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我們反而越來越強烈的感受到,要教育好一個孩子,難,很難,非常難......
聽之任之的教育方式已經離我們遠去,要教育好一個孩子,除了教師履行教書育人的責任,作為家長也應該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影響,更應意識到,學校與家長是應該緊密聯系、不可拆分的“共同體”。
或者,我們可以将老師、學生、家長,這三者形象的比喻為三角關系。那麼,如何處理好這三角關系,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我們教育的一個難題,本文就這一問 題,簡單的闡述了處理這三者關系的根據和原理。
學生、教師、家長和社會是教育事業的基本組成部分,他們的關系猶如行船,社會是洶湧澎湃的河流,學生是激流中逆流而上的小船,教師是岸上的纖夫,家長是各船的舵手。把船拉到目的地是纖夫和舵手共同的責任。
我們通常把這三者比喻為三角關系,所謂“三角”關系,如下圖:
①代表的是學生,②代表的是家長,③代表的是老師,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來輔佐,再加上家長的配合,構成了一個鞏固的三角形。而各自的聯系直線,就是之 間的情感交流。情感把學生、老師、家長三個點緊密的聯系起來,而下面2個點老師、家長,共同努力協作,支撐着頂點的學生。那如何看待這三個點呢?
一、三個點1、頂點——學生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想法,不再是唯老師是從的學生黨,也不是為父母之命的聽話黨。他們不願意接受别人的支配,不願意一味的聽指揮受束縛。随着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有了逆反心理,而且喜歡照着自己思路、想法去做,即使錯了,也不後悔。有一種“初生牛犢不畏虎”的精 神。他們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或想法,喜歡用自己的行為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2、右點——老師
時代在前進,知識在更新,作為教師的我們,也要學會與時俱進,不能一味存在于“發号施令”的舊模式中。随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要求學生提高素質,老師要先提高素質。特别是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組織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必須從居高臨下的态勢中走出來,與學生平等相處,合作互助,成為平等中的首席。
教學時,班主任要成為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源泉,成為一位睿智的決策者;活動中,班主任要成為一個熱情、和藹的朋友,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助手,成為一個引路人。
3、左點——家長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品行修養、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環境等對學生品德和心理的成長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響。
而家長的文化程度是影響子女學習成績和品行的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家長文化程度高,就能主動指導子女學習,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道德水準與學生品德面貌存在着極高的相關。
雖然家長的層次有差異,但家長愛子女卻是相同的,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必須有一點使家長明白:愛的缺乏和過度的愛,都會對子女的教育産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和後果。家長對子女的愛必須有理智,有分寸。隻有這樣,愛才能轉變成為對子女偉大的教育力量,才能發揮愛特有的教育功效。
要讓每個家長都知道孩子走向社會,成為普通人的居多,是小草就讓其點綴大地,是大樹就讓其成為棟梁。如果脫離子女的實際水平,一味追求高水平的期望并不現實。
“二點一線”的關系1、學生——老師的關系
師生關系如何,決定着教師的工作效果。隻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教育才能發揮作用。教師對師生關系的調節,主要體現在活動的協作和情感的交流兩個方面。
學校中師生間的活動都具有協作的性質。教學活動中體現為教與學、 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教師若以淵博的知識和精辟的講解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則會以集中的注意、活躍的思考及積極的學習态度配合教師的活 動;勞動、團隊活動及其他活動中,這種關系體現為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處理得好,不但活動能順利進行,學生也能在這種活動中得到較大的收益。
師生雙方的活動中,也有學生不能配合教師指導、不聽話、學生與老師背道而馳的現象,這就涉及師生的情感交流問題。老師就要經常與學生談談心,說說心理話,也要本着一顆耐得住的心,一顆愛孩子的心,與學生打成一片。處理好師生的關系,是教師工作的基本條件。
2、學生——家長的溝通
作為家長要善于與孩子談心,以理服人,擺脫過去以權威壓人的模式。應該常與孩子談心,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并與他們探讨問題,開闊思路,啟迪智慧。通過擺事 實,講道理,讓他們具有是非觀念,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平時,要多正面鼓勵他們,可用語言、目光表情達意,也可以進行物質鼓勵。但不要随意傷害孩 子的自尊心,對孩子的不良言行批評時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時,對孩子的行為,可以進行必要的懲罰,但方式要适當,不要唠叨個沒完,不要對孩子說不可救藥之 類的話,要幫助孩子分析錯誤原因,找出避免重犯錯誤的方法。
同時,家長要經常與孩子一起參與興趣活動,增進對子女的了解。比如:家長與子女可以一同去參觀訪問、旅行展覽,以增加互相接觸、溝通的機會,培養共同的愛好,增進共同的語言。當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适當的給予安慰和支持,鼓勵他們要有戰勝困難、挫折的決心。
當父母和孩子因為孩子的某些問題意見相左的時候,協商作為溝通的一種方式,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很有好處的。通過協商,父母更容易達到他們的目的。在協商 過程中,父母對孩子作一些不影響原則的讓步,可以使孩子很快地同意父母的要求。協商可以滿足孩子的獨立意識,有助于孩子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當父母把問題交 給孩子自己去想的時候,孩子就會盡可能想最好的辦法。協商有助于孩子建立自尊。父母向孩子征求意見,孩子就會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被尊重感,孩子的自 尊也就會發展起來。有助于孩子日後參與社會生活、處理人際關系。孩子在與父母溝通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思考問題和為人處事的方法和技巧,會被拿來解決他所生活 的群體中的問題。
