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教材的主編溫儒敏教授在《“部編本”語文教科書的七個創新點》一文中明确說明:最新的“部編本”語文教科書改變了以往的編寫方式,而是采用了“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在按照“内容主題”組織單元的基礎上,将“語文學科素養”分解成一個個符合學生年段特點的知識或能力訓練點,并有機融合在教材中。因而,作為一線教師,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明确了解編者意圖,充分解讀教材,并把“語文要素”有機地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
To sumup,this study examines and tries to prove the hypothesis that various modes,or in our case,the visual mode,find their way into textual narration,and with such intertwining of different modes in the textual content,both humor and politics can be discussed implicitly or metaphorically.
一、“語文要素”概念的界定“語文要素”到底是什麼?相信很多剛接觸部編教材的一線老師肯定會問這樣一個問題。那麼首先我們要明确這一概念。
20世紀70年代的文化轉向,使人們開始關注翻譯中的文化因素,例如譯者的社會地位、宗教信仰、甚至性别身份。能否讀懂并準确譯出作者的“潛台詞”和内心感受,更多的還是依賴于譯者自身對原作、原作者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專業技能與世界價值觀念。因此,女性主義譯者對于男性譯者的無法與女性感同身受的“批判”并不合理。
“語文要素”聽着很陌生,但是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要素”。“要”是必要,不可或缺的意思。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構成事物的必要因素。那麼從字面上來看,“語文要素”即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必須掌握的必要元素。從内容來看:字、詞、句、文中包含的最基本的語文知識;書寫、閱讀、寫作、審美和口語交際等豐富的語文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這些都屬于“語文要素”的範疇。
“阿斌”,竹韻推着龍斌一邊走,一邊興奮地說,“我想去老家請個保姆來,有保姆侍候你我更加放心,也免得姐姐走上走下的。”
二、“語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現那這些要素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現的呢?在部編教材中,在課文和語文園地中标有許多 “提醒”小标識,大多用上了第一人稱的語言,讀起來親切、易懂,學生也很感興趣。如為了落實新課标要求的“讓學生結合上下文來理解詞語的意思”,在一下這一冊教材中就有這樣的安排:
在第6課《樹和喜鵲》一文中,第二小節“樹很孤單,喜鵲也很孤單”,在“孤單”一詞下方有小要求:讀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單”的意思。第一小節中,“從前這裡隻有一棵樹,樹上隻有一個鳥窩,鳥窩裡隻有一隻喜鵲。”回扣第一小節,想象樹和鳥的處境就不難理解“孤單”的意思了。還是在本冊第14課《要下雨了》一課中第6小節小魚說:“要下雨了,水裡悶得很,我們到水面上來透透氣。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這裡也出現了提示:讀了這一段我知道了“悶”的意思。在這一冊教材中就這兩次設計,一處結合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另一處聯系上文理解詞的意思。這樣精妙的設計,關注了年段目标,聚焦了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真正感悟和學會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設計巧妙。
在語文園地中的标識就更豐富了,如“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我從火車票上也認識了好多字”“廚師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來借助拼音查字典”這些标識,都為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提供了切入點,同時教師也明晰了教材解讀和課堂教學的方向。
同時,在每一篇課文的課後練習中,也設計分布了許多“語文要素”。不僅有知識點也有能力訓練點。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的《祖先的搖籃》一文課後就有這樣一道題目“ 朗讀課文,注意讀好2—3小節的問句”,我們就可以根據這道課後練習,明晰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标之一:正确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猜測的語氣。同時這也是這節課需要重點落實的語文要素。有了課後習題的提示,教師自然會将其作為教學的難點并提示學生:祖先可能在搖籃裡做這件事,也可能做那件事。全憑作者的猜測,所以朗讀的時候語氣要上揚。在一下《姓氏歌》一課後有要求:介紹自己姓什麼,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知識點和能力訓練相結合,培養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不難發現,通過課後練習題,一線教師可以更加精準地發現需要落實的“語文要素”,讓教學不再盲目無序,對青年教師更至關重要。
