怨,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學生這門學科的考試成績有了明顯提高。但是,其他科任教師卻怨聲載道。原來由于他太過積極,學生花在其他學科上的時間明顯受到擠壓,結果這個班級隻有這門學科一枝獨秀,其他學科成績平平。
所以我們可以得到一句可能有争議的結論:分數高的老師一定是好老師,但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師,分數高一定是和付出成正比的,所以分數高的老師一定是好老師,若能提高效率,為自己、學生、學校的長遠發展考慮,才能成為最好的老師。當然了,自己沒有付出,成績也不好的不屬于讨論範圍之列。
三:關于數學教學
人類曆史上,幾大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笛卡爾和羅曼諾索夫等,哪一個不是哲學家、思想家?這對我們又什麼啟發。哲學是從各個學科科學中抽象出來的更本質更普遍的科學,把握住它,便可能也才能高屋建瓴,勢如破竹,深入本質,切中要害。理科老師假如缺乏基本的哲學素養和思辨精神,教出的課容易沒有靈魂,看待問題容易沒有深度和高度。
關于數學,我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和經驗,也曾經無數次沾沾自喜,後來發現,自己總結的東西隻是雕蟲小技。我極力推薦大家向孫維剛和任勇兩位老師學習,一定能悟出一番新的天地。
“道”字一個“首”字加上一個走之底,首字代表思想,走之底暗含行動,寓意知行合一。當我們認準了正确的道路,必須行動,知行合一後,定會看透有關教育的所有秘密,定能理解萬偉老師描述的教師的五種境界:教知識、教方法、教狀态、教人生、教自己。努力實踐時,一定要把握好“度”的藝術,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努力過後還是沒有效果,我的回答是“那是不可能的,成功的道路上沒有那麼擁擠”,假如确實沒有效果,可能是上帝不小心給你關上了門,也忘記打開了窗,那就再等等,上帝一定對你有更重要的安排。
文字具有局限性,不說又不行,莊子早在幾千年前就用“輪扁斫輪”的故事進行了形象的說明,能說出來的都不是真理,但真理不說又怎能去接近它呢?畢竟“拈花一笑”“頓悟成佛”的境界我們誰又能做到呢。老子和佛給了答案,佛說“不可說,不可說”,佛經洋洋灑灑幾千卷,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又羅嗦了五千字。假如真理是太陽,那麼文字就是指向太陽的手指。
幾句話總結本次交流的要點:廣泛閱讀,深入思考,在努力提升個人綜合素養的前提下,盡力提升個人的專業素養,教育是科學,你需要研究人的規律和學科規律并按規律辦事,教育是有生命的藝術,沒有生命的東西可以複制,有生命的東西隻能創造,什麼是教育的終極答案?不斷地修煉自己就是最好的答案!
最後,感謝大家對我今天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容忍,對我迫不得已“好為人師”的理解。有人會問,你說了這麼多,你做到了麼?我的回答是:學會放下,不要糾結于文字本身,我其實啥也沒說,啥也沒說,又何談做到?開個玩笑,再次感謝!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