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廣西民團的組成
1、由官方組織成立;
廣西在1930年以前主要是依靠招募的“舊民團”保衛鄉村的。
1930年9月,敗退廣西的新桂系因利用民團成功地擺脫了粵、湘、滇軍的四面圍堵,感到民團大有可為,開始在全省普遍推行。根據新桂系頒布的《廣西民團條例》規定:“凡屬中華民國國籍,在廣西省内居住已滿二年,年齡在18歲以上、45歲以下的男子,均有被征為團兵的義務”。
在幹部培養方面,成立幹部訓練大隊,以軍職出身或是地方上具有軍事經驗之鄉鎮村街長、地方士紳為基層民團幹部培訓對象,内容以軍事、政治等為主,時間為六個月;“寓将于學”即通過對初等以上學校在校學生的軍訓來培養民團基層幹部。分區培養就是在廣西全省的八個民團區(最初是十二個)内每區設民團 。
1935年,廣西省當局将省立國民基礎學校與八個民團區的幹部訓練大隊合并辦理,定名為廣西民團幹部學校,以對全省十多萬基層民團幹部進行培訓與補訓。
在普通團兵的組訓方面,根據新桂系頒布的《廣西民團條例》等法規規定,民團 “常備隊團兵在營訓練期間,定為六個月”“預備隊每年農隙時訓練一個星期,由縣民團司令部召集之”,“後備隊甲級隊、乙級隊的訓練期間為兩個月,或三個月,以扣足一百八十小時為限”。 據統計,從1932年7月到1937年初,廣西全省共有1,036,209名壯丁參加了培訓。
民團普通團兵的補訓由後備隊中輪流抽調一定數量的團兵組成常備隊,定期更替。另外,實地剿匪與不定期的野外集訓也是補訓方式之一。通過嚴格的訓練與及時的補訓,民團成為了一種組織嚴密、紀律性較強且具有相當戰鬥力的新型鄉村保衛組織。
根據《廣西民團條例》規定,民團在縱的方面自上而下為省民團總指揮部-區民團指揮部-縣民團司令部-鄉鎮民團大隊-村街民團隊五級,縣以下的三級,其最高指揮由該行政區的最高行政首腦(即縣長、鄉鎮長和村街長)兼任,副職則按規定條件從當地遴選,或由上級民團機關任命;縣以上的兩級,區民團的正、副指揮由省民團總指揮部任命,省民團正、副總指揮由駐省最高軍事機關委任。另外,分區之縣還設有區聯隊,聯隊長由區長擔任,聯隊副則由本區資望較深之鄉(街)長擔任。在橫的方面,縣以下的民團組織分為後備隊、常備隊和預備隊三種。後備隊以村為單位,按年齡編為甲、乙兩隊,甲級隊由18歲至30歲的壯丁組成,31歲至45歲者編為乙級隊。每級隊以9-13人為一班,每三班為一排,每若幹班為一隊。鄉隊仍按年齡分甲、乙兩隊。常備隊以縣為單位編組,分為甲、乙、丙三等,員額分别為90、72和60人,其團兵則就鄉鎮村街後備隊甲級團兵内,由縣民團司令部按照應征兵額輪流征調。預備隊由常備隊之退伍兵和曾受初中或同等學校軍訓之學生組成,編制與後備隊相同,其官長則由縣民團司令部按規定條件遴選委任,由區團部報省最高軍事機關備案。
《廣西建設綱領》中的“寓兵于團”,就是把全省的青壯年男子編成民團進行軍事訓練,這既解決了廣西經濟偏枯無法大量養兵的問題,又為新桂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素質兵源。“寓征于募”則是以國民兵性質的民團體制來逐漸代替舊的募兵體制,進而實現全民皆兵。抗戰爆發後,廣西民團踴躍參戰。由政府組織的民團,武器由政府發放。
2、由退役軍官為首成立;
日軍第二次入侵廣西,具有瘋狂的擄掠性,大肆劫奪糧食、耕牛和一切軍用物質,供其10萬軍隊食用和儲存。廣西是缺糧省,人民與其束手餓死,不如用戰鬥求生。廣西的抗日宣傳動員比較深入,基層組織比較嚴密,民間藏槍和國軍遺棄武器不少。政府撤離後缺少組織者,一些村莊的退伍軍官就被民衆推舉出來組織民團,保衛各自的村莊。一般都叫做“抗日自衛隊”。
如:武宣淪陷後,東鄉退役軍人潘新潮、陳朝坤、韋世常等,發動民衆成立抗日義勇隊。武器由各人從家裡帶來,多是土舊步槍,又挖出國軍撤走時埋藏的3挺機槍、13支步槍、2箱子彈。
