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劉臣彬】五髒六腑辨證用藥(三)脾與胃

3天前

脾與胃

一、 脾胃虛弱(脾氣虛、胃氣虛)
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結腸炎,慢性痢疾,胃腸功能紊亂、胃神經官能症,腸結核、慢性肝炎、肝硬化、放化療後不能飲食。
主症:面色萎黃,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胃脘滿悶,嗳氣吐酸,胃痛喜按,食後痛減,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脈象細、弱、濡軟。或見嘔吐、浮腫。(脾虛三大主症:腹脹、便溏、食少納呆)。
病機:脾有病,則胃受之,脾胃虛弱,即脾氣虛及胃氣虛同時出現,但也有單獨出現者。胃主受納,胃氣虛則胃納減少;胃氣主降,胃虛失其和降反而上逆,則嗳氣吐酸,胃痛喜按,得食痛減,均為虛象。脾主運化,脾虛則運化失常,出現食後胃脘滿悶,腹脹便溏。脾胃氣虛水谷化生精微減少,則面色萎黃,倦怠無力。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則浮腫。舌質淡,苔白,脈脈象細、弱、濡軟,均屬氣虛之象。
治法:健脾和胃
藥物:
1、 健脾:人參、黨參、茯苓、山藥、炒薏苡仁。
2、 和胃:陳皮、木香、法半夏、陽春砂、白蔻、草蔻。
3、 随症加減:食欲不振加雞内金、砂仁;吐酸加烏賊骨;嘔吐加生姜、半夏、竹茹;胃脘痛加白芍、甘草;腹脹加厚樸、木香;便溏加赤石脂、诃子。
方藥舉例:一般脾胃虛弱用四君子湯加減。人參、白術、茯苓、甘草。脾虛重者用參苓白術散。

二、 脾胃虛寒
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胃腸功能紊亂,水腫,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結腸炎,婦女白帶過多。
主症:腹脹、便溏、食少納呆三大主症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寒症,就是虛寒。胃腹隐隐作痛,喜熱喜按,口泛清水,呃逆嘔吐,食欲不振,食後腹脹,久洩不止,肢冷乏力。或見尿少浮腫,皮膚萎黃而晦暗,白帶清稀而多。舌質淡,苔白滑或白膩,脈沉細而遲軟無力。或脈右關弱,六脈遲。
病機:脾胃虛寒,多為脾胃疾病遷延日久,失于調治,正氣不足所緻。陽虛生外寒,則畏寒肢冷;寒性收引,其性疼痛,寒邪凝滞中焦脾胃,則胃腹隐痛,得熱得按則寒氣散,而痛減。胃陽不足,則食少腹滿。寒飲不化而上逆,則口泛清水;胃氣不降,上逆則嘔吐呃逆。脾陽不足,不能運化水濕,則久洩不止,或浮腫尿少,或白帶清稀而多。寒濕停滞脾胃,膽液與寒濕相結,則膚色晦暗發黃。脈右關弱,為脾虛,六脈遲為寒症。
治法:溫中健脾

藥物:
1、 溫中:用良姜、姜、附子、天南星、吳茱萸。
2、 健脾:用蒼術、白術、砂仁、白蔻。
3、 補脾用人參、黨參、黃芪、甘草。
4、 随症加減:胃痛重用良姜、香附;肢涼怕冷加吳茱萸、附子、肉桂;久瀉加炮姜、赤石脂;呃逆加丁香、柿蒂;嘔吐加陳皮、生姜、半夏;或加草蔻、良姜、生姜汁;浮腫加豬苓、澤瀉、茯苓、薏苡米。食欲差加砂仁、雞内金、谷芽、麥芽。
方藥舉例:一般用六君子湯加減。人參、白術、茯苓、甘草、木香、砂仁、半夏、陳皮、良姜、香附。

三、 中氣下陷
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痢疾、腸功能紊亂、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腎下垂、睾丸下墜、重症肌無力等。
脾胃虛弱症候兼見言語氣短,動則氣墜,深吸氣方快,疲乏無力,困倦。或見久瀉脫肛,子宮下垂,小便淋漓不盡。舌淡苔白,脈象虛大,右關純虛脈。
病機:脾胃之氣不足,又稱中氣不足、中氣下陷。脾主肌肉,肌肉微軟無力,不能上托髒器、組織,導緻下陷。
治法:補中益氣
藥物:
1、 升陽舉陷:升麻、黃芪,最好重用100克。
2、 健脾益氣:黃芪、黨參、人參、太子參、西洋參、白術、蒼術。
3、 随症加減:久瀉加诃子肉、補骨脂、烏梅。小便淋漓難進加肉桂。睾丸下墜加補腎藥山芋、山藥、熟地、仙茅、巴戟、附子、吳茱萸。
方藥舉例:一般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人參、白術、陳皮、升麻、槟榔、枳殼、柴胡。

