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歸根複命”學說及其影響 老莊一派,指以先秦思想家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其代表著作即《老子》、《莊子》兩書。在《老子》中,有歸根複命的内煉學說;在《莊子》中,載恬淡無為的養神之道。這裡,先就《老子》而論。
《老子》又名《道德經》。關于它的作者,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姓李名耳,字伯陽,谥曰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裡人。他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問以禮。後來因見周朝日衰,遂西出函谷關,受關令尹喜之請,寫《道德經》五千言,然後離去,莫知其所終。
一說老子即太史詹或老萊子。但今本《老子》是否為老子所著?老子究竟是誰?現在學術界的看法不一。但大多認為,《老子》成書于戰國時,基本上是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一書文約義豐,自傳世以來,人們對它的理解就有分歧。曆代出現的幾百注家各執一說,莫衷一是。曆代道教的思想家,既繼承了《老子》的宇宙生成學說,又把其中的歸根複命的思想作為煉養理論的核心。可見,探讨《老子》的内煉思想,不僅可以覓尋到道教内煉理論的源頭活水,并且還能有助于對《老子》一書的全面認識。
“道”,是老子最重要的範疇。故開章明義說:“道,可道也,非恒也,名,可名,非恒名。”并特别聲明他所創立的道,并非一般人所說的道,它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既然如此,又怎麼去了解這一隻可意會的道呢?老子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艱難地描述着,力圖讓人們把握大體,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即把道說成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原,它的存在是客觀的,但又不能依靠感官去了解,故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微。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而不見其首,随而不見其後。”
你看,見不到,聽不着,求不得,混沌窈冥,恍恍惚惚,似“無物”,又似“有物”,其實難以言語。這是一個人們無法直接感知的無限大的宏觀世界與無限小的微觀世界,這個世界不是有貌、有象、有聲、有色的可被感知的“物”,而是“夷”“希”“微”的統一體,是一種超感官的存在。
相對“物”而言,它是“無”;相對虛無而言,它又是“有”。“有”和“無”都被用來證明道的真實存在,并非說道是虛無與實在的統一。
道是宇宙生成的本根。老子說:“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所謂“根”即指道,“歸根”即指回複到先天的狀态,與道同體。這個根又叫作“玄牝之門”;“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從這個神秘的門戶中,永無休止地衍生着萬物。
萬物生成衍化的程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謂“道生一”,是說道在本根階段呈現為一種陰陽未分的混沌狀态,即先天之元氣。由一生二,便是由元氣分陰分陽。所謂“三”,是指陰陽二氣之間的互相作用(沖氣),這種互相作用使陰陽二氣呈現出形形色色、千差萬别的穩定形态(和),這些穩定的形态也就是“負陰而抱陽”的萬物。
在這裡,老子向當時的人們披露了宇宙衍化的根本奧秘。即宇宙萬物的産生與發展是處在陰陽矛盾的運動中。而“和”是萬物具備的基本形态。所謂“和”,即指陰陽的平衡、和諧。《淮南子·天文訓》說:“陰陽合而萬物生。”作為衍生萬物的本體——道,本身就有和和的性質。《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即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道所包含的調整性、互補性、和諧性。所謂“和之至也”,更把和諧視為事物存在的最好也是最高的狀況。後來的道教繼承發展了老子的元氣道論,使之進一步系統化,成為煉養理論的基石。其互補和諧的思想,則成為道教養生學調整的原則。
那麼,怎樣去認識這個遠離人們感官的新世界呢?老子指出,到那裡隻有一條途徑,那就是直覺主義的認識道路。這要求在一種靜寂入定的精神境界中,運用直覺思維的智慧,才能去體驗宇宙的基本統一(即道的一元性)。顯然,達到這一境界最好的手段便是氣功。也許,老子正是在氣功入靜的狀況下、才領略到了那個新世界的奧秘。
