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原文太長,為了方便閱讀,做了一些節選。
對于為什麼需要多元思維模型,查理·芒格說過這樣一句話:
現實世界的問題不會恰好落在某個學科的界限之内。
其實,不單單是問題不會恰好落在某個學科領域,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也會局限于自己擅長的學科,局限于自己熟悉的工具和模型。
網上很多人立下flag,要收集、學習100個思維模型,但是收集了一堆模型,卻用不起來,解決不了問題。
有時别人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去請教,發現别人用的就是自己會的模型。
為什麼自己學了那麼多思維模型卻用不起來呢?
老曹以為是沒有做到「多元一體」。
模型想要多,很容易,「多元」,也很容易。
多元嘛,就是多種多樣。我們從小到大早就學習過多種多樣的思維模型,比如中學就學了概率、複利、能量守恒、适者生存、供需平衡,這些模型足夠我們解決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數問題。
但這些模型都是分散的、淩亂的,沒有聚為一體。
1、果盤 VS. 果汁舉個例子。
高中會有理科綜合、文科綜合的考試。一場考試考多個科目,算是多元了吧?但有做到一體嗎?
沒有。
名字叫綜合,但是各個學科上課的時候各上各的,學習的時候各學各的,考試的時候各考各的,考試完了講解試卷,還是各講各的。
就像是水果拼盤,一大盤子各種各樣的水果,很多元,很好看,也都在一個盤子裡,但吃的時候呢?蘋果還是蘋果,梨還是梨,學科的界限清晰無比。
一體是什麼?
一體是混合果汁。不管你是蘋果還是梨,不管你是南方水果還是北方水果,不管你是甜的、酸的還是辣的,全都打碎了混在一起,融為一體。
我才不管你是數學還是化學,物理還是地理,全都拿過來一起去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才是目的。
把解決問題作為學習模型、使用模型的出發點,才能不受學科和模型的限制,才能融會貫通,多元一體。
說起來簡單,那到底怎麼把果盤變成果汁,把多元模型聚為一體呢?
大概可以分成三步。
2、共性、分解、清單需要說明一下,《窮查理寶典》裡面隻說要掌握跨學科的思維模型,至于怎麼糅合,怎麼用,隻提了一個檢查清單。
老曹覺得隻用一個清單是不夠的,模型就在那,關鍵是怎麼用起來,所以又增加了兩個步驟。
還是開頭說的那句話,這一節,包括整篇文章,都是我個人的理解,肯定有錯誤和不足。所以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或者有想要吐槽的内容,歡迎留言指教。
正如前文所說,思維模型想要多、想要多元,很簡單,學就是了。但關鍵是要用起來,而且是全部用起來。
查理·芒格是這樣說的:
那怎麼把掌握的模型全部都用起來呢?我總結了三個步驟:
2.1 尋找事物之間的共性
前面在讨論高手的時候,用到的成語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做到這兩點的前提,就是尋找共性。
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型很多,如果去追求數量的話,是永遠都學不完的。但是如果能找到共性,或者說,相似性,就能很好地理解其他的模型。
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也更容易根據共性,去調用其他學科的思維模型。
舉幾個例子。
我是在十幾年前自學的 Photoshop,那個時候沒有線上課程、教學視頻,看的是一個圖文教程。
開始看得很費勁,教程的文字也不通俗易懂,但是當我看到「圖層」那一節的時候,突然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因為我想到了幻燈片,不是 PPT,是現實世界的實物幻燈片。
我讀小學初中的時候,教室裡擺一台幻燈機,放幾張幻燈片,就是很先進的多媒體教學了。
幻燈機怎麼用呢?是通過切換、疊加一張一張的塑料圖片,也就是幻燈片,來播放不同的影像。
我發現 Photoshop 的圖層和幻燈片是有共性的:
通道、蒙版也是差不多的原理。
找到這個共性後,我很快就上手 Photoshop 了。
後來用 Photoshop 做 GIF 動圖,我又想到了手翻畫。
屏幕前的你可能也在上課開小差的時候畫過手翻畫。
手翻畫的動畫效果是怎麼形成的?是一頁一頁的紙張連續疊加覆蓋形成的,一頁紙就是一幀。
Photoshop 裡面,一個圖層就是一幀,一個一個的圖層連續疊加就成了 GIF 動圖。
找到了和手翻畫的共性之後,我也很快學會了用 Photoshop 做 GIF 動圖。
Photoshop 和幻燈片,是一個軟件和實物、虛拟和現實之間存在共性的例子。
學科之間也有很多共性。
提到守恒,你能想到什麼?