三、“語文要素”在教學活動中的落實“語文要素”的明确提出,大大解決了一線教師面對教材到底要教什麼和學生具體應該學什麼的難題。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該如何保障“語文要素”有效實施,教學活動該如何開展?教學策略又有哪些調整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基于學情,明确目标第一學段的“語文要素”沒有相應的單元導語提示,這就需要執教教師充分解讀教材,根據“語文要素”的設計來靈活地安排教學内容,組織教學活動。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情樹立明确的教學目标。
同一“語文要素”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會有更深層次的要求,如“理清文章脈絡”在教材中的編排就是層層遞進的。從二年級上冊《千人糕》中借助插圖說說千人糕需要經過哪些勞動才能做成。并且文章給了學生明确的圖案。到二下《蜘蛛開店》一課中課後思維導圖的形式,學生需要根據課文内容自己完成一張表格式圖案,再根據圖案來說說蜘蛛開店的過程,由此來理清文章脈絡。不難發現,同樣是理清文脈,從二上到二下教學目标一步步提升,在教學中,一線教師要發現并遵循目标的延續和遞進,并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展開教學。
(二) 依托目标,展開教學“語文要素”的學習要依托明确的目标,如我在執教二下《祖先的搖籃》一課中,課後習題有兩個要求,一是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搖籃裡,人們還會做些什麼?仿照第2或第3小節說一說;還有一個讀一讀,注意加點的詞語: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等動賓形式的短語。在教學中我圍繞搖籃“有意思”展開學習,以生為本,遵循認知規律,讀中發現文本特色語言——動賓短語。根據低段學生年齡特點,運用各種直觀形象的方法,如:看圖聯系字義、字形演變、動作表演等,體會動詞的妙用。學生樂中學,印象極為深刻。積累語言,拓展練習,接着仿寫短語,如此循序漸進地展開學習,降低了難度,卻提升實效。增強了學生對動賓短語的理解和記憶。在教學中學生發散想象力,寫出了“數星星”“抓長毛象”“畫壁畫”等充滿想象力的短語。可見,這一環節的設計既符合學情,也發展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接着我讓學生創編詩歌,運用剛剛所寫的短語回讀文本,在課文語境中遷移運用動賓短語。整堂課學習緊緊圍繞“發現——學習——運用”展開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親曆言語的認知、覺醒和創造的過程。緊扣本課目标,做到教學重點突出,一課一得。
首先,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應聘請一些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讓這些老教師對青年教師傳授經驗,使其盡快成長。其次,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應加強與相關企業的合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後,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應舉辦相關的專業報告會,可邀請企業優秀人員到本校進行演講,這對開拓教師視野來說很有幫助。
(三)關注要素之間的内在聯系識字、寫字、朗讀、積累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内容,但這些内容的學習并不是孤立的,老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将這些内容進行有機整合。如在教學一下《動物王國開大會》一課中,老師在教學中可以設計分角色朗讀,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朗讀後可增加生生互評的點評環節,同樣也提升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多種能力共同發展。
語文學習不是簡單枯燥的知識傳遞與能力訓練。還要關注教學情境的設置,讓語文學習擺脫枯燥的刻闆印象,成為一種充滿情趣的審美過程。讓“語文要素”在學生心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李争,周有利.聚焦語文要素 萃取實踐智慧——“語文要素如何在課堂落地”主題沙龍[J].小學教學設計,2017(34).
[2]陳燕.凸顯語文要素 發展語文能力——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一年級下冊課文編寫特點及教學建議[J].小學語文,2017(3).
[3]王春平.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教學的認識與思考[J].青海教育,2018(3).
[4]溫儒敏.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的七個創新點[J].小學語文,2016(9).
上一篇
樂素坤博士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