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收到一些編輯的反饋,然後被拒絕發表。 這些反饋的内容是太理論、個人化。也就是隻有我自己能看得懂。根據這些反饋我覺得有必要寫個補充内容。 編輯并沒有錯,畢竟他們做的是媒體,不是學術。目标是點擊,不是營造研究環境。 而我的目标是吸引可以深度交流的讀者,提高自身水平。
所以隻會寫我認為有意義的文章,吸引同樣覺得有意義的讀者。
(希望有一天能做成Nature一樣的期刊)
我認為研究理論一定有極大的意義。事實上高端技術的工種,例如航天航空,他們必須對各種原理公式規則理解必須非常透徹。
但是到了有主觀成分的設計領域,就變得很随意,好像憑感覺或經驗能解決所有問題,真是無法理解。 國内遊戲行業一直很輕視理論研究,畢竟理論不解決具體問題。我也不打算呼籲大家都研究理論,隻希望對同樣認為研究理論有用,和希望提高自己認知水平的人有些用處。
這篇文章雖然有書單,也有我對認知和學習的思考,還有毒雞湯。
由反饋引發的思考 遊戲設計一直都沒有系統的理論,大家都在談體驗:“這個遊戲體驗哪好,是怎麼做的”、“那個玩法體驗不錯,是因為設計了什麼”。 可是為什麼别人這樣設計?為什麼能産生這樣的體驗?為什麼這樣的體驗是好的?對遊戲整體體驗有什麼影響?所有人都有這個體驗嗎?搬到其它遊戲裡還能一樣嗎?
這些問題從來就沒有人回答過,因為必須知道背後的原理。 不懂原理怎麼指導設計呢?别人做的好跟你有什麼關系?除了能照抄或者憑感覺改還能有别的用處? 都說要用更科學的方法做遊戲,心理學經濟學對遊戲很有幫助,要學習,不能再這樣摸着石頭過河或者抄來抄去了。 但是真有人開始建立科學的知識體系就開始說:“卧槽,我們隻是喊喊而已,你丫居然來真的!”
看過《遊戲設計藝術》的讀者應該知道,裡面涉及到很多心理學、視覺藝術相關的知識,英文第一版是2008年。 這是人家12年前寫書時的知識水平,在寫書之前多久就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就不得而知了。
為什麼國外能做出3A遊戲國内做不出來?是因為流程?錢?創意?
根本原因是能力,《方法論》說過能力的本質就是知識體系,沒有這些知識,用什麼設計遊戲呢?一天天喊着中國沒有3A遊戲,卻不願意一點點積累能力。 看科學故事的人很多,看專業書籍的人很少。
了解如何減肥的人很多,堅持鍛煉的人很少。 虛幻的成長真讓人開心。
思考之後的意義
成功多從外部找原因,因為導緻成功必須要有外部條件,不要覺得自己很牛逼。多總結外部因素,找到這些因素的特點,有助于下次成功。
失敗多從内部找原因,導緻失敗的外部因素又控制不了,找到導緻失敗的關鍵,避免再次踩坑。 得到這樣的反饋肯定是失敗的,就需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了。畢竟不能怪别人,大環境如此。
首先因為我不能保證我的知識體系一定正确,畢竟這可能是沒有人研究過的領域,至少沒有人公開發表過。所以可能有點超前? 以前最多有90%的把握,自從這幾天看了《模型思維》,這個把握可以提高到99%。
我說過遊戲就是體驗環境,用多個領域的原理搭建想要的環境。而《模型思維》是利用多個模型觀察、模拟、預測人類樣本集合的行為。其本質是用多個模型交叉确認提高精确度。 這跟我理論是一個邏輯,其本質都是建立模型,觀察樣本群體,當然遊戲還多了引導的目的。不同思想用了同一個邏輯,相當于交叉驗證了邏輯的正确性。 我又不打算寫博點擊的内容,畢竟不靠公衆号賺錢。那麼如何讓别人更容易理解知識體系的意義就是個大問題。 我本來不在乎别人看不看得懂,畢竟寫這些文章收益最大的是我自己。沒寫知識體系之前看《模型思維》跟寫完再看絕對是不同的理解層次。 但是我還是希望能有更多人理解,并同樣認同這是對的。因為一個自私的目的:有助于傳播。一般大家願意分享的内容都是有用的對吧?沒人會想“這人寫得真垃圾,讓大家看看”。 寫公衆号的根本原因是為了交流,傳播也是為了讓更多高手看到。
理論研究在業内非常少,有水平的人很少公開寫文章,這是個沒辦法的事情。也不知道他們躲哪
偷偷摸摸
研究。 《錯誤的行為》裡就講了一些故事,證明高手紮堆更容易提高産出。一個學校裡一堆諾獎得主,随便跟幾個大佬一起聊聊天就能有很大收益。真的就是我苦思冥想一朝頓悟就是人家的日常。
提高認知水平 人總會遇到瓶頸,也就是說人的認知水平是一層一層的,且不能随時間線性增長。有過某一刻對世界認知清晰了很多的人會感觸更深。 心理學有個理論叫知識的詛咒:
我們一旦知道了某事,就無法想象這件事
在未知者眼中的樣子。
想到這個定理
我
才意識到,
知識體系并不形象具體,而是個抽象的概念
。将來會再具體講講什麼是知識體系,怎麼連接理論和現實。
很多在瓶頸遲遲無法突破的人,有強烈把事情做好的願望,但就是不知道怎麼辦。突破要靠方法論,其本質是認知的進化。 人的認知提高有個矛盾:思維不突破,能力就無法進步;能力不進步,思維就無法突破。 打破這個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學習,通過外部力量的打破瓶頸,由内卷向外卷改變。 不學習的人隻能不斷内卷,從内部找似是而非的
玄學、外部
歸因來麻痹自己,也就是常說的故步自封。
不斷探索新領域,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是外卷化的必經過程。這個過程主要是通過看書完成,但是跟人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 微博上有個博主叫矽谷王川,我是受他啟發才決定寫出來。 他說寫文章的目的就是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通過外部的反饋不斷快速修正自己的認知,比自己研究效率要高得多。 目前沒有人研究過遊戲設計的知識體系,真正有價值的文章又少。隻能通過互聯網的傳播效應慢慢觸及志同道合的人,通過大家的反饋進化自己。