中學裡面,我們學過各種守恒:能量守恒、質量守恒、熱量守恒、電量守恒、動量守恒……
這些概念來自不同的科目,但他們的共性很明顯:守恒。
抓住這個共性,這些概念可以說是一通百通。解題也是會了一個之後,其它的也迎刃而解,無非是用的公式、定理不一樣。
和守恒類似的,還有一個平衡。
我記得中學生物課裡面有一節是講滲透的,細胞什麼時候失水、什麼時候吸水。搞清楚是失水還是吸水其實很簡單,就是平衡。水會從低濃度流向高濃度,最終細胞内外的液體濃度趨于平衡。
物理也有平衡,比如靜電平衡。像滲透一樣,電荷如果分布不均勻,濃度有高低,電荷就會往平衡的方向移動。
政治課本裡面講供需平衡,也是一樣的道理,從高到低,實現平衡。
平衡,就是上面三個不同科目的内容的共性。
我相信,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你也發現過很多事物之間的共性。找到共性的那一刻,陌生事物和熟悉事物産生了的聯系,我們對陌生事物的認知也一下提高了幾個層次。
通過共性,可以把不同科目、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模型聯系起來,形成以共性為節點的認知網絡。
是的,一定是網絡。因為一個模型可能和很多學科有聯系,一個模型也會和很多不同的模型有共性。
形成有聯系的網絡之後,知識、模型不再是孤立的、局限的,有了融會貫通、聚為一體的可能。
2.2 對問題進行分解
「現實世界的問題不會恰好落在某個學科的界限之内」,這句話的另一個說法是:現實世界的問題是混合的。
現實世界的問題不是科目分明的理綜考試、文綜考試,一眼望去就知道這是物理題,那是地理題;這是考文學,那是考化學。
現實世界的問題是混合的,單一學科的知識、模型解決不了,所以需要多元思維模型。
可是問題是混合的、交織在一起的,多元思維模型也下不去手啊?
怎麼辦?
抽絲剝繭,分解。
分解大概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就有學習分解。
比如數學的因式分解,把複雜的多項式分解為簡單的乘積。
比如物理的受力分析,要把整體分解為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的去分析。
工作中的複雜問題也需要分解。
比如,開了個網店,每天訪客 10 萬人,可最終下單隻有 100 人,哪裡出問題了呢?很多人會拿出漏鬥模型,漏鬥模型其實就是對消費者的轉化過程進行了分解。
比如,公司有 10 萬會員,但業績增長陷入瓶頸。怎樣挖掘會員的潛力呢?很多人會拿出 RFM 模型,RFM 模型其實就是對會員的組成進行了分解。
當我們把混合的問題分解開、羅列開,就能知道這個問題是由哪些小問題、小環節組成的,然後再看看每個小問題、小環節需要哪些模型來解決,直到把問題解決為止。
比如通過漏鬥模型,發現進入商品詳情頁的訪客很多,但加購物車的很少,那麼詳情頁肯定是有問題的。接下來就是如何去提高詳情頁的轉化率,怎麼提高呢?可能需要詳情頁的熱力圖和浏覽觸達率,可能需要進行 A/B 測試,可能要用一點行為設計學的知識,可能還要一些營銷活動……
現在這個具體的問題,就是一個把方法、模型關聯起來的共性。
隻要能找到具體的問題,我們就能使用各種模型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
分解就是找到具體問題的方法。
舉例的漏鬥模型、RFM 模型是現成的分析模型、固定的分解套路。這樣的模型有很多,隻要條件合适,都可以直接拿來用。
不過,有的時候我們遇到的問題會更加複雜,也可能沒有現成的分析模型。但隻要多點耐心、細心,再複雜的問題,也能分解成具體的小問題。
2.3 形成解決問題的模型清單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感覺,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别人解決了,去請教,發現原來用的就是自己會的方法,但這個方法自己卻怎麼都想不起來。
為什麼想不起來呢?