他說:“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看,這正是入靜狀況下出現的絕妙景象。惚惚恍恍,窈窈冥冥,似有似無,然而又确實感覺到有一種極其精微的、真實可信的物質——精氣在體内運行,并出現了種種奇異的事物(有物)、景象(有象),這就是“精”、“信”(神)在特殊狀況下産生的功能。
為了登臨這一領域。必須作一些特别的鍛煉。《老子》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講的就是煉氣入靜。“營魄”,河上公注:“魂魄也”。《淮南子》高誘注:“魂者陽之神,魄者陰之神。”故魂為陽,魄為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在人則為“載營魄抱一”,“一”即“和”,為陰陽魂魄互相作用構成的穩定的統一體。
那麼,怎樣才能“抱一”呢?則當“抟氣至柔”,如嬰兒一樣。《管子·内業》雲:“抟氣如神,萬物備存。“尹知章注:“抟,謂結聚也。”氣結聚而精生,精積而神用。三者之中,精是内煉的根本。《管子·内業》說:“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尹知章注:“精,謂神之至靈者也,得此則為生。”《老子》亦有“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句。氣為動力,抟氣至柔,綿綿若存。神為主宰,所謂“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者,伸也;伸者,神也。
在煉養的過程中,還當清淨心地,這就叫作“滌除玄鑒”。“玄鑒”,指玄妙的心境。排除外部感覺世界的各種幹擾,保持心地的潔淨無塵,使其明亮得象一面毫無毛病的鏡子,便能觀照萬物,明曉宇宙的本來。《淮南子·齊俗訓》說:“清明之士,執玄鑒于心,照物明白。”從而可以達到與道玄同的境地。
然而怎樣“滌除玄鑒”呢?《老子》說:“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勤,馬叙倫說:“借為廑,《說文》曰:‘廑,病也。”救,高亨按:“救借為瘳,《說文》,‘瘳,疾愈也。’”馬、高之說可信。塞其兌,似指兩眼内視、口閉耳塞等氣功動作。
《淮南子》高誘注雲:“兌,耳目鼻口也。《老子》曰‘塞其兌’是也。”閉其門,似指提肛、凝氣等動作,關閉氣門,以防内氣洩漏。通過塞兌、閉門一類的動作,促進“抟氣至柔”,低代謝,高儲能,達到強身治病的目的。故“塞其兌,閉其門”,可以終身不病,反之,有病則終身不能愈。
出于這種對氣功養身的體驗,老子認為,用這種靜功内養的方法,可以“挫銳”“解紛”,排除心官帶來用一切幹擾。使主體恢複無知無識的狀态。這樣,就能使心靈的智慧之光與大道和合,從而産生出超常的功能,能夠直接感受其微觀世界的形形色色。
所謂“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所謂“和其光,同其塵”,反映的正是用“玄鑒”之光,接受“道”的信息,并進行信息反饋的微妙情景,這就是直覺靜觀,認識世界的過程。
老子把他論述的内煉方法和理論總結為歸根複命之說。《老子》雲:“至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這個根也就是道,在人則指生命的本源,在氣功内煉中,一般指下丹田(玄牝),内煉之際,将氣歸丹田,精聚丹田,神(意)守丹田,謂之“歸根”。精氣神常聚常守丹田,通過煉精、煉氣、煉神諸階段的修煉,便可結成内丹,扭轉自然界生老病死的規律,恢複青春的活力,達到“深根固蒂、長生久視”的目的,這就叫作“複命”。
現代科學已粗略地揭示,氣功鍛煉中所産生的“内氣”(或内丹)乃是人體中的一般生物能量流,這股生物能量流的運行形成了籠罩在人身周身的生物場。不僅如此,氣功鍛煉還可使腦電波頻率減少,而波幅度增加。做為人類生命活動的最高中樞系統,氣功可使它的功能回到兒童時期的慢波;對于年老的人,氣功可使衰老的生化指标發生逆轉,這可能是氣功、内丹之所以能夠開發智力,延長壽命,甚至返老還童的根據。
令人驚異的是現代精密儀觀察到的微觀世界的許多現象,古人竟用意念發現了它,并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中,通過種種特殊的煉修方式,創造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強身健體、開發人體潛在功能的功法。直到今天,它仍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有待探索的課題、奧秘。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通過氣功強身,壽至百有餘歲,這是毫無可疑的。道家學派曆來注重養生修持,乃至東漢興起的道教講究煉丹養氣,推崇老子為教主,内在的淵源不是正在這裡嗎?
