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 > 正文

罪惡感分為:日常行為犯錯;家庭關系;祖先;靈魂四個層面


罪惡感——阻礙生命向前的最大動能



罪惡感不是真的,但這卻是一個充滿罪惡的星球,如果沒有罪惡,我們不會被送到地球來。

我們有一大堆罪惡需要處理,但通常我們不懂得如何處理,我們隻是在犯錯——内疚後悔——繼續重複犯錯——繼續内疚後悔,周而複始,讓生命卡在罪惡陷阱當中停止向前。



罪惡感分為:日常行為犯錯;家庭關系;祖先;靈魂四個層面

日常行為就是在日常中我們犯了錯誤,我們沒有學會下次如何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而是糾結,内疚後悔所犯的錯誤,認為需要為錯誤承擔一切。然而,事實上,當我們陷進内疚後悔時,本質上我們已經允許我們下去繼續犯同樣的錯誤了!這就是罪惡感典型的動能模式,當我們内疚後悔時,罪惡感就會驅動我們再做一次,也就是說面對錯誤的态度,我們沒有改變我們的信念做重新選擇,而隻是選擇後悔,一旦選擇後悔,生命的動能就會說,你已經後悔了,沒事了,下次可以繼續做!這就好像吸煙的人,想戒煙,當忍不住,于是告訴自己,再吸一根就不吸了!然後吸了,吸完後悔了,覺得自己意志太不行了,怨恨自己!沒過一會,他有想吸了,又告訴自己一個理由,又再吸一根,又後悔。就這樣循環

家庭關系,源于我們一出生,我們因為分裂颠倒,我們感覺到匮乏,于是我們采取了競争,通常從我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入手,我們不擇一切手段的來競争愛,競争一切我們想要的,然而世俗社會教導我們,我們要孝順我們的父母,尚待我們的親人,于是我們感覺到愧疚,有罪,我們對他們做了很多補充,犧牲,認為這樣可以彌補我們的不好的感覺!或者可以得到社會公認的孝子,好人之類的道德層面的認可!但是我們常常感到無力,疲憊,無價值感,這就是因為我們不是真實的做,而是為了得到社會,周圍的認可,是用角色扮演在補償,犧牲,是表面的付出,因此我們無法接收回來,從而感到疲憊無力。我們要懂得關系是合作平等夥伴關系,要敢于做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做一個讓人認可的自己,要學會過自己的生命,自己為生命負責任,學會真正的付出,就是你感覺到你缺少什麼,就去給世界付出什麼,這樣我們就不會做出無謂的犧牲

祖先的罪惡就是在我們出生前家庭的罪惡模式就已經傳遞下來,我們一出生就已經背負上了,家庭或者家族時不時有重大事件發生,比如死亡,這通常就是祖先罪惡。這要更高層面的覺察和付出,并有強烈的意願去穿越

而靈魂層面就是關于分離,可以這麼說,所有的罪惡感其實都是源于我們與神(或上帝)的分離,我們認為我們一定是有罪才會來到這世上,是上帝懲罰了我們,這就是所謂的原罪,這種無意識層面的罪惡感,大師級都還在背負着,還在一路不斷的穿越療愈着,所以療愈穿越是生命一個又一個的過程,隻要我們勇于穿越,其實沒什麼了不起,我們身上有的,别人也都有,不同的是我們是否覺察,我們是否有勇氣穿越,是什麼時間穿越而已

罪惡感的感覺就是:你是不是覺得很累很累,背負了很大的壓力和負擔,似乎沒有人能夠幫你,甚至你所做的一切都沒有人理解你,還誤解你,還覺得你不夠好,沒有人情味,你怎麼給都不夠,這讓你時不時冒出無名的憤怒,經常會為一些在别人看來是很小很小的事發火,經常覺得無助,沮喪!對他人有強烈的批判!大一點會覺得人生很失敗,盡管在他人看來他是擁有多麼的金錢地位,多麼的成功,他都沒有任何感覺,甚至會有自殺的死亡誘惑!而有一些人在外在會有很多很多的誘惑,以此來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這是典型的無價值感,為了繼續維持生命所采取的證明,否則活不下去,生命無法支撐)

罪惡感最好的療愈方式就是寬恕,我們生命當中都會有一些不可饒恕的人,我們要學會對他們進行寬恕和感恩!我們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就是他們都是來帶給我們天賦禮物的,是來成就我們的。我們同時要明白其實當我們在怨恨他人時,實際上就是在怨恨自己,是給自己生命不斷下的詛咒,所以我們要無時不刻的去寬恕,去說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這一寬恕詞,最好是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覺前,因為這時我們的意識最為開放,效果最好!同時我們還要真實的付出,去真實的支持他人視同是支持自己,要學會自我價值的肯定,不斷對自己自我寬恕!

