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選自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孟母教子與家長教育研究所所長,孟子研究院家長學校校長、主講人趙永和《學孟母教子 做幸福家長》一書。該書面向家長,談怎樣當好家長、培養孩子。全書采用生活化的語言,結合身邊真實的教子事例,從正反兩方面對家長教育子女進行指導,從而喚醒家長對子女教育的責任意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确的人才觀和科學的教育觀,掌握教育孩子的一些基本方法。
1
要明确教育目标,不要迷失教育方向
孝是最根本的善我想特别強調一種最根本的善,就是“孝”。有人說孝悌是“為仁之本”,《中庸》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那麼,為仁也就是為人,其中孝又是為人的根本,是最大的善。孔子和孟子都講“入則孝,出則悌”,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尊敬兄長,這是以孝為根本的一種延伸。而孔子說“泛愛衆”,孟子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則是把孝悌進一步向外擴展為一種廣泛、博大的愛,從愛父母家人推廣到愛衆人。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百善孝為先”也就是這個道理。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最根本的善。試問,一個連自己的父母家人都不孝順、不尊敬的人,又怎能指望他去愛别人呢?
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呢?最好的辦法還是家長以身作則,孝敬雙方的父母。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對夫婦對自己年邁的父母很不孝順,他們把老人攆到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天用一隻小木碗送剩飯剩菜給老人吃。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孩子正在刻一塊木頭,便問孩子在做什麼,孩子回答說:“刻木碗,等你們老了好用。”這時,這對夫婦幡然醒悟,将父母接回來,和自己同吃同住。他們的孩子也因此轉變了對他們的态度。
有人說,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最善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随時會對孩子起到一種示範的作用。今天為人父母的你們孝敬老人,将來孩子就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孝敬你們。
誠信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質要求“人無信不立”,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誠信,他也就失去了别人對他的信任,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是難以自立的。如果一個人不講誠信,則很難稱之為人。現在社會對誠信越來越重視,國家建立了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個人和企業都有信用檔案。全國通過開展“誠信萬裡行”活動,弘揚誠信之風,樹立誠信典範,塑造誠信品牌。不講誠信的企業或個人會被記入“黑名單”,受到相應的懲罰。比如,不按時還款、不嚴格履約的人,會産生不良信用記錄,他們再想從銀行貸款就很困難了;而那些不良商家如生産銷售假劣疫苗者,則會被施以行業禁入。
誠信的品質怎麼培養?孟母早就給我們做出了榜樣。《韓詩外傳》記載了孟母“買肉實言”的故事:
在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母親帶着他出去,正好看到鄰居家殺豬。孟子問母親:殺豬是給誰吃的?孟母就随口說:給你吃的。孟母說完就後悔了,覺得自己懷這個孩子的時候,座席擺放不正不坐,肉切得不正不吃,就是對他進行胎教,現在他剛懂事,我就欺騙他,這是教他不講誠信。于是孟母就花錢買了鄰居家的豬肉給小孟子吃,以此兌現自己的諾言。這就告訴我們,父母要以身作則來培養孩子的誠信。
教育孩子誠信其實很簡單,就是你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說話算數。如果父母說的話都不能兌現,怎麼能讓孩子誠信?比如,孩子要早起上學,父母應該給他定好鬧鐘,然後告訴他:“你要遵守學校的規定,不能曠課,不能遲到。定好了幾點起床,到了點你就得起床。”家長不可能天天揪着耳朵叫孩子起床,一是家長承受不了,二是這樣孩子也成長不了。起床的時間是家長和孩子商量好的,約定一旦形成,孩子就應該遵守、執行。若是孩子不遵守約定,不按時起床,上課就會遲到,還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實際上,這個過程也是在告誡孩子:不講誠信,會受到懲罰。家長要做的是引導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挨批一次兩次,孩子知道了講誠信守規矩的重要性,自然會約束自己,養成這方面的品性。
我在某鄉鎮擔任黨委書記的時候,認識了一個企業家,他在改革開放以後開始做面包、月餅,從一個手工作坊起家,30多年做成了當地家喻戶曉的食品加工廠。這30多年,他從沒拖欠過銀行的貸款本息,也沒有缺過擴大再生産的發展資金。一到中秋節等銷售旺季,銀行的人都問他:“老劉你還要錢嗎?再貸給你一些流動資金吧?”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他講誠信。
通俗點說,誠信就是要說話算數、說到做到。比如,你與朋友約在六點鐘見面,因為路上交通堵塞,眼看要晚點了,這時候你應該給對方打個電話,解釋一下是怎麼回事。你跟人家說六點到,結果八點還不見人影,而且連聲招呼也沒有,這算什麼誠信?這樣的朋友不能交。
《孟子》書中也講過一個關于誠信的故事:
有一次,孟子問齊宣王:“如果有一個臣子,他把自己的妻兒托付給一個朋友照顧,然後自己出遊楚國去了。等他回來時,卻發現自己的妻兒受凍挨餓,那該怎麼辦呢?”齊宣王說:“與他絕交。”
所以說,不講誠信的朋友不能交。由此也提醒各位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誠信的品質。無誠信就不能與人交往,也就不能在社會上自立。
END下一篇
瑞典是個怎樣的國家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