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客戶的需要”變成了“規格”,變成了“技術規範”,變成了“交付的要求”……,其過程就像“傳話遊戲”那樣,在輸入和輸出之間産生可笑的偏差。
這種偏差必然會降低産品的價值或者客戶感知的價值。
一、橫看成嶺側成峰,質量定義各不同
我在許多高層研讨會或溝通會上都會問:“你們負責銷售的人來了沒有?請你們告訴我,你們是如何定義質量的?”
銷售部會說:“滿足客戶的需要。”
我說:“好,那麼負責市場部門的人,你們怎麼定義質量?”
市場部說:“了解客戶的需求。”
我說:“很好,那麼負責設計或研發部門的人,你們是如何定義質量的?”
往往這個時候研發部門都會說:“我們要滿足設計的要求,滿足技術的規範。”
我說:“好,接下來該問采購了。請問采購部怎麼定義質量?
采購部負責人說:“第一要滿足成本的要求,第二滿足設計的要求,第三我們要滿足交付的要求。”
我說:“好,那麼制造部門,你們又如何定義質量?”
制造部門的人會說:“我們滿足規格的要求。”
我說:“太好了,接下來該到物流了,物流部門的人,你們該如何定義質量呢?”
物流的人說:“那就是按照要求、按照時間去發貨吧。”
“最後,該說服務部門了,請問你們又如何定義質量呢?”
……
二、環環相扣的質量鍊,為何總是“掉鍊子”
實際上,通過上述的對話,我們已經把企業從客戶訂單到向客戶交付的一條”質量鍊”給描繪出來了。
在這個鍊條中,我們對于質量的定義是否一緻呢?
從“客戶的需要”變成了“規格”,變成了“技術規範”,變成了“交付的要求”,等等,是否像玩“傳話遊戲”那樣輸入和輸出之間産生了可笑的偏差呢?
顯然是這樣的。那麼,我請大家思考戴明老先生說過的一句話:管理的天敵就是偏差。那麼,為什麼會産生這種偏差或不一緻呢?
如果我們再在每一部門連接處的偏差點畫一條線的話,你會發現,實際上就形成了一堵縱橫交織的邊界,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部門牆”或“部門壁壘”,而這些邊界所帶來的麻煩,就是我們相互之間所謂的一種“掉鍊子”的現象。
三、如何提升産品的價值或者客戶感知的價值
其實,我們可以把企業的這條“質量鍊”截成三段:
由此,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所謂的“質量”變成了這三種質量的加減之和。如果我們用一個公式來表示的話,那就是:産品的價值或者客戶感知的價值=産品質量+服務質量-交付質量。
另外我們再考慮一個問題,就是在每一段之間都形成了一個偏差,而這種偏差反過來解讀,這條“質量鍊”實際上就是一條“要求鍊”。
很顯然,在每一個部分之間對“要求”的理解與把握都出現了一個不小的波動或偏差,如果計算出這種波動或偏差的“偏差率”或者叫“要求不符合率”,那麼,我們再把它們用ABC表示,并帶入上述公式,于是,我們就得出一個新的公式:
産品的價值或者客戶感知的價值=産品質量×偏差率A+服務支撐質量×偏差率C-交付質量×偏差率B。
而結果呢?就沒有達到預期,沒有質量了,如果用什麼衡量指數來表示這種“不符合要求的表現”,那就是大家熟知的“客戶滿意度”(CSI)和“不符合要求的代價”(PONC)或“質量成本”。
按照Groocock(John M.Groocock,The Chain of Quality 《質量鍊》,John Wiley&Sons,1986,作者為克勞士比先生的老部下,曾任ITT歐洲部質量副總裁,TRW質量副總裁,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的産品價值公式,我們可以得到三個方面的啟迪:
1.産品質量是五個責任部門精誠團結、協同一緻的結果;
2.三部分質量的劃分以及“偏差率”的統計,是便于同競争對手做量化對比,進而驅動改進的有效方法;
3.提升客戶的感知價值,減少PONC,自然成為提升質量競争優勢的兩大抓手。
作者:楊鋼
-End-
上一篇
給領導的祝福語大全
下一篇
幾種不正确的營養觀念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