罪惡感是生命最大最具有破壞性的負面動能,如果我們能夠寬恕自己一秒鐘,我們的生命就會大躍進!所以記住,罪惡感永遠不是真的,他是企圖想讓生命停止不前的最好理由!因此我們要随時寬恕他人和自己,讓生命向前。












罪惡感”是怎樣形成的?





 “道德恐怖症”又稱“罪惡感”,指的是有些青少年有意或無意産生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因害怕受譴責,從而出現的“罪惡感”。而這種“罪惡感”的形成,一般有以下幾種原因。

  生活中,任何人都具有程度不同的自我牽連傾向,如果這種傾向過分發展,就有可能導緻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将完全無關的外界事物視為與己有關的某種信号。醫學教育網

  由于某種原因的誘發,青少年經常不由自主地想象某一件事,而這種想象與自己行為往往毫不相幹。凡有“罪惡感”的青少年大都性格内向,他們謹小慎微,猶豫不決,敏感多疑,羞怯腼腆。發病的直接誘因多是與想象内容有關的強烈精神刺激。

  那麼,當青少年一旦有了“道德恐怖症”後,如何擺脫“罪惡感”給自己帶來的種種苦惱呢?一般可采用這兩種心理療法:

  注意力轉移法用這種方法控制“罪惡感”的出現,具體措施是: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設計一個令自己心神向往的情境,并使自己長時間地把注意力集中于這一情境中,這樣也就無暇再進行強制性思維。醫學教育網

