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作
【心理學科】
老師和家長必讀:中小學欺淩防治安全手冊
校園欺淩和暴力,是不少學生的噩夢,會對被欺淩的學生身心造成傷害,而實施欺淩的學生如果沒有有效教育和管控,也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校園欺淩和暴力事件的發生,也破壞了正常的學校秩序。
這篇《中小學欺淩防治安全手冊》,條理清晰專業實用,老師和家長必讀!
—01—
何為校園欺淩?
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内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财産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02—
校園欺淩的主要行為有哪些?
财物欺淩:損毀被欺淩者的物品或索要錢财。
性欺淩:是指以性或身體特殊部位為取笑、嘲弄對象等行為。
肢體欺淩:利用身體動作毆打、踢踹、絆倒等直接攻擊他人。
網絡欺淩:利用互聯網等多元網絡媒介散播傷害被欺淩者的言論、圖片或視頻等。
社交關系欺淩:通過與其他人共同排擠、孤立被欺淩者,使其被排擠在團體之外。
言語欺淩:取侮辱性綽号、辱罵、譏諷、嘲弄、恐吓、用言語刺傷或嘲笑評論别人。
—03—
校園欺淩的危害有哪些?
1.被欺淩者
(1)變得膽怯、 畏縮、自卑、孤僻,嚴重者可能造成人格障礙。
“不要得罪比我厲害的人,沒有人是值得信任的。”
(2)變得敏感猜疑、警惕,沒有安全感。
“他們在看我,是不是在評論我?”
(3)導緻情緒抑郁,自我評價和自我價值感降低。
“我的存在似乎沒有任何意義。”
(4)形成讨好型人格,做事蹑手蹑腳。
“我必須這樣做他們才會滿意。”
(5)學習困難,厭學逃學。因情緒緊張焦慮,上課時注意力不能集中,學習成績不斷下降,不願上學。
2.欺淩者
(1)形成錯誤認知,性格的畸形發展,因慣性走向犯罪。成年後其犯罪概率高于平均水平。
(2)形成驕橫跋扈、恃強淩弱等不良人格特點。多表現出固執、偏執、狹隘及易怒的傾向,容易與周圍人發生摩擦,難以适應正常的社會生活。
(3)形成暴力傾向。若欺淩行為沒有得到有效矯正,欺淩者在遭遇挫折和面臨困境時往往會采取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對他人和社會造成嚴重危害。
3.旁觀者
欺淩行為會影響到其他學生群體,比如推動或引起效仿。旁觀者容易迷失方向,缺乏辨别能力,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欺淩行為的頻繁發生還會使學生群體中存在一種不安全感,影響他們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
在欺淩事件中,每個參與者都會受到傷害。
—04—
如何辨别孩子是否遭受校園欺淩?
如果孩子遇到暴力事件,作為家長最重要的就是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是否受到了傷害,平時要多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态和行為表現,下面這些迹象預示孩子有可能正遭遇校園暴力。
1.身體傷痕。如果孩子身體表面無故出現各種人為傷痕,諸如瘀傷、抓傷及其它傷痕,那很可能是孩子受到暴力侵害。要注意,如果孩子經常穿着長袖衣服,即便是溫熱天氣也如此,他/她可能是想遮掩傷痕。
2.物品丢失或損壞。雖說有些孩子會把個人物品保管得亂糟糟的,但如果發現他/她經常丢失一些個人物品,比如說鞋子、首飾、文具等,或者衣服、書包等物件總是有破損,那麼家長就要留心了。
3.如廁習慣改變。觀察孩子是不是非得等到回到家才上廁所,雖然有點奇怪,但這也是受暴力侵害的一種征兆。學校的廁所由于位置特殊且不易受到監控,這裡很容易成為校園暴力發生的場所。
4.自尊心受挫。如果孩子經常回到家都帶着傷心、沮喪甚至是哭着鼻子的情緒,那麼他/她很可能在學校受到言語诽謗等精神方面的傷害。校園暴力的受害兒童,可能會變得很依賴家長,并且變得孤僻、怕生,而且顯得很沒有自信。
5.自我傷害傾向。受到校園暴力侵害的兒童,很可能會出現自我傷害或自虐的傾向。孩子任何形式的自我傷害甚至是自殺行為,家長都要予以高度重視,及時帶孩子到有關心理咨詢專家處尋求幫助。
6.不願上學。如果孩子非常不願意上學,甚至出現逃學、裝病請假等現象,那就要注意了。這可能是孩子在學校被人排擠、欺負,他/她不願意回到讓其感到不适的地方。
7.睡眠出現問題。做噩夢尖叫、食欲下降、精神恍惚,心不在焉等異常行為也是孩子遭受暴力侵害的表現之一,如果睡眠問題還伴随着其他以上提到的現象,那麼孩子受到暴力侵害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8.對課程學習突然沒有興趣,成績下滑,學習不在狀态。
9.刻意改變上下學的時間或路線,有時可能攜帶刀具。
10.比原來話少,将自己封閉。下課後常常自己一個人活動,減少與其他同學溝通和交流的頻率。
11.有時以各種理由給家長要錢、甚至偷竊家裡的錢物,家長要保持高度警覺。
12.拒絕談論學校裡的事情或與同學之間的關系,或談論時閃爍其詞,興緻不高。
如果孩子有這些現象,教師家長及時溝通,校内校外緊密關注,甄别孩子是不是遭受了校園欺淩?