顯然,《老子》中的這些深刻精辟的思想,是吸收了當時自然科學成果的産物,特别是在氣功内煉術的實踐基礎上,提煉總結出來的。
老子生活的時代,我國氣功内煉術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現存的春秋末戰國初的出土文物《行氣玉佩銘》,系統具體地講述了内氣煉養方法,它的操作方法較行氣吐納更深一步,是最早的周天運煉法。文字雖較簡單,但輪廓與進程與宋元内丹丹法相近,它應是内丹丹法的雛形。
此文物與韓鐘應為同時制造,也可能是洛陽金村韓墓中同時出土之文物。洛陽自平王東遷以後,久為東周首都,其文化較各諸侯列國為高。而老莊出生地點都在中原,活動地區也圍繞洛陽附近各地,如史載老子就曾為周朝守藏史。所以此地區内煉養身學說必早已存在,而與老莊思想互為影響,成為中國古代氣功内煉學的發祥地之一。
在《老子》中也記述了當時氣功達到的成就,“益聞善攝生者,陸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又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骨弱筋柔而握固,末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終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看,這裡記述了一些知常得道的氣功師,他們元氣充沛,精力超常,具有種種特異功能,是一般人難以比拟的。
《老子》中的這些記述,為我們探讨先秦時氣功的曆史狀況提供了珍貴的文獻。他的内煉方法和理論,啟開了後世氣功内煉的千門百派。從東漢開始,以内煉觀點注解《老子》的,曆代不乏其人,如河上公《老子章句》、張陵《老子想爾注》、葛玄《老子節解》、白玉蟾《道德真經寶章》、李道純《道德會元》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大旨》等。至宋元内丹派問世,更把《道德經》作為丹經之祖。北宋張伯端說,“《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诠。”
(《悟真篇》)融老子内煉思想于《悟真篇》中。陳緻虛說:“《陰符》、《道德》,丹經之祖書,上仙皆籍之為筌蹄,修之成道。然其旨意玄遠,世薄人澆,不能達此。故仙師作此《悟真篇》,使後學者一見了然,易于領悟而行之爾。是知《陰符》、《道德》、《悟真篇》,三書同一事也。”(《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卷4)
故他在《金丹大要·道德經序》中直接了當地說:“老子之道,即金丹之大道也。”“如恍惚中有象有物,杳冥中有精有信,不貴難得之貨,皆直指大道,顯露玄機者也。經内隐八十餘異名,如衆甫。神器、玄牝、橐龠之類。蓋深注意于道,使後之人從是而悟,因悟而入,因入而有焉,即有為者金丹也。”
宋元内丹派奉《老子》為内丹祖書,并列出了一個傳統系統,以表示自己屬于道家正宗:“金丹之道,黃帝修之而登雲天,老君修之是為道祖,巢由高蹈,錢铿長年,爾來迄今,曆數何限,求于冊者,當以《陰符》、《道德》為祖,《金碧》、《參同》次之。自河上公正傳,而至伯陽真人;祖天師得伯陽之旨,丹成道備,降魔流教;仙翁濟幽,旌陽斬蛟,是皆逢時匡世救劫,斯乃真仙之餘事耳。
華陽玄甫、雲房、洞賓授受以來,深山妙窟,代不乏人,……燕相海蟾受于純陽,而得紫陽,以傳杏林、紫賢、泥丸、海瓊,接踵者多。我重陽翁受于純陽,而得丹陽,全真教立,長春、長真,長生、玉陽、廣甯、清靜諸老仙輩,枝分接濟,丹經妙決,散滿人間。
唯紫陽《悟真篇》頗詳。又得無名子諸公引而明之,”到此丹經大備。(《金丹大要虛無》卷1)就是說内丹淵源于黃帝、老子,經河上公、魏伯陽、鐘離權、呂洞賓、張伯端、王重陽等傳播,丹法盛行于世,他們的著作都是重要的内煉典籍,而且象大樹和川流一樣,枝分派接,源遠流長。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