  強制思維中止法當“罪惡感”在腦海中不斷湧現時,應采取一定的強制措施或方法,迫使自己中止這種想象,這樣隻要能堅持七至八天,症狀就會有明顯的減輕。

  當然,在采取上述心理療法的同時,還可适當服點鎮靜劑,這也有助于青少年“道德恐怖症”的治愈。





如何面對罪惡感

我們時常聽到有人抱怨現代人對罪沒什麼感覺,因此我們把人們不去告解的原因歸咎于缺乏對罪的意義。現代人不再以傳統的眼光,把罪視為違反誡命的行為,而誡命的意義也不像過去如此的清楚。我們透過心理學的角度,了解到一個隻謹守戒律的基督徒,背後可以隐藏了很多的偏激與虛僞。今日的人對過去準備告解前所提供的反省問題,并不認為自己犯了罪。
  不過,當我們翻開現代的文學作品,會發現許多詩人一再描述與罪相關的主題,似乎人就是與罪脫離不了開系。現代的文學冷酷地揭露了人的罪。當一個人不認清事實的真相,或隻是一味地随波逐流,這人有罪。一個人若因為怠慢,不願意思考、缺乏勇氣,而不改善社會,他也有罪。商業的世界以成就與功勞來判斷一切,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罪的氛圍。
  1 罪惡感與罪  今日的心理學家檢驗兩個要素,其一是缺乏罪的意義,其二是過度的罪惡感。我們應該理清的是,到底什麼是罪、什麼是罪惡感。許多罪惡感并不是真正的罪,它至多僅是對事物認識不清與缺乏自信的表現而已。許多人感到罪惡,因為内在的超我責備着他們。他們把誡命及父母教導的價值内化到心中,若是他們從這些要求中解放,馬上會感到有罪惡感,一位從小就被母親逼迫去工作的小女孩,隻要她稍加休息,就會有罪惡感。
  有些人則是在無法滿足他人、父母、朋友和工作夥伴的期望時,就會産生罪惡感,也有些人隻要一有機會恨或忌妒的心理時,就會開始判斷自己。當他們覺察到内在的偏激時,就以罪惡感來懲罰自己。他們不但不接受自己的攻擊性,将之整合到自己生命中,反倒以這些來攻擊自己。心理學與良好神師的任務,就是要幫助人們理清罪惡感與真實犯罪的差别。
  罪惡感令人感到不舒服,因此人們發展出許多去除罪的惡感的機制。其中一種去除罪惡感的方式,就是投射到其它人或是某個特定的人、團體或者體制上。人們想要抵抗罪惡感,因為它破壞了個人的理想形象,讓人感到自己不是團體的一份子。人們認為,承認犯罪會失去自己生命的基礎,也會使“自己的人性受到徹底的威脅”。因此,為什麼人們會壓抑自己的罪惡感也就不難理解了。然而,這樣的行為将使得生命僵化,并出現強迫性的重複行為或是完全麻木。過度壓抑罪惡感會引發憤怒、恐懼、憤慨與固執。犯了真正的罪而失去自覺,意謂着人性的喪失。“當”個人再也意識不到自己有罪時,他無法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深度,也感受不到自己生命的特殊點,當然也不可能感受到他個人的自-由和義務,若失去了罪的意義,人們身上的惡勢力所呈現出來的就不再隻是“良心的玷污,而是一種混亂的恐懼或者沮喪,以及生理上的不舒适”。人不再有罪惡感,取而代之的是恐懼與沮喪的折磨。
  心理學不僅處理罪惡感,也同樣處理真正的罪。對榮格而言,罪存在于分裂當中,也就是“我拒絕觀看與接受自己本來的模樣。凡是令我感到不舒服的東西,我就設法除去”。榮格認為罪不是人的生命中必須存在或不能避免的,罪與人的自-由選擇分不開。我故意閉眼不看那些違反理想的我的圖像。人類習慣悖離事實的真相。有一些人逃避事實,把自己的罪過縮到最小,另有些人則是過度誇大自己的罪惡感。人有時不求忏悔罪過。反而停留在罪惡感中,仿佛在冷冽冬天的早晨,不願起身離開溫暖的鵝毛絨被窩。這種對自己認實的心能,使人無法面對自己的險暗面。
  2 罪是一種契機  按照榮格的說法,人拒絕正視自己的真相,是有罪的,不過他認為有一種的罪是必需的,讓人無法逃避,隻有極度天真和無知的人,才會想象自己有能力逃脫罪過。心理學無法接受這種孩童式的幻覺,它認為人應該要聆聽現實的聲音,缺乏罪的意義不能是借口,而且是一項嚴重的罪。這些罪行或許能夠逃脫人的審判,但是逃不出無情的大自然報應。罪其實是一個契機,它能使人發現自己的真相,觀看自己的内心深處,并且在那兒找到天主。
  我們的責任在終接受自己的陰暗面,謙卑接納自己的罪,因為人在自我實現的路途中,常常會犯罪,榮格不願意為此辯駁或者我們進入罪内,他反倒原意什麼事情會一再地發生,若人能夠面對自己所犯的罪,這個罪就不至于使他邁向自覺的路。
  要面對自己的罪,必須在道德上付出一些努力,清楚地意識到罪後,還必須要求自己即刻修正并改善,存留終無意識中的事物不可能自動改變,唯有意識到的東西,才能被修正。對罪的意識能夠産生強烈的道德驅力……沒有罪,就沒有精神的成熟以及靈性的擴展,覺察自己的罪,就是内在轉化的開始。
  3 惡行  心理學不願意我們單單把罪看作隻是違反誡命的行為。罪與欲望、錯誤的形成與挫敗的經驗,這些因素都有相關。然而要在一個客觀的惡行中,精确地區分那個部分是罪,并不容易,不過,心理學也明白指出,若是我們讓讓罪惡有存活的空間、拒絕整合過往的生命,或者任由惡控制我、毫不抵抗,我們是有罪的。艾柏特? 哥爾斯會以心理學的角度對惡做了一些說明。對弗洛依德而言,“惡”是不恰當地處理歡愉與幸福。惡行是社會所禁止,并且會加以懲罰的事,因為它影響了人類共同的生活。然而,若我們過度拒絕欲望或是無限度地滿足它,“欲望将會引發出威脅社會的行為”,惡因此産生。