四、 脾虛濕困(濕困脾陽、寒濕困脾)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胃腸功能紊亂,水腫,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結腸炎,白帶過多。
主症:輕者脾虛兼見濕的症候,重者脾陽虛兼見寒濕症候。飲食減少,胃脘滿悶,惡心嘔吐,口粘不渴,渴不欲飲,頭重如裹,身困體沉,腹瀉肢腫,或皮膚晦暗發黃,白帶多。舌苔厚膩,脈緩。
病機:濕重傷脾或脾陽先虛,運化遲緩,緻使濕濁中阻。濕困于上,則口粘,頭重如裹;濕阻于中,則飲食減少,胃脘滿悶,惡心嘔吐;濕迫于下,則腹瀉、肢腫、白帶量多。寒濕阻于脾胃,膽汁與寒濕相結,則身黃晦暗。水濕充于肌膚,則神困體沉。舌質淡,苔白厚膩,脈緩,均屬脾陽不運,濕濁内蘊之象。
治法:健脾利濕(運脾化濕)
1、 健脾:人參、白術、黃芪。
2、 燥濕:蒼術、厚樸、草果、半夏、天南星、
3、 化濕:藿香、佩蘭、砂仁、蔻仁。
4、 利濕:豬苓、茯苓、澤瀉、薏苡米、車前子。
5、 随症加減:胃脘滿悶加厚樸、蒼術;惡心加藿香、佩蘭;腹瀉加山藥、蓮子肉;黃疸加茵陳、幹姜;頭重如裹加白芷;浮腫加大腹皮、澤瀉。
方藥舉例:一般用胃苓湯加減。即平胃散合五苓散加減。蒼術、白術、厚樸、茯苓、澤瀉、豬苓、薏苡米、車前子。

五、 脾藴濕熱
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膽囊炎、濕疹、膿疱病
主症:面目發黃,鮮明如橘色,脘腹脹悶,不思飲食、厭油膩,惡心嘔吐,尿少而赤。或身癢,發熱,口幹苦,便秘或大便不爽,或皮膚瘡瘍、濕疹流黃水,舌苔黃膩,脈濡數。
病機:嗜食辛辣肥甘厚味,引起脾濕胃熱,濕熱交阻,膽汁與濕熱相結,外溢于肌膚而發黃緻癢;熱為陽邪,故黃色鮮明如橘色;濕熱中阻,則不思飲食,厭油膩,甚至胃濁上逆而惡心嘔吐;濕熱下注膀胱,而尿黃短赤;濕盛則洩瀉;熱盛則發熱,口幹,大便幹結。舌苔黃膩,脈濡數,均屬濕熱熏蒸之象。本證之黃疸,消化道症狀嚴重脈緩;肝膽濕熱之黃疸,肝膽經症狀嚴重脈濡弦,需細分辨。濕熱在皮膚,則成濕疹、膿疱病、皮膚潰瘍等。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舉例:黃疸常用茵陳蒿湯加減。茵陳、栀子、茯苓、澤瀉、白茅根、焦山楂、佩蘭、闆藍根。
膿疱病和濕疹用:生薏苡米、黃柏、栀子、黃芩、金銀花、連翹、生地、玄參、苦參、地膚子、白鮮皮。
随症加減:食少厭食油膩加黃連、焦山楂;惡心嘔吐加陳皮、竹茹;尿少身倦加薏苡仁、六一散,大便不爽加大黃、番瀉葉。
六、脾不統血
各種出血疾病。功能性子宮出血、痔瘡出血、血小闆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血友病、皮下出血等。
主症:脾氣虛兼有出血者。面色無華、萎黃,氣短懶言,肢體困倦乏力;月經過多,點滴而下;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沉細而緩。
病機:脾虛不能統血,則血不歸經,溢于脈外。面色無華、萎黃,氣短懶言,肢體困倦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沉細而緩。都是脾虛症狀。
治法:補脾攝血、引血歸經
藥物:
1、 補益脾氣:黃芪、黨參、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大棗。
2、 止血:仙鶴草、劉寄奴、艾炭、血餘炭、棕榈炭。
3、 随症加藥:嘔血加紫草、仙鶴草;便血加生地榆、槐花、側柏葉或伏龍肝;尿血加旱蓮草、小薊。胃出血加三七。
方藥舉例:一般用歸脾湯加減。人參、白術、黃芪、當歸、木香、仙鶴草、劉寄奴。

七、 心脾兩虛
神經官能症、心率失常、早搏、貧血、輕度失眠。
主症:心悸健忘,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食欲減退,腹脹便溏,倦怠無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左寸弱、右關弱。
病機:心主神志,脾主運化。心虛則神不内守,出現健忘失眠、思慕無窮,多夢紛纭,心悸怔忡;脾虛則運化失司,則食欲減退,腹脹便溏,倦怠無力,面色萎黃。六脈沉細,為氣血不足,心脾兩虛之象。
治法:補益心脾
藥物:
1、 補心:人參、黃芪、黨參、西洋參、太子參。
2、 不眠:棗仁、柏子仁、茯苓、茯神,思慮過度用遠志。
3、 補脾: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甘草。
方藥舉例:一般用歸脾湯加減。

