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家曾說過:
“教育最難完成的事,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自願并熱切追求知識的人。”
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教育的本質。
而我,卻花了整整14年時間,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道理。
曾經的我,隻知道逼迫孩子努力讀書,考個好學校。
直到兒子到了青春期,被診斷抑郁後,我才深切意識到:
所謂的青春期抑郁、空心病,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孩子在替父母生病。
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家可以從我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01
我由于是專科畢業的,一直都在為自己的學曆自卑。
因為,工作十幾年,我太知道文憑的重要性了。
我的高中同桌,當年成功考入重點大學,如今年薪30萬。
而我,辛苦程度可能并不亞于她,但一年到手也就十萬左右。
更不用說那些隐形的福利、社會地位等等,真實的社會,從高考就開始分流了。
身邊太多的案例也讓我意識到,好好學習,對普通孩子來說太重要了。
所以,從兒子上學開始,我就是一個嚴厲的“虎媽”,逼着兒子上各種輔導班、學鋼琴、學主持......
即使兒子很讨厭,即使花了家庭收入的絕大部分,我也各種威逼利誘,不容許兒子放棄。
小學還好,兒子雖然也哭鬧着不愛學,但胳膊扭不過大腿,最後還是我說了算。
可從初中開始,兒子變得逆反起來,跟我的對抗也越來越激烈。
我覺得兒子太不懂事,指責他:
“我舍不得吃穿,把錢都省下來培養你,你憑什麼不好好學?”
兒子覺得我控制欲太強:
“你隻知道逼我學習,我又不是學習的機器!
我就是不想學!你自己都隻考上專科,還想我考好大學?
有本事你自己考啊?!”
兒子說的話就像刀子一樣,完全否定了我這些年的付出,我氣得對兒子又打又罵,把衣架都打斷了。
那段時間,兒子梗着脖子跟我吵架,逼急了就暴跳如雷,瘋狂地砸東西,家裡就像硝煙彌漫的戰場,再也沒有往日的溫馨。
看着兒子充滿仇恨的眼神,我絲毫不肯退讓:
甯可讓你現在恨我,我也要逼你一把。
不料,我的強勢沒等來兒子的妥協,卻換來了一紙診斷:
兒子抑郁了!
青春期抑郁症有多可怕,我是了解的!
這些年,也看到了太多因為抑郁而選擇輕生的孩子,沒想到,我的兒子竟然也走到了這一步。
在拿到确診結果的那一周,我懵了。
不敢再逼兒子學習,也不敢責罵他,隻是關心他的飲食起居,可兒子對我的關心充滿了敵意。
再不能接受,也要面對結果。
我開始反思,也隐約意識到,是我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兒子現在的樣子,可我到底該怎麼做呢?
02
在那段黑暗、痛苦的時光裡,我每天都很痛苦,真的是束手無策。
隻好主動去翻看那些青少年抑郁相關的書籍、視頻和講座,可還是一知半解。
幸好身邊有位朋友的姐姐在北師大教心理學,對家庭教育方面了解頗多,我就厚着臉皮找朋友要來了她的微信。
我向老師問出了困惑已久的問題:
“我不明白,我隻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讓他積累資本、以後能過上好的生活,為什麼孩子不能理解我,還抑郁了?”
老師告訴我,不光是抑郁,其實青春期孩子常見的很多問題,比如厭學、逆反、辍學等等,都是家長和錯誤的家庭教育導緻的。
細細思索那些“問題孩子”的家庭,多半可以順藤摸瓜,找到病根。
家長看到的,是孩子的問題行為;
沒有看到的,是孩子已經忍耐了很多,最後忍無可忍的崩潰。
“很多家長在聽到孩子确診抑郁後,都不可置信。
實際上,青春期,正是抑郁的易發階段!”
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這個階段,孩子們有較高的學業壓力和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
在學校是高度緊張的學習氣氛,回到家則是父母的說教數落,有寫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課,每天都過得很疲憊,很少有娛樂放松的時間。
二是自我意識高漲,變得敏感多疑。
青春期正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階段。
這個時期的孩子高度關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面對人際交往很容易産生沖動、自卑等心理,情緒波動大。
三是缺少情緒宣洩的渠道。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躁動,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較低,跟父母的關系也不如小時候融洽,但卻要面對高壓的生活和父母的不理解,負面情緒累積的越來越多。
以上因素,讓這些十幾歲的孩子們,看不到人生的意義。
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這樣沒有方向,沒有意義的人生,讓孩子的心成了空的,這就是非常典型的
“青少年空心病”!
“而家長出于為孩子好的目的,不斷催逼孩子努力學習,給孩子加碼,再加上不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如數落、強勢逼迫、責罵,不斷積累的壓力就會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最終導緻孩子不堪重負。”
聽完老師的分析,過往和兒子相處的一幕幕,就像電影一樣快速在我腦海閃過:
我想起他哀求我不去上鋼琴課,卻被我厲聲喝止;
我想起他哭着控訴我霸道專制,而我卻認為理所應當;
這僅僅是一部分片段,還有日日夜夜那麼多的逼迫,都是讓兒子壓抑的寒冷。
原來,錯的是我,兒子卻替我生了病。
想起那些因為抑郁的孩子,我被籠罩在深深的恐懼當中,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扭轉這一切,幫孩子走出抑郁?