3、老師——家長的互動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是如此的複雜,以緻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麼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
他認為,學校教育要實現促進學生“和諧的 全面的發展”,離不開“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的密切聯系和協調一緻的配合。
他說,“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緻行動,要向學生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緻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這樣,教師不但對學生有“師者,傳道授業解 惑”的職責、還有和家長交流、溝通甚至要幫助家長更新教育觀念的責任。
教育觀念将直接影響到家庭教育的态度、内容、方法。要知道,天下的老師和家長一樣,有着共 同的目标和責任,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成人成才,“養不教,父之過”的古訓已深深嵌入國民的靈魂。但由于種種原因,有不少家長對自己肩負的責任缺乏正确的認識,重養輕育的現象依然嚴重存在,有的甚至把教育子女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這就給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是學校整合家庭教育力量中要解決的一個問 題。教育合力如同物理學中的二力合成,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一緻時,教育就能達到真正育人的目的。
現今教育中,教育合力不佳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與家長互動不夠,雙方交流不夠,了解不夠。而教師在這中間擔負着更為重要的責任,應更主動,更積極地做好這個工作。
教師和家長之間的關系處理的成功與否,一方面會通過教師直接影響到師生關系,另一方面會通過家庭教育這一渠道影響到學生,進而對師生關系産生一定的影響。 如果教師與家長缺乏有效的互動、關系緊張,在教師和家長的矛盾沖突中,受損的是孩子的健康發展。教師因為學生缺乏成就和行為不良而抱怨父母的傾向日趨突 出;同樣,許多父母因為孩子的學業和行為問題而不斷抱怨老師,兩者之間相互抱怨是影響教育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那麼如何與學生家長交往,建立良好關系,尊重和理解家長、進行有效、和諧的合作,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的教 育合力,共同教育好學生呢?對待不同層次家長,可以用書信、電話、家訪等多種形式,與家長取得互動。
比如,我在假期布置了作業,就是“親子活動”,形式、 内容不定,目的是讓學生與家長多一些的接觸、了解和相互關心,并且讓學生到社會中參加實踐工作。到假期結束後,請家長在學生的活動情況中,給予正确的評 價,以便讓班主任及時了解學生的動向。而平時忙于工作的家長,也可借此與孩子多溝通一下。家長在反饋表上填寫你的觀點、建議等。讓教師與家長互動起來是重 要的,老師是暫時的,家長是終身的。
所以,教師與家長的互動,家長在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态度上,完全能反映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這樣就能使學生受益終身。也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形成互補關系,合力使得我們雙方緊密結合,這樣就會使我們的工作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角關系的紐帶—— 情感在學生、教師和家長三者之間情感起着聯系作用。情感是學生學好知 識的“催化劑”,在由“知”到“行”的過程中起着中介作用,也是我們教師打開學生心靈的一把金黃色鑰匙,掌握了它,就架起了溝通師生關系的新橋梁,也縮短 了師生之間的差距。曾經有位教育家說過“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你們抱着這種精神去教導小朋友,總是不會錯的。”
情感是學生普遍共有的。豐富而健康的情感可以使學生生活得充實,可以提高學生的活力。巨大的熱情和激情能驅動和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取得豐富的學習效果。情 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這雖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但形成的力量和結果卻是巨大的和有形的。後進者急起上進,失望者燃起信心,冷漠者出現熱情,敵視者轉為友 善,悲觀者勇氣倍增,常常都是因多情感的轉變。所以,隻有通過情感的交流來感化學生,才能使他們健康成長。
關注每位同學,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愛是孩子最迫切的心理需要。父母的愛能夠使孩子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父母親的輕輕的微笑、一句誇獎、一次擁抱、一次撫摸都能使孩子體驗到無限的快樂和滿足。
自尊心人皆有之。雖然他們還是青少年,但他們與成人一樣要求人格 上的平等。為此,我們應當尊重他們,保護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多鼓勵,少批評,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當孩子做某一件事,父母首先要肯定他的成績、優點的一 面,讓孩子自己能獨立做一件事,并且能夠做好,給孩子樹立一個信心,與此同時再指出下次再做時要注意些什麼。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做好,愉快地接受父母 的指導。
家長們萬萬不可開口就是指責,這樣不利于孩子良好個性的發展。孩子如果在做事過程中體驗過度的失敗、羞辱、不信任、内疚等情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内都會逃 避做這件事。家長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并根據孩子的特點,設計一些活動,讓他在活動中取得成功,發現自己的長處,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與喜悅,對其積極情 感會不斷地獲得發展。加強孩子的情感教育,促進孩子的個性健康發展,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家長的責任。
情感是相互的,當你付出了,就會有更多的回報。學生有着敏感的心 靈,細膩的想象,他在活動參與中,在平等交往與對話中,在感受到被人賞識中,在被人關愛的溫暖與幸福中,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學會了關愛。在潛移默化的情感教 育中,學生感受到的是一個輕松、愉悅的氣氛,形成的是一種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氛圍。
總之,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學生是老師和家長教育的主體,他們需要後兩者的指引、教導。其中,這既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的配合與齊心的協助,還要家長對老師的認同和支持,同時也離不開學生的主動性。隻有三者形成一種默契,我們才能真正培養好一個孩子。
下一篇
易經六十四卦(卦名)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