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了解與在線報名
拳諺講“尾闾中正神灌頂,滿身清利頂頭懸”,“尾闾中正”是練拳站樁所必須做到的,普通人或習練内家拳未入門的人尾闾都不是正的,總是翹着這個“小尾巴”,雖然肉眼很難看見這個部位的情況,不過尾闾正中與否是關乎一個人功夫高低的,翹着尾巴練拳一輩子也沒法進步。
練拳首先正尾闾,要直着垂下來,就像吳式太極拳,即便身形是斜着的,但尾闾處仍然是正的而不随身形傾斜,因為尾闾一旦傾斜就會失去重心,周身的沉勁會消失的無影無蹤。所以“垂尾闾”是我們練習尾闾功的第一步,站樁裡要求命門後凸,這個填腰的作用除了打通腰椎外,另一個作用就是正尾闾,具體的說就是骶骨不用再受壓迫,骶管裂孔内的韌帶也會變得更加強壯有彈性,看過上篇的朋友就會明白,這樣能夠讓我們的腦脊液更加充足,脊椎内的神經叢也更加健康。
但是忽視胯部而一味的垂尾闾是行不通的,這時需要的一個動作叫做泛臀,說白了就是兩瓣屁股向外開,開後胯,關鍵在于大腿内側要向後旋,單純向内擰膝蓋可不行。泛臀這個動作要循序漸進的練習,輕微的使勁,不可用猛力外撇否則事與願違啊。泛臀的目的在于打開骶骼關節,這樣能夠讓丹田部位敏感起來、活動起來、擴大起來。所以整日說着練丹田卻不懂骶骨才是關鍵的人真是走錯了方向。
随着功夫的加深,就要開始練習扣尾闾了,等練到“小尾巴”不再處于翹的狀态而垂下來後,還要進一步練習把它往前扣,暗含托起丹田之意,但沒有到達這個階段萬不可用力扣它。過了這一關後,最後的修煉來了,那就是轉尾闾——首先排除雜念後自然站立,雙手向前或側平舉,足尖略微外撇而後讓尾闾在前後的方向上畫弧,接着再做左右劃弧運動,最後做轉圈運動。懂拳的朋友也許要說這與涮胯一樣嗎,其實不然,涮胯整個骨盆都在運動,這個動作的門檻并不高。但是“轉尾闾”這步功夫是隻有尾闾這一部分在轉,練到這個地步才談得上周身一家,意氣合一。
形意拳大師尚雲祥為一個軍官講過一個驚尾椎的功法,這位軍官在戰場上受益後甚至給尚雲祥發了一份軍饷。我們普通人受到突然驚吓後一般脖梗子會打一激靈,但驚脖梗子對我們應急幾乎沒有什麼幫助,隻能算是一種反應,而若要反擊則必須驚尾椎子,尾闾一動全身就動起來了。但是要做到驚尾闾并不能僅靠練外在形體,一定要在神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的驚起尾闾。
喜歡傳統武術的朋友們一定要把尾闾作為一個重點練習對象,不然到頭來什麼都得不到的,我們大家都知道道教中有三種動物的地位很高——龜、鹿、鶴,這三種動物的壽命都是很長的,究其原因在于這三種動物的尾巴,鶴在休息時會将頭扭過去用嘴巴與尾巴相接,鹿的尾巴根可以轉動,而龜的尾巴雖短但它尾巴根可以動彈,它的尾巴一擰一擰也能爬的非常快,這就說明尾闾一動全身的氣機便發動了,我們練拳就要練到那個“小尾巴”能動,隻要能動一點點感覺立刻就不一樣了。
習武之人,拳不離手
專為習武之人設計的衛衣款式
點擊圖片購買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