由于我沒有能力改變任何人的認知能力,也就有了這個書單,可以通過自學提高認知能力,慢慢加入研究知識體系的涓涓細流。
書單
我認為“科學素養”、“
認
知
水
平”、“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是一個意思,其本質都是不斷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完善知識體系。 《方法論》裡說過看一個人是否聰明可以看他對現實的認知水平,其實就是一個人看透本質的能力。 舉個例子:同樣兩道題,都是用二項式定理解。一道非常簡單,一道非常複雜。在學霸眼裡這就是一道題,其本質都是二項式定理。而學渣隻能看出簡單那道是二項式定理,複雜的就看不出來了。 現實比數學題更加複雜,可能需要一兩個主要定理,幾十幾百個次要定理才能精準分析。而且必須要
完全掌握這些定理才能進行分析,光知道沒用,學渣也知道。
我認為将來做研發需要培養科學素養,也就是用科研的精神來做設計。聽起來挺高端,其實難度不高,就是跟健身一樣難堅持。這幾十年有很多這方面的書籍,我覺得非常有用,也就有了這個書單。
我比較懶,隻把書分成兩個檔次:
- 必讀:很有價值,讀後能改進思維。部分書偶爾還值得再翻翻。
- 選讀:可讀可不讀,沒書可看或者想換換腦子休息看一看,包括一些比較好的漫畫、小說。
本次書單隻包括提高認知水平的必讀書,基本上kindle上都有,加*的是重點閱讀目标。
還有大量文章或甚至某幾句話對認知都有提高作用,但都屬于偶然看到的内容,已經沒法找了。以後再慢慢寫,這些年也有不少自己的思考。 此外記得還要實際行動去練習。你的所思所想、所看所學,都會在身上留下或深或淺的痕迹。
看完的話可以在這說一下讀後感,大家交流一下收獲,不然真的就隻是“知道”。
還有對知識體系那篇文章有什麼想法也可以說說,一開始不要在意對錯,有思考才是關鍵。有交流才有更多思考,這才是交流的價值。 以上書籍不能保證提高思維能力,隻有看書的人才能。就像高中同學、大學同學、一起進公司的同事,環境相同成就不同。差距是人的差距,不是教材。
如果一個因素永恒不變,那它就不會是影響事物發展的關鍵。 ——我
這句話是通過邏輯學的“求異法”得出的。不同領域的知識互相交織,就會産生更深刻以及精确的認知,也是學習和思考的魅力所在。
殘酷的現實
這是我自己的觀點,沒有經過驗證的,算是毒雞湯,幹杯!
為什麼有的人
更容易成功?
為什麼人和人之間的差距
會慢慢
拉
開?
我認為是因為動力的種類。我把進步的動力分成兩種:
絕大多數人能成功的人,都屬于前者,你可以看看富豪榜,有多少是環境所迫?自己身邊做成事的人,有多少是環境所迫?
當然這個道理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這又回到上面的那句話:光知道沒用,學渣也知道。
為什麼我知道這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說個你不知道的,決定差距的關鍵是“知行合一”,這四個字有多難呢?它分六個步驟,缺一不可:
有學習的意願。
有學習的能力。
有學習的環境。
有行動的意願。
有行動的能力。
- 有行動的環境。
幾乎所有人都當過或見過天天喊着要減肥的人吧?是不是很少有人做到?做到的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我從開始健身到現在差不多3年,待過5個健身房。再火的健身房常見的人就那幾個,而且身材都不錯。
堅持健身和喊着要減肥的人從一開始就泾渭分明,極少互相轉化,也沒有交集。 一個人是因為内生動力還是外部動力,從思考和行動上很容易看出來,最多隻能騙騙自己。 各位讀者如果在各自領域水平比較高且經驗豐富的話,會有很明顯的體會:一個人的水平一上手就能了解個大概。
我卧推110KG,深蹲140KG。雖然跟大佬沒法比,一個人的身材、動作看看就能猜到練了多久。就因為他做的事我都經曆過,所以我懂。
思維也一樣,聊一會大概就能知道
一個人在“知行合一”上的水平。真正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肯定屈指可數,更現實的是,做到一半也是鳳毛麟角,1%不到。 人生在世确實很不公平,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終點。但是更不公平的是,即使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開始跑那一刻,結果就已經注定了。
回到開始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怎麼拉開的”?其實差距一直都是固定的,隻是你看不到本質,這隻是世界麻痹你的伎倆。
看起來是越來越遠,最終無法企及。但是“速度”一直是固定的,變化的隻是它的表象“距離”。
同樣上過初中,看透本質的人有多少呢?這是一種能力,是能力就可以通過鍛煉獲得。 用賽跑形容人生其實不準确,人生更像是在廣袤的各種地形的大地上尋寶,有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直奔目标,有的人亂轉悠可能也有所收獲,也有人被環境趕着走。 短期三者都可能有所收獲,隻是後兩者很快就會消失。沒有匹配财富的認知能力,遲早要交出去。
“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
運”。 ——《
教父》沒說過
這句話都聽過,可惜99%的人聽一萬遍都聽不懂。
喝了這碗毒雞湯,我們就是三觀一緻的人,幹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