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方劑學》、《中醫治法與方劑》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醫面對足跟痛,有什麼應對之道。
廢話不多說,你先來看下面這個真實的醫案故事。
話說有這麼一個男子,年36歲,醫案記載姓諸。
這個人,本來是當時北京某電影機械廠的技術人員,平日沒有長距離行走的經曆。
但是,在大概兩三個月前,此人不知道怎麼回事,忽然之間就感覺到兩側足跟疼痛,而且腰痛尿黃。
最初,此人認為自己是腎虛,于是就購買了一些補腎的中成藥服用,但是效果一般般。
後來,此人疼痛進一步加劇,而且開始伴随睡眠障礙,夜裡多夢易醒。
終于,此人再也耐受不住,于1977年的9月25日,在其嶽父的介紹下,找王占玺前輩治療。
王師,早年師從嶽美中教授,為北京老一輩的中醫臨床家。你要是感興趣,就上網查閱一下他的學術生平。
刻診,見患者脈象虛大無力,舌邊紅,苔薄膩。就診時,已經結婚十年,身體沒有其他不适。
了解到這些情況後,王師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生地、熟地各45克,砂仁3克,生山藥15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知母3克,黃柏3克,夜交藤和合歡皮各30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每日一劑。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10劑以後,足跟疼痛的現象大大減輕,日常生活工作已經沒有大礙。
等用到28劑的時候,患者足跟痛和腰痛、尿黃等現象全部消失。但是脈仍顯虛大,舌邊仍然發紅。
這時候,原方4劑改為丸劑,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用一丸以善後。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它最初記載于王師早年的相關著作中。
這裡的道理,我該和你好好說說。
因為足跟痛這個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太普遍了。
這痛是怎麼來的?有些人就覺得,一定是過勞損傷所緻。
但是,也有那麼一些人,平日走路不多,卻也疼得要命。
譬如上文醫案裡這個患者,作為一個技術人員,日常走路并不多。這個時候,就得用别的視角,來理解其疼痛的起因了。
什麼視角呢?就是腎陰不足,虛火下注。
你看,這個人,脈象虛大無力,舌邊紅。同時,伴随尿黃和腰部酸痛、睡眠不安。
這一組症候,是很有說服力的。因為你腎陰不足,陰不斂陽,使得虛火内擾,所以脈象虛大。但是由于腎本不足,正氣虧虛,故而脈象顯得無力。虛熱内擾,熱迫血行,所以患者舌邊發紅。虛熱下注,所以患者尿黃。腎陰不足,不能養腰,故而患者腰部酸痛。虛熱擾及心神,所以患者睡眠不安。
最關鍵的是,足少陰腎經,走我們的足跟部位。腎陰虛,虛火循經下注,來到足跟,灼傷筋脈,故而患者就會出現足跟痛。
我這麼說,你明白了嗎?
這個時候怎麼辦?肯定是要滋補腎陰,清虛火。足跟沒有虛火騷擾了,它自然也就不疼了。
再來看看當時醫家用的配伍吧——
生地、熟地各45克,砂仁3克,生山藥15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知母3克,黃柏3克,夜交藤和合歡皮各30克。
這裡頭,生熟地、山藥滋補腎陰。砂仁一味,用于緩解地黃的滋膩之性。丹皮、茯苓和澤瀉,用于瀉火去濁。知母和黃柏,用于滋陰清相火。夜交藤和合歡皮,用于安神,促進睡眠。
總體看,這其實是知柏地黃丸的變化使用。知柏地黃丸幹啥的?就是滋腎陰、清相火的,對腎陰不足所緻的虛火,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我把這個經驗寫出來,供我的讀者朋友們借鑒、參考。
其實,醫案裡患者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比如說,足跟痛、腰酸痛、尿黃、身體酸軟乏力、頭暈耳鳴,夜裡睡眠不安,舌邊發紅,脈偏數等等。這些情況,我們确實要從腎陰不足、虛熱内擾的角度出發來認識。可以說,王師此案,給了我們很好的啟迪。尤其是其方藥的應用,十分周正,切中病機,值得後人借鑒。非專業讀者,可以适當參考,将來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鑒、加減。
總之,足跟,和腎,有密切的關系。我們在理解足跟痛的時候,腦海中應該有這方面的意識。中醫用它獨特的思維,和對疾病的認知方式,在這方面積累了不錯的經驗。日後,文老師會帶着你繼續一同挖掘、領會。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麼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