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日報的一篇關于家庭教育的報道,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有?報道中講述了一位焦慮的博士老爸教育子女的事情。同時也是萬千焦慮父母的縮影。
南京的毛先生博士畢業後,和鄭女士結婚。婚後育有一兒一女。别看毛先生是博士畢業,但對育兒的焦慮一點也不比普通父母小。他每天會強迫7歲的兒子和5歲的女兒學高數和文言文。
要知道高數和文言文可是高中,乃至大學的課程。不足10歲的孩子是肯定學不會的。于是,焦慮的毛先生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經常會使用侮辱性的語言,甚至是毆打。面對丈夫如此荒唐的教育方式,妻子實在受不了,向法院申請了人身保護。
超前教育,無異于揠苗助長很多家長總是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常常會有“超前教育”的想法。殊不知超前教育對于孩子而言,百害而無一利。
1、超前教育,忽視了孩子的生理特點
兒童認知發展是有規律的,5到10歲孩子的思維方式還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還沒有建立起來。
7到8歲孩子的思維處于直觀形象水平。在做數學題的時候常常有掰手指、畫小豎棍兒的習慣。因為這樣直觀、易懂。
8到10歲的孩子,思維能力開始從直觀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過渡。做數學作業時心算能力開始增強。
2、超前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超前教育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指讓孩子學習超越自己認知的知識。當學習這些“超前知識”時,因為孩子大腦思維方式還處于較低的階段,所以無法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内容。
一次次學習,一次次失敗,時間久了就會大大降低孩子的自信,不但高難度的知識沒學會,還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
3、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健康發育
當孩子接受“超前教育”的時候,“聽不懂”“記不住”是正常的,而父母卻不這樣認為,謾罵和毆打就會變得很常見。
父母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對于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沒有絲毫幫助,反而會讓孩子對學習産生恐懼,甚至養成暴力解決問題的壞習慣。
1、找到“最近發展區”
父母在提升孩子認知能力的時候,要遵循孩子認知發展的規律,了解孩子現有的水平,找到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即孩子可能發展的水平。
比如8到10歲的孩子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期,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就是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父母要注重這兩方面能力的培養。
2、學以緻用
當孩子學完知識後,父母要幫孩子創造使用知識的情景,隻有“有用的知識”,孩子才願意學。
比如孩子學習了數學裡的加減法,我們可以帶孩子去超市,讓孩子幫你計算要付多少錢,應找回多少錢。
3、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在學校的時候,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學習的首要任務。當孩子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他不僅學習輕松,而且父母育兒也不會那麼焦慮。
1、有計劃地學習
孩子上學以後,很多家長患上了“恐輔症”。其實,父母應該清楚一件事,作業是孩子的作業,不是父母的,父母應該把寫作業的“重任”還給孩子。
讓孩子自己制定寫作業的“計劃”,什麼時間寫什麼作業,做到專時專用。在這個習慣養成初期,孩子可能會有各種問題和反複,父母要做到溫柔的堅持,絕不讓步。
2、正确的學習方式
在學習知識上,父母要讓孩子學會“預習、學習、複習、總結”四步學習法。預習有助于孩子對新知識有個初步認識,找到自己“不懂”的知識點。上課的時候,孩子就會專注聽老師關于這些知識點的講解。
課後孩子還要多做一些練習,便于孩子記憶和提升熟練度。每次考試結束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總結,找出知識的漏洞,快速查遺補漏。當孩子養成了這些習慣後,成績想不好都難。
3、科學的記憶方法
學習是有方法的,記憶是有技巧的,死記硬背的孩子,成績是不可能優秀的。父母從小就要教會孩子科學的記憶方法。比如:利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空間記憶法、圖像記憶法等。這裡就不做贅述,有興趣的家長可以買本相關書籍。
最後一句話總結,孩子的認知力是有規律的,任何超越規律的超前學習都不能幫孩子赢在起跑線上,隻會讓孩子在起跑前就失去了“赢”的希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