  罪惡之所以一直存在是由于轉移,一個缺乏愛,并且長期受到虐待的小孩,在長大後就會把憤怒轉嫁到其它人身上。許多成年人的罪行就是将帳算在不對的人身上,“這種行為如同拿石頭砸錯了地方”,弗洛依德認為罪惡的産生來自于不正确地處理内心的創傷,假若一個人的本能欲望長期得不到滿足,惡就會得勝,孩童時期的負面經驗通常會落入惡行與罪惡感的循環。
  有些人認為人們為享樂而作惡,哥斯完全不贊同這種說法。“大多數的惡行都不會令人打從心底感到高興,反而會讓人充滿忏悔。罪是因内心受創或是棄不了某些東西,而引起痛苦。“強迫與精神病的反映”心理學幫助我們不以單一角度來判斷那些做惡的人。不過,它提醒我們應注意到,寬恕在人類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隻有當我能夠原諒那些傷害我、折磨我的人,内心那座因恨意堆起來的冰山才可能融化,它會越來越小,甚至完全消失。我們絕對不能忽略了惡可能帶來的極端。若沒有寬恕,惡行即會有如瘤一般,不斷地滋生蔓延。
  4 不指控也不辯解  我們應該如何與罪相處呢?對此我們必須注意兩個部分:不指控,也不辨解。如果我們控告自己、以罪惡感折磨自己,我們是在懲罰自己。我們會開始過分誇大自己的罪,無法與它保持所需的距離。如此,我們不真實地面對罪,反而被它控制,也讓自己的生命向下沉沒,這種自我貶低不符合事實。這會妨疑人誠實地自我批判和負起責任,也讓人全盤地否定自己,而無法客觀地看清事物的真相,通常這類的自我批判說穿了,也不過就是自傲的另一種展現。基本上每個人都想要超越其它人,擁有高高在上的感覺,内在的超我總會想辨法制止人有這樣的想法。
  因為人有想高過于其他人的意念,因此人會懲罰自己,并且認為自己就是最糟糕的罪人。他們認為自己既不能是最好的,就把自己視為是最壞的。這些人不願承認自己隻不過是平庸的人,他們一定要超越别人,若不在善方面赢過他人,至少在惡方面得勝。我認為這些人最好稍微謙虛點,勇敢地接受自己的人性,好更接近真實生活。
  人面對生命的另一個危險就是為自己辨解,這也是一種逃避罪惡的方式。我總是以千百個理由說服自己不需要有罪惡感,也用盡理由來為自己辯識。不過,我越是想要為自己辯識,内在的環疑就會越大。最後,除了不斷地尋找新的理由為自己辯識,我沒有其它的路可走。拒絕認罪讓我成為一個無法靜下來的活躍份子,我無法忍受片刻的安甯,因為罪惡感随時都會在靜谧的時刻浮現。那時,我發現我為自己所做的辯護,都是枉然。
  5 釋放自我的交談  勇敢面對自己的罪,是人性尊敬的展現,我絕對有能力犯罪,當我不願意認罪,隻是尋找借口或是把責任推到别人身上,就是剝奪了自己的人性尊敬。  罪是人運用自己的自-由所做的塊擇。為罪行辯解或不把罪當作一回事,隻會奪走我的自-由。如果我能夠為自己的罪負責、放棄所有辯識的機會,或者不把罪責推到他人身上,那麼我的内在就會有能力繼續前進,讓我成為真正的人。我逃出懲罰與貶低自己的牢龍,并且找到自己。向他人承認自己的罪,常會讓人感到彼此更親近,并且使雙方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與他人交談會是面對罪的合适方法。在交談中我承認自己的罪,同時也能夠與罪保持距離。我表明願意接受社會的基本規範。在這類的談話中,我了解到再也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将我與他人分開,因為我不再需要隐滿任何事情。我體驗到他人看出了我的罪,不會受到驚吓或者心生厭惡,也不會對我的行為感到惡心,他們以人的角度與我來往,并且能夠接受我人性上的限性。
  與我談話的夥伴必須認真看待我的惡感,這些罪感并不是真正的罪,它的産生與内在過度嚴格的超我有很大的關連,每一種罪惡感都有它的成因,這些成因通常是來自童年的沖突。即使目前看來,這些罪惡感産生的原因有些難以理解,神師仍然必須認真看待并處理這些問題。他們在聆聽的時候,不能刻意去強化或減弱罪惡感的重要性。如果我隻是一味地要他們不要責怪自己,那我就是不夠重視他們的難處,沒有努力進到他們的情況中去了解。不過,通常我們企圖去降低求助者的罪惡感,出發點并不是為幫助求助者……而是我們沒有能力幫忙他們解決問題,所以隻好想法子降低他們的罪惡感。求助者所提的問題,有時會讓神師感到厭煩。如果一位來告解的婦女對她堕過胎的事充滿了罪惡感、也沒有權利判斷她,因為這不是我的本分,但是,我也不能告訴她說:你的罪沒什麼大不了,否則這位婦女會認為我不認真看待她的問題。不管這罪惡感是因她真的犯了罪,或者隻是因為 教條所導緻的,無論如何,我都接受她就是有罪惡感。唯有如此,和好聖事中的赦罪,才能徹底釋放這婦女的罪惡感,并使她的内在再度堅強起來。
  罪惡感的産生有其原因。之所以會有病态的罪惡感,通常與告解者不清楚這些罪惡感的來源,而把它們歸終一些次要的經驗有關。那些我們認為是罪惡感的來源,常常隻是問題潛在的表現,它與核心的問題并沒有關系,因此,神師隻能以不直接的方式猜測問題所在。告解神父的任務就是與告解者一起追歸問題的根源,帶領他們面對真正的沖突與問題的核心,讓他們明白那些不知名的罪是什麼。人們通常在談到罪惡感的時候,會因為壓力而觸碰到内在憤怒、禁忌以及一些受壓抑的需要。告解者必須先與上述這些被壓抑的情緒與需求和好,然後才可能在談話中了解到,真正的困擾自己的或許不是告明的内容,而是拒絕面對本能需求的部分。