1945年1月22日,日寇在武宣縣城拉夫裝貨上船,準備開往悟洲,東鄉義勇隊聞訊,連夜動員隊員參戰,條件是不怕死,自帶槍支,配彈100發,準備一天糧食,共集得40多人槍,輕機槍3挺,推潘新潮指揮,次日趕到黔江邊大片塘村設伏。這時敵人駁船5艘已到上遊古樓村,被縣自衛隊截擊,敵人登岸将自衛隊逐走,入村搶劫,不見下駛,打亂了義勇隊的計劃。當晚他們又偵察地形,決定在紅石待敵。
紅石是峽江中的一個長灘,冬天水枯江面狹窄,兩岸多樹林,容易隐蔽,江岸是陡壁,敵人爬不上;下遊有一大岩石堆突出江中,可将敵船封鎖住。陳毓義率第一組埋伏在上段高地,陳朝坤率第二組埋伏在中段高地,韋世常率第三組埋伏在下段大石堆,每組配輕機槍一挺。南岸有桂平龍山的幾十名武裝群衆把守,有重機槍一挺。24日晨,5艘大駁船從江心緩緩下駛,12隻橡皮艇在兩旁護衛,用火力搜索山林。敵船進入到紅石,第一組開槍射擊,因距離遠火力弱,敵人以為是自衛隊襲擊,站立船上不動。船隊下到中段,被兩岸輕重機槍、步槍逼近射擊,敵兵成排倒下,始知吃虧,開槍還擊,但改變不了被動态勢,義勇隊居高臨下,火力集中,彈無虛發,打得敵人無招架之力,參戰群衆越來越多,殺聲震天。突然重機槍發生故障,敵船向南岸靠攏,有些敵兵上岸鑽進了石岩中,形成對射狀态。但時間越長敵人傷亡越大,下午便集中20挺機槍和幾門小鋼炮射擊大石堆。第三組12人3死3傷,他們寸步不退,近戰對射,敵艇接近不了,退到河邊死角躲藏起來。戰至天黑,義勇隊子彈打光。敵船利用夜幕掩蓋,停機息漿,漂流而下,逃到桂平平沖,埋屍124具,在黃草嶺又埋30多具。内有憲兵隊長向井立夫。
2月14日,東鄉人民開追悼大會,建紀念塔立碑記其事,碑文曰:“倭騎入境,擄掠橫行,凡有血氣,莫不發指,東鄉爰有義勇隊之奮起。适據縣城之寇沿黔江撤退,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我會同龍山友軍,擊敵于紅石一帶,殲敵成百,而我隊三勇士亦以身殉馬。三勇士者,平嶺韋世光,古眉黎金生,靈機蘭硯田也。乎死有重于泰山者,為國家民族成仁是也”。《廣西文史資料》1991年第32期,126--127頁
3、由地方有名望的士紳成立;
賓陽北區公路附近有個恭村,從1945年1月9日至2月13日,被日軍進攻12次,該村群衆在士紳蒙恩涵領導下,将敵一一擊退。特别是2月11日,同敵人巷戰3晝夜,斃敵22名,敵不支撤退。12日晚,長村自衛隊消滅勒馬敵軍哨所,日軍疑是恭村所為,瘋狂報複。15日敵集中1000兵力,馭馬100多匹,拉400多挑夫,準備洗劫恭村。蒙恩涵率民衆分頭迎擊,又斃敵11人。敵攻破背後山,群衆被迫突圍。敵人入村殺害18人,打傷7人,抓走6人,财物洗劫一空,燒毀房屋十之七八,蒙恩涵被抓,不屈慘死。
4、由鄉民自發成立。
在日軍的進攻下,縣、鄉兩級的自衛隊被擊潰後,一些鄉民自己組織起來,保衛家園。他們經常打擊零星活動的小股日軍。
二、民團的作用
由于新桂系在民團的日常訓練中比較重視愛國教育,将自己的政治目标與鄉村社區利益、民族大義結合了起來,因此,新桂系民團的抗日這種熱情十分高漲。盧溝橋事變以前,廣西常備軍僅有步兵師二十個團,抗戰爆發後,廣西先後出兵達30餘萬,幾乎參加了抗戰時期正面戰場的所有重大戰役,。以居民人數與出兵人數比較,廣西居全國首位。在一些重大戰略工程的建設上,如修建湘桂鐵路,新桂系征調了30萬民團,“在兩年之内柳州至南甯段,完成了十分八九”。 無怪乎當時的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曾經說:“廣西在這次抗戰中所貢獻的人力物力智力,差不多是各個戰場的骨幹”。 不僅如此,國民黨在抗戰時期推行的“新縣制”,在基層政權的設計上也采納了新桂系民團的“三位一體”體制,“保長、保國民學校校長、保壯丁隊隊長暫以一人兼任之”。軍隊在前線作戰,後勤線基本靠民團支持。梁彈運輸,傷員後撤等等都由民團負責。
有話要說...