七、 肝脾不和

神經官能症、肝炎、肝硬化。

主症:既有肝旺的症候,又有脾虛的症候。兩脅脹滿,不思飲食,腹脹腸鳴,大便溏瀉。舌質淡,苔白膩,脈弦。

病機:肝木克脾土,肝氣郁結,橫逆犯脾,脾虛而運化失常。

治法:疏肝健脾

藥物:

1、 疏肝:柴胡、白芍、香附、郁金。

2、 健脾:白術、茯苓、薏苡米、山藥。

3、 随症加藥:脅肋脹痛加柴胡、白芍、青皮;腹脹加厚樸、木香;便溏加蓮子肉、伏龍肝、石榴皮。

方藥舉例:一般用逍遙丸加減。柴胡、白芍、茯苓、白術、廣木香、香附、郁金。

八、 胃火熾盛(邪熱擾胃、胃火)

某些傳染病高熱期、糖尿病、牙周病、口輕潰瘍等。

主症:煩渴多飲或渴欲飲冷,多食易饑,口臭嘈雜,牙龈腫痛,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洪大、滑數。

病機:胃火熾盛耗傷胃陰,則口渴多飲或喜冷飲;火能消谷,則多食易饑。胃熱上蒸則口臭嘈雜;齒龈為胃經脈絡所過,胃熱上沖,則牙龈腫痛。熱傷津液,則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洪大、滑數,均為胃火熾盛之象。

治法:清胃瀉火

藥物:

清胃火:生石膏、知母、栀子、黃連、黃芩、山豆根、大黃。清熱生津用石斛、天花粉、蘆根、北沙參。

方藥舉例:山豆根、生石膏、知母、升麻、黃連、當歸、生地黃、玄參。

九、胃陰不足

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消化不良、糖尿病。

主症:口唇幹燥,不思飲食,食後飽脹,大便燥結,幹嘔呃逆,舌幹少津,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無力。

病機: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不能化生水谷精微,陰液之源枯竭,或胃火耗傷津液,虛火上擾,胃陰不足,則見口幹唇燥,大便秘結,舌質紅,脈細數無力等症。胃陰虧耗,胃失濡養,納化失司,導緻飲食減少,食後飽脹;胃失和降,則幹嘔呃逆。

治法:滋陰養胃

藥物:

1、 養胃陰:北沙參、麥冬、生地、玄參、石斛、蘆根、天花粉、玉竹、西洋參、太子參。

2、 随症加藥:口幹舌燥加蘆根、天花粉;幹嘔加竹茹;呃逆加代赭石、旋複花;便秘加火麻仁、郁李仁、小胡麻。不思飲食加砂仁、白蔻、雞内金。

方藥舉例:一般用麥門冬湯加減。麥冬、沙參、生地、石斛、太子參、烏梅。

十、 肝胃不和

胃潰瘍、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肝炎、肝硬化。

主症:脅肋脹痛,胃脘脹滿、疼痛,食欲不振,嗳氣吐酸或嘔吐,或見心煩易怒,脈弦。

病機:肝木克脾土,肝強脾弱,左關脈弦,右關脈弱。肝強木旺則胸脅乳房脹痛;胃弱土衰則腹脹、便溏、食少納呆。

治法:疏肝和胃

藥物:

1、 疏肝:香附、郁金、柴胡、白芍、香橼、佛手。

2、 和胃:陳皮、半夏、砂仁、木香。

3、 随症加藥:疼痛拒按加香附、郁金;泛酸嘈雜加吳茱萸、黃連;或加烏賊骨;口苦加黃連;嗳氣加旋複花、佛手。

方藥舉例:一般用四逆散合左金丸。柴胡、白芍、陳皮、枳殼、半夏、吳茱萸、黃連。

十一、食滞胃脘

消化不良、停食、急性胰腺炎、肝功能不好。

主症:胃腹脹滿,嘔吐酸腐,嗳氣反酸,不思飲食,大便溏薄或秘結。舌苔厚膩,脈滑,關部滑重。

病機:飲食積滞、飽食過傷脾胃,脾之運化失司,中焦氣機受阻,則脘腹脹滿;食滞于胃,濁氣上逆,則嗳腐吐酸,不思飲食,大便溏薄或秘結;食濁中阻,則舌苔厚膩,脈滑;中州位于右關,則關脈滑重。

治法:消食導滞

藥物:

1、 健脾消食:消肉食用山楂;消谷食用炒谷芽;消面食用炒麥芽、焦神曲;消食開胃用雞内金。行氣開胃用砂仁;開胃止吐用蔻仁。

2、 導滞:炒枳實、炒枳殼,焦槟榔、炒萊菔子、大黃。

3、 随症加減:口臭加黃連、栀子。

方藥舉例:一般用保和丸加減。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炒萊菔子、茯苓、半夏、枳殼、陳皮、連翹。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