罪惡感
罪惡感是人們所有感覺中最讓人痛苦的一種,一旦生活在罪惡感的陰影下,飽受罪惡感的糾纏,那麼你的情緒就好像癱瘓了一樣,常常引起人們的焦慮、憤怒、抑郁等不良情緒。

那什麼是罪惡感呢?心理學家們把罪惡感分為3個階段:
1.我曾經做錯了事情,錯誤是我造成的。
2.我絕對不該做這件錯事。
3.因為我做了不應該做的錯事,因此,我是一個罪人,一個窩囊廢,一個不可雕的朽木。

以上3點就是罪惡感的本質,一個人犯了錯誤,他所認定的不僅僅是做過什麼錯事,而且,也認定自己因為犯了錯就是有罪低賤之人。



孩子也有罪惡感


  五歲的孩子懂得自責表示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有期許,并能分辨出什麼是好行為,什麼是不好的行為。這一說法得到瑞士Jean Piaget的支持,另有一個研究報告指出:約百分之八十九的孩子曾出現過罪惡感。

  父母負面的銳利言辭是導緻孩子産生罪惡感的元兇之一,比如:“你快氣死我了”、“我被你累死了”。另一個元兇令人意外,居然是笑話!當我們幽孩子一默,例如回應他天馬行空的談話時,我們會說:“你怎麼大話西遊啊?”孩子很可能會因為無法體會父母隻是在跟他開玩笑而誤以為你在責罵他。有見于此,在培養孩子的幽默感的同時,也要留意他的心理成熟度是否能負荷你的玩笑。

  即使孩子很調皮,你也不應說出消極氣餒的話。隻要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不當行為會引起什麼不良後果便可以了,這樣也能幫助他們适應将來的社會生活。

  要知道罪惡感有正面的作用,它與守法守規是相輔相成的,不能認知什麼是罪惡感便會很容易做出違背道德良心的事 。除此以外,讓孩子對自己有期許也能推動他們把事情做得更好。







拿掉你的罪惡感——春燕讀書會有感


  主題:許添盛老師的講座節選“罪惡感的迷思”。

  節選如下:

  “我們吞了很多我們所消化不了的東西,我指的不是食物,而是我們吞了很多自責、悲傷、内在的罪惡感、怨氣,這些情緒根本讓你的腸胃無法消化。我們的腸胃隻有配備來消化食物、消化我們中午吃的便當,但你的腸胃并沒有消化這些負向情緒的能力阿!