老師告訴我,勇敢地站到孩子身邊,一起面對,傾聽、理解、接納、成為他堅強的後盾,關系與生活都會變得完全不同。
“青春期的孩子們,自己身上就帶有小動物欣欣向榮的生命力,隻要給他一點陽光,他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繼續生長。”
03
根據兒子的實際情況,老師給了我三點建議:
1. 觀察、感受孩子的内心感受,當好孩子身邊的“警報器。
細心的觀察、捕捉孩子的心理變化,真正“看見”孩子。
很多家長在孩子開始出現抑郁、甚至孩子主動告知“我可能得了抑郁症”時,都完全不以為意,認為那隻是普通的青春期逆反,孩子是在“作”給大人看。
對孩子一次次的呼喊不以為意,因為家長沒有真正用心去“看”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發号施令的對象。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威脅、吓唬、唠叨和發脾氣不僅沒有用,還會起到反作用。
回想起我和兒子的沖突之所以會愈演愈烈,除了我逼他學習外,更多的在于我對他的管教和威脅。
當他不聽我的,想要按自己的想法做時,我還在沿用自動化的模式教育他。
沒有“看見”他反複呼喊的心聲,一味用父母的強權逼迫。
終于等到警鈴響起時,已經晚了。
2. 看見孩子、肯定孩子,幫助孩子找到自我價值。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識開始覺醒,試圖沖破約束和管教很正常,甚至犯錯也是成長需要付出的代價。
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避免指令式的“教育”。
孩子在遇到困難、問題和挫折之後,需要來自父母的分析和引導,而且,這種分析和引導還應該是朋友式的。
其次,要耐心持久地支持孩子做他喜歡的事。
接近孩子、了解孩子,從中發現他的優點、真誠地誇獎孩子。
如果在孩子的眼中,父母隻盯着自己的學習成績,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永遠是高高在上的發号施令,親子之間的溝通交流就會被切斷。
長此以往,會出現壓抑、逆反、抑郁等嚴重後果。
3. 正确看待青春期抑郁,不要諱疾忌醫。
抑郁是一種病,不要錯誤地以為像感冒一樣,扛扛就能好。
家長除了調整自己的心态和教育模式,也要帶着孩子積極就醫,謹遵醫囑進行治療。
這樣雙管齊下,終有撥雲見日的那一天。
相反,如果父母把孩子得了抑郁症看成是一種羞恥,否認孩子的症狀,也拒絕在親朋好友面前坦誠孩子的現狀,那種厭惡,嘴上不說,孩子完全可以感受到。
這時,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父母接納的痛苦。
一個被父母“嫌棄”的孩子,怎麼能不絕望?
他又從哪裡獲得能量走出陰霾,變得更好?
而和孩子的未來相比,父母的面子真的微不足道。
04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重新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獲取兒子的信任,也并不容易。
在了解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錯誤的方式給兒子帶來了多大的傷害,有一段話被我深深印在了腦海當中:
青春期孩子的痛苦來自同學和老師的種種言行,但最終是指向父母——
他們抑郁、自殘等,最終都隻是為了赢回父母的關注和愛。
我改變了原有的溝通模式,給兒子完全的信任和接納,也給他充足的時間。
什麼成績,什麼學習,我都不那麼在意了,隻希望陽光早日照進兒子的心裡。
我尊重他的意見,不想學的興趣班全部停掉。
而讓我意外的是,兒子主動保留了其中一個:
“雖然我不是很想學,但上這門課對我幫助挺大,理性思考還是保留吧。”
可見,孩子是能溝通的,以前不能溝通的其實是我。
而當我真正反省了自我,不再那麼急功近利,不催促,不說教,不指責,兒子也逐漸讓我看到了他的改變:
從一開始的說幾句話就煩躁“不想說了”,到可以跟我平和的對話,溝通接下來的學習計劃,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等幾個月後再帶兒子去複診時,醫生告訴我,兒子的抑郁症表現已經好了很多,可以停藥了。
兒子也對我說:
“媽媽,我覺得自己已經不像之前那樣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你就放心吧!”
那一刻,我心裡的巨石終于落了地,走出醫院望着藍天白雲,都有一種久違了的輕松。
走過那段長長的黑暗隧道,我想跟家長們說:
不要視孩子的青春期為洪水猛獸,當你正視孩子青春期的各種情緒,透過孩子的狀态來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時,就會發現親子關系的轉機。
那些青春期抑郁的孩子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原地踏步、不肯成長的父母。
無論孩子處于哪個年齡段,父母保持自我的覺察和成長都至關重要。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