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逢年過節要向先人寫袱彙冥錢這個傳統怎麼來的三言兩語估計就說不清了,民間有傳統也有很多典故,也和宗教信仰有關。除夕燒袱意為請往生先人回來與後輩佳節同樂;清明本是為介子推寒食掃墓,後來慢慢就惠及到自家先人;再比如“包袱”日期上的“上元”、“中元”、“下元”又與道教三元對應。道教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為“天”、“地”、“水”三官,天官喜樂,故元宵節要燃燈。中元鬧鬼,是為鬼節。另一說法是: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節日由來,也就是三官誕生之日;而中元即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當然也和地獄和鬼有關,再說有些“包袱”皮兒上會印有蓮花圖紋,那也是明顯佛教特征了,當然道家諸神好像也有坐蓮的習慣。說法很多,不一一細說了。
燒袱子,其實是漢族信仰習俗主要流行于四川各地,由燒紙錢演化而來。民間多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祭祖或平常祭奠亡靈時燒袱子。意在寄錢給祖先亡靈,好讓他們在陰間有錢享用,更好地庇佑子孫。袱子,是一種形式獨特的冥錢,大都用黃簽紙或火紙做成的紙錢一疊作内芯,再用紙封好,正面如信封在首封上書寫“今逢○○○○虔具信袱(冥财)共○封(○元整)/奉(上)/故顯考○公諱○○老大人正魂收用/祀子(孝男)○○叩(首)/天運○○年○月○日于火中化帛(火化)”雲雲,背面接口處大書“封”字樣,大抵可算作銀庫貼上“封條”。袱子一般燒三代,每個人頭可燒二至若幹封不等。提前寫好後要并排成列焚香供奉于案,燒袱時要叩拜宣本,雲雲唱念……
每逢佳節倍思親,此人之常理,逢年過節對死者之追念,隻有寫袱化帛聊表衷心之誠,來求得自我安慰,為當今之書生,對家袱亦難具也。欲學之請參閱此書,具袱則不求人矣。
寫袱非難但亦不易,須先弄清格式,分清時期與準确的稱謂,茲為世人在各種不同時期書寫袱子方便起見,特收集曆代傳統習俗于此書,貢獻世人參改。由于粗識淺見,遺漏差誤之處在所難免,惟望閱者見諒,共同完滿留傳于世。
寫袱款式如題圖【】與亡故父母寫袱格式所示。擡頭處,正月寫歲首或上元之期,清明用拜掃或清明化袱,端陽寫蒲節化帛,七月半為孟蘭或中元之期,臘月用歲暮或下元之期,出柩寫駕輌化帛,上山寫還山安葬化帛,做齊安司寫迎袱安位或追薦化帛,燒靈寫徹靈追資或灼靈之期,請薦寫請薦化帛或用就壇追薦化帛,燒七寫首七序二七三七至封七寫畢七化帛,百期寫百期化帛,或用卒哭追資。周年寫小祥化帛,二年用大祥化帛,三年寫除服之期。提葬時寫遷葬化帛,叠墳寫培墓化帛,包墳完工寫修墓吉竣化帛,陰壽用殁誕化帛或冥辰之期。自己生日與親人化袱寫母難之期,與父母寫生我之期。如親殁三周年當死之日寫忌日追資,自己滿旬與祖人化袱寫報恩化帛,兒女訂婚與祖人化袱寫納采之期,男方寫義結良緣之期,子女結婚男方寫為娠男完娶之期,女方則用為娠女子婦之期。接二門與祖人化袱寫績弦化帛,打三朝與祖人化袱寫湯餅之期,生男用弄璋之期,生女寫弄瓦之期。搬家與祖人化袱寫莺遷化帛,修造房屋與祖人化袱寫建造化帛,完工用修造竣工化帛。子弟入學用芹儀化帛,子弟學藝寫請化帛,謝師恩與祖人化袱寫酬謝師恩化帛。吃新寫薦新化帛,送神寫社解化帛,還願寫酬神了願化帛,慶壇化袱為慶賀神福之期。每逢化袱的各種機會與亡者化袱用就期化帛。再婚與前夫寫繼緣之期或再蘸化帛,與前夫的公婆寫績緣求配。無子夫與亡妻寫斷絃化帛,妻死夫與夫化袱寫失寵之期,夫死妻與妻寫仰望無依。弟與兄寫折翼之傷。未過門夫婦寫赤繩解足,父與子女寫用表明之期。
PS:續題圖,“今(恭)逢”可單獨成列亦可與擡頭具袱同列。落款上輩用“叩”,平輩晚輩用“具”,日期須用甲子紀年,有些地方會續寫西元公曆與之同列,竊以為不洋不類實無必要。“火中化帛”隻作“火化”二字亦可。袱包背後要寫“封”字封口……
論祖孫稱呼輩數自本身而上溯,一代稱顯考(亡故三年内:男稱新逝顯考,女稱新逝顯妣。三年後:男稱故顯考,女稱故顯妣。),二代稱祖考,三代稱曾祖,四代稱高祖,五代稱天祖,六代則稱烈祖,七代稱太祖,八代稱遠祖,九代稱鼻祖。
自顯考而下,一世稱男,二世稱孫,三世稱曾孫,四代稱元(玄)孫,五世稱來孫,六世稱弟孫,七世稱礽孫,八世稱雲孫,九世稱耳孫。如輩數太多,一輩始祖起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五世祖,孝名統稱嗣孫。
更多稱呼及款式詳見上面圖片切換【】内容……
後記很早以前,子漁在博客上有貼過一篇文字講述,不盡謬誤之處不少,而後台統計顯示往來讀者更不老少,所以為免誤人子弟和贻笑大方,特此建立單頁汗顔以饷諸君。然則以舉國之大或為傳統手耳相傳之故,小可還是不能保證絕對正統和無誤。隻能是憑一隅之見坐井觀天!子漁謹作為一名重慶,内容格式也是于南川街邊地攤所尋得劣質簡書照抄錄入,這或許隻是我們當地的正統。然則可以想見,即是傳統,那麼泱泱華夏無外乎就是大同小異。而且小書封面上有一句:“孝義必備,人子須知”,所以還是很有理由很有必要于此呈現,以期不時之需,諸君能夠按圖索骥……
非迷不信,向傳統緻敬!傳統的魅力也就在于尋根溯源打破沙鍋問到底,比如為什麼叫袱子而不是袱紙?為什麼是此袱而非彼符?呵呵,小可不才,謄寫贅言,不詳不夠完滿之處,祈見諒!如有指教或咨詢或可移步留言探讨,大家共同學習以傳承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