  舉例來說,王永慶的長媳前陣子癌症過世,她是整個大家族中最識大體的人,所有的情緒都往内吞進去,所有的事情都息事甯人,非常的順從,把所有受到的委屈和痛苦都往肚子裡吞。即便是寄情書畫,但也抵擋不了她的這些吞進去而無法消化的痛苦。

  你對你的工作消化不良、對你的長官消化不良、對你伴侶消化不良。

  各位同學,你們在生活中有什麼罪惡感呢?

  例如:開車壓死一隻貓、工作做不完、沒有好好孝順父母…等。

  例如:打罵小孩。其實,這些完全都不是你的錯,因為你自己也是一個受害者,你也不想這樣,自己也是出于無奈,不得已纔打孩子,因此你根本不用自責。

  我看過的一部電影,男主角是艾迪墨非,在影片中很反諷的方式呈現一般的宗教,而影片中的宗教則是「要你拿掉罪惡感」,鼓勵每個人都自私的為自己想就好了。後來,在每個人把罪惡感拿掉之後,所有人的生病都好起來了。這部片子給我很大的啟發,原來人的疾病都是源自于「罪惡感」。

  <我們的潛意識很容易創造出罪惡感來懲罰自己 >

  我們過去或許都曾經因無心之過而嘲笑别人,都曾經因為恐懼而說謊,因為内心不平衡而對别人幸災樂禍,因為不想工作而偷懶摸魚。無形當中,我們在潛意識當中累積了有罪的自己、不好的自己、充滿原欲的自己。

  在内心中,我們會經常因為許多事而怪罪自己,開始認為自己「不夠好」:自己是個不夠好的媽媽、不夠努力的員工、不夠善良的人。當我們這些對自己的反省和自責越來越多時,你就會開始生病了啊!

  目前仍有許多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是全世界最偉大的民族、最強大的國家,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棒的美國人,以身為美國人為榮。

  請問各位同學,你有「以身為地球人為榮」嗎?這是一種生命的神聖性!

  在基督教裡,我們要不斷的忏悔,我們是有罪的,我們天生就有原罪。

  在佛教中,我們都是無名的,我們有貪、嗔、癡、慢、疑。

  在心理學中,我們受到原欲的驅動,有暴力沖動、有戀母情結、有陽具崇拜。

  從科學上來講,人類這個種族是意外形成的,認為沒有上帝、沒有造物者,生命沒有存在的意義,更沒有未來的價值,隻是為了基因的傳承罷了。

  因此,在當代這些幾個思維範疇中,我們就會容易掉入「無意義」與自責當中。而「生病」絕大部分也都是罪惡感與自責造成的。

  在你的人生當中,你是否有感受到你的「不可或缺性」,是不是會認為「這個世界可以沒有我」、「這個工作别人也可以來做」。你是否有找到自己的獨特性、是否有找到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如果你自己沒有找到這些獨特性,那你還能夠在人生當中繼續奮鬥下去嗎?因為你再也找不到生命的依歸,找不到可以讓你創造的喜悅,我們一下子就會失去生命的重心,而不知道該如何走下去。”

  ---------許添盛

  參加讀書會的同學們還在閱讀上文時,我首先分享了自己曾因養育女兒時的無知而産生的罪惡感:

  1982年底女兒十一個月時,我感覺自己飯量大的驚人,朋友勸我去醫院做檢查。

  檢查結果:大夫告訴我懷孕3個多月了。那個年代不允許要二胎,會被開除公職。我做了流産手術結束了胎兒的生命。

  想想自己是缺乏醫學常識意外懷孕的,聽老人們說:孩子吃母乳時不會懷孕,我以為自己也不會懷孕。

  手術後,尊醫囑:吃回奶藥給女兒斷奶。

  斷奶時擔心孩子哭鬧,我的乳房漲得很疼隻好和孩子分屋睡。

  不滿一周歲的女兒,吃飽奶粉後,我們就把她放到大屋的床上睡覺。女兒很懂事,不哭鬧,一覺睡到天亮。

  我的身體也很快恢複健康。

  學心理學後時常自責:女兒不滿一周歲就斷奶還分屋睡覺,女兒的心靈受到多大的傷害呀······

  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看到女兒的獨立性很強·····,自己的罪惡感減輕了許多:

  一)、 三歲的女兒驚人之舉

  女兒三歲時,她喜歡騎小童車,童車後邊有兩個小轱辘,連接轱辘的鐵杆上還能站着一個與她同歲的小女孩,女兒經常帶着同伴在院裡騎車玩。

  一天,女兒私自帶着小女孩到離家5站地的地方去找她們的父親。我先生和女孩的父親在一起工作。

  女兒騎了兩站地,遇到和我先生在一起工作的女會計,女會計吓壞了,那條路車很多,她連忙打電話通知我先生和女孩的父親接孩子。

  此後,女孩的父親不許女孩和我女兒一起玩了;我們也警告女兒以後不許私自離開大院······。

  二)、15歲的女兒單獨乘火車回河北老家

  女兒暑假時想回老家玩,我同意了并把女兒送上火車打電話讓我妹妹接站。同事們都說我“徐紅你膽也太大了,讓孩子自己出遠門·····”。

  女兒一路順利。

  三)、23歲的女兒單獨到鄉下工廠催貨

  女兒的專業是外貿英語,大四實習時就到一家外貿公司工作。

  這是一家私企,老闆時常派她到外地工廠催貨。有一次老闆派她到邊遠的鄉下工廠催貨,她的手機信号不好,我們失去了聯系很擔心女兒的安全。一周後,女兒安然無恙的回到我們身邊。

  四)、女兒自己找工作

  女兒在08年8月份考上塘沽一家外資銀行,工作兩年掌握了技能後,2011年初考上天津市另一家外資銀行,離家近且工資翻番(女兒家住天津市)。

  去年底,女兒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獎金5000元。

  五)、女兒的關心

  1、女兒工作後給我買化妝品。

  女兒第一次給我買化妝品時我說她:你要節約錢,我的皮膚不好浪費了化妝品。

  女兒很會辦事,以後給我化妝品是說:“媽媽,我的化妝品用不完;媽媽,我不喜歡這種味道;媽媽,同事批發的很便宜等等”。

  我很遲鈍,給我就用,去年醒悟了,女兒的孝心我要接受。于是告訴女兒:這個牌子的化妝品不錯,你每年給我買一次就行······

  2、女兒陪我買服裝

  女兒審美觀比我好,我的衣服大概在03年就由她幫我挑選,很适合我的年齡與身份。

  3、女兒女婿的關心

  我先生經常出差,女兒女婿休假時,時常回來看我。

  去年我母親去世後,女兒女婿回來得更勤了。

  我為女兒驕傲,很感恩女兒做我的女兒,很感恩女兒女婿的陪伴。

  書歸正傳:

  賽斯在"個人實相本質" 提到自然罪惡感與人工罪惡感。

  自然罪惡感是"有意的"使他人身體或精神受到傷害

  魏徐紅的罪惡感是屬于“人工罪惡感”。

  賽斯在“健康之道”一書中說:自我譴責與不喜歡自己對健康不利。

  女兒出生至在94年,我的身體極差:患有高血壓、心髒病、胃病、婦科病、頭痛、耳鳴等病,這與自我譴責有很大的關系。

  許醫師說:自我觀念是向外 向物質事業價值 ; 意識心是向内 向心靈。

  生命的本質是仁慈

  許醫師說:“各位同學,請大家先仁慈的對待自己,就像天地萬物仁慈的對待我們一樣。因為宇宙的定律是仁慈,不是殘忍。既然宇宙的定律是仁慈,那就請你仁慈的對待自己。

  如果你犯了「自然的罪惡感」(有意的傷害别人),那你唯一需要做的建設性行動是:隻要舉起手誠心的說「對不起,我錯了,我不會再犯了」就可以了。

  但如果你犯了「人工的罪惡感」(不是有意真的要傷害對方,背後其實有更善意的意圖),那就請你不需要自責了。請把更多建設性的行動落實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回到生命的本質上來看,生命是被祝福的,宇宙是充滿愛的能量。當你越相信這一點,你的心胸就越敞開,你就會越接收到宇宙給你愛的祝福。當你放下一切罪惡感的時候,你的病就會好得十之八九。”

  ······

  讀書會結束前每人總結一句話:

  我說:時時覺察自己“以身為地球人為榮”以身為咨詢師為榮;以身為讀書會的同學為榮


http://www.bamaol.com/zx/showgy/tj/107701.html











心理密碼罪惡感的三個階段

  罪惡感是人們所有感覺中最讓人痛苦的一種,一旦生活在罪惡感的陰影下,飽受罪惡感的糾纏,那麼你的情緒就好像癱瘓了一樣,常常引起人們的焦慮、憤怒、抑郁等不良情緒。

  那什麼是罪惡感呢?心理學家們把罪惡感分為3個階段:

  1.我曾經做錯了事情,錯誤是我造成的。

  2.我絕對不該做這件錯事。

  3.因為我做了不應該做的錯事,因此,我是一個罪人,一個窩囊廢,一個不可雕的朽木。

  以上3點就是罪惡感的本質,一個人犯了錯誤,他所認定的不僅僅是做過什麼錯事,而且,也認定自己因為犯了錯就是有罪低賤之人。第一句話是正确的,事情的發生,他人受傷害,都是由你的錯誤引起的,這一點是可以被證實或者确定的。

  但是,上面的第二句話卻并不合理,人都會犯錯誤,都有可能做不道德的事情,天底下沒有什麼定律要求每個人絕對不能犯錯誤。合理的表述是:“我真恨不得不做那件事。”

  第三句話對心理傷害最深,因為這樣的表述方式實際上是這樣的:“我已經變成了一個罪人,一個窩囊廢,一個不可雕的朽木,因為我做錯了事情。”

  而理想的表述方式是:“這次我做錯了,現在我如何才能找出辦法,幫助自己下次不做沒有道德的事情?”這樣的思維方式能夠幫助你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的道德問題上,也就是在将來如何改正你的不良品行,使他人和自己更能尊重自己。可是,如果把精力全都放到了譴責和自我懲罰上面,你反而會一錯再錯,不但不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建設性地改正錯誤,反而會屢錯屢犯。

  這是因為,一個人被他人譴責、輕視的時候,當感到自己不可救藥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要麼是搪塞,竭盡全力找理由為自己辯解,要麼是否認,千方百計地死不認賬。自輕自賤、自我譴責,不但不會減輕發生的錯誤,而且通常會引出更多的錯誤、虛僞和逃避個人的責任。











焦慮--心理亞健康征兆





  焦慮已成為現代人普遍的“心病”,有人甚至說當代就是一個“焦慮的年代”。焦慮的表現是:總是擔心、恐慌。

  擔心、恐慌是一種固有的不安,主要的精神反應便是焦慮和憂愁,但尚不是心理疾病,若持續為固着狀态——明知沒必要如此不安,但已無法自我解脫和控制,就進人心理障礙階段了。





  人與動物的不同點之一是對事物的預測性、預見性。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對将來必要的擔心和考慮是應該的,但焦慮症者的焦慮不是來自環境的真正存在的實際危險、而是杞人憂天似的虛無空想,即心理學所說的“心理炒股”。且愈“炒”愈大,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擔心事業會失敗,擔心随時可光臨于自己頭上的下崗,擔心失戀,擔心交通事故,擔心自己會生癌症或别的什麼重病,擔心無購房能力将來會漲價更買不起……

這種焦慮的特征是,常常覺得生活周圍危機四伏,且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解決這些難題;或者自認不受歡迎,或猜想有人會加害。當他陷于焦慮沉思之時,便會出現心悸、不安、胃絞痛、慌亂而手足無措,無所适從。


  焦慮症還可派生出罪惡感和無用感,不是做錯事,做壞事的犯罪,而是“罪由心生”,為自己杜撰和假想許多的“罪行”,又覺得自己無用,對人對事常抱有疑慮态度,判定别人不信任自己,常因失望而生憤怒,并遷怒于人,即心理學所稱的“敵意”。


無用感是罪惡感的變種,罪惡感将厭惡外化;無用感則将厭惡内化(指向自己的内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自卑、羞怯、内疚、自責,認為自己的軀體。外觀、長相無可取之處,不可能讓人喜歡,即使工作有成績也認為是碰上好運。


無用感主要是源于社會變化和競争過分劇烈所帶來的内心恐懼。有競争就會有失敗;有變化就會有落伍,這些可怕的結果長期停留便會造成心靈疾患,并誘發心髒病、癌症。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