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廣蘭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注冊系統注冊心理師。《反思的愛:看見自己,看見孩子》一書的審校,
“我完全搞不懂這孩子怎麼想的!”
我的上一篇《當你為孩子的行為很抓狂》發表後,就有讀者提出希望舉些大孩子的例子。我心中暗戳戳地想,大孩子的家長們可不僅僅是抓狂。之前說到,父母的反思命中率随着孩子的成長而明顯下降。那麼到了孩子青春期時,不少家長的抱怨直接就是:“我完全搞不懂這孩子怎麼想的!” (注:反思的命中率這裡指我們對他人的行為内在原因或意義的解讀的相對準确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從出生的一刻開始,每個人内在就有一套複雜的心智系統,遠比電腦複雜和無序千萬倍,而人的行為是這個心智系統所驅動的;TA每在這世上多活一刻,這個心智的複雜性就增加了一分;孩子到了青春期會面臨身心巨變、學業重負和人際關系的多重壓力,這時他們的行為表現似乎更加陰晴不定,難以預料。
孩子表達能力的發展總是趕不上心智複雜性的發展,理解孩子的行為并不容易;但對于小一些的孩子,即使我們反思命中率不太高,最終我們通過各種“手段”還是比較容易讓孩子“就範”的。但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事情可能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如果我們真的“完全搞不懂”他們,我們和孩子的關系可能會陷入不小的困難。
未來會不定期寫一些如何理解青春期孩子行為、心理特點的小文。這裡便是第一篇。
和家長交流越來越少的少年
一次出遊,我和朋友13歲的兒子正好走在一起,相談甚歡。後來,朋友湊過來,孩子就不說什麼了,氣氛一下子尴尬起來。朋友早就向我表達過對此的不滿與憂慮:孩子從小和她很親近,什麼都願意對她說,這一直是媽媽非常自豪的一點;但自從進入青春期,不知為什麼,孩子和她交流的就越來越少;問他什麼也不回答,問多了,他還會發火。
朋友一會兒傷心,覺得孩子變不懂事了,在拒絕自己;一會兒又擔心是自己做錯了什麼,讓孩子開始讨厭自己。如果趕上心情不好,工作不順,朋友就會崩潰一下,對孩子或老公發通脾氣,過後又追悔莫及。
那天,我出于好奇,後面找了個機會,問那個小夥子,為什麼他很多事好像不願意對媽媽講了。孩子非常直接地回答我:“和他們說什麼,他們都會接着問東問西的,很煩。而且,和媽媽說那麼多,太娘了!”
我對朋友告了密,朋友感覺寬慰了許多。為了不惹人煩,以及配合孩子想做個男子漢的需要,她隻好默默地忍着自己無限的好奇心與關切,幾乎憋出内傷。但她自己那種無緣無故亂發脾氣的情況也少了很多。
和家長“劃清界限”的需要
“青春期是指從童年期到成年期之間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兒童需要獲得他們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從而與家庭的保護性環境進行分離并獨立。”
——《反思的愛》第九章
青春期孩子大腦的發育決定了他們可以更好地意識到自己和父母的不同,也渴望和需要去确認這個不同。孩子試圖獨立的嘗試會從與家長“劃清界限”開始。ta在外面經曆的事情,以及内心升起的想法,都是屬于他們的“隐私”,因而不想再和父母過多分享。所以,就像這裡這個小夥子,對于家長問東問西的行為很反感,他們可能感覺到的不是關切,而是幹涉。
青春期孩子在探索和建立自己的行事标準,TA會有自己的思考,也會參考家長、同伴和社會的說法。這個過程中,孩子有些想法可能顯得很有趣。比如,這個男孩子覺得和媽媽說太多,就是娘娘腔的表現。我們乍一聽也許不太理解,但其實成人世界裡會嘲笑一個男人“絮絮叨叨的象個女人”。對于這個剛開始思考如何做男人的小夥子來說,這可能是他試圖不要成為”媽寶男“的最初嘗試。
家長的”玻璃心”
孩子變得不太交流時,不少家長可能就像我的朋友一樣,感到失落,甚至因為好像被孩子拒絕而憤怒。特别是那些感覺自己之前和孩子關系非常緊密的爸爸或媽媽,或者對孩子投入特别多,犧牲特别多的家長,可能會格外難過。
另外一個反應是對失控的擔心。孩子不說,我們似乎就無從了解孩子在外邊經曆了什麼,他們内心在想什麼。我們隻能從他們變換不定的情緒和行為表現去猜,太痛苦了。再加上你說啥ta不做啥,難免會有失控的感覺。
有的家長hold不住自己的失落、憤怒或擔憂,就會追着孩子問,或者想方設法要和孩子恢複從前的”親密“。
家長這些反應很可以理解:好像被這世上和你最親近的人推開,誰的感受會好呢?
讓我們想想十幾年前,當這個孩子剛剛開始學走路時,我們試圖扶着ta。然後有一天,ta可能推開我們的手,倔強地想要自己邁出人生的第一步。雖然我們這個時候也不确定ta下一步會不會跌倒,但心中更多的是期待和欣喜。大概很少有人會因為被寶寶推開感到被拒絕,還為此生氣吧。
青春期的孩子其實在做類似的事情,隻是這次他們長大了,我們卻變得更“玻璃心”了。
他們還是成長中的“孩子”
青春期孩子的行為從我們之前習慣的角度看,似乎很難理解或接受。但如果我們可以轉換一個視角,他們的行為和心思還是很有規律可循的。比如,從他們成長的需要去看,他們不想和我們多說,不是拒絕我們,而是需要讓他們自己感覺更獨立自主一些。
尊重孩子所需要的“隐私”空間,不要對孩子的事情事無巨細地試圖了解和把控,這不僅會提高他們的自主性和自尊感,也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親子矛盾和沖突。
而且,孩子在真正成年之前,還是非常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關懷的。這個需要可能和他們希望獨立的願望一樣強烈,隻是他們不想承認。如果家長可以以退為進,給孩子的自主性讓出足夠的空間,孩子們反而可能會更接受自己對成人的需要,忍不住要和我們分享一些事情,以獲得我們的支持和幫助。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