一種情況是自己沒有找到問題和方法的聯系,也就是沒找到共性,不知道這個方法能解決問題。直到看别人用了,才知道可以用這個方法。
另一種情況,就是真的想不起來。
這兩種情況都可以通過模型清單來解決。
在《窮查理寶典》的第三講《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裡面,有這麼兩句話:
把思維模型當作檢查清單,就是模型清單。
那麼,把掌握的思維模型都列到一張清單上,就算是模型清單了嗎?
老曹覺得這樣還不夠。這樣的清單,還是一個果盤,不是多元一體。
那怎樣才是多元一體的模型清單呢?
針對具體的問題,整理的模型清單。
《窮查理寶典》裡面就有一個查理·芒格針對「投資」這個問題做的檢查清單,清單裡面有和投資相關的各種思維模型,比如複利、能力圈、逆向思維,也有一些警示、原則。
因為這個清單已經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和投資相關的多元思維模型,所以遇到投資相關的問題時,按這個清單來一遍,就是在調用多元思維模型了,既不會有遺漏,也不存在「想不起來」的情況,更沒有單一模型的局限。
那這個模型清單要怎麼做呢?其實大部分工作已經在前面兩步完成了。
通過尋找共性,能把我們掌握的各個學科、領域的思維模型貫穿起來。
通過問題分解,能把混合的問題分解成一個一個具體的問題。
現在,隻需要把能解決具體問題的、存在共性的模型列出來。
還是用漏鬥模型舉個例子。
把訪客的轉化過程分解成幾個環節,每一個環節的問題都可以用一系列的方法去解決。每一個環節的系列方法,就可以做成一個清單,它們的共性就是能解決這個問題。
隻要下次遇到的是存在相同共性的問題,就可以把這個清單單獨拿出來使用,這個清單就是針對具體問題的模型清單。
再看下《窮查理寶典》裡面對多元思維模型的評價:它們借用并完美地糅合了許多來自各個傳統學科的分析工具、方法和公式。
我們的模型清單呢?有各個學科的工具、方法、模型,并且能夠用來解決具體的問題。
而且這個清單不是死的,每當我們遇到新的模型、更好的模型,都可以添加進來,或者進行替換,讓這個清單不斷更新,始終有最新、最有效的多元模型。
我們再按「多元一體」的标準看下這個清單:
清單裡面的模型可能數量不是很多,但來自不同的領域,是多種多樣的,也就是多元的。
不同的模型不是簡單的列在一起,而是因為有共性而被聯系在一起、糅合在一起。
這個共性就是能夠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實現一個具體的目的。
這還沒有結束。
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混合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被分解成很多具體的問題,每一個具體的問題都可以做一個模型清單。所以我們會有很多模型清單。
一個模型可能解決多個不同的問題,所以一個模型會存在于很多個清單裡面。
因為遇到的問題是混合的,所以解決混合問題的時候,也需要調用很多不同的模型清單來解決。
通過模型清單,把我們掌握的模型都關聯了起來,也都能真正的用起來。
至此,我覺得可以說是真正做到了多元一體,真正擁有了能用起來的多元思維模型。
我對多元思維模型的理解差不多講完了,不過好像還缺點什麼。
模型到底是怎麼獲得的呢?可以參考《》第8章。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