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沙龍曾被認為是屠夫,殺了不少阿拉伯人,為何後來阿拉伯人喜歡他

前以色列總理阿裡埃勒·沙龍,曾經被稱為“強硬派中的強硬派”,強行出兵,屠殺了不少阿拉伯人,占領了很多阿拉伯人生活的土地,被阿拉伯人認為是屠夫。可是,他在擔任第二任總理的時候,卻強迫猶太人從占領的土地上回來,把他們在那裡建起來的各種房屋給拆了,産業給毀了,把土地讓給阿拉伯人,使得很多阿拉伯人轉變态度喜歡他。那麼,沙龍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沙龍的父母,原來是生活在俄羅斯的富裕猶太人。沙龍的父親和母親,都畢業于第比利斯州立大學,父親學的是農學,母親學的是醫學。他們的家庭生活,原本是比較富足安逸。但是1922年的時候,由于蘇聯強勢介入格魯吉亞,格魯吉亞被強行要求并入蘇聯。在這個過程中,蘇聯對很多反對加入的格魯吉亞人,進行了殘酷的殺戮。沙龍的父母為了避免迫害和大屠殺,放棄了在格魯吉亞的一切,逃到巴勒斯坦,在特拉維夫附近的沙龍山谷定居下來。

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存在了600年的強大帝國奧斯曼土耳其解體,巴勒斯坦地區被英帝國托管。這時候,全世界正在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猶太複國運動。因為猶太人在世界上飽受欺負,沒有自己的國家,所以沙龍的父母,自然也就加入到了猶太複國主義運動之中。沙龍的父親複國的情緒還極為強烈,為了表明他們準備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的态度,沙龍的父親,甚至抛棄了原來的姓,把自己的姓改為他們生活的沙龍山谷的名字。意思就是說,這裡就是我的國家、我的地盤、我的祖居地。

1928年2月26日,沙龍出生。沙龍在成長過程中,他的父親就交給他一根大棒,讓他用這個來解決生活中遇到問題。而且如果沙龍不聽話,他也會用棍棒和沙龍說話。這也使得沙龍從小就養成了彪悍的性格,并積極加入猶太複國運動之中,成為猶太複國運動的一個堅定的支持者。

1938年,10歲的沙龍加入了猶太複國主義青年運動組織勞工青年運動。1942年,14歲的沙龍加入了猶太複國主義的一個軍事組織哈加納,這個地下軍事組織,就是想用暴力的方式,實現自己複國的夢想,後來這個組織,就發展成了以色列的國防軍。

1945年,17歲的沙龍初中畢業以後,沙龍就走進軍營之中,參加了猶太複國主義的各種戰争。在戰争中,沙龍打仗勇敢,奮不顧身,為猶太人打赢幾次中東戰争,立下了赫赫戰功。

不過,沙龍在部隊裡的成長并不順利。由于猶太人中存在各種各樣的軍事勢力,大家互相之間的主張也不一樣。雖然大家都知道應該促成猶太人複國,但是怎樣複國,采用什麼方式,大家的意見根本就不能統一。同時,沙龍性格異常火爆,因此,他和軍官們經常發生矛盾,他在軍隊中也多次受到排擠。一度被解除職務,到大學裡去讀書和做研究。比如,他到西伯來大學研究遠東國際和中東文化問題,後來又到特拉福大學攻讀,獲得了法律學學位。總之,沙龍因為性格的問題多次受到排擠,跌入人生的低谷,但是在這些低谷裡,沙龍得到了很好的充電,使得他在軍隊裡面反而更具有話語權。

1967年,沙龍獲得少将軍銜,成為了将軍。

1973年七月,沙龍從軍隊裡面退役,參與組建了利庫德集團,并被選入利庫德集團的議會,從此開啟了他的政治生涯。

當利庫德集團執掌以色列權力以後,沙龍先後出任過農業部長、國防部長、内閣商業和工業部長、住房部長、國家基礎設施部長、外交部長等多種職務。在工作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積累了巨大的人脈,讓他在利庫德集團裡獲得了極大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沙龍在擔任政府各個職位的時候,對以色列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在農業方面的貢獻最大。以色列生活在沙漠中,但是他們的無土栽培,農業科技水平,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咱們中國也向以色列學了不少。1997年,沙龍曾經以國家基礎設施部部長的身份,到中國訪問。在訪問期間,他還考察了中國北京通州區示範農場,而那個示範農場,裡面彙聚的各種農業科學技術,正是從以色列那裡學來的。

