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不乏積極向上的人,可惜許多人把“手段”當成“目标”,導緻了一直在努力,卻一直在原地踏步。
曾經也以為隻要自己足夠的努力,最終一定能到達目标,可惜殘酷的現實教會了自己一個道理,努力隻是達到目标的手段,而并非目标本身。
就像許多人說,一年看100本書,每天健身2個小時……各種計劃督促自己不斷前行。可事實上,一年看了100本書收獲卻沒多少,每天健身2小時,身材變化卻極小。
實際上,這就是用“努力”的假象,來麻木“結果”的不盡如人意。似乎隻要努力去做,老天一定會給出滿意的答案。不得不說,麻木才是成長路上的最大阻礙,所以盡早區分“手段”與“目标”的差異,就顯得十分關鍵了。
用“手段”麻木“目标”的情況一年看了100本書,一個月健身20天,一周工作6天半,一天工作15個小時……這些看似努力的行為,真的完全有效嗎?
一年讀完100本,沒有思考,沒有理解,甚至是前面看後面忘,除了數量的堆積,似乎對自己沒有太多好處,也許會有些幫助,但效果并如想象中的好。
這就像學生時代一樣,學習到淩晨3點,但是該背的沒有背會,最終的結果還是考試拿不到高分。人們總是在強調自己有多努力,卻從來沒有關注到努力所達到的結果。
一天給300多個客戶打電話,但是卻沒有促成一單,不能說你工作不努力,但沒有結果,所有的努力就顯得毫無意義。
身在職場,要清楚地知道,功勞是結果,苦勞是過程,無論是領導提拔下屬,還是資源傾斜,永遠看的是結果,并非過程。換位思考,如果你是領導,在“做了多少事”與“拿到多少結果”,你更願意提拔哪個?
真正的人才,不是他做了多少事,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他能拿到多少結果,帶回多少利潤。過程很重要,但結果才是判斷人才的标準。
行動結束不是完成目标,拿到結果才是許多人以為自己設定的是目标,事實上隻是把實現目标的“手段”當成“目标結果”。就像一年看100本書,不是為了看夠100本書就算是完事了,而是這100本書對自己有多大的提高。
就像有些人,年初給自己設定的目标,一年看100本書,每周至少要健身5次……諸如此類的計劃,這些都是無效目标,所以,大多數人都是三分鐘熱度,一開始抱着熱情去做,一旦熱情退卻,看不到做這些的意義時,就開始了拿着借口當理由。
當然有些人堅持了下來,也确實做到了,就像前面提到的,看了100本書,前面看後面忘,看似在努力,其實是在用“努力”的假象在麻木自己。
要時刻保持清醒,所有的“手段”都是為了“目标”而服務,看完100本書,不是目标,而是自己能力的提高,思維的改變,才是目标。
大學畢業時,實習的一家公司,他們的做法就是把“手段”當成了目标,要求每個人每天至少要拜訪五位客戶,于是很多員工,目标是就是為了拜訪,當拜訪結束時,似乎目标就已經完成,但事實上,拜訪的目的是為了促成交易,或者擴大交易額,并非是為了拜訪客戶。
不為“目标”服務的“手段”,就是浪費生命,行動結束并不意味着完成目标,拿到最終的結果才是最終目的。
為“過程”奮鬥,為“結果”買單注重結果,并不意味着過程不重要。就像打100個電話,有10%的成交率,那麼就是10個客戶,如果隻打了一個電話,那麼成交的可能性就會很低。
就像鍛煉身體一樣,結果是讓自己更健壯、更健康、行動更為敏捷,如果沒有反複地練習,不斷突破極限,那麼肌肉無法形成記憶,就很難到達自己想要的結果。
同樣學習的過程,是為了不斷地增長知識,而學習的結果是自己拿到了好的成績、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成績、能力是結果,不斷努力是過程。
有好的過程,才會無限接近于好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要緊盯目标任務,在目标的指引下,努力就有了方向。
對于職場人來講,“想得到,怕失去”是常有的心态,目标是在“想得到”,那就進行“突破”,目标如果是在“怕失去”,那就盡力“維持”,但無論是“突破”還是“維持”,都是在為“過程”奮鬥,為“結果”買單。
寫在最後混迹職場,分不清“目标”與“手段”,無論你怎麼努力,都隻會停留在原地,許多人把“手段”當成最終的“目标”,就變成了人們常說的“感動自己的努力”、“自我安慰的努力”,隻要清晰的區分開“目标”與“手段”,并且讓“手段”服務于“目标”,那你的努力将會讓變得很不一樣,最終驚豔所有人。
上一篇
尺部脈法大全三
下一篇
古人是怎樣給人看相?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