如果家長确認孩子遭遇校園欺淩事件或聽說校園欺淩事件,要第一時間與班主任和學校聯系。
—05—
面對校園欺淩該怎麼辦?
1.學生
01.保持鎮定,懂得求救:盡可能拖延時間,争取有機會求救,可采用異常動作引起周圍人注意。
02.主動避險:遠離無人監管的地帶,在校内外盡量結伴而行,避免單獨一人行走。
03.保證人身安全:一定要以自身安全為先,冷靜判斷危險性,盡可能拖延或先滿足其要求,事後再向老師或家長報告。注意不要去激怒對方;不要向一群欺淩者挑戰;發現欺淩者有兇器,應立即遠離并告訴最近的大人。
04.及時報告:不要害怕或覺得告訴老師或家長是懦弱的表現,就像遇到壞人要報警一樣,遭遇校園欺淩也要報告給大人,不要自己承受身體和心理上的創傷。
05.在學校多參加集體活動,多結交朋友,開發興趣的同時收獲友誼,還能保護自己。
06.鍛煉身體與心理承受力。
07.看到了欺淩事件,想辦法去幫助受欺淩者,或者報告給老師。
08.撥打“12348”法律援助熱線進行咨詢和反映,尋求法律途徑幫助。
2.受害學生家長
01.控制情緒,保持理性。立即查證、判斷事情的具體情況,不要采取極端措施,以免使孩子陷入自責和無助。
02.穩定孩子情緒,理解和共情孩子,無條件陪伴、傾聽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03.與孩子交流、讨論,鼓勵孩子談論,讓孩子相信我們,随時能得到我們的幫助。
04.第一時間和學校溝通,找班主任協調處理。若處理不當可找學校管理部門或校長進行處理。若仍沒有結果,可以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舉報。
05.避免讓孩子玩網絡暴力遊戲或看暴力影視劇。
06.給孩子做好表率,不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
07.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并且建立自信心。
08.注意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可尋求專業人士從心理層面給予幫助。
09.保留證據,用法律的武器保護孩子。
3.施暴者學生家長
01.清楚地告訴孩子我們不容許這樣的行為,不可以用武力解決和同學之間的沖突。如果再犯這種錯誤,将受到嚴厲的懲罰。
02.給孩子安排一個有效而非暴力的懲罰。
03.重視對孩子的底線教育和人格教育,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并為他們制定規範。
04.與學校合作矯正孩子的攻擊行為,經常與學校老師保持聯系。
05.避免讓孩子玩網絡暴力遊戲或看暴力影視劇。
06.家長要以身作則,維持和諧融洽的家庭關系,要向孩子示範如何控制情緒,不能使用暴力解決問題。
07.對孩子我們要做到:鼓勵,不強迫;尊重,不打斷;不吝啬表達對孩子的愛。讓孩子在尊重、平等與愛中,得到自信與滋養。
4.校園/老師
01.加強對學生的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向學生普及基本的法律法規,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02.關注校園欺淩高發時段和區域,多注意,多監督,早發現、早控制。
03.為學生學習減壓,多搞文體活動,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與交流機會,提高學生人際适應能力。
04.重視學生的心理疏導。可設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心理咨詢師,通過專業手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欺淩行為發生後,要對學生積極進行心理幹預,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理解。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