1999年,沙龍出任利庫德集團的領導人。

2001年,沙龍在競選中獲勝,擔任以色列總理,成功組建了以色列第29屆聯合政府。2003年,沙龍第二次擔任以色列總理。

沙龍的整個政治生涯,經曆了一個巨大的轉變。

最開始的時候,由于受父親的影響,加上身處軍營之中,因此沙龍的手段極為強硬,被稱為是“強硬派中的強硬派”。他堅決反對巴以和談,對阿拉伯人進行強硬的打壓,強行的占領阿拉伯人的土地,并在這些土地上搞各種建設,完全把占領的土地當成了家園。他甚至提出了修建受到廣泛争議的西岸隔離牆。對于西方國家的多次斡旋,沙龍也是經常置之不理,

比如2003年5月,美國、俄羅斯、歐盟以及聯合國聯合推出了一個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這個計劃本來使得巴以局勢一度出現了緩和的趨勢。但是沙龍順應國内民意,繼續堅持修建隔離牆,并對巴勒斯坦實施定點清除,使得巴以局勢繼續走向惡化。沙龍甚至提出了單邊行動計劃,也就是以色列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實行單方面的行動。

沙龍前期的這種做法,雖然讓國際社會不滿,尤其讓巴勒斯坦人憤怒,對沙龍充滿仇恨,把沙龍當成了一個屠夫。但是,沙龍卻極好地在國内獲得了很大一部分民粹主義者的支持。他們覺得沙龍這樣做,是在積極維護以色列的利益。因此,沙龍才會獲得很大的支持,才會在2003年1月28日連任總理。

沙龍的轉變,就是在他擔任第二任總理以後。那時候,沙龍做出了一件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這個“強硬派中的強硬派”,居然單方面要求猶太人從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的定居點撤離。那些猶太人在那裡有住房,有産業,不願意撤離,但是沙龍強行把他們拖走,給阿拉伯人留出地盤。

沙龍之所以這樣做,顯然是他在長期執政過程中,看出來了,如果一味采用強硬的态度,沒有任何意義,根本不能确保巴以和平。所以他才會主動做出姿态,努力推進巴以和談的進程。

不過,沙龍的做法讓利庫德集團的成員大為不滿。利庫德集團是以色列的右翼集團,他們的政治主張都是比較激進的,所以,他們批評沙龍背叛了國家,背叛了猶太教,背叛了猶太人。雖然沙龍是黨魁,但是大家都反對他,和他發生了激烈的政治鬥争。

沙龍一怒之下,退出了利庫德集團,自己成立了一個以色列前進黨,并且擔任該黨的黨魁。

由于沙龍的這個政黨,采用比較溫和的政策,積極推進巴以和平,因此,沙龍的政權得到了以色列民衆的普遍支持。阿拉伯人也開始轉變态度,認為沙龍會像當年的總理拉賓那樣,将會給中東帶來和平的希望。

可惜的是,2006年1月,沙龍這時候78歲,本來大家都認為,他将第三次出任以色列總理,可他突然中風,從此就再也沒有醒過來。直到2014年1月11日,以及已經中風長達8年之久,一直躺在病床上沒有蘇醒過來的沙龍,在醫院不幸去世,享年85歲。

可以說,沙龍在人生的最後歲月,政治态度的轉變,雖然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巴以沖突的局面,但是他給巴以的發展,指明了一個很好的方向,同時也體現了沙龍在處理巴以問題上的政治智慧,尤其是他和阿拉伯人和解的一種智慧。雖然他曾經傷害過不少阿拉伯人,但是這種仇恨,從來就不是單方面的,沙龍不但要面對來自于巴勒斯坦的壓力,也要面對來自于以色列的壓力,包括利庫德集團的壓力。要知道,當年的以色列總理拉賓,就是被以色列激進分子打死的。所以,沙龍做出那樣的轉變,是非常不容易的,他為世人留下的這份政治遺産,是十分有意義的。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