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看不見自己薄弱之處時,以至于内心中總是激蕩着一股超人般的自信。”
這是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的說法。
若放在人際關系的角度來講的話,當人們若是缺乏對事件的全盤理解時,很容易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尤其是對“陌生人”的判斷。
例如有人會說:
隻要看過這個人的文字,就可知道TA大概是什麼樣的人。
瞧這個人的衣着和搭配,就可看出TA的财富及品味。
有專家的身份,還能出什麼錯?
人性是人類所共通的,所以許多人會認為透過自己精确的洞察力,就能從枝微末節的線索中去探尋事實的真相,并對眼見為憑的觀察結果深信不疑,但這樣的做法是相當危險的,因為錯誤的判斷可能會讓一個人付出高昂的代價。
人們為何會容易對陌生人做出錯誤的判斷呢?
01理解陌生人時存在的風險
我們都希望與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成為受歡迎的人,于是很多的書藉就會告訴我們該如何讀懂人心、如何溝通和表達意見。
能“迅速”了解一個人被認為是種“好的能力”,因為這代表了某人可能很善于觀察、能理解他人及思考周全等良好的品質。
但堅信自己容易看懂人心,認為我們總是具有别人所沒有的洞察力,卻容易導緻我們在本該傾聽的時候卻在訴說,該注意細節時卻心不在焉,當做出錯誤的判斷時又責怪對方沒說清楚時,這就是風險的所在。
而當我們認為自己對他人的理解超過他人對我們的了解時,“非對稱洞察力錯覺”就會幹擾我們對于對陌生人的判斷力,也容易誤解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
例如在記錄片《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麼做》中,導演兼拍攝者的約翰·威爾遜教大家該如何與人攀談。
他來到一家旅行社,要買去坎昆渡假的票,櫃台的服務員在幫他系統購票的期間,就與他談到了自己的婚戀關系。
購票完成後,走出大門的他開始思考剛才發生的一切。
“很難理解,為何有人會想在某一時刻想對你傾訴什麼事。而且之後你開始琢磨着,'他們到底在說什麼?’”
“當他人一旦打開話閘,你似乎也得回點什麼才禮貌。而回話的風險是,因為一次情緒的交流,很可能将你卷入情緒的洪流,而你完全沒有心理準備。”
若是櫃台服務員得知她剛才傾訴的話為别人帶來這麼大的影響,也許會後悔早知不該多說。
但可能她原本的用意并不是在散播什麼不開心的種子,而隻是想随意地與人攀談,
除了我們常會誤解他人的意思外,另外,直覺判斷力往往也不是那麼正确。
心理學家就曾做過一個稱為“默認真實”實驗,去證明人們為何會被陌生人欺騙?我們普遍的想法是什麼?
02什麼是“默認真實”理論
心理學家蒂姆·萊文(Levine)在2014年提出了“默認真實”理論。
他認為“人們在溝通中傾向于以對方誠實為前提,默認對方的陳述是真實的”。
實驗大概的過程是這樣的:
萊文請大學生在實驗室中回答百科知識智力小測驗,如果答對了問題,就能獲得現金獎勵。
每位學生都被安排了一個陌生“搭檔”,他們事先并不知道,這些搭檔早已被萊文串通好要透露答案的事。
于是考試正在進行時,監考老師突然被叫離考場,這時搭檔就對考生說:
“我不知道你怎麼想,但是我想要那筆錢。”然後就指着放在桌上的信封說:“我想答案就在那裡。”
照理說,學生們應該有能力想到監考老師的離開及搭檔的慫恿作弊是被串通好的,但事實上學生們卻未曾質疑過他們的搭檔。
考生可從選擇是否要做弊。然後在考試結束後問他們:“你作弊了嗎?”并将訪談被試的過程錄像。
一些被試者被要求看完這44人的錄像(說謊話和真話的機率各半),去辨認出其中誰在說謊。
其中實際有作弊卻說自己沒作弊者,為何會這樣說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相信他的“搭檔”不會出賣自己。而另外有些作弊者在說謊時,從外表及舉止上根本看不出有任何異常。
所以從實驗中得知:
錄像看得越多,就越難區分學生是否有說謊。
光憑錄像無法準确判斷學生有否有說謊。
學生們對搭檔(陌生人)有着高度的信任感。
大多數人都不擅長辨别謊言
由實驗結果表示:
在辨認他人說話“是否屬實”這方面能力,可能并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好,但我們卻會認為自己做的不錯,這也許是我們需要警惕之處。
那麼,對于未曾謀面的陌生人,人們為何會傾向于相信他們呢?
03為何會相信陌生人?
當我們傾向于相信某人時,不是因為我們對TA沒有懷疑,而是可能對這個人的懷疑還不夠多。
例如當我們開始對某人心存疑慮時,并不能像電視演的那樣機靈,馬上就能戳破對方謊言,而是需要搜集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疑慮。
而我們又往往憑靠陌生人的外表和行為做為傳達他們内心感受的可靠線索,會認為陌生人的内心就像外表呈現的那樣一緻,若不一緻,才會産生懷疑。
但“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往往難以預測,外在表現也很有可能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刻意維持。
另外,我們對于陌生人的信任,還會建立在一些具有公信力的群體及機構上。
因為人們普遍會相信,這些長久以來擁有着曆史悠久、地位崇高、權威的團體,絕不可能會有什麼問題。
若信任一旦遭到崩壞,可嚴重至足以摧毀無數的人生。
例如去年的11月7日,法國天主教高層人員于盧爾德市集體下跪,長達70年的重大醜聞,殘害了21.6萬名未成年人!。
2020年2月18日,美國最大的青少年組織——童子軍申請破産,在美國面臨至少 275 起虐待兒童及其它指控。
可能會有人有疑問,為什麼有這麼多無辜的孩子慘遭魔爪傷害,而他們的父母、家人難道都沒人發現任何問題嗎?
這是因為人們願意看見和聽見的,往往是他們所“相信”見到的,但這可能并非事實的本來面目。
因隻有當事件逐漸明确地變得與我們最初的“假設相反'時,我們才能走出“默認真實”模式。
04如何走出“默認真實”模式
孔子曾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而這個“畏”所代表的“敬畏”,并不是一概接受,而是做事情時,要心存“考量顧慮”。
尤其是在人際的相處上,為何會出錯?往往是由于“忽視”或“大意”。
“忽視”曾犯下的錯誤,而又對這些錯誤思想或觀念視而不見,“大意”的認為自己對他人有足夠多的洞察與了解,封閉于自我觀念所構建的習俗和做法,那麼你所擁有的就可能隻剩下個人成見。
做事心存敬畏才能有底限。
而每個人都需承認自己辨别陌生人的能力有限。
因我們無法會知道全部真相,隻能滿足于了解部分真相。
所以我們更不能忽略觀察他人言行舉止的合理性,以謹慎、謙遜的态度與陌生人相處